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九华山十大珍贵文物
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名刹古寺林立,素有“莲花佛国”之称,寺庙始建于东晋,明清鼎盛时佛寺曾达三四百座,现存余座。著名寺庙有化城寺、甘露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肉身宝殿、上禅堂、慧居寺、天台寺等等。九华山现存历代文物多件,国家级文物件,其中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 1、贝叶经 人们在佛堂、静室常见的“帘卷春风暖,经翻贝叶香”春联,其中的“贝叶”即是指的“梵文贝叶经”,俗称“贝叶真经”。贝叶经是印度佛教弟子在佛祖寂灭后把佛祖释迎牟尼所说的教义烙在贝多罗(梵文Patrai的音译)树叶上,正反均有经文,后人称之为“贝叶经”。此经大约于东汉由印度僧人传人我国,一直藏于西安大雁塔。九华山所藏贝叶经,大约即源于此。 现在流传在中国的贝叶经极少,仅在西藏的萨迦寺、布达拉宫,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等处存有少量版本。九华山现存梵文贝叶经二札。 其一,内藏10叶,俗称“大贝叶经”。每叶长52.5厘米,宽6.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每叶距叶片两端17厘米处有装订小孔。夹贝叶经册页上有“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竹禅”题跋。这一件是清末高僧兼书画家竹禅大师(~)来九华山供奉于此。另在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也收藏有同期竹禅和尚所献贝叶经。 其二,内藏73片,俗称“小贝叶经”。札夹板上画有红黑二色相间荷花瓣,每片叶长39厘米,宽5.5厘米。叶片两面均刻梵文7行,字迹清楚,墨色未褪,具体内容不详。叶片距两端12厘米穿孔处,有线绳贯穿,可系可解。经始传至九华山年代无考,但肯定较为久远。 竹禅大师撰写的《贝叶记》中曾说:“后世之学者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枉出家参学,云游十方,益于身心。”印度《贝密传》里写到,能见贝叶经一片即结了佛缘,能拥藏贝叶经一叶者即结万缘、福满楼,功德无量万运通。后世信徒一直将贝叶经作为十分珍贵、神圣的法舍利供奉。 一叶饱含千年史,贝叶经这一叶一片上凝聚的丰富文化内涵,既是人类早期文明对未来文明的贡献,也是对当代文明的有益之补。 2、两部明代《藏经》 其一:即明万历十四年()三月神宗朱翎均之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颁赐的《藏经》。会颁经谕文1件,始藏拱金阁,清嘉庆二年()不慎失于火万历十四年颁经,为明正统五年()刻版,“大明万历二十年七月吉旦,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印造”。共计函卷。经书长35厘米,宽13厘米,一律用长66厘米、35厘米的白开化纸粘折而成。每版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上下印有双边。全部函号编码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顺序排列。明《藏经》始藏景命阁,后移置化寺藏经楼,分藏四个大藏柜中。清咸丰七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兵燹,唯后殿(即藏经楼)幸存。今全部《藏经》藏于个樟木中。这是目前仅存的两部保存完整的明代《藏经》之一。 其二: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神宗颁赐《藏经》一部。经文函卷数尚未清点。每卷上印“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施行”。经卷规格与正统版相仿。颁经渝旨保存完好。 3、《血经》 自古以来,《血经》是佛教高僧表达对佛法尊重和虔诚的圣品,更是佛门中极为神圣和罕见的珍品。九华山的《血经》的作者是明代高僧海玉(字无瑕)。无瑕和尚在九华摘星庵苦修,共耗去28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无瑕和尚圆寂后肉身不腐,祟祯三年()明思宗朱由检派员朝圣并敕封无瑕和尚肉身为“应身菩萨”,装金供奉。这部《血经》遂被僧众护如至宝,倍加珍藏,几经战乱仍保存完好,朱色未褪,今藏于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全经81卷,每卷由15张白宣纸粘合,每张纸60.5厘米×33厘米,上抄经文20行,每行15字。每卷共折60面。下图为年5月班禅大师到访化城寺,寺方展示《血经》。 4、明神宗圣旨 万历二十七年(),明神宗颁赐藏经敕谕。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笺纸上。幅面为86.5×40厘米。上有内外二方框,相距7.5厘米,框内四周绘制描金飞龙12条。盖有阳文“广运之宝”御玺,边长11.5厘米。 其文曰:“敕谕九华山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己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官监太监汉经厂表白李官,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如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 5、清康熙皇帝御书 “九华圣境”四字,楷书。每字长58厘米,宽40厘米,幅面长.5厘米,宽95厘米。清康熙四十四年(),圣祖玄烨南巡,三月回銮驻江宁府时书写。 下图为九华山门牌坊,位于柯村新区。 下图为九华山老牌坊,已拆。 6、幽冥钟 此钟高厘米,底口径厘米,厚4.5厘米,二龙四爪合背钮。钟一侧铸“南无幽冥教主地藏王文佛”牌位,高60厘米,宽40厘米,上有二龙。钟上方一圈铸“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每字径13厘米,宽厘米。钟下方宽17.5厘米,一圈铸二龙戏珠,庵名和功德芳名10排11行,共个,另5行铸“简称提督总理制造局洪宝麟监造,署两江总督巡抚沈秉成倡建,千总陈万顺承造,孔昭溶沐手敬书,大清光绪十七年夏日铸”等文。 7、谛听 传为金地藏坐骑,金地藏就是坐它由新罗国渡海来到九华山,它头上只有一只角,俗称“独角兽”。这尊谛听像由纯铜铸成,长73厘米,高66厘米,重公斤。上刻文“姑苏梅诚吾造”,清康熙年间众姓募化冶铸并敬献九华。 佛教信徒视谛听为珍宝,香客更尊为吉祥之物,以前常有人在朝拜地藏时用铜元、制钱在“谛听”背上磨擦几下,然后带回系在小孩子身上以“避邪”、“降福”。 8、释迦牟尼玉坐佛 这尊玉佛高74厘米,宽56厘米,造于明末清初,现供奉于化城寺大雄宝殿。笔者在九华山不少寺院都见过这尊释迦牟尼像的复制品。 9、地藏利生宝印 九华山地藏菩萨金玉印是唐代至清代皇帝赐予九华佛门之圣物,为九华山镇山之宝,属国家一级馆藏文物,平时秘不示人。诸印多为九叠篆竖排两行“地藏利生宝印”印文,于世独一无二。其印谱弥足珍贵,自古至今,世人视为佛门最高圣品。获之诸时吉祥,佛慧双增。 10、金地藏脚印 在古拜经台的地面上突出一块长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脚印。传说,当年金地藏就在这块凸出的平台上拜经,该石即是垫脚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五六十年代在前山老虎洞苦修的宏开法师,效金地藏拜经,拜《华严经》几十年,一个字一拜,用个大铜钱盖在字上做记号,拜一拜,往底下拖一下,“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而且跪拜佛祖如藏传仪式,伏地过程有双手推进的动作,十七年如一日,也在地面上磨出两个脚印和双手推进的痕迹。 百世轮回,千年圣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九华僧众齐心保护的结果,是九华山佛教历史的见证,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 写在最后 地藏菩萨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世人广为弘传,是众生行孝最好的榜样,地藏经也重在阐发“知孝道、明因果”。笔者发心弘扬地藏文化,以此系列文章记录九华山,希望能给您的九华之行带来更多圆满。 九华山礼佛攻略: 1、九华山九华街景区游览路线(含38座寺院简介) 2、九华山天台景区游览路线(含10座寺院简介) 3、九华山闵园景区游览路线(含29座寺院简介) 4、九华山甘露寺景区游览路线(含6座寺院简介) 5、九华后山九子岩景区游览路线(含16座寺院简介) 6、九华山朝山礼佛注意事项 九华遍路用于扶助一些贫苦小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9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住持圆寂23年尸身不腐弟子拜后好运
- 下一篇文章: 千年菩提路之九华山和地藏菩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