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弘一法师(-)逝世75周年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中,涉猎领域最广、人生际遇最有传奇色彩的,非弘一法师李叔同莫属。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从翩翩公子到一代高僧,留下了独一无二的人生轨迹。林语堂说,弘一大师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泉州,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世界宗教博物馆”。朱熹过化之地,马可·波罗经此归国,郑和于此放洋,欧阳詹、苏颂、曾公亮、李贽、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李光第等诸多名人之故乡。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眼中的“光明之城”。多元文化,兼容并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弘一之与泉州,泉州之与弘一。

一人与一城、一城与一人。

要一些怎样的渊源,才能缔结这份“心灵的契约”,使千年刺桐城,成为弘一大师出家后无可置疑的第一故乡?

年,大师于杭州出家。年到年,在人生最后的14年,他把大多数的时间留在泉州这一方宗教和世俗的乐土。

“此地古称佛国”,从"东南佛国"杭州,到"泉南佛国"泉州,草庵、开元寺、延福寺、普济寺、雪峰寺、净峰寺、温陵养老院晚晴室、承天寺…这里的古寺、街巷、僧侣、百姓、泉山、晋水之间,一草一木与大师皆有不解之缘。

在这里,大师开始坚定其“以字传法”的愿心、愿力与愿行,为闽南民间的普罗大众,留下数量众多的佛教书法作品。

据落陀《弘一法师的故事》记载:弘一法师出家之后,绝少动笔写字。法师之字,清绝人间,了无烟火气息,堪称上乘之作。在杭时,许多达官贵人,以千金求他数字,都未能如愿。但法师晚年到闽南之后,特别是第二次到泉州以后,却改变了一向矜持的态度,为泉州人写了许多字幅,“几乎是有求必应,无论何等样人求他,他都写”。年,他给永春童子李芳远的信说:“此次住泉不满两月,写字近千件。”弘一与泉州缘份之深,可见一斑。

年,弘一法师的“户口本”。承天寺是泉州仅次于开元寺的三大丛林之一。年大师圆寂后七日,于此火化。舍利分供泉州、杭州两处。

01

人的生活有三层楼

关于弘一法师为何出家,其大弟子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道: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於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

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

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

02

无尽奇珍过世眼

大师俗名李叔同(.10.23-.10.13),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曾署李息、李哀等,出家后,法名演音,别署一音、一相、如理等,晚署晚晴老人,二一老人,自嘲“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一官宦富商之家。早年李叔同擅书法丹青、精音律演艺,工诗词、通金石、善教授,术艺冠时,光气卓铄,组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等剧目,并在其中饰茶花女,开中国话剧先河。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

年3月,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毕业。此为毕业时的合影,中为李叔同

出家前的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建树或发展。

年8月19日,李叔同由绚烂之极返归平淡,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门下。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似孤云野鹤,萧然物外,行脚天下,在黄卷青灯、晨钟暮鼓中,精研律学弘佛法,以戒为师,终成律宗第十一世祖。鲁迅、郭沫若、朱自清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年3月1日鲁迅日记云:“从内山君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法师书法初从北魏碑版,出家后旋变书风,笔笔中锋,含忍蕴藉,恬静工稳,字势修长,多以行楷面目出现,令人一见而消尘俗、烟火之气。

当代佛教领袖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03

他的心灵真是光芒万丈,

其大慈悲体系,至今还在激发我的灵感

从泉州南安走出去的刘再复先生说:“泉州文化史上倒是有两个‘大宝贝’,值得发扬光大,那就是明代的李贽和现代的李叔同。李贽是中国思想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人物。而李叔同(弘一法师),则是中国现代佛学思想的伟大代表,去年我阅读了他的全集,更觉得他的心灵真是光芒万丈,其大慈悲体系,至今还在激发我的灵感。仅仅这两位伟大的人物,泉州的文化宝库就足以自豪。”

年以后,弘一三下福建,于遁入空门至圆寂的24年中,最后14年多在泉、厦、漳各寺院讲经说法,其中在泉州呆的日子最长。先后在晋江草庵、泉州开元寺、光明寺(位于市区西街)、铜佛寺、朵莲寺、梅石书院、南安雪峰寺、灵应寺、晋江福林寺、安海水心亭的澄亭及永春普济寺、惠安净峰寺等地讲经说法。

年10月13日(阴历9月4日)晚8时,法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终年63岁。遗体火化后,舍利子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泉州开元寺内的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弘一法师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诸多墨宝。

年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弘一大师全集》出版。泉州师院吴幼雄教授撰《弘一大师与泉南佛国的因缘》,记载自己幼年亲近弘师、在校学唱《送别》的宝贵记忆:

记得孩提时曾随家父(注:即发现抢救了大量泉州宗教石刻的吴文良先生)拜会过一位身材修长而清癯的外地和尚,这位和尚也曾造访我家,在我家的庭院里仔细审视琳琅满目的古代伊斯兰教、基督教、婆罗门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多种外来宗教石刻。长大以后,方知这位和尚就是弘一法师。

小学阶段,我在泉州中山公园附近的卓然小学就读,音乐课老师教唱《送别》歌曲,听老师解说歌词,觉得很有诗意,似乎亲临其境,而且曲子也很委婉悠扬。于是,歌词和曲子很快就成诵了。这时候,才知道《送别》的歌词是曾经造访我家的弘一大师出家前的作品。

04

与韩偓、朱熹、李贽在泉州相遇

在一千多年的悠长岁月里,泉州这座东南古城,就不断以它广阔的海洋性格,兼容并蓄晋代衣冠南渡的中原文明、远洋东渡的外来中古文明,以山海的胸怀和浩荡的长风,拥抱失意的宦官、南逃的望族,致仕的书生、经商的商贾、传道的僧侣……

当弘一法师来到泉州,即使相隔千年百年,他仍可比常人更敏锐地感受到、那股自在由心的、带着天风海韵的新鲜和刺激的文化脐带所带来的脉动。

在泉州,看似偶然地,他先后与韩偓、与朱熹和李贽“相遇”了。

一方面,从他的反应中,可管窥这位艺术天才早年“依于仁、游于艺、据于道”的价值主张,以及弃儒归释之后的赤子心与宗教美学之追求。另一方面,你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正是与这些来自泉州文化界“大V”们穿越时空的精神往来,让他把泉州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原乡。

弘一大师来泉州后,了解到泉州素称海滨邹鲁,且古有泉南佛国之称号。朱文公尝于泉州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讲学其中(编注:今小山丛竹书院遗址仍在)。年,泉州居士叶青眼欲恢复古迹,请弘一大师为此亭补额“过化”二字。大师欣然应允,且作《题过化亭跋》云:

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莫非胜缘耶!

明代,泉南佛国胜地出了一位全国著名的文人,其人的人生经历一样是逃儒归释的,他便是“明代第一思想犯”——李贽(李卓吾)。李贽自50岁以后逐渐耽于佛学,虽没有受戒正式出家,但他人生的最后20年大部分时间寄居寺院,并剃发过着僧徒式的生活。弘一大师来到李贽的家乡泉州,李贽的人生经历,很自然地勾起大师对李贽的同情和尊敬。

弘一大师曾为李贽画像写赞,赞云:

由儒入释,悟彻禅机。

清源毓秀,千古崔巍。

颂扬李贽的由儒入释行为是“悟彻禅机”所致,且是泉南佛国的“清源毓秀”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因此,推崇李贽的由儒入释行为是“千古崔巍”,值得永远赞颂。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学说,承认人人都有良知,甚至说“满街都是圣人”。李贽十分欣赏王学的这一点主张。李贽云:“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故阳明先生曰:‘满街皆圣人。’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孟子早就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过“涂之人可以为禹”,但后来的圣人仅指孔子。

王阳明的功绩是恢复孟、荀的好传统,李贽又结合佛教的思想加以发挥,把作圣与成佛结合一起。王学和李贽的“满街都是圣人”的哲学思想,弘一大师是十分赞赏的。

年,弘一大师来泉州,为泉州开元寺作《补书泉州开元寺门联题跋》: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寺门旧有此联,朱文公撰,久佚,为补书之。

戊寅春沙门一音书。

补题此门联,正是弘一大师对明代王阳明继承、批判、发展宋代程朱理学的“满街皆是圣人”哲学思想的肯定和推崇,也是对明代李贽的人人皆可成佛,把作圣与成佛结合一起的哲学思想的肯定和尊崇。

年10月,弘一大师途经泉州西门外潘山,偶然发现“有碑矗路旁,题曰‘唐学士韩偓墓道’”。大师回忆“儿时居住南燕,尝诵读韩偓诗”,遂此发出感叹:“乃五十年后,七千里外,遂获展其坟墓,因缘会遇,岂偶然耶?”此时此地,不禁联想自己的身世与韩偓十分相似,进而感慨道:“余于晚岁遁居南闽。偓以避地亦依闽王而终其身。俯仰古今,能无感怆?”

据随行的僧人回忆,弘一大师在韩偓墓前“伏碑痛哭流泪,久久不起身”,这引起路人的万般惊奇,因而发出疑问:“不是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吗?怎么这位和尚却如此动了感情?”据弘一大师自载,他曾在韩偓墓道摄影,并留一题记云:

唐季变乱,中原士族徙闽者众。偓以孤忠奇节,抗忤权奸,既遭贬谪,因隐南闽。蔬食修禅,冥心至道,求诸季世,亦希有矣。胜进居士为撰偓传,以示青年学子,俾闻其风者,励节操,祛卑污,堪为世间完人,渐以熏修佛法。则是书流布,循循善诱,非无益矣。夫岂世俗文学典籍所可同日语耶?撰录既竟,为题其端,爰志赞喜云。

结合此题记,弘一大师如此敬重唐末诗人韩偓,大致有三个原因。其一,喜其诗。从儿时即熟诵偓诗,喜彼文才。其二,赞其忠。“偓以孤忠奇节,抗忤权奸”,因遭贬谪,隐居南闽,“励节操,祛卑污,堪为世间完人”。其三,感其身。韩偓逃儒入释,“蔬食修禅,冥心至道,熏修佛法”,与自己经历大有相似之处。抗战时期,弘一大师将韩偓的一首爱国诗录为中堂,以作精神上的寄托。

05

徐悲鸿为大师画像

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弘一法师在普济寺迎度他的六十岁寿诞。消息传开,各方景慕高轨,纷纷敬向大师献桃祝嘏。

弘师得意门生丰子恺绘制《续护生画集》六十幅,远自桂林寄来。著名画家徐悲鸿精心为大师油画六十寿相(此画像为徐氏生平得意之作,深得各界赞赏),广洽法师从新加坡携来此画奉寿。

寿庆之日,广洽、妙慧、瑞今法师及永春闻人僧众十多人与弘一法师拥坐一堂,吃了一顿寿面,其乐融融。弘一法师甚赞徐悲鸿练达的绘画技巧,并感念其一片挚情,遂后书录所撰《华严集联三百》偈句寄赠徐悲鸿。后徐悲鸿特为此画像补写《题跋》:

早岁识陈君师曾,闻知今弘一大师为人,心窃慕之。顾我之所以慕师者,正从师今日视若敝履之书之画也。悲鸿不佞,直至今日尚沉缅于色相之中,不能自拔。钝根之人,日以惑溺,愧于师书中启示,未能领悟。民国二十八年夏,广洽法师以纪念弘一师诞辰,属为造像,欣然从命,就我所能,竭吾驽钝,于师不知不觉之中,以答师之唯一因缘,良自庆幸!所愧即此自度微末之艺,尚未能以全力诣其极也。

时沪上闻人居士联名发起,集资影印大师手书经典。闽中、泉、晋各界倡议募印再版《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赞》,图几十幅,每幅均配弘一题偈颂,精美绝伦,被视为艺林巨制,法门镇山之宝!上海佛学半月刊社、澳门觉音社同时出版特刊,其形式之隆重,情况之热烈,感情之纯洁真挚,实无可复加!

06

惠安净峰寺植菊赋诗

年冬,惠安净峰寺住持传贯法师(东岭前林龙苍人,早年出家晋江草庵寺,礼瑞意上人)特往晋江草庵寺,向弘一法师介绍净峰寺的自然人文景观,迎请大师到净峰寺,此次力邀虽未果,但净峰寺已经在大师的心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年春夏,传贯法师再次到泉州迎请弘一法师,四月十一日午后,大师和前来迎请的传贯师以及护送的广洽师在泉州南门外码头,登上一艘帆船,前往净峰。大师在日记中对此记载:“净峰寺居半岛之中,与陆地连者仅十分之一二。山石玲珑重叠,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种植者以地瓜、花生、大麦为主。”这应该是大师对净峰寺的第一印象。

五月十五日,弘一法师在给广洽的“修持日课”中写道:“余今年已五十又六,老病缠绵,衰颓日甚,久拟入山,谢绝人事,因缘不具,卒未如愿。今岁来净峰,见其峰峦苍古,颇适幽居,遂于四月十八日入山,将终老于是矣。”

弘一大师在净峰寺,每餐仅用一碗稀饭,外加一小碟豆腐青菜,有时只炒盐佐餐。众人见他年老体衰,建议给他增加些营养,他总是笑着说:“这里生活挺好,吃稀饭,炒盐佐餐,亦可谓山珍海味具备矣。”还说:“我已计划着以茶代粮,每餐数米就炊,逐粒减米增茶,直至以茶为食。”

大师入住净峰寺后,除了题写屏障、山门、佛殿、禅堂匾额楹联,美化山寺环境外,还抄写佛经、撰题条幅赠人,更多的是为慕名前来求墨宝的人士写字说法,每每有求必应,践行其“余字即是法”之说。

九月,因传贯法师的去职,决定移居草庵(弘一法师给新加坡高文显信云“近以寺主他往,余也随其移居草庵。”)。年夏历十月下旬,弘一大师写下他出家后唯一的一首诗《将去净峰留题》的条幅:

乙亥首夏来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犹含蕾未吐,口占一绝,藉以志别。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落款为“弘一老人”,并钤弘一圆印。

十月廿二日,弘一法师在传贯师的陪同下,离别净峰寺,取道传贯师故里东岭龙苍桥,一路盘桓佛寺禅堂,说法受戒,返回泉州承天寺。

07

清源山麓,老君岩侧,弘一大师舍利塔

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晚八时正,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63岁。圆寂后七天,大师在承天寺火化,得舍利一千八百余颗,舍利块六百余。   

年,在清源山弥陀岩西侧,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大师的舍利子。石塔建材取自于驰名的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细作而成,整座石塔具有鲜明的闽南仿木石构建筑特色。塔内顶部藻井为仿木斗拱结构,层层叠起,虽小巧而巍为壮观。

塔内正面壁上镶嵌的辉绿岩上,雕有弘一大师遗像,系弘一大弟子丰子恺先生所作的泪墨画。塔壁刻有弘一致弟子刘质平的两首遗偈之一: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左右是弘公年58岁时所撰的长联:

“愿尽未来,普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大苦;

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

弘公遗像下端,是虞愚所撰“弘一法师像赞”。年正月,虞愚持幼年书法请弘一法师评阅,法师《题竹园居士幼年书法》:

“文字之相,本不可得。以分别心,云何测度?若风画空,无有能所。如是了知,乃为智者。竹园居士,善解般若。余谓书法亦然。今以幼年所作见示,叹为玄妙。即依是义,而说二偈。质诸当代,精鉴赏者。癸酉正月,无碍”。

虞愚(-),先后任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佛学院教授。虞愚也是《护生画五集》的文字书写者。厦门火车站的原“厦门”二字书法,即为虞愚所题,是无数厦门人和外地游客的共同记忆,惜近两年厦门火车站大兴土木改造后,据说已被撤换。

年,弘一大师与佛学家虞愚(右)及蔡吉堂在厦门合影。

塔枋上,是弘一大师的手迹“无相可得”。大师曾说:“艺术之精,极于无相,若了相,斯能艺而进于道矣。”塔身左右两侧,是大师所撰联句“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系大师于年5月至净峰寺期间所作,并悬于客堂之中自勉。

舍利塔左侧摩崖上,是弘一大师最后遗墨“悲欣交集”,以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的题壁。 

08

悲欣交集:悲见有情,欣证禅悦

对于弘公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数年前余听泉州开元寺主持方丈道元法师提及,亦属其一。在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弘一大师全集》中,可以读到最全面的诠释:

关于“悲欣交集”,语出《大佛顶首楞严经》:“阿难整衣服,望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又见蕅益大师跋《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云:“一展读之,悲欣交集“并注:见《观经》。

悲未劫众生业重障深,沉沦于生死不了之八苦交加,愚昧迟化。悲地藏地狱不尽誓不成佛之恩德无穷。欣众生可依经念佛得圆满菩提。地藏,蕅益,一公,觉悟不同,其志无异。帮难舍能舍,难行可行。大慈大悲,而后可以悲欣交集。

一公常用俗名笔名中即有李哀(哀公)、李欣(欣欣道人)、人尽求欣、欣无多、畏悲、悲难免。他爱用此四字,一见之出家之初读马一浮大士赠宝典“披玩周环,悲欣交集”。二见之致胡宅梵信。三见之读《一梦漫言》。四见于年致高文显信:“仁者病愈时,乞访忠儒居士,请彼歌唱(能弹伴奏尤善)。仁者闻之,当悲欣交集矣。”五用之讲《人生之最后》。六见29日下午嘱妙莲五事中之次条,“悲”、“欣”二字意同。七写于绝笔。

于泉州开元寺讲律后

年于惠安科峰寺与道友合影

年摄于福建泉州承天寺,自左至右:瑞今法师、泉州报社经理、郑健魂、弘一大师、转尘法师、袁延年、高文显、传贯法师、广义法师和觉圆法师。

年于晋江安海水心亭

年11月12日弘一大师离开永春,与王梦惺、性常法师留影于桃溪竹篷船中。

晋江檀林乡福林寺念佛会

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0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