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佛教高僧坐缸的事情
六祖慧能大师肉身舍利 昨晚,大家在群里聊到“坐缸”这个话题。“坐缸”,是一个佛教集合名词,即“坐化”与“缸葬”的合称。所谓“坐化”,是指一个修行有成就的人,能够于命终之时,跏趺端坐而善逝,故又称“坐逝”。 “坐化”能够在两个方面体现出一个人一生的修行境界:第一,就是临终时的姿势是坐着,而一般人都是躺着;第二,就是表明无疾而终,临终时没有痛苦。所以,在很多佛教史传中,对于坐化之人的临终状态,多有“奄然”、“恬然”、“怡然”、“无疾”等描述。 坐缸,并非佛教传统,因为佛陀涅槃后,是火化的,大部分佛教高僧圆寂后,都是用火化的方法善后。那么,坐缸这种方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早在距今约—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坐缸这种丧葬方法。那时期,彩陶工艺十分发达,人去世后,就装在两个倒扣的缸中,形成“瓮棺”,然后再土葬。在解放后的考古发掘中,多次出现这种“瓮棺”。所以说,这种“缸葬”文化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黄河流域流行了。 佛教僧侣将“坐化”与“缸葬”结合起来,最早出现于明代。明代明河法师所著的《补续高僧传》卷十六中记载:“季善,祖凤阳人……示寂后,真身覆以缸龛,藏天真石洞中。”此处记载的即是将遗体装于缸中进行安置,是典型的“缸葬”。 后世僧人选择“坐缸”,主要目的是为了成就“肉身不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南北朝、隋、唐多有肉身不坏的记载,最为著名的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法体,至今还保存着。 坐缸,是把遗体放入缸中,在遗体四周添充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缸体安葬。出缸后,一般遗体表面会刷金或者涂以生漆等物以隔绝空气。 僧侣?坐缸用的瓮缸 近几年,常有坐缸的新闻传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也有法医专家从专业角度解读坐缸不腐的现象。如下图: 我前些天去敦煌参加“汉传佛经传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抵达敦煌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们,前些天有一名游客在大漠里迷路,手机也没有电了,过了三天警方找到他时,已经成了一具干尸。在非常干燥的环境下,遗体的水分会迅速蒸发,从而可以做到遗体不腐。年,我国考古专家在新疆罗布泊地区发现了距今年保存完好的楼兰女尸,女尸出土时,面容清晰,还带有微笑。可见,只要环境适宜,做到遗体不腐,并非难事。 佛教里讲的肉身舍利,是指在不采取任何防腐措施的纯自然的条件下,做到高僧法体不腐,面部清晰可见,肌体保持弹性和光泽,这些外在特征具足,才能算是肉身舍利。而从一些坐缸的报道和图片看,有些遗体的面容已经模糊不清,四肢毫无弹性,很明显是在缸内石灰和香木的作用下,使遗体保持了一种干尸的状态。这些现象也引来很多评论: 作为弟子,在师父圆寂后,希望师父以某种方式示现成就,这种心情,我们都能理解。不过这些年,教界一些人的做法,除了在教界引起很多议论,也在教外引起很多非议。我也有所耳闻,有些弟子担心圆寂的师父荼毗后烧不出舍利,就提前在遗体上放一些东西。其实这些做法大可不必。 舍利,并不是检验一个人一生修行是否有成就的唯一标准。执著荼毗后的舍利,与执著保留师父的肉身,都是不太可取的。如果做法上再有问题,反而会弄巧成拙,污了师父一世修行和清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把法体留给我们,而是荼毗后留下了很多舍利,供后人瞻仰凭吊。佛陀给我们示现的就是最好的榜样。 说到舍利,其实并非高僧们的肉身或者荼毗后的遗骨才叫舍利。《浴佛功德经》提到,佛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颂舍利两种。佛涅槃后,不仅色身遗骨留下舍利,还留下了佛法,并以佛经为载体流传世间,佛的遗教即为法身舍利(法颂舍利)。 所以说,每一个佛弟子身边都有舍利,那就是佛经。想一想,我们平时是怎么对待佛经的?是恭敬?还是随意?作为弟子,对圆寂的师父最好的纪念,是忆念他的功德,持守他传下的戒律,整理他的著述开示,并以身示范师父的修行,这才是对师父最好的纪念,也是最如法的做法。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顺其自然最好。 阿弥陀佛! 希热多吉赞赏 人赞赏 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青海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2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实拍7位老和尚舍利子公开临终留下13句
- 下一篇文章: 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