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佛教的关系
涂继成老师讲述 韩恺谛录音整理 (年10月10、11日于中江) 陈丰林:今天按佛家的话来讲,可以说是多生累世的因缘,使我们能够在这里聆听退躬老师讲述佛教的源流以及佛学的现状,以及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另外一个就是介绍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请把手机设置到阻止,阻止外界干扰,暂时把一切都放下,带着一种恭敬、宁静、平静的心来听,不然达不到效果,这样退躬老师才能够尽兴,率性地来发挥。 现在我们还是按照儒家的规矩,来给老师行礼。我们还是来恭请诸佛菩萨加持吧。 退躬老师:好!向人天法界所谓大千共性一份虔诚的皈依与相应,十方诸佛菩萨,乃至大地一切众生,都在这个灵知灵能的相应下,共同升起觉悟与智慧。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好,收摄身心。 缘起 今天这一段因缘,是多生积累后,在这段时空之下的一份善巧、聚会,这个聚会,有些会对我们周围的环境、乃至未来产生一份吉祥的应照,所以我们把这段时空因缘作为三世因缘来对待,具体方法就是把我们的身心收摄起来,向我们人类的一切先导祖师,特别是向佛陀表示感恩,感恩他给我们这个大地众生一份智慧明灯。过去经学大师说,“天不生仲尼,人间如长夜”,今天我们可以说,“人间无佛教生命多苦难”。 在当代学佛,很多人把佛放在生命之外,人间之外,甚至天地之外,这对众生的贪嗔痴与执着而言,是一种必要的方便,但我们今天在座诸公,各位先生女士,都是正知、正行多年的人,所以当我们进入甚深境的佛法智慧,就应该直探本源,以佛法的觉悟、智慧本性相应。所以我们今天这段交流,是直抒胸臆,称性而谈。 下面我就开始与各位朋友交流一下,佛教在人间的这一份功德与效用。 卷一、概述 交流佛教的根本目的 在介绍之前,我想把人类与佛教的关系,佛教在当代的现状作一个很简单的认识,通过这个认识,来看清当代佛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把这个谈清楚以后,我们就要把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在人类历史社会中,把佛教的一份真实的演变历程,简单勾略出来。 然后,通过这份演变的勾略,看到佛教在现代,人类误解的地方在哪里?佛教自身在演变中出现的弊端又在哪里?这些介绍完了,大家就会真真实实看到一个真正的佛教本来面目。 什么是真正的佛教?是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所认识的以及教内各自所表现的,所以我们这次交流,目的就是让在座的有缘朋友认清佛教的正知、正行、正法,以便未来在认知与修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多得实效,这就是我们今天交流的根本目的。 主要内容 这次讲的内容,主要是汉传佛教,大乘八宗,也就是佛教传到中国,汉文化所覆盖的区域的佛教构成,这两千多年形成了八宗派,这八个宗派的基本原理,基本修行方法,乃至于它们之间的不同与共同之处,这就是我们这次交流的主要内容。 交流完之后,如果有机缘时间,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各自的心得体会,提出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所以,这次交流的任务呢,就显得多一些,也许今天抓紧时间,如果机会巧合的话,晚饭后,争取在九十点钟之前,最好把这些内容全部讲完,如果讲不完的话,明天继续,这就是初步的安排。好,下面就开始进入交流。 佛教与人类的认识——“五观” 首先谈谈人类与佛教的关系,按照“共生慧”的基本理念,人类认识一共分成五个观照,哪五个观照?第一、宇观,二、宏观,三、中观,四、微观,五、秒观,这五观,把整个宇宙生命全部存在,做了一个统一的,但又分了层次的认识与关照。 从“五观”学说来看,“宇观”,是把宇宙的存在,从产生到运动变化,一直到未来的趋势,都做了一个“应然”性的认识,也就是朱熹所谈,“道生天地,道在天地之外”,这是“宇观”所要解决的问题。 “宏观”,用我们当代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理论,广义相对论的说法,那就是要找到一个“统一场”。而我们到目前为止,西方的全部科学、哲学、天文学,都没有找到这个“统一场”,“统一场”的问题就是宇宙的究竟问题,就是宇宙从能量到质量,从无形到有形,它的存在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从这个高度说,我们宇宙是个“统一体”,这是从“宇观”的高度谈“应然”的这样一个存在状态。“宏观”的高度,就是我们现代的宇宙学、天文学,乃至于物理学所涉及的这些问题,其中包括霍金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也有循环理论、点论、圈论等等,这些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在“中观”这个世界,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关于人的规律,就是关于人类的存在,人类社会的规律,乃至于人类社会的全部运动变化、功能,其中所产生的吉凶祸福,这是关于“中观”的内容。 “微观”的内容是研究生命,从细胞到分子、原子,一直到原子核。这个层面基本上按“共生慧”的观点,是属于“微观”的层面。 “秒观”的层面是在原子核以下,从质子、中子、夸克,一直到振动弦,乃至振动弦以后,包括未来对这方面的探索,都属于“秒观”的范畴。 所以,我们今天谈人类与佛教,首先要把这“五观”作为一个背景, 四、佛教与人类的关系 从“五观”这个背景的角度来谈人类与佛教,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人类与佛教的一个超越性以后的把握,通过这个把握我们就找得到人类与佛教真正的关系。 那么这个关系是什么呢?按照佛陀的开示,在《妙法莲华经》中说,宇宙中一共有十个法界,而人是十法界之中,这十法界是,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人界、人界、阿修罗界、畜生界、恶鬼界、地狱界。 这十界又通过什么来证明它的存在呢?佛陀在《华严经》中说,通过一心来证知它的存在。这就是著名的哲学命题,万相唯心,一心通十法界,一心生十法界。既然是一心所生,当然这一心是本体所生之相用,所以佛在《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中说,它是十如是。 哪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理、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凡在相用层面,都如是而已,如是者都是真如的一种显现而已,不确定,确定了的就是一种执着。所以,学佛真正的目的是要破除执着,因此把宇宙生命的一切相用都称为如是,如是相、如是性,所以我们对待十法界也用如是来对待,这样才符合佛陀的正法。 这一段要说明什么?说明佛教与人类的关系,也是一段缘起、相应的关系。 人类本身就是宇宙本体的一份缘起,宇宙本体不仅仅缘起人类,它还可以缘起其他的九法界,而人作为人道、人界,我们简称人间、或者人类世界,仅仅是宇宙存在十个层面之一,按照位置是十个层面中的第五个层面,是中层,中观层面。所以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说,佛以一大事因缘而来到人间,为众生,为大地众生开示,信解行证。 开示什么?信解什么?信解行证什么?佛之知见,就是佛陀大彻大悟的这份见地。这份见地是什么?关于宇宙生命的究竟本体,究竟真实面目的这份知见,这份知见就叫“正知正见”。 佛教对于人类社会,就是一份觉悟的关系,是教你觉悟生命,觉悟人生、觉悟人间,觉悟什么?真相。 学佛就是为了让你认识,人类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人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过程?人性人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密码? 所以佛教与人类的关系,就是一份觉悟的关系,人间,人生、人心都处在不觉悟的状态。什么叫不觉悟?就是不知道宇宙生命的真相,不知道宇宙生命的真相,就叫不觉悟,简称“迷”。 那么学佛呢?就是为了让你转迷开悟,成“觉”。就是让你把本来存在的宇宙,本来存在的生命,但你却认识不到他的真实面目,通过学佛,通过佛陀的教导,让你认识宇宙生命的本来面目,这就叫“觉悟”。 所以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觉悟”,觉悟什么?觉悟本来存在的宇宙生命真实面目,这就是人类与佛教的真正关系。这一点就简单地讲到这里。 卷二、佛教在人类社会的基本走 一、“教判” 下面讲佛教两千多年在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走向,与当代佛教在我们人间的现状。在讲这一个背景的时候,就涉及到“教判”,什么叫“教判”?简称“判教”,在这里我想就不专讲现代佛教的这份混乱现状,而是通过讲历史因缘,自然地就把正邪体现出来,让我们在座朋友,在内心深处自己有一个鉴别。 这个“教判”是怎么产生的?首先讲明三点,第一在古印度佛教中就有“教判”,第二在中国古代佛教中也有“教判”,第三在现代佛教也有新的“教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教判”是个什么东西?根据龙树大师说:“佛演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分解”,也就是说佛陀在世,四十九年的说法,现在有的学者用精确数据考校,佛陀只有四十八年说法,这是在时间上的数据的关系,我们不过多探讨,我们还是用传统说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都是用的一份声音,而听话的地点,听话的人群,听话的人的需要,以及听话的内容,那都各不相同,由于上述的不同,就产生了对佛陀的说法,有千姿百态的认知,有千差万别的理解。 由于佛是称性之谈,全是佛性的流露,而众生的本性都是一份迷性的接受,佛的本性是觉性,众生的本性是迷性,迷之性接受觉之性,就必然有种种理解之不同。 这样佛陀圆寂离世之后,众弟子通过十次结集,仍不能把佛陀一代圣教完整地体现出来,于是基于 容,各自不同在时间地点不同的需要,造成了十次结集中,对佛法的种种争论,于是佛陀住世称为“住法时代”。 二、第一个阶段,小乘佛教 佛陀离世之后,对佛陀教导的整理,在五百年中称为“原始佛教时代”,这个时代又简称为“小乘佛教时代”。 小乘佛教,主要特征是把佛陀的教导,以他们理解,以他们听到,以他们记忆到的原音、原理和原始的状况进行记录,相互讨论,相互认可,最后认为这的确是佛陀的教导,这个时代称为“原始佛教时代”,也称为最原本、最直接的佛陀的教导,这个教导在后来的佛教的发展中被称为“小乘教”。 因为这里面的主要经典是《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这四阿含通过十次结集形成小乘佛教的经典,这四部经典主要说的教理是什么呢? 主要是说了四谛、十二因缘、五蕴、三十七道品和八正道,这就是全部原始佛教,小乘经典以及他们主张的根本原理。 这些原理用现代思维、语言翻译下来,就是“四圣谛”所说的,人生是苦,苦因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能量、要素的堆积、聚合,形成了苦的根源。 那么人间要灭掉真正的苦难、苦痛,你就必须要通过方法和道路,这个方法和道路是什么?那就是破掉“我执”,所以小乘佛教,主要是以破执着,破对五蕴的执着,作为根本教义。 那么要破掉对五蕴的执着,就要从五蕴的来龙去脉做起走,苦是从五蕴的聚集而来,聚集了贪嗔痴,聚集了各种无常的要素,无常的条件,要灭它就一定要从观察它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运动变化,然后转移它,甚至超越它。 所以小乘佛教重修行,不重思辨,凡是在小乘,五百年的修行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体修,身体的力行,一句话以苦行为主,以禅定为根本。 所以那个时代,禅定、苦行就成了修行的主要标志,修来修去就是修的一个对苦的认识,对苦的出离与解脱。所以那个时候的人生观、世界观,那就是要出离红尘,要解脱世间因缘,那才称为正行、正果、正道。 这就是对小乘佛教的基本情况所做的一个简介,这是佛陀“住法时代”之后进入的这一个所谓“正法时代”,也称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的时代。它的基本情况就介绍到这里。 三、第二个阶段,大乘佛教 (一)、小乘与大乘佛教之间的关系 下面介绍第二个阶段“大乘”,“小乘佛教”既然以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以这十二因缘为根本;以五蕴参透,以八正道精进,以三十七道品为指导,所做出的根本知和行,而且以行为主,那就是向生命内部进军,向生命内部认识,时间一久,经百年、五百年,佛教徒就不食人间烟火了。 佛教徒就从社会舞台,进入家庭,从家庭舞台,进入山林,从山林中又逐步逐步地,越来越少,修行的人也会越来越希,因为不成家,不事生产,不做其他的一切世间功用,一人可以,一年可以,人人如此,代代如此,一百年、两百年乃至五百年都如此,必然形成这样一个局面。 这样下去以后,有大慧根的大善知士发现,佛陀的一代圣教,本来是揭示宇宙终极生命、本性的这样一种教育、教导,如果走到这样一条道路上,怎么能够持续下去呢?人间又怎么可能接受这样慧命和圣境呢? 所以悲心大作,这时以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乃至于后来的弥勒菩萨这三大菩萨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对佛陀伟大教导进行重新认识,重新整理,重新挖掘,这样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叫“大乘佛教”的阶段。 他们认为佛陀的教导,被整理出来的这一部分,也就是《四阿含》,仅仅是佛陀全部教导的一部分,根据在哪里?因为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四阿含》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四十九年说下来的东西绝不只这一部分,而且结集的人多数只是出家人,在家有很多居士,都听到有很多讨论学问、哲学,讨论其他教派的人,也有听到佛陀说法的。 这些人,他们听到的在哪里?所以就发了一个号召,天下能知道佛法的人,都请站出来,所以从那以后,除寺庙之外,山林、农村、城市、宫廷、武士、乃至于商家,纷纷拿出他们家藏的、祖传的,关于佛陀的事迹,关于佛陀的只言片语,关于佛陀的种种教化等等。 这一拿出来,通过这些大师级的修行人进行一一鉴别、整理,于是大乘经典就出来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龙树菩萨,开铁塔、入龙宫,取得《华严经》。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说龙树菩萨遇到一个老太太,请她拿出大乘经典的这些珍藏,老婆婆说,请跟我来,于是龙树就跟老婆婆去了,经一段时间之后,龙树拿出了《华严经》。《华严经》里面的神秘之处,就是我们人间只可听耳闻之,不可证而确之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是什么呢?按照现在的考古,古印度所说的龙宫有几个说法,一个是龙宫在大海中,一个是龙宫在地下,还有一个说龙宫在深山老林,总之有很多处都称为龙宫。 那么,龙树所去的龙宫在哪里就不知道了,也可能就是深山老林。由于龙树进了龙宫,他所找到的《华严经》,据他自己说,犹如十万大山那么多,可以跟三千大千世界相比较,所以他无法全部融汇、背诵,只把冰山一角,很小的一部分,做了记忆,记忆下来的有十万诵,这十万诵记忆在大脑以后,又从龙宫回到人间,也就是又从深山老林回到了城市,回来以后根据记忆,翻译了四万八千诵,也就是说把十万诵不到一半的内容,翻译出来,就是今天的八十华严。 印度的是八十华严,第一次翻译到中国是四十,第二次是六十,第三次八十华严才翻译完。但是这八十华严翻译完,都仅仅是龙树所看到的冰山一角中的不到一半的内容,这就是关于大乘经典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大乘经典的案例还相当地多。 总之,大乘佛教和大乘经典的问世,给佛教在人间的普及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在哪里呢?在于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教导,绝不是消极避世的,绝不是仅仅是不食人间烟火,不仅仅是修苦行、修禅定,脱离红尘,才能保持佛法的。 大乘佛教使佛法从苦修、专修一下变成了普修,变成了常修,也就是说从专业人士,出家人那里,一下放飞到人间,来到大众之中,这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根本区别,也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一份内在联系,并不是说大乘与小乘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一份继承关系。 后来我们整个的佛教理论,包括佛教修行,无不以大乘、小乘这份关系为基础,也就是说小乘不是究竟,小乘是为大乘做准备的,大乘不抛弃小乘,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 我们今天反复讲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关系,目的就让我们在座的朋友,通过这样一份正确的关系来检验我们当代佛教界的种种弊端,种种辩证关系,种种错综复杂的差别。 大乘,我们现在已经得出一份正知、正论,最终正确的结论,用太虚大师的话来说,“以小归大,以大摄小”,小乘是完全为大乘做基础的,真正佛陀时代,无大小乘、无显密乘,没有各宗各派。 那么佛陀最终的说法,就是叫你们觉悟生命,觉悟宇宙的真实本性是什么?为了要揭示这些本性,才用种种方法来觉悟自己,这就叫修行,没有大小乘之分。 佛陀拿这些教导讲给众生,众生听了以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才分成了大小乘,所以从这个高度来看,小乘的确是一种准备,通过禅定、苦行,来改变自己的贪嗔痴,去掉自己过多的欲望,过度的知见,这真正是有必要的,所以小乘对初学的人来说,很有必要。 但是修行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仍然以小乘为归,不但不能自了,而且也不能入世,所以佛陀的最终本怀,成佛仅仅是手段,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所以大乘是归宿。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能不能治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5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洞山禅师讲三种渗漏
- 下一篇文章: 高血压患者,警惕这些症状它可能是疾病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