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什么症状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577569.html

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这几句诗选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做的《地藏菩萨赞》。这位来自古新罗国的贵族家庭的金地藏,有着谜一样的身世和经历。他圆寂前骨瘦如柴,却证得千年不坏的真身;他来自异国他乡,却得到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的崇拜;他肉眼凡胎,却被认定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最终成就了一座声名远播的佛教名山——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主峰为天台峰,高达一千三百米,山体绵延百里,据说共有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山峰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九座,环绕一周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古代称其为九子山。因诗仙李白的一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而被后世改称为九华山。

  费冠卿,是生于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代名士,他常年居住在九华山,因为母守孝不愿做官而享誉天下。在与朋友的书信中,他曾盛赞九华山香火鼎盛的佛国景象,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著名的《九华山化城寺记》。这篇文章详细记述了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的起源,为后人留存了宝贵的,关于这位异国高僧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早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佛教就由中土传入朝鲜半岛,但直到三百多年后,新罗古国统一整个半岛,佛教才在这里兴旺起来。此时的中国正值唐朝鼎盛时期,而佛教也像其他文化一样,开始了新一轮向东亚各地传播的盛况。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数以千计的使者和僧人来到大唐,学习先进技术和佛法。而金地藏就是其中的一位。根据记载,金地藏是新罗王子的近亲。此人颈骨高耸,样貌奇特,身高不过七尺,却力大无穷。因为钟情于佛教法门,于是落发为僧,远渡重洋来到中华,接着徒步南行,一路来到了九华山。此时的唐朝虽然佛法昌盛,但九华山一带还是以道家真人修仙炼丹为主。或许是被这高耸入云,绵延百里的山势吸引,金地藏停下了跋涉的脚步,与九华山结下了半生的不解之缘。

  由于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金地藏的身世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是新罗国的王子,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而看破红尘;有的说他因为不满家族包办婚姻才愤然出家;还有的说,他早年在长安留学,甚至当过皇帝的近臣。这些扑朔迷离的故事无疑给金地藏的来历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我们可以明确知道的是,今天九华山上的很多景点都和这位高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崖禅寺,是今天九华山的四大丛林之一,相传这里就是金地藏初到九华时的安身之所。在费冠卿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金地藏在东崖打坐时被一条毒虫蜇伤了,但他仍然静心端坐不受其扰。这时一位美丽的妇人出现并向她献上草药,说,“我的孩子不懂事,打扰了您清修,我愿意用一股清泉来弥补过错。”再看那石头缝中,果然有潺潺的泉水流出。原来这妇人是山神变化的,他被金地藏潜心修行的坚定意志感动而特来拜谒。

  九华山的冬天苦寒无比,等到漫天飘雪之时,山路、沟壑、丛林和寺庙,无一不被冰天雪地覆盖,僧人不得不离开寺庙下山避寒。遥想当年的金地藏,他独自一人在山中一坐就是十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度过这数九隆冬的。

  九华街是九华山景区的核心,是一块面积约四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寺庙林立,商铺成群,是香客游人进山游览的集散地,也是山民们世代生息的所在。

  位于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今天九华山唯一坐北朝南的寺庙。而环绕在它周围的寺庙朝向却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这些寺庙无论规模大小,距离远近,山门都向着化城寺而开。这是九华山布局的一大特色,昭示着一千两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对地藏大师永恒的敬意。化城寺屡经兴废,今天的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民居建筑,房屋分别部署在三个台基上,层层升高,错落有致,殿宇均为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

  金地藏居住在此后,就带领僧人开荒种地,开创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靠着这股精神,实现了僧众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前来皈依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只能节衣缩食,过得越发清苦,将积攒下来的粮食用来请法和供佛。尽管僧人们都身形消瘦,但没有人不对他们推崇敬仰。根据费冠卿的记录,地藏大师圆寂时便显现出种种神迹:他的遗骸历经三年不腐,颜面和活着时一样,弟子们抬动关节时,会发出像金锁一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存放大师遗骨的佛塔底部更常有金光闪现。这些异象竟然与佛经中关于地藏菩萨的描述如此相似,恰好大师的法名又是地藏,于是便认定金地藏就是地藏菩萨在世的应身。而这座与大师相伴数十载的大山,也被确认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延续至今。

  根据《九华山志》的记载,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兴起始于唐代地藏大师圆寂之后,经历了五代时期的战乱,在宋代恢复繁荣的景象,直至明清达到鼎盛。那时,九华山的佛教寺庙多达一百五十多座,僧尼三四千人,香火兴旺,甲于天下。《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地藏菩萨受佛主重托,在释迦牟尼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留驻世间,教化五浊恶世中的六道众生。于是,地藏菩萨在佛主面前发下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此,在中国佛教中,地藏菩萨又被称为大愿地藏。

  今天,我们能从各个时期地藏菩萨形象的演变中,清晰地看到地藏菩萨信仰逐渐中国化的完整历程。早期的地藏和其他菩萨一样,为在家修行的装束,头戴宝冠,相貌慈祥、庄严。

  中唐以后,地藏由典型的菩萨像变为普通比丘相,光头或者戴风帽,身着袈裟,袒露右肩,称为诸位菩萨中形象最特殊的一个。这恰恰证明了佛主令地藏出家,担任幽冥教主,度化众生的说法。

  到了晚唐,地藏菩萨造像的身边又出现了十殿阎王,说明此时的地藏信仰已经与中国传统地狱观念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地藏文化。

  九华山肉身宝殿后头的十轮殿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处,在这里,六道轮回和因果业报的思想充分融合,十殿阎王根据死者生前的行为裁判其是否有罪,并施以相应的刑罚。这里展现的地狱世界,更是对生者的警醒,告诫人们要忠君、爱国、孝顺、善良,其中也折射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

  闵园位于九华街东南部,历来是九华山香茶的产区。在当地人的传说中,唐代时,整个九华山的土地都是闵家的,地藏大师为了营建寺庙,曾向乐善好施的闵公讨地。闵公问要多少?大师回答,只要一袈裟大的地方就够了。闵公一想袈裟大的地方对自己来说是九牛一毛,于是就答应了。谁知大师展开袈裟,竟盖住了九华的山峰。闵公大为惊叹,心服口服,就将手里的土地全部捐献出来,并让儿子跟随大师出家,后来自己也舍业离家追随了地藏。正是闵家父子与地藏的这段因缘,使地藏菩萨的身边多了两位胁侍,一左一右,一老一少,这是地藏形象在中国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并从此固定下来,流传至今。

  在地藏菩萨像的下方通常还有一只怪兽,叫做谛听,是地藏菩萨的坐骑,可以听到无比遥远之地的声音,协助地藏菩萨救四方危难,广济众生。

  现在您看到的是徽剧《目连救母》。根据记载,这出剧目在唐朝就有了,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目之一。故事讲的是地藏菩萨成道前,名叫目连。他的母亲不敬三宝,且多有杀生,死后堕入了地狱,受大苦难。目连知道后,一心向佛,虔诚供养,用他的孝心感动了各方诸神,终于救出母亲脱离苦海。这出剧目抑恶扬善,传播孝道,更加巩固了地藏菩萨在老白姓心中的地位。年8月30日,传说是地藏菩萨的诞辰日,每年的这个时候,九华山上会举行盛大的法会活动。

  等到太阳落山,明月高悬,幽冥钟声响彻九华群山,地藏菩萨的诞辰法会正式开始。从五湖四海赶来的信众们聚集在肉身宝殿前的广场上,亲手点上三炷香,虔诚为地藏菩萨贺寿。而安坐殿中的金地藏则千年如一日地,用他慈悲广播的胸襟,护佑着无数有情众生。从二十四岁渡海而来,长驻九华山七十五载。金地藏犹如这高山一般安忍不动,坚忍不拔,不仅实践了佛主护法、正法的重托,更让地藏菩萨信仰深入民心,使九华山声名远播,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今天的九华山,不仅是一座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也是中国百姓的心灵家园。

  这就是《千年菩提路》之九华山和地藏菩萨的故事。

写在最后

地藏菩萨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世人广为弘传,是众生行孝最好的榜样,地藏经也重在阐发“知孝道、明因果”。笔者发心弘扬地藏文化,以此系列文章记录九华山,希望能给您的九华之行带来更多圆满。

九华山礼佛攻略:

1、九华山九华街景区游览路线(含38座寺院简介)

2、九华山天台景区游览路线(含10座寺院简介)

3、九华山闵园景区游览路线(含29座寺院简介)

4、九华山甘露寺景区游览路线(含6座寺院简介)

5、九华后山九子岩景区游览路线(含16座寺院简介)

6、九华山朝山礼佛注意事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