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会文智楞严经讲要33听法小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方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9/5943334.html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悲欣交集”有两层意思,一是悲过去所迷、欣现在所悟;二是悲众生所迷,欣自己已悟。同时欣慰,自己悟了要利益众生,因利益众生故众生也将得度,如《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密乘的解读是悲欣的交融,悲不是悲伤之悲,也有慈悲之悲。 民国高僧弘一大师在圆寂前三天,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为其最后绝笔。“悲欣交集”出自《楞严经》,他为什么写“见观经”呢?可知大师临终前心境所现与《观经》中的韦提希夫人相同:见佛闻法,顿证无生;由本经则可知大师临终前:心迹圆明,悲欣交集,得佛接引往生JT。 修行的过程如同一条向朝思暮想的家乡跋涉的路,当你饮下甘泉,踩过沟坎,沐尽风雨,终于亲见心心念念的大悲慈父,投入到他温暖的怀抱,会百感交集,感慨万千,那一刻的嚎啕大哭和手舞足蹈都是在表达叶落归根的喜悦。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代表阿难尊者已开悟,明心见性,是见地的清晰明确,见性,就是第六识(意识)在第七识(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后,与第八识(藏识)的无碍沟通。因此,“见”包含“见闻觉知”之意。 开悟还要证悟,“破初关,见自性,证化身;破重关,证自性,证报身;破生死牢关,透自性,证法身”。就像师父比喻说,修行就像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一关一关地过。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享受其中的过程,体验旅程的风景。虽还没证悟,但从此不会再走错路,不会再有疑惑,如同在茫茫夜海中航行的船只,当看到远处的灯塔,目标已锁定,虽然船还没至岸,但心已上岸。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大乘佛教的特质,虽然自己现在没有完全得度没有开悟,但不妨碍发心利益众生,传播佛法,引导大众,归依三宝。 如师父教导,总有还有不及我们的,可以引导亲朋好友来皈依三宝,引导没有受菩萨戒的来受戒,可以和有缘大众分享学佛的心得体会,可以把《心经》、把“阿弥陀佛”圣号传播给还不知道的人。这都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这就是“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维摩诘经》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行愿品》“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红尘是菩萨的道场,众生是行者的福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能成佛,只自觉却不觉人,不存在觉行圆满。如果只是独善自身,即使成就了,也是小乘阿罗汉。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成佛后度化众生有成佛的高度,菩萨有菩萨的高度,如果都等成佛再度众生而不结善缘,成佛后会无众生可度,只能入涅槃。而且我们现在没有开悟并不妨碍度众生。一点一滴的善心善行都功不唐捐,都对我们的道业有支持和帮助,因为在过程中,教学相长,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 “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末法时期错误知见越来越多。要想得法眼净,就要多听经闻法,增上鉴别力,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佛经之美感、之深度、之广度、之严谨、之伟大,都是其他珍馐所无法比拟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曾感慨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所以,无论如何修学,都要回到佛经的原点。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三摩地,指三昧,安住在正知正见不再退失,符合三法印四圣谛、符合般若智慧空性见。而不是身体和念头的的不退失。外道的四禅八定功夫很高,但是没有安立在正知正见上。三昧有多种,《圆觉经》中,“辨音菩萨章”里讲到二十五种三昧,楞严大定是其中一种。 “道场”指正知正见。正见是“八正道”之首,若认知不正,价值观就会颠倒偏颇,就不会有正确的心行。所以,正见是智慧,是脱离苦海的舟楫。魔事,不是魔鬼,是指我法二执,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远离智慧心和慈悲心。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如《大学》曰;“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虽次第而说,但戒定慧是一体同步,六祖云:“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寺院里法会时,师父双手托的香盘上写着“戒定真香”。戒定慧,是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我们听经闻法,诵经念佛,即是香熏大千,是戒定慧香的熏习。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即是戒:本不动摇,本就在定:本自具足,本具智慧。真我戒定慧本自具足,无能修所修,方便说修习,方便为究竟,《圆觉经》云“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 “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尘指世俗,人类之所以繁衍生息是因为淫欲。食色性也,淫欲是本能,亦是一种力量。如果把大量的力量放在男欢女爱上,就没有精力做自利利他的事。佛教不是否认人间烟火,不是让人禁欲,而是让人节欲。把一切力量拿来转化、妙用、升华,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如乌刍瑟摩明王,“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即是菩提。 《维摩诘经》云;“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我们与佛的力量没有不同,在佛不增在凡不减,但为什么佛有无边的智慧利益众生,而我们却连烦恼都无能为力克服不了呢?就是因为我们把力量放在了烦恼习气上,所以要转化,把这份力量放在戒定慧上,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一切都是空性,具有无限可能。如同时间分配,哪里投入的时间多,哪里就成长显著。师父曾教导,如果你把求升官发财的心、把谈情说爱的心,用在修行上,短短的时间就会有突飞猛进的锐变。每个人都没有离开过真如本性,真如法性是般若慧空性见,与年龄无关,与职业无关,与学历无关,所以不存在谁更接近的问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开启的快慢在于是否用心。 中医祖师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不但不能杀生,还要多参加放生,积极护生。也许初期还做不到不吃肉,可吃三净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佛性的不二化身,一体平等,怎么舍得、怎么忍心向他们挥刀霍霍呢?而且,一切生命都是自心所生,杀他即是杀自己,放生其实是通过给予众生生命的形式和机会来救赎和放生自己。所以,吃素、放生、护生是我们健康长寿的相应坛城。 师父开示,关于入戏出戏,世间有几种人不容易被牵制。 一是幼儿园老师,每天陪着孩子们互动做游戏,要唱要眺、做鬼脸、学孩子的童音唱儿歌,营造快乐喜悦的氛围,全身心投入其中,但她知道是游戏,没有丝毫执著,不会被牵连。引导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引领孩子开启寻梦之旅。 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理解和包容,是高维角度。但陪着孩子玩耍,是低维定位。就像菩萨与众生在一起,菩萨会陪着我们细心真诚地玩耍,很在乎我们的感觉,怕我们伤着、碰着、摔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包容心、理解力、同体心,想众生所想,满众生所愿,随顺而转,了知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而心无挂碍,究竟涅槃。 二是骗子,他会精心设局而置身局外,一步一步走到哪,他心中一清二楚,早有预料。面对你的愤怒和指责,他不会生气,不会有情绪波动。他此时的状态与证悟者一样,无论你如何百般责难,他也若无其事,一笑而过。我们为什么生气?是以假为真,掉在局中了。 三是傻子,他不生气,也不思考,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一个是主动游戏,一个是骗子,一个是傻子。 在出世间,唯有证悟者才能“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才能“巧把尘劳为佛事,善巧方便度众生”。 我们即不能当骗子,也不能当傻子,不妨先当个幼儿园老师,我们已听经闻法,受过三皈依、菩萨戒,很多人还不懂,所以某种角度说,我们就是幼儿园老师,他们就是幼儿园的学生,我们用心陪着他们游戏玩耍,还不被搅扰,还要方便随顺而转, 出世间,就要开悟,明心见性,要有空性见,参透生死,告别娑婆,认知世界不过南柯一梦,无论如何美轮美奂、瞬息万变,都如幻如影。既然如此,就做个好梦,有个有意义的觉醒之梦,这就是升维。 当维度升高,就能高瞻远瞩,一览众山小。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升纬观察认知,降维随缘做事。如师父教导,要有临摹,效法佛陀和祖师,在内心中无条件的赦免自己和众生如梦似幻的罪业,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外在的和谐。 文智.10.27图片拍摄编辑:晓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1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有大福报才能看到的珍贵影音高山仰止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