印度八大圣地和世界三大金刚座
北京治疗雀斑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13966.html 印度佛教史迹中,素有“八大圣地”之说,佛陀一生行化、慈悲度众,所在八大处所,后人建立八大灵塔,此八处记载于《八大灵塔名号经》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以下一一介绍其事迹。 印度八大圣地 佛出生地蓝毗尼(Lumbini)园:蓝毗尼译为“解脱处”,在古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间(现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乃善觉王(佛母摩耶夫人之父),为其夫人蓝毗尼所建的花园,佛于此园无忧树下诞生。佛涅盘后约二百年,阿育王与优波堀多尊者,于此巡礼佛陀遗迹,建立佛塔雕凿石柱,柱高约十三公尺,上刻铭文,作为证明此处是大觉世尊所生处。古代高僧法显及玄奘大师,皆曾至此游历,载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对后世考古学者勘定现址帮助甚大。公元一八九六年,阿育王石柱出土,数十年间,此地渐受到尼泊尔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开发保护文物、修治古迹,世界各国佛教徒,于此处建立种种风格不同之寺院,为佛弟子朝圣之圣地。 佛成道处菩提伽耶(Bodhgaya)金刚座:位于古代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现今印度比哈尔(Bihar)省境内。此处著名的圣迹有菩提道树、金刚座及摩诃菩提大塔,世尊即是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最正觉。佛涅盘后阿育王最初信奉外道,命人将此菩提树分寸斩截,积聚燃烧祠天,火焰未止,于其中忽生两树,猛火中茂叶含翠,阿育王见异相心生忏悔,以香乳灌溉残根,到日出时树生如初,王生欣庆。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此相关公案数则。 金刚座为金刚宝所成,经载贤劫千佛皆坐于此而入金刚喻定,为诸佛证道所在,又称“金刚道场”,佛成道时,大地种种震动,唯此金刚座坚固堪能承受。现今所见金刚座相传为阿育王所置红砂岩石板,今人于其上搭金黄色布幔篷架,以示尊贵,也便于信众游客供养。 摩诃菩提大塔,最早亦阿育王所建,遭摧毁,后锡兰王也于此建精舍,回教徒入侵印度时摧毁,现存为十四世纪缅甸国王所重建,公元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八○年挖掘出后修复,塔高约五十二公尺,雄伟壮观,塔外石栏楯,为巽加王朝时期修造,颇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佛初转轮法伦处——鹿野苑(Sarnath):鹿野苑位于古迦尸国波罗奈城,今北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市北方,又称鹿园,乃远古梵摩达王时,世尊行菩萨道,身现鹿王教化有情之处,此处常有佛及大仙人居住,又称“仙人住处”,五百仙人,曾飞行空中,遇五欲恶缘而堕落,所以又称为“仙人堕处”。 佛初成道,大梵天王劝请佛转轮法伦,佛观察外道二仙,阿蓝迦兰与郁头蓝弗皆已命终,无得度缘,昔五位随侍,憍陈如等,少尘少垢,薄使利智,堪受妙法,便往化度。 “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五人身上之服,即成三衣袈裟,头发髭须,自然除落,成就沙门威仪,徐步安详,犹如百腊比丘。「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佛为憍陈如尊者,三转四谛十二行法,离五欲乐及无益苦行,开示涅盘寂灭、八正圣道中道之行,憍陈如尊者解已,于诸法中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佛弟子中得最初解,是为圣首,八万诸天虚空中闻法,亦离尘垢证得初果,地神辗转传唱喜讯至梵天,世尊转妙法,增益天众,减损阿修罗众。佛续为开演,五阴无常、苦、空、无我法教,五比丘漏尽意解,证阿罗汉,世间三宝具足,世尊为佛宝,四圣谛即法宝,五比丘为僧宝。 佛现神变降伏外道处──舍卫城(Sravasti):佛陀一代弘化,多住在舍卫城祇园精舍与王舍城竹林精舍中,其中舍卫城是中印度大国憍萨罗国都城,波斯匿王为城主,佛为法王,二主应住一处。佛于城内教化二十五年,其中祇园精舍为祇陀太子与须达长者共建而成。 佛住王舍城时,摩揭陀国瓶沙王已证初果,护持佛教,外道四事供养渐渐断绝,比丘证果者甚众,魔王波旬忧愁不乐,挑动六师外道,富兰那等,欲与佛陀较量神通,瓶沙王不许。佛陀弘化舍卫,六师随至波斯匿王所,请王应允此事,匿王秉佛再三,佛观往昔诸佛,皆现神变降伏外道,故三请受之,令净信者信根增长,未信者作生信因缘。 比试时至,世尊入胜三摩地,于座上隐,东方虚空中出,于空中现四威仪神通,行立坐卧,乃至现十八种神变,身下出火身上出水等,以施无畏手摩地,地中涌出千叶宝莲,世尊于莲上安隐而坐,周匝无量宝华围绕,一一华上化佛安坐,彼化佛亦现种种神变,天乐鸣空天花缤纷,人天大众叹未曾有,世尊欲调伏有情,说偈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与会大众,得殊胜解,或获果证,或发三乘菩提心,奉教欢喜。 世尊自忉利天临降处──曲女城:位于中印度,羯若鞠阇国。往昔大树仙人,于此以恶咒咒令国王九十九女腰曲,所以城以“曲女”为名。玄奘大师游印度时,戒日王在此设无遮大会,五印十八国王列席,玄奘大师立《真唯识量颂》,经十八日无人可破,群王归依,佛法遂兴。 佛世时代,世尊某日感于四众弟子懈怠,不乐闻法,不求出离法要,为了欲令四众弟子渴仰于佛、殷重于法,便升忉利天,于玉石殿夏安居。天主释提桓因,与诸天众,顶礼围繞,佛母摩耶夫人亲来闻法,佛为天众广演布施、持戒、欲为不净、淫为秽恶,乃至四谛苦集灭道等种种妙法,摩耶夫人并三万六千天众,得法眼净,证须陀洹果。 时优填王思念如来,以牛头栴檀作五尺高佛像,此为印度最早如来雕像,当时四众渴仰佛陀,虔诚礼请目连尊者升天,请佛还降阎浮,七日之后,自在天子,作金、银、水晶三道宝阶,大梵天王帝释诸天随侍两侧,佛随机为诸天分别广演五阴生灭、无常苦空等法。 当时莲花色比丘尼,欲最先礼佛,以神通力现转轮圣王身,众军围绕,于大众前最初得礼,此时须菩提尊者,念佛法教,观一切诸法皆悉空寂,入空无相解脱门,佛赞须菩提尊者乃真礼佛者。 声闻分别,佛为化度处──王舍城(Rajgir):王舍城为中印度大国摩揭陀国都城(约现今菩提伽耶东北方九十公里处),周匝五山围绕,其地平正。摩揭陀王先前所在城都,七番为火所烧,后于此建都,安然无事,所以立此城名「王舍」。城中迦兰陀园竹林精舍及北面灵鹫山等地,是佛陀讲说《思益经》、《大般若经》与《法华经》处,也是世尊弘化晚年,提婆达多及伴党,破和合僧、分裂僧团,佛陀慈悲化度,令其临终悔悟的地方。 佛陀为何常住王舍城弘化?据《大智度论》记载,有以下数点:1.佛于此国尼连禅河附近菩提树下成道,为报法身地恩,多住于此。2.此处山中,坐禅精舍多,闲静离喧,利于修定。3.六师外道及大论议师,皆住于此,佛于此多闻智人中最为第一,能破彼邪见。4.此国丰乐,乞食易得,瓶沙王为大护法,常供千僧斋。所以佛涅盘后,初次三藏经典结集,即是在阿阇世王护持下,于此城七叶窟举行。 佛思念寿量,宣告将舍寿处──毗舍离:毗舍离(Vaishali),意译为广严,其城繁荣,城中维摩诘居士,据经所载,是金粟如来现居士身,于此教化有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觉者。 佛陀八十岁时,至毗舍离,当时榖贵饥馑,乞求难得,佛令僧众于他处,分部安居,独留阿难,教示金言:“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并向阿难,再三提示,如来已得四神足,可住世一劫(即可住世至弥勒佛出世),然因众生福德不足,阿难一时迷惑,不知请佛住世,离世尊独于树下静虑思惟,经时未久,魔王波旬现身,以佛四众弟子已集,佛事将毕,请佛入于涅盘,佛自知时不久住,宣告三月后将取灭度。 佛涅盘处──拘尸那罗娑罗双树:拘尸那罗(Kushinagar)为末罗(意译力士)族生处,位于现今印度卡西亚(Kasia)村,世尊往昔为转轮王,于此间六度舍命,涅盘是第七度,更无第八度,不受后有故。 当时拘尸那城中,有位梵志名须跋陀罗,百二十岁,耆旧多智,闻佛欲灭度,诣双树间,见佛闻法,于当夜受具足戒,证阿罗汉果,先佛灭度,为佛住世最后弟子。 佛陀教诫大众,如来灭度后“当以戒为师,依之修行能得甚深定慧,当依四念处严心而住”;结集法藏,经首安“如是我闻”等六成就;对恶性比丘宜默摈之。“佛弟子们,勿为放逸,如来以不放逸自致正觉,无量众善由不放逸得。” 佛陀并慈悲安慰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当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是如来最后教诲。于时如来,顺逆自在,出入四禅八定,于四禅起般涅盘,人天哀恸,双树惨然变白。 以上循着八大圣地,重点介绍佛陀弘化行迹,佛子们理应加以认识的。经中所载,佛子常念佛出生功德、得道神变、转*法伦度众、临涅盘遗教等,欢喜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命终得生天果报。佛圣教六念、十念法中,念佛第一,忆佛功德相好、慈悲道力,得除忧畏,具种种殊胜功德。 三大金刚座 全世界有三大金刚座,一是印度菩提伽耶,二是中国噶陀,三是中国五台山。 印度金刚座: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 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的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挂的桶般一直存留,中央有菩提妙树作严饰。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所谓“南赡部洲”(阎浮提),在不同的传记和历史中有不同解释有时把全世界称为南赡部洲;有时以整个亚洲来解释;还有一种说法是,只有印度是南赡部洲。这里指的就是印度。而印度金刚座的位置,历史学家有不同说法,但现在普遍认为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为印度的中央,金刚座正位于此。 菩提伽耶(BodhGaya),又称菩提道场(梵Bodhi-maala)、摩诃菩提(梵Mahā-bodhi),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菩提伽耶位于印度比哈尔于(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Bodhgayā),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梵Naira?janā,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梵Uruvelā)聚落。 菩提伽耶为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一,其它三处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Lumbini)、第一次跟五比丘宣讲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以及涅盘之地的拘尸那罗(Kushinagar)。 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经典记载,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菩提伽耶是甘地发起无暴力运动的地方,是阿育王成长的地方。 遗迹 大塔: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梵Mahābodhi-samghārāma)。即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说,或谓二世纪,或谓四世纪。五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时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精严著称。六世纪中叶,唯识大论师护法离开那烂陀寺后,一度栖隐于此,撰述《唯识三十颂》之释文。玄奘西游印度时,对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遗迹皆详加记载。另据《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载,于唐贞观十九年(),黄水县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现存之大塔系十二、三世纪间之缅甸国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观九层,内部实仅两层,四面刻有佛像佛龛,雕镂精致庄严。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A.Cunningham)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然今主权仍归印度教徒所有。 菩提树: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巴Samghamittā)尝以此树分枝移植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后其本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狮子国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金刚座:位于菩提树下,佛陀在此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处现置一石刻高座,长二点三公尺,宽一点二公尺,高零点九公尺,其上安置佛陀之石像。唐代时,我国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礼拜金刚座,其中,玄照曾驻锡四年,研学俱舍、律仪等,智光亦留止两年,研学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两宋之际,志义、归宝、蕴述等亦陆续至此,于附近建碑、塔等。 那么,为什么名为金刚座呢?据《大唐西域记》记载,贤劫千佛在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即便在空劫时,此地也不毁坏,像悬桶般挂在空中,犹如金刚一样坚固,因而叫做金刚座。 空劫时金刚座为何仍不坏呢?智悲光尊者于教言中说,曾在须弥山中央,有位仙人叫饮酪,他长时修善,临终时发愿愿整具身体化为不坏金刚。因其行善与禅定之力,死后果真达成所愿。于是天人将他的尸体带到天界脚骨被帝释天做成宝剑;肋骨被大自在天做成短矛;臀骨被遍入天做成宝轮。在制作兵器的过程中,大量金刚粉末掉入下界,落在印度中部,使该地变成桶状的金刚,“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 我以前学《前行》时也有疑惑“空劫时,三千大千世界毁于一旦,金刚座怎么还能悬挂空中?”其实原因有二:一、因为它是金刚所成,坚硬无比。天人用之做成的兵器无坚不摧,跟非天作战时,不用则已,一用就能摧毁对方的一切兵器,而不为一切兵器所毁。二、是仙人不可思议的发愿力所致。大家知道,中阴法门里说,中阴身在云游各方时,除了不能穿行母胎与金刚座,山河大地乃至器世间万物皆能穿行无碍。究其原因,不能穿行母胎,是因众生的业力所系,一经入胎就无法出去;不能穿行金刚座,则与仙人的发愿力有关。 或许有人问“既然金刚座不被劫坏,那它会不会变成常法?”不会。此处所说的意思,并不是它永远不毁坏,只不过是时间长久,或许数劫中不坏,而不是说一直常有。如果是常有,它最初就不可能由因缘而成,最终也将永远存留于世。当然,金刚座的坚固,确实超过世间其他的坚硬物体,不会几百年、几千年就毁坏了。像现在水泥建的经堂,只能保证五十年、一百年,任何施工队都不敢承诺两百年不坏。并且,许多材料很不牢固,只要遇到地水火风的违缘,马上可以摧毁。 而印度金刚座,贤劫千佛都要在那里成就。千佛中的前四尊(包括释迦牟尼佛),已经在那里成佛了,未来从弥勒佛开始,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也将在那里成佛。法王在金刚座造的《愿海精髓》中发愿道“玛嗡南珍格嘉格杰哲,央德温仓嘉沃策敦才,达德雅庄涅内巧德杰,拉钦春利贝沃特托效[3]。”意即未来九百九十六尊佛来此刹土成佛时,愿我变成他们的侍者,广弘他们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每天发愿时,也应发愿将来在那里成佛,即使以后得了圣者果位,也要发愿在其他佛面前闻法,做他们的侍者。 在印度金刚座,藏地尤其是宁玛派的高僧大德,每年12月会举办一个隆重的祈愿法会。你们以后去印度的话,千万别忘了朝拜金刚座。个别人以前也去过,回来后就给我带菩提树叶,一个人还说“这叶子是从那边偷来的,供养给您!”因为印度政府规定菩提树叶受保护,不能随便摘采[4]——不知他是怎么“偷”来的?有时候好多人在下面等一天,尤其是秋天,风一吹过,大家就在树底下抢落叶。 这棵菩提树非常大,枝繁叶茂,但并非当年佛陀成道时的那棵。据历史记载,菩提树曾有几次被毁: 1、阿育王尚未信佛时,信受外道毁佛遗迹,派人砍伐此树,令婆罗门焚烧用以祭天。谁知烧到半途,出现了奇迹——烈火中突然出生两棵菩提树,树叶茂盛青绿。阿育王目睹奇事,深自悔过,当即用牛奶灌溉菩提树根。第二天,菩提树竟完好如初。此后阿育王常亲自供养,乐而忘归。 2、阿育王的王妃素来信仰外道,问大臣阿育王天天去哪里,大臣据实以告。王妃迁怒于菩提树,就派人半夜砍了树。第二天阿育王去,见到树被伐,内心非常悲伤,又再祈请,以牛奶灌溉,不日又长回原状。 3、后来有个国王,也破坏佛法,砍掉菩提树,一直掘到见泉水。阿育王的后裔又用牛奶浇灌,经过一晚,树又复生。 至于今日我们看到的菩提树,是阿育王的女儿(也有说妹妹,即僧伽密多比丘尼)在原树上分了一枝,移植到斯里兰卡。长成之后,正逢印度被回教侵犯,毁坏了原先的菩提树,他们又从斯里兰卡的树上取下树枝,于印度金刚座种植成活,直到今天。菩提树虽然饱经沧桑,但它的“血脉”仍不断生长。这棵菩提树,经论中讲了它的许多功德,比如见到后生起菩提心,接触后生起大慈大悲,等等数不胜数。 总之,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印度金刚座是地界中土,因为千佛在那里成佛。同时,以金刚座为主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如《毗奈耶经》中提到的鹿野苑、广严城、王舍城等,也被称为地界中土。从这个角度而言,藏地、汉地全是边地。 所谓的佛法中土,是指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尤其要有讲经说法、闻思修行,以续佛慧命…… 拿印度来讲,自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它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因为那里是佛陀成道之地,也是佛教存在之地。但是,在华智仁波切住世的年代(—年),印度金刚座被外道所占,佛教似乎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不再是佛法中土。 以前我们去印度时,当地人说50年前佛教的确被回教毁坏,金刚座被英国占据50年之久,才交还印度政府。虽然这种说法在可靠的历史中没有看到,但印度曾被回教占领,倒是事实。根登群佩在《游国记》里说,有位居士叫达玛巴拉,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金刚座周围的佛殿、佛像、佛塔,包括菩提大塔,逃过一劫,同时也苦心维护鹿野苑等圣迹。回教毁灭了印度整个佛教,当时佛教的受迫害程度,鹿野苑佛教博物馆里面目全非、残缺不全的佛像,都足以见证。 回教军队在印度灭佛的严重,堪比藏地、汉地的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佛教遭受的毁坏触目惊心,现在有些人说那时如何好,其实到底好不好,老人们应该心里有数。像藏地,几千座寺院基本消失了,佛像扔到河里,经书统统烧毁,包括在我家乡,出家人全部还俗了,寺院的经堂也烧了,僧人的寮房只剩下残垣断壁,此外什么都没有。…… 那时的印度也是这样,由于回教的摧残,佛教几乎隐没了。如今佛教之所以如此兴盛,无不归功于藏地大德的入驻。……总之,印度本土信佛的人不多,在金刚座、鹿野苑烧香礼拜的,大多不是当地人,你们去朝拜过的就看得出来。所以,藏地大德们的施主,很少是印度人,而供养往往来自台湾和美国。 噶陀金刚座 噶陀寺位于四川西部金沙江流域,白玉县河坡地区白龙沟朵念山的山腰,是藏传佛教宁玛巴传承三流、六大金刚道场中最著名的一个,堪称宁玛巴的母寺。近千年的发展中,在此圣地的虹化成就者逾十万之众。现今,噶陀寺的分寺已有五百多座,噶陀传承的上师们已遍布世界各地。 噶陀寺又名“噶陀多吉丹”,“噶陀”意为“噶字的上面”,源于寺址的一块白色光滑巨石上天然形成的藏文字母“噶”字;“多吉丹”意为“金刚座”。莲花生大士王臣一行曾在此留驻修行了25天,并亲自为“噶陀”开光十三次,在一样殊胜,其加持力与印度金刚座相同,故称为第二金刚座。该寺在藏历第三胜生土兔年(年)由宁玛派当巴德西创建,发展至今的近千年中,高僧辈出,其中元朝的克珠布巴,因才学超群,证境无碍,萨迦派五祖八思巴亦拜其为上师。直美锡雄贡布被清朝康熙帝迎请至京都,封为国师,亲赐宝冠。第十三胜生铁龙(年)格则牛麦泽翁曲珠因其无碍辩才,在与西藏各学派进行辩论时获得班智达称号,国师章嘉活佛也是其弟子。第三世格奔名邬金确吉坚参,修证无碍,圆通显密,主持建造了印经院,其中藏书达七千余部,六万多册,是当时康藏地区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印经院。 五台山金刚座 在许多经论中记载,南瞻部洲有五大圣地,即中土的金刚座,东方的五台山,南方的普陀山,西方的乌金刹土,北方的香巴拉国。五台山是五大圣地之一。《诤辨经》云:“倘若朝此四圣地,五无间罪亦净除。”四圣地指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成道地、转*法伦地、涅盘地。同样,朝拜五大圣地也可清净无间罪的业障。 中国有四大名山,五台山是其中之一。五台山是圣地妙吉祥菩萨为万余佛子转深广法处,恒时不变。《大方广佛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宝藏陀罗尼经》云:“佛告金刚密迹主说:我灭度后,于南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中国)。其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众生于中说法。”在五台山东台附近,所谓清凉大尸陀林中,曾经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智者加纳思札、大班智达布玛莫札、大译师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禅定。特别是善财童子于此首次拜见文殊菩萨并发菩提心,而后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终由文殊菩萨加持,真实见到犹如大海般的普贤坛城,宣说普贤行愿。 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 周朝佛出世时,五台山出现彩虹,有一童子用五彩布束着头发,穿着白色的衣服,被很多人看到后称为“五结童子”、“白衣仙人”。五台本地宗教的教徒认为系本宗仙人的横空出世,称为“东方大支那教主宝殿自在童子”,毛王建造了经堂。 汉朝,明帝于即位七年神变月的一天梦见金色神人,有三寻(寻、弓,两臂张开的距离)高,此系大支那众生善根因缘的成熟。明帝派宰相王适找寻神人,迎来了印度的罗汉摩腾与班智达竺法兰。二位尊者在印度以神通观出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开启的因缘即将成熟,于是应明帝之请,携带一尊佛像、大小乘经典、一钵佛舍利,于火兔年冬月抵达汉土。国王见到佛像与金色神人完全一样,生大欢喜,请教二尊者:汉地有高僧大德长住否?尊者答:有,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永远长住传法,但业障轻的人看的见,其余的人比较难。第二年,二尊者赴五台山,用神通看见阿育王塔(现在的大白塔),对明帝说:圣地的核心像印度的灵鹫山,造一座寺院对未来很好。国王生起了真实的信心,修建了一个得信灵鹫神殿,现在叫菩萨顶。 大圆满的祖师布玛莫扎以虹光身长住于此,直至此劫坏空。十六罗汉、佛护尊者、清凉国师等大德也曾在此修行。 为了一切如母的苦难众生消除业障,积累福慧资粮,希望你们精进努力朝拜三宝事业的显现--圣地、圣像、塔寺等。 五台山曾有一百零七处圣迹,有的已无明显的踪迹,一些已被历史湮没,还有一些新建的寺院。此山又名清凉山。从山脚下环绕一周约六十二公里。古德们说:五个台是报身的五蕴清净为五种智能而自现五方佛。中台是毗卢遮那佛,乃身的化现;东台是意自现的不动佛;南台为功德所现的宝生佛;西台是长寿佛,系口的化现;北台系事业的化现不空成就佛。若论化身净土,中台是殊胜的文殊童子道场;东台乃智能文殊道场,主息法;南台道场主增法;西台系狮吼文殊道场,主怀业;北台是无垢文殊道场,主诛法。修法者可根据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增、怀、诛四大事业选择相应的地点,可获得快速的加持。 最有加持力的罗延窟位于东台的东北面,沿小径约两百米左右,授记见前文。夏天颇为凉快,洞内的水是冰冰的,内有龙王的化身。金刚手菩萨与文殊菩萨曾于此探讨佛法。晋美彭措法王在此亲见文殊菩萨,并著述了“文殊大圆满”。 从台怀镇沿东台路旁的小道至五郎庙继续前行约一百米的祖师塔旁有一个金刚窟,是佛与佛子的密坛。迦叶佛时,罗萨王将金银写成的三藏显密经续以自己身上的宝贝装饰后伏藏于此。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护尊者(中观应成派初祖)在此虹化。布玛莫扎祖师以无死虹身于娑婆世界未坏之时常住于此,每年化身一次到藏地弘扬无上大圆满。 上善财洞乃文殊菩萨与善财童子见面的地方,具有大加持。出上善财洞后边的一个小门50米就是凉施天葬场,这是第三代大圆满祖师西日桑哈虹化成就的地方。下善财洞寺院后方有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的纪念塔。 清凉寺有一个周匝九弓多的法座,据说上面无论坐多少人也坐不满,系古代龙王供养菩萨的宝座。 中台的山脚向上有灵鹫山菩萨顶,乃缘起第一寺,加持力特别大。前有大白塔,是五台山中心标志。当年罗汉摄摩腾尊者以神通观出内有舍利子,是最重要的圣迹。 白塔上方南面有一个佛的脚印。佛准备圆寂时留下一个脚印,脚跟上有千幅法的吉祥图案,帮助将来朝拜的人清净业障往生净土。唐朝时名显(译音)的高僧将印度的脚印图描给皇帝供奉朝拜,明朝大德明启(译音)化缘后刻于石头上供奉于白塔。白塔东面有个门,出门后三十米左右系文殊菩萨的发塔。 顶礼三宝时,应边拜边持咒“刚秋森拉香擦洛纳摩曼字西日耶纳嘛色西日耶纳嘛俄达玛西日耶梭哈”。顺时针右绕塔寺等圣地时应诵经行咒“纳摩达厦扎嘎拉萨瓦热列纳扎雅雅纳嘛扎到卡四扎到卡萨瓦巴邦贝(be)薛达讷梭哈”,或持百字明亦可。 ——图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9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冲康庄园与朗敦家族秘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