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娜清谈养
以下内容来自,巫娜老师于全国学员群的分享,由语音转为文字的节选。 有之前的一个因缘,便是上周日给大家分享了一段音乐,而且我又讲到,这段音乐可以用来养空间,于是便有同学问,怎么养空间?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讲「养」这个概念。 首先,我们看「养」这个字。最早的时候是一个人拿着一条鞭子在赶一头羊。所有带羊字头的字,基本都和羊有关。羊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美的象征,包括“美”字也是羊字头。 「养」的甲骨文 就最古老的字形而言,「养」,是一个人拿着一条鞭子,放着一头羊,这也是养最基本、最初浅的概念:喂养牲畜,养护生命。「养」字变成繁体字后,下面变成一个“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吃这件事,否则我们的生命不得养、无法继续。所以吃,也成了我们中国人第一重要的事情。 当人们能解决日常生存问题之后,「养」,变成了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如何喂养我们的精神。在精神层面的养,便有修养,学养,涵养,素养等等。同学们选择来学古琴,其实也是养自己精神生命的一个方法、一种途径。 而我对于养的自我认知,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庄子.外篇.达生》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道家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认知。其实在日常修行中,无论道家或佛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知道生,同时也要知道死。知生而向死,同时也可以说,向死而生。当我们在修行的路上,能够逐渐通达、明察,逐渐观到生和死背后的真相,这一世的修行才可能圆满。道家关于修行圆满的理解,便是生命与天地自然同呼吸,甚至不存在生命的死亡,而是白日飞升,直接成仙。 养生这个概念是现代社会一个新的概念,在道家原本的修行里面,从来是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生命,达到成仙。其中有各种方法,成为了我们通俗意义上的养生之法。 在道家关于养生的概念里,我所理解的更多的是养死。因为道家对于死亡这件事情的看法是,能够养好,那么便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圆满,也就是在死的同时,又升起阳,成为另一个生命的转换,事实上这个便是道家的阴阳。 《达生》篇里讲:“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讲的是就这个道理。简单的理解就是,天地阴阳交合,则成为万物之形体,天地阴阳散,而复归虚境,无为之道体,这个是万物之本始,于是又达到以阳生万物的状态,这个便是散则成始,于是有了阴阳。所以在道家的观念里,要形神具养,就是我们的人身和内在的精神,都要同时来养,不偏不倚,达到与天地自然平衡,才能真正的称之为养生。 在佛法的修行里面,也有着另外一个对养的理解。莫言有一本很著名的小说,叫做《生死疲劳》,“生死疲劳”这个说法出自《佛说八大人觉经》,在《佛说八大人觉经》中第二觉有:“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所以其实佛法修行更要紧的便是修“死”,要修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来和去的自主性。我们知道,有很多高僧大德,怎样验证他们的这一世的修行是否圆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他们圆寂的前后,各种异象,各种情况,由此我们得知他们这一世的修行是否圆满、具足。我们大部分的人,生来对死亡有一种惧怕,佛法修行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死亡并不是终点,也是起点,这个和道家的观点、认知、修行是大同小异的。 在《佛说八大人觉经》里提到:多欲为苦,生死疲劳。所以如果我们这一生,欲望过多,是佛说的苦,会造成生与死、生与灭的幻境,一切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而得身心自在。 终上所述,希望透过前人留下的智慧,我们能够汲取并在日常中践行。那么如何来践行呢?在这里分享一些我自己日常中的一些方法。 首先要节省我们的生命能量,一旦我们能做到节省的时候,这个养便产生了;最重要的是不要滥用欲望,我们要有觉察力。要能够觉察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大部分的时间是被欲望、贪欲牵行,这一点非常关键。也许,我们无法摆脱彻底的无欲无求,而只能做到尽可能的不要滥用欲望。如何知止和息呢?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最大的自由,便是自律。自由并不是说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被无明的欲望牵着走。自律是在这一场无明的人生中,具备洞见和觉察的能力,并且能知道止和息,自律便产生了。而当我们能够自律的时候,便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便是身心自在。 在我亲自教授的巫娜古琴传习密集课堂上,有一个关键点:从耳根圆通法门,带领大家入修行的门。我多次讲到,修行并不是宗教的概念,而是每一个人对于我们的生命、生活,所生起的能够让它更好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并且一定要去身体力行的做事情。这个修行其实是跟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来和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智慧的开启息息相关。很多人都喜欢《天禅》这一系列音乐,包括很多人喜欢听好听的音乐,各种各样美好的旋律。有时候我会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美好的音乐,甚至别人对我们所说的美好的、赞叹的语言,在大的范畴内,这些都属于色相的色,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生起觉察力,不要贪恋那种美好。 一旦我们对这些美好的音乐、美好的语言生起贪着心,事实上我们就在浪费生命本源的能量,这便是由无明的欲望牵制无明的前行。 从上古时期琴的诞生,以及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不是用来取悦于人,取悦于我们的感官娱乐之享受的。古琴更多的作为一件祭祀天地神灵,高居于庙堂之上的神器的存在。同时,我们考据历史时不难看出,琴从最早的神性,后来进入人们的生活,当然它还很幸运,进入特殊的阶层,文人雅士、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相对来讲,它还是一件风雅之事。但是就整个历史格局来看,它确实是在一个下降的过程,到了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好好反省,琴在当今时代是什么样的地位,在这点上不妨大家一起来探讨。请大家以后再去听音乐,不仅仅是听古琴音乐,可以多一份对于听觉、耳根的觉察。 所以之前给大家推荐的《冬》,我不敢说它是能够养我们人和身的,只能说它是能够养空间的音声。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也可以叫音乐,也可以叫声音的一个部分。这是我在前几年探讨的比较多的一个方向,因为弹琴30年,音乐究竟是什么呢?我看到更多的,无论东、西方艺术家,他们其实已经超越了音乐这个实相,去到了音声这个阶段。当我们能到达这个阶段,我们的格局更为广阔,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音乐而已。 当然这个部分是耳根圆通法门里会讲到的,当我们能够产生对于美好的音乐和旋律不起贪着和欲望时,事实上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养便形成了。 空间同样也是需要养的,我们每一个人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便是你的空间,外部的空间是人去养的,需要音声去涵养,让空间更加祥和、美好。所以我们去外面的餐厅、商场会发现它一定有音乐,那么我们根据公共场合会放什么音乐,能判断出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而我们自己外在的形体向内去看、观、闻,内在的空间和世界就更要用一种非常朴素的,平衡的,一种接近于空性、无的状态去养他。 所以作用到日常,我们每天弹一弹琴,当我们能思考到这个层面,能有这样的一种切身的体会的时候,那么,可能我们在落指去弹琴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方向,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觉知。 展览 展览, 巫娜邀您来品茶闻香赏琴 时间:/07/01-:30-17:00 地点:北京展览馆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号) 亲爱的琴友们, 巫娜古琴十分重视每一位的想法, 我们开通了文章评论功能, 希望大家互通有无,让巫娜古琴更有效的陪伴!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展览”详情。 留下金口玉言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0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传喜法师新报专栏祖上有德荫庇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