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引生幻化八喻的定解

《前行备忘录》说:

如果依旧看看用鼻子可否感觉到心的香气,用舌头可否品尝到心的味道,用手在身体内外观察一下,心究竟有没有所触,绝对没有,由此证实“心即是空”;在未经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下,由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不灭的自性中,可以浮现心,这称为“空即是心”;如此空性缘起无二无别、不可分割如同水月一般,可以说“空不异心、心不异空”。我们要对四种空性双运的道理生起不被他夺的定解。

我们要知道这不被他夺的定解指的就是修持的力量融入自相续。我们一直在说,要让相续有力量,什么力量?就是这个。

《前行备忘录》说:

接着需要引发出“虽然这般辨析了不可得但在未经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下缘起不灭的自性幻化八喻”的定论。

总之,一切法没有混杂而能辨别,称之为智慧。此等法以二谛而分类,佛以二谛为众生宣法。接着宣讲了各乘派和诸宗派安立二谛的方式;我们修持之时,一切法包括于二谛之中,二谛法包括在能所之中。能所呢?之前讲解了分析显现和实相的状况,分析之时,首先对外境的土、石、山岩和房屋等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内在的身体、蕴、界、处等;接着分析分别念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分析以后引生出现空双运的定解,而抉择幻化八喻之定论。

之前我们分析外境内心后,最后生起“现而空、空而现”的定解,由此而引生出幻化八喻之定论。幻化八喻指的是:如梦境、如幻术、如光影、如阳焰、如谷声、如寻香城、如影像、如幻化城。首现宣讲幻化八喻中的“如幻”这个比喻,其他的比喻都容易理解。

《前行备忘录》说:

幻化八喻其余比喻简单易懂,这里讲一讲其中的如幻,比如,有个魔术师名叫穹波布嘎,他对着虚幻的木块、石子等念诵虚幻的明咒“嗡特布特布索哈”,结果显现出虚幻的马象等景象,变幻魔术。当他又想把虚幻的事物毁掉时,再念诵“嗡莫特莫特索哈”的咒语,结果虚幻的景象销声匿迹,又显现出木块、石子。与此相同,魔术师般的无明老人,对着作为因的所取能取,念诵作为缘的“业和烦恼”明咒,结果浮现出上从有顶下至金刚地狱之间虚幻相般的六道众生千差万别的景象。然而,就像木块、石子最初没有念咒语、最终以咒语消除的这两个时间里,虚幻的景象并不成立,中间依靠外缘显现一样,心性如来藏起始本基没有迷乱的阶段和最后现前圆满佛果的时间,如幻般的迷乱相实不成立,可是由突然间迷惑导致迷乱成虚幻的景象,因此我们要把这些迷乱相观想成幻术等八喻,反反复复观察、安住辗转交换而修。

如果你们认认真真地谛听,此等在三个方面有很深的道理需要理解。第一、空而现、现而空,实际上它是不成立的;第二、迷乱是如何迷乱的;第三、迷乱的本体是什么?《前行备忘录》教言已经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的理解。

这里讲解到“要引生幻化八喻的定解”,什么是幻化八喻?实际没有而能显现,即“空能显现、显现即空”如是之义。其中的“如幻”——空而现、现而空是怎样的?接着我们继续来讲解。首先讲的就是“如幻”。

以前有种说法,有个魔术师他以变幻魔术为生,他一念咒语就能显现这些幻相。此时有真实的马和象的这个相吗?没有。但是此时有没有显现马和象呢?是有显现马和象的,通过咒力的这种作用,你们应该这样理解这里的意思。如此比喻般,现今的显现中有没有实有的一切?没有。虽然没有实有的一切,但是一切显现没有遮止而能显现,应引发这样的定解。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喜欢马,也非常喜欢做马匹生意,有一天他和他的妻子正在喝茶。当地有一个魔术师知道他非常喜欢马,就用魔术变幻出一匹马,在他的房子外面叫卖。因为这个人非常喜欢马,他听到吆喝声,出来后看见这匹马,于是他想买下来。魔术师说:“你先骑上马,试一试这匹马好不好。”于是他骑上马,结果马把他驮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不知道该如何返回自己的家乡。最后这匹马把他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一户人家,他就生活在这个人家中,成为这家人的女婿。他和妻子生了孩子,后来妻子死了,孩子也死了,最后剩下自己一个人。有一天,他到河边看见水中自己的影像——头发白了,牙齿也掉了,他非常非常痛苦,哭啊哭啊……当这个魔术师消除了这个虚幻之相以后,这个人仍在哭。还在自己的家中,当时他妻子问他:“你为什么哭啊?”于是他讲了他在这么长时间所遭受的痛苦。他的妻子说:“不可能的,你刚刚和我在一起喝茶,一顿茶还没有冷的功夫,怎么会呢?”他再回想一下:“真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在一顿茶还没有冷的功夫之中,显现了四十年的痛苦。其实根本没有四十年的痛苦,没有而有显现,显现就是虚幻的,也是空的。总之,应引生出这样一种定解。

总之,之前我们分析了外境和内心,分析以后无法成立外境和内心,然而显现存在,比如我们仍然能感受痛苦和快乐。如此般,应引发出“显而空、空而显”如幻般的定解。

如果能认识如幻之比喻,就能认识一切如幻,并不是实有;如果没有认识一切如幻,执为实有而迷乱,将会遭受痛苦。如刚才故事里的主人公,骑上马到陌生的地方以后,娶了妻子,生了孩子,最后遭受家人死亡、自己衰老等痛苦;这就是没有认识虚幻般的世界所造成的。如果能认识一切如幻,毁掉虚幻的魔术以后,其实只是一顿茶的功夫,知道之前所经历的妻死、子丧、自己的衰老等痛苦都是虚幻的,此时痛苦也就消失了。同样,现今我们没有认识迷乱之相,所以我们会遭受痛苦;如果认识迷乱之相,自然我们不需要遭受这样的痛苦。

其实金刚经中四句最著名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实相中,我们在轮回中所感受的今生的一切就是一场大梦,我们要知道一切如梦,修出一切如梦如幻。

如刚刚我们所讲的,魔术师对木块或石块念诵明咒,最后木块和石块就会变成虚幻的马、象等景象;再念诵明咒“嗡莫特莫特索哈”,刚才虚幻的马、象等显现就会消失,恢复木块和石块的显现。认识此等如幻比喻,引发出“一切如幻”的定解。

比如魔术师用如幻的魔术显现的这些苦或者乐,也就是魔术老人用明咒加持木块或石块变化出虚幻的马或象等,对此应引发“现而空、空而现”的定解,否则,如果没有认识这一点,将会遭受痛苦。我们的痛苦都是以假为真造成的。

如刚才所宣般,虚幻的显现是谁变出来的?是魔术师变幻出来的。如此比喻般,现今的迷乱之相,造作者是谁?是无明老人。

如魔术师般的造作者是无明老人,它的因是什么?能取和所取。所念诵的明咒是什么呢?念诵作为缘的“业和烦恼”明咒。最后如同幻化出马和象的显现般,显现的虚幻之相是什么?上至有顶下至金刚地狱之间虚幻般的六道众生千差万别的景象。因此,现在的迷乱之相和魔术师所变换的虚幻之相是相似的;魔术老人与无明老人是相似的;同样,木块或石块与能所二取也是相同的;对于虚幻之相,咒语和业烦恼也是相同的。这个比喻非常好、非常深、非常贴切,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人生。

能所二取之上的分别念叫做业和烦恼。长时间串习业和烦恼,最后显现之相也会持续很长时间。比如魔术师念诵虚幻的明咒很多,显现的虚幻之相就会持续很久;如果魔术师念诵虚幻的明咒很少,那么这个虚幻之相持续的时间也很短。如此比喻般,业和烦恼串习的时间长,六道迷乱之相就会显现很长时间;同样,业和烦恼串习时间短,六道众生迷乱之相显现的时间就会很短。

《前行备忘录》说:

然而,就像木块、石子最初没有念咒语、最终以咒语消除的这两个时间里,虚幻的景象并不成立,中间依靠外缘显现一样,心性如来藏起始本基没有迷乱的阶段和最后现前圆满佛果的时间,如幻般的迷乱相实不成立。

这一段是很深的,好好理解。比如魔术师念诵咒语之前,木块和石子仍然是木块和石子,魔术师念诵咒语以后,木块和石子没有变化,仍然是木块、石子,这是一前一后。如此比喻般,心性如来藏起始本基没有迷乱的阶段和最后现前圆满佛果的时间,这两个阶段如来藏没有变化,是一样的,也就是众生本基如来藏,如来藏恒时不变、常一、自在;也就是说,迷乱显现之时,如来藏仍然没有变化,这个大家要稍微了解一下。

《前行备忘录》说:

可是由突然间迷惑导致迷乱成虚幻的景象,因此我们要把这些迷乱相观想成幻术等八喻,反反复复观察、安住辗转交换而修。

现而空,空而现,即现空双运。仅仅知道或听闻此等法义,是无义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现空双运之自性应具足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修,修持以后,你们自己应具足道验。现今我们口中会讲解现空双运,心中也可以思维现空双运,但是我们没有现空双运之道验。我们不是要讲解,也不是要知道,而是必须具有现空双运之道验和觉受,必须达到此面之上。

如刚才所讲的,以魔术般的虚幻作比喻,思维之时有两种思维的方式:一、以分别念分析虚幻之相之时,分别念往外攀缘,“什么地方有个魔术师或者有个虚幻之相……”,这样思维对自己的心是无义的,对于内在生起道验和验证意义也不大;二、思维如幻之显现之时,分别念不往外驰,自己的分别念和显现不分离,在此之上思维,自然就能具义。显现和自己的分别念,开始的时候它的实相,中间的迷乱显现,此两者相结合而思维,最后你的心相续自然会具义,应该如是奉行。

智慧品我们讲到这里,从语言上已经讲得很透彻了,能不能再多讲,更细地分呢?能,但是对你们没有利益,没有益处,很容易变成一种思维的樊笼、分别念的枷锁,智慧——这是要修的。

正行部分与之前的修法一样,具足观察修、安住修交替而修;结座内容,与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修法一样,最后是发愿和回向;座间应依止正知正念。比如如果座中的修持如理如法,很容易就会生起傲慢心,这时候要注意,因为你修得好,你就生傲慢心了,此时应消除傲慢心;如果座中生起分别念,很容易就会丧失信心,又会觉得自己没修好,这个法太难了,我不是这样的根器吧?这也不对,此时应勉励自己。这都是我们容易出的问题,两个极端,我们不要走极端,要中道,要稳重。

《前行备忘录》说:

所有结座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

座间阶段,参看有关智慧分类方面的书,并且思维分析。

智慧分为本体和分类,座中思维本体,座间思维分类。《前行备忘录》没有详细讲解智慧之分类,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有详细讲解;而《普贤上师言教》中没有详细讲解智慧的本体,在《前行备忘录》中有详细的讲解。因此,虽然此处没有详细讲解智慧的分类,但应该按照《普贤上师言教》中的闻慧、思慧和修慧等法义内容,座间做详细的思维和分析。所以,我们这次讲解是《普贤上师言教》和《前行备忘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也是它的不共之处、殊胜之处,也是传承的一个实修,在闻思基础上实修的一个特点。

《前行备忘录》说:

这以上行菩提心的学处已经讲解完毕。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讲解,我们把菩提心已经宣讲完毕了。

诸道之根本——发大乘殊胜菩提心之引导终。

在实修引导上,我们在菩提心这方面暂告一段落,它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次第。稀有难得,百千万劫难遭遇的,这么详细有次第来讲解不容易遇到。我们要感恩大恩阿松上师仁波切,是他的恩德让我们今天才能听闻这样的法。听闻阶段结束了,修持阶段是在没有成佛之前就按这个修,希望大家都能够生起胜义菩提心。

在生起胜义菩提心之前,我们依然要学《前行实修法》。

前行实修法七十一:请不涅槃支

戊六、请不涅槃支:

前行:皈依、发心。

正行:观想这个世界与其他世界的佛菩萨、上师利众事业圆满后,准备趋入涅槃,这个时候,我于彼等前如往昔的珍达居士请佛不入涅槃一样,幻化出无数身体而祈请。结果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他们已长久住世,利益众生。

按照经论中所说念诵。(如:诺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这是《普贤行愿品》里的话。)

在这里大家要知道:如果有机会,可以亲自到上师面前祈请。但也许有些上师不高兴:“我还没有准备死,你天天让我不死,什么意思啊!”如果这样不太方便,你可以天天念这些偈颂,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很多高僧大德准备进入涅槃时,我们念一个偈颂,他就想开了,就不涅槃了,住世很长时间。

以前许多大德看到末法众生的行为不如法,或者对弟子生起厌离心,以种种原因示现涅槃的特别多。所以,祈请很重要,功德也特别大。

因为在这个末法时代上师们发心越广大,摄受弟子越多,弟子不如法的也更多,那么有些弟子让上师特别厌离之后,上师就会选择不住世。所以说作为精进修法的弟子、依教奉行的弟子就要时时祈祷上师长久住世,我们每次讲完课也都在祈祷,为什么?必定有一些违缘障碍、不如法让上师不欢喜,那么通过我们祈请的缘起力,让上师打消这些念头,也去掉这些障碍,让上师能够为更多想解脱的弟子、依教奉行的弟子宣讲妙法,引领大家成就解脱之路。

后行:于无缘中回向善根。(观修三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1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