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九华之真身篇
真身,又称金刚不坏之身、金刚舍利、全身舍利、肉身菩萨等,指已经得道的高僧大德在圆寂后不腐朽,被弟子信众供奉,继续教化人间的十分完整的遗体人像。汉传佛教早在晋代、隋唐和宋朝时就零星出现过肉身菩萨,到明清两代则更多,但迄今依然供奉的极为罕见,唯有九华山。自唐代开元年间,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5尊,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为焚毁5尊,现在依然有10尊供信徒顶礼膜拜,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九华山现存的肉身来看,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这些高僧在圆寂前都能预知时至,从容交代后事,去留自如;神智都特别清醒,或作偈语、或作训诫、或嘱后事,安详自在;圆寂前一周或更长时间内停止进食,自净身体等等,都显示出他们的超凡之处。站在佛教的角度,纵观这些肉身菩萨,也可以发现他们生前虽然修行方式不一样,但无一不修持严谨、内心清净,应机说法、普渡众生。同时,这也与地藏菩萨道场的传承有直接关系。自唐代新罗国高僧僧地藏卓锡九华,苦行清修,圆寂后肉身不腐,被尊为地藏菩萨应化以来,后代僧众为其愿力和行持打动,遂发愿留存肉身,接引众生,这也是九华山历史上肉身菩萨不断示现的又一原因。 现存真身 地藏菩萨 地藏(~),新罗僧,俗称金地藏,为古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金氏近族。其人“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 传说24岁时,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经南陵等地参学后于开元末年上九华。 金地藏来山后,居东崖峰的岩洞里(后人称之为“地藏洞”),岩栖涧汲,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 唐至德初年(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一路但见深山峡谷,荆榛莽莽,寂静无人。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释地藏孑然一身,闭目端坐,旁边放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率其大弟子、首座僧胜瑜等僧徒,身体力行,斩荆披棘,率众垦荒,凿渠开沟,造水田,种谷物,劳动自给,坚持苦修。 建中二年(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地藏,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郡内官吏豪族,纷纷以师礼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金地藏,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年),金地藏99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相传其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民间传说每六十年开启地藏肉身塔一次,查历代山志均无记载,此说为讹传。地藏肉身自唐迄今,一直藏于地宫之中,从未开启。 无暇和尚 海玉(~)明代高僧,字无瑕。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人。 嘉靖十五年()在五台山出家。曾云游参访峨嵋等佛教圣地。万历年间来到九华山,在插霄峰摩空岭结茅安居,取庵名“摘星庵”。 无瑕刻苦清修,戒律精严,终年以烟霞为伴,扬清吐浊,不食人间烟火,饥来食黄精、葛根,渴来饮山涧泉水,并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费时20余年,抄完经书81卷。为后世留下血经珍宝,如今仍珍藏在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中。 天启三年()秋,海玉拈偈一首:“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远相离。客来问我归何处?腊尽春回尽见梅。”说完偈词又嘱咐弟子将其遗体坐缸,言毕安详入定。 三年后,众弟子大开其坐缸,见其肉身面色如生、身体完好,遂装金供奉。徒慧广随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易庵名“百岁宫”。 明毅宗于崇祯三年()敕封海玉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海玉肉身塔名“莲花宝藏”。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僧惟能、普光、悟广为保护无瑕肉身,冒着风险将其秘密转移置地下,方逃过被焚烧的劫难。 肉身现供奉于百岁宫。 明净和尚 明净(~)俗名徐方柱,人呼“站和尚”。安徽郎溪县东下乡双桥村人。3岁丧母,家境清贫,年少常以打短工贴补家用。 受祖辈信佛影响,从小不茹荤腥,心地善良。逢旱年将自家天地里的水放给别人田地灌苗,乡人称赞其“菩萨心肠”。他自悟禅道,长期坚持修习,多以坐禅为主。据说他出家前连日坐禅入定,乡人不解,将其捆绑,也不能阻止。 年到九华山,在天台寺拜师出家,把多年的积蓄全部供养寺庙。后常住旃檀林,昼夜不倒单,称其“站和尚”,定力非凡。曾站禅三年,坐禅三年,卧禅三年,苦修头陀行,戒定慧三品九华山佛教尚无人出其右。不论寒冬酷夏,长年赤足,身着破衲,站、坐或卧,均丝毫不动。闭关时十余天吃一顿饭。他修慧若愚,偶发颠倒妙语,又被人视为“疯和尚”。 年9月6日,在旃檀林安然示寂。弟子遵和尚生前保护其身的嘱咐,将其趺跏坐缸。 年12月1日开缸,其肉身完好,颜面如生,体有弹性。 肉身现安奉于旃檀林古大雄宝殿。 慈明和尚 慈明(~)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参。江苏高邮县伯勤乡三河村人。6岁进本地普提寺依当年少林寺武术教练了庆禅师习武。后回家三年,重返普提寺依禅师剃度出家,法号慈明。 年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寺求具足戒。年依扬州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参学,得师赏识,委以行堂、知客、寮元、当家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参与兴建水利,在邗江县瓜洲镇修江堤工地上,他一人挑数人的筐土,重公斤,获该县、镇颁发的奖旗,旗上绣有“八百斤”三个大字,另赠送他一条桑木扁担。从此他便以“八百斤”称号饮誉苏中一带。 年春至九华后山双溪寺,先后住过水府庙、百岁宫、一宿庵、东崖禅寺等寺庙。年下放到铜陵佛教大队,住大通永平庵。年再次到九华山,住东崖钟亭。在钟亭司钟近十年。他平时总是头戴济公帽,手持方便铲。洒脱轻逸,面恶心善。年,慈明到正天门,维修灵宫殿,塑菩萨像,严持戒律,坐禅悟道。临终前写下四句偈语:“妄我成生灭,如是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年1月11日晚6时圆寂。其徒尊嘱,将其入殓装缸。 年开缸,见和尚毛发尚存,喉结清晰,体肤无损,关节能动,遂安放肉身宝殿。 肉身现供奉于肉身殿地藏殿内。 仁义师太 仁义(~)现代比丘尼。俗名姜素敏。原籍辽宁沈阳,后出嫁至吉林通化市。 姜家家境富裕。按当时的习惯,父母将素敏的小脚裹成“三寸金莲”。七、八岁时,送素敏读私塾,学琴棋书画,想把她培养成淑女型的富家小姐。可素敏经常偷偷到附近庙里听和尚诵经,还从家里取些粮食接济庙里。几年下来,《心经》、《大悲咒》她已能熟练背诵。十七、八岁时潜心学医,主攻中医学针灸一门。 年秋到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出家,取法名仁义。出家后仁义潜心修持,农禅并用。年,仁义入沈阳中医学院钻研医学四年。年,朝鲜战争爆发,仁义毅然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年随军入朝。在朝鲜的三年里,仁义千辛万苦,用其医术之长,抢救医治了很多伤残军人。年底回国,被安排在通化医院。年被派往医院针灸科,年被派往环城卫生院。年下放到二边江乡三边江村。年,她回通化市自办诊所。年仁义再赴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同年重修南山寺。年仁义法师朝礼九华山,先后住甘露寺、菩提阁等庙,最后住通慧禅林,并变卖家产倾其所有修复寺宇。在九华山期间,她施医送药,诲人不倦。 此后,仁义法师不顾年高,又外出弘法行医。她赴邯郸、奔石家庄、走浑源、上五台,一路修庙,一路行善,一路结众生缘。年4月,仁义从五台山返回九华山通慧禅林。同年11月28日晚七时圆寂。享年85岁。 3年零2个月后,其弟子打开坐缸,见仁义师太端坐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仁义师太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通慧禅林。 大兴和尚 大兴(~)现代僧人。字了维,俗姓朱毛和,又名朱万全。安徽太湖县牛镇乡朱家村人。七岁时被人贩子拐卖,九岁时被家人找回。 随祖父朱汗臣到莲花塘学佛。不久,南北军阀混战,被强行招兵入伍,司号六年。年逃至九华山百岁宫出家,礼常法和尚为师剃度出家,从事挑水驮粮等杂役。 年,在南京古林万寿寺受戒于果慧法师,并参学名山大刹。年返回百岁宫,领水头之职五年,任劳任怨,受寺僧敬重。年移居青阳城东火焰山小庙。 年迁至九华山后山双溪寺,为佛教生产队放牛20多年,这期间他装疯卖傻,时现“神功奇迹”,并常对人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劝人行善。一日,他挑柴进城去卖,寺里等着油盐下锅。他一大早就出发了。路过一村庄,看见一位大娘拔菜园篱笆当柴烧,知是人老体弱砍不了柴,便将肩上所担之柴送给了大娘。回到寺里没法交差,他于众僧中大喊大叫:“我今天认了干娘了,我有母亲了”。当家师也就没有责罚他了。平日里,他看见鸡、猪、牛吃庄稼,就大叫“菜吃鸡罗”等。后来不再放牛,上山采药在乡村为人治病,却从不收费。 年秋,大兴和尚开始念佛。年4月6日零时5分,大笑着念佛数声安然而逝,时年91岁。寺僧将他装缸。 年12月23日开缸,见其肉身面色如生,遂装金供奉。今双溪寺建有大兴和尚肉身堂。年住持意彻新建大兴和尚肉身堂安奉。 慧成法师 慧成(?~)。仁德法师弟子。年圆寂。年,慧成法师圆寂3年后,他的弟子们开缸查看,发现师父已经修成真身。于是,遵师旨通知甘露寺将他迎请至九华山。年,甘露寺住持藏学率众将慧成真身装金供奉于藏经楼下的禅堂内。 圆空师太 圆空师太安徽省九华山圆觉精舍原住持。十五岁出家,拜上虚下云老和尚为师,后拜上正下果大和尚为师,年重建“圆觉精舍”,佛门生涯八十余载。上圆下空师太坚持一部《金刚经》,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日日不断,信念坚定,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乃为当代佛门榜样。年农历7月16日,上圆下空师太安祥圆寂,第二天将其法体盘坐装缸安奉。三年后,于年农历6月19日开缸,开缸后发现师太面容安祥,头发和指甲都长出余寸。现供奉于九华山圆觉精舍。 普文法师 普文法师俗名方长生,字国和,安徽省六安人,生于一九一二年,于一九二零年在安徽省青阳县庙前关圣殿出家,十岁随舅舅到九华山天台寺常住。幼时家境贫寒,八岁时随父在九华山北重镇庙前关圣殿出家,开始学佛。十岁时常住九华山天台寺,随师上义下方法师在天台正顶识字诵经。 年赴南京宝华山求得具足大戒后,朝礼名山大寺。土地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九华山有一批进步僧人,经常掩护革命人士从事地下活动,天台寺曾是一秘密据点。普文回天台寺后,深受影响,积极投身到当时的地下活动中。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暴行人神共愤,佛教徒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抗战。他见国家有难,就对师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本鬼子践踏国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身为佛门弟子,不能无动于衷,弟子愿从军抗日,血洒疆场,死而无憾。”师父见其态度诚恳坚决,十分赞许,率僧众为其送行。普文于年脱下袈裟,参加抗日战争,在部队任卫生员,救死扶伤。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仍回天台寺为僧,广结善缘,为众人治病。 年大跃进当中,为帮助僧尼度过饥馑,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走“农禅并举”之路,普文法师率徒宏成、徒孙开宝到距天台5华里的“道僧洞”开荒种茶、种药,培植香菇、采制干笋,"靠山吃山”。并用自己所学的医术为僧尼和当地山农免费诊治,随著年龄增长,普文法师主要以医为主,广结善缘。道僧洞远离人烟,在天台寺东南一偏僻山峰半腰,古代曾有和尚、道士先后修行,皆因无香火,苦寂不堪而弃之。普文从头拾缀,供佛盖房,渐有新气象。洞周围溪水清澈、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适宜“外戒、内定、慧中”,可谓一方人间净土。普文栖洞农禅,一晃就是28年,其间除将香茗、香菇、石耳、草药、板栗等农产品挑下山,换回粮食等日常生活用品外,几乎与外界隔绝。年,80多岁的普文老和尚被天台寺主持宏学法师接回寺里常住,随著年龄增长,普文法师主要以医为主,广结善缘。安享佛教徒晚年生活。年,宏学法师恢复庙前关圣殿,取名天台寺下院,普文老和尚要求回到祖庙,宏学法师如其所愿,于年初搬至关圣殿禅栖。农历正月二十圆寂,世寿88岁。年8月19日启缸,普文已成真身,遂就地供奉. 宽德法师 宽德(—),俗名于宝川,生于一九四二年湖北省黄梅县五祖镇渡河桥人。幼小信佛,出家前是黄梅县原种场沙河分厂职工,由于早年丧妻,感到人生无常,看破红尘,在湖北省蕲春县在大竺寺拜演恒法师剃度出家。一九九四年经晓悟法师介绍来到松树庵,弘扬佛法,广结善缘,钻研佛理。潜心修行。夜深人静,木鱼声诵经声在空中回荡,专诵《金刚经》。 宽德十八岁从父母之命,娶妻生子,小夫妻恩爱有加。好景不长,四年后娇妻因暴病撒手人寰,撇下了公婆丈夫和儿女。宽德悲痛欲绝,感到命运多舛、人生无常,又萌发了出家的念头。然而,看着家中年老体迈的父母及幼小的儿女,想起《地藏本愿经》的孝道精神,他下决心要赡养父母,培育子女,心里的烦恼便减轻了许多。从此,他自甘淡泊,吃斋念佛,一有空闲,就上寺庙借经书诵读。侍父母殡殓,儿女成家立业,他切断烦恼,割舍牵挂,毅然出家。年3月,在蕲春县大竺寺礼演恒法师剃度。年8月,在九华山祗园寺受具足戒,并发愿常住九华山,劳作苦修,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小住月余,他所目睹的寺院生活并不像想象那样清静朴素,尤其是僧人,衣着光鲜,三餐无虑,看不到苦节行为,且古老九华街僧俗人气旺盛,难以清静,遂寻觅偏远之地,自找道场。经人指点,九华山西麓约三公里处有废弃的松树庵,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广成和尚在这里修成真身。这里山清水秀,环境清幽,实乃静修之佳境。宽德卓锡松树庵,钻研佛理,潜心修行,撰写了数万字的《金刚经》讲稿。夜深人静,从庵里传出的诵经声,伴随着木鱼声,响彻天穹。除了念经修持,他都在开荒种地,不求农禅自养,而以农禅资神。不到半年,他开垦了近六亩坡地,烧草木灰,上九华街肉身宝殿等寺院掏粪,早晚各一趟。收获的瓜菜豆麦芋薯,每七天送一些供养大庙寺僧。松树庵虽香火极少,但他光靠子女的接济就可静心修持,无需自役劳作,如此俭朴苦行。有人问他为何这般吃苦,他说:“现人欲念太多,少有节制,为了贪婪享受,聚敛财富的手段更残酷,用意更阴险狡诈。少数人消耗大量资源财富,破坏自然环境,暴殄天物,殊不知作孽也!其实人一日三餐能吃多少,却总想多吃多占;席地而卧只需占地几平方米,却盖了别墅广厦;衣物器皿用度一生终需几年,却巴不得天下华丽衣裳奇珍异宝尽为己有,凡此种种,不一而举。我是衣食无虞,却自赖其力,开垦种地,挑大粪,除臭秽,只为消业除障,何来苦乐之分!” 宽德广结善缘,经常倾其所有,不遗余力地救助周围生活困难的乡亲。庵边的乡民唐柏权就不断收到他赠送的衣物、钱财、粮油。乡邻手头拮据,开口借钱,他只要口袋里有,悉数拿出,从不要借据,不要人归还。 宽德和尚虽就戒腊不长,但他常对乡邻说:“我在家时就信佛吃斋,能修成正果。我圆寂归西,不要火化,坐缸就行了”他曾撰对联以自勉: 其一:有山有水有明星藏着佛果,无人无我无一物怎惹尘埃。 其二:思佛念佛思念佛,归西去西归去西。 年农历四月下旬,他忽然不思饮思,仅喝几口葛粉糊,但仍坚持诵经不歇。农历四月二十日夜圆寂。遂其愿,坐缸封存。其缸半埋于地下,上搭简易雨棚,挡风遮雨。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开缸,老和尚只是比生前瘦了许多。现真身供奉在池州市青阳县杜村乡长垅村松树庵内。 以毁真身 隆山(~)。清代僧人。俗姓朱,安徽宣城人。年轻时曾随僧历游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桐柏山等佛教圣地。受佛教感化,遂发心于乾隆四十一年()削发为僧。出家后行脚至九华山,禅栖人迹罕至的伏虎洞。隆山禅师修头陀苦行,砍柴种菜,自食其力;闲时诵《法华经》,一念就是20多年。相传,禅师诵经时,有巨蟒盘坐听经;禅师拜佛,巨蟒也跟着磕头。其德行高尚,远近咸称有道。嘉庆年间,祇园寺开始败落,住持乏人。柯吴檀越与诸山长老及僧众礼请隆山法师住持。众望所归,隆山应邀出洞,“新建殿宇,弘扬法道,遂成丛林,为首任方丈”。道光二十一年(),禅师自知时至,召众徒告别,并告诫弟子:“严持净戒,毋负余志。”随即端坐而逝。世寿八十四,戒腊六十六。徒众将其装缸,三年后开缸观之,肉身不腐,于是装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 法龙(~)。清嘉庆十七年出生于河南省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生来患有腋臭,遭外人歧视,也不为家人所容,从小就出了家。先到陕西西安、终南山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辗转四川等地,渐有所悟。咸丰年间,法龙到九华山,在一些寺庙习禅。光绪年间,六十多岁的法龙和尚开始创建翠云庵。光绪二十七年(),翠云庵没建好,法龙却病倒了。庙里大小事情都交给理道法师打理。宣统元年()年的一天,躺在床上已经七八年的法龙老和尚却神奇地爬起来了。他告诉理道法师说:“我要安稳地走,不能躺倒。”三天后,老和尚寿九十七示寂。坐缸三年,真身不腐,遂装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 常恩(~)清代僧人。俗姓胡,字郎德。嘉庆二十二年()出生于龙舒(今安徽舒城县)。约于道光末、咸丰初到九华山甘露寺,后一直住至圆寂。常恩到山时,甘露寺已成大丛林,最多时常住僧众达三百多单。常恩安单后,在香积寮烧火、砍柴,干些苦杂活。几年后,常恩自愿到寺外路边的红亭子里烧茶水,无偿向朝山者提供方便。据说喝过他茶水的人,半年内不会感冒。按大丛林的规矩,吃饭要“过堂”,但常恩从不过堂吃饭。他将别人碗中所乘饭粒、菜叶收集起来,留给自己吃。若收集多了,一次吃不完,他就把剩菜剩饭晒干,以后再吃。烧火3年后,常恩又撞了3年钟。之后开始管理菜园。他做了十几只小竹筒交给山民,请他们把遇到的虫子收集起来,由他带到安全的地方放生。常恩在任巡山僧时,如遇有人偷竹木,他就向人家嗑头,他们他们也就不好意思偷了。所以甘露寺一带的竹木特别茂盛。其后常恩任甘露寺都监。光绪末年,常恩预知时至,沐浴搭衣礼佛,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与众辞行,端坐而逝。装缸3年零六个月,开缸后肉身不腐,遂装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 定慧(?~)四川蓬溪人。8岁那年,母亲带他到慧生寺。传说一到此寺他即感到异乎寻常地熟悉并说自己前世是这庙里的一只小狗,执意要出家。住持见他情真意切便收下了他。定慧侍侯住持12年,直至其安详圆寂。稍后,定慧辗转至莲花寺,修复寺庙,扶贫济困。同治年间来到九华山东崖禅寺,九年()修建幽冥钟亭、万佛楼、地藏殿等,历时40余年。后任东崖禅寺方丈,使该寺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民国初年,定慧退居青阳水府庙,隐逸清修。民国十年()圆寂。坐缸后真身不腐,遂贴金供奉。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 华德(生卒年不详)近代僧人,安徽寿县人。约生于清同治年间。幼时习武健身,稍长读书习文,16岁成了秀才。能诗善文,擅画梅鹤,工于书法。他恃才傲物,风流不羁。19岁父亲去世,渐染赌习,把家产输个精光,乞讨流浪至桐城。在桐城遇到了一位自称力士的行脚僧,拜其为师。此后到九华山东崖禅寺,曾闭关六个月,静修苦参。后至龙池庵,正逢建庙,便受住持委派下山化缘募资。龙池庵修好后,华德法师严守戒律,念佛清修。悠闲时,画梅习武。临终前,华德预知时至,向大众“告假”,众人皆以为他说疯话。华德长叹一声,念了三句“弥勒、弥勒、弥勒”后端坐蒲团示寂。弟子惟宝为他装缸,三年后肉身不腐,装金供奉。文革中肉身被毁。 以上是九华山历代真身菩萨 来到九华山可去礼佛参拜, 如有疑问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0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铜镜收藏宋辽金人物故事镜专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