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无法,心亦无心,心法两空,是真实相。而今学道之士,多怕落空。作如是解者,错认方便,执病为药,深可怜愍。故庞居士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恶。”又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若觑得这一句子,破无边恶业无明当下瓦解冰销;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亦注解这一句子不出。当人若具决定信,知得有如是大解脱法,只在知得处,拨转上头关棙子,则庞公一句与佛说一大藏教,无异无别,无前无后,无古无今,无少无剩,亦不见有一切法,亦不见有一切心,十方世界空荡荡地,亦莫作空荡荡地见,若作是见,则便有说空者,便有闻说空者,便有一切法可听,便有一切心可证,既可听可证,则内有能证之心,外有所证之法。此病不除,教中谓之以我说法,亦谓之谤佛法僧。又教中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前所云内有能证之心,外有所证之法,便是这个道理也。

佛弟子陈惇,知身是妄,知法是幻,于幻妄中,能看个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忽然洗面,摸着鼻孔。有书来呈见解,试手说禅,如虎生三日,气已食牛。其间通消息处,虽似吉撩棒打地,有着处则入地数寸,不着处则全无巴鼻。然大体基本已正,而大法未明,亦初心入道之常病耳。苟能知是般事,拨向一边,却把诸佛诸祖要妙门,一时塞断,向威音那畔讨个生涯处,方于法得自在矣。释迦老子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信知如是事,以我所证,扩而充之,然后不被法缚,不求法脱,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恁么不恁么总得。凡有言句,凡所受用,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箭既离弦,无返回势;非是强为,法如是故。得如此了,始可言无善无恶、无佛无众生等事。而今大法未明,若便说恁么话,恐堕在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中,不可不知也。“但得本莫愁末,久久淹浸得熟,不愁不成一片。勉之!勉之!

(《云居法汇》第六册示陈机宜)

附:大慧宗杲禅师简介

大慧宗杲禅师赞偈画像

宗杲禅师——北宋末南宋初临济宗高僧,字昙晦,号妙喜,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省)人,示寂于南宋隆兴元年(公元年),世寿七十五岁,僧腊六十一年,戒腊五十八年。

师夙有英气,年十二入乡校,然不喜儒业,遂入东山慧云禅院,依慧齐禅师落发出家。年十七,受具足戒。偶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更坚志研读修持。年十九,别师离寺,游学四方。

先后到太平、宣州、郢州各地,参拜明寂珵、洞山微、坚首座、心印珣、奉圣初、元首座等曹洞宗长老尊宿,学习洞宗宗旨,后往江西宝峰泐潭谒湛堂文准禅师。文准一见异之,命为侍者,授以入道捷径。

文准禅师疾重,嘱师追从圆悟克勤。文准既圆寂,师往求故丞相张商英居士为文准撰塔铭,一见相契,遂成至交。张商英居士为师命庵名曰“妙喜”,并推荐师往谒克勤禅师。

年三十七,至汴京天宁寺参拜圆悟克勤禅师,未久,便于言下得悟。克勤命主择木堂,日与士大夫交往,且时与克勤禅师机语交锋,酬对无滞,甚得克勤赏识,乃授心印并《临济正宗记》,纳为法嗣。复掌书记,分座领众,众皆钦服,以至名振京师。北宋靖康元年(公元年),以丞相吕舜徒奏闻,得赐紫袈裟并“佛日禅师”称号。

南宋建炎初年(公元年),圆悟克勤禅师敕住江西云居山真如禅院。次年,师往省觐。至山次日,克勤即命师为首座。时云居高僧林立,人才济济,而座元久缺,实乃克勤虚位以待师至。故此,座下有不平者,或出语发难,师从容应对,言辞锐利敏捷,令人叹服敬重。克勤禅师年老,凡事悉委诸师料理。二年后,克勤退位归蜀,亦由师主持寺中事务,云居山颇现兴旺气象。

绍兴元年(公元年),师择云居山后古云门寺旧址创立云门庵,亦称妙喜庵,静居修行,复开法讲经,四方钦从,学者云集,禅风为之大振。

居三年,师由赣入闽,结庵于闽南之长乐洋屿,弘教传灯,得嗣十三人,徙小溪之云门庵。复应丞相张竣之请,主临安径山,集僧达两千有余,皆一时佼佼者,道法之盛,冠于一时。

绍兴十一年(公元年),师因对秦桧把持朝政不满且有所议论,故获罪被追回衣牒,充军湖南衡阳,不使传法交际,乃闭门苦读,辑先师开示机语,加以评点发挥,成《正法眼藏》六卷。十年后,移粤南梅州。梅州系瘴疠之地,非人可居,然一经师驻锡,缁衲奔趋相从者甚众。又五年,乃得赦。

绍兴二十六年(公元年),复僧籍。四方名山大刹均虚位争邀,皆不就座。奉诏敕住持宁波育王寺。逾年复主临安径山,道俗钦慕如初。宋孝宗于登基前,即屡遣内都监入山谒师,请师开示说法,并亲书“妙喜庵”三字以赠师。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年),师年迈求解,退居明月堂,不理寺务。次年,宋孝宗赐“大慧禅师”称号。宋隆兴二年(公元年),师初示微恙,学徒问安,师勉以弘道传法,又复亲书遣奏,遂书偈掷笔而逝。孝宗皇宗亲制赞文,丞相以下百官纷纷入山致祭,备极哀荣。门弟子塔师全身于明月堂左侧。诏明月堂为“妙喜庵”,谥号“普觉禅师”,塔号“宝光”。嗣法弟子九十余人。

师性格刚强正直,俊逸不羁,学识渊博,宗教兼通,且长于诗文,善于作偈,尤以雄辩负重名。宋释普济所著《五灯会元》中载师事迹和语录极详。

师住云居山前后六年,与江西诗派作家李彭过从最密。师性忭急,李彭作《佩韦赋》以勉之。复与竹庵士珪禅师共隐山后云门庵,日夕讲谈论道,作《颂古篇》一百一十则,撰《禅林宝训》,后者在丛林中颇享盛名,流行甚广。师之著作编为全集八十卷,诏令随《大藏经》一并流行。

(《云居山新志》)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禅林chanlin

禅宗智慧的传播者

chanlinorg

禅林APP下载

苹果/安卓

苹果版

安卓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