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东晋横阳高僧懒牧勤

——据《衢州府志》《龙游县志》之记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平阳籍高僧大德

平阳建县于西晋太康四年(公元),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由于年代久远,从西晋至唐,因平阳地处东南边缘,远离政权中心地区,文献史料记载缺乏,本地人物漫无可考,记述寥寥,仅少数几人而已。如西晋元康年间(-年)治水人物松山周凯,东晋咸康四年(年)《朱曼妻薛氏买地券》流寓朱曼。唐代民间信仰的地方神东岳王温琼,招讨副使倪九畴,佛教居士张德真。近日,笔者查据史料文献,在《衢州府志》和《龙游县志》中发现东晋时期的横阳人-佛教高僧大德懒牧(目)勤,具体考略如下。

晋代佛教已传入平阳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而佛教传入温州的具体时间,目前未发现相关文献的记载,因此零星的出土文物对于研究温州佛教早期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年发现的平阳县鳌江镇种玉乡横河村西晋墓,出土文物有青瓷堆塑罐等瓷器12件,炉、盉等铜器2件。其中的这件青瓷堆塑罐腰沿上塑有佛像,表明佛教在元康元年(公元年)之前已经传入温州。西晋元康五年(公元年)永嘉罗浮山上曾建有佛塔。东晋太宁三年(公元年),永嘉建崇安寺,是为温州最早寺院。

就平阳佛教历史而言,鳌江镇种玉乡横河村西晋墓出土文物上塑有佛像,表明西晋初期佛教已经在平阳传播。具体从寺庙而言,目前没有发现有记载晋代此类的资料。平阳目前最早的寺庙记载是隋朝的石峰庵,在万全镇周贵垟村下桥狮子山,肇建于隋代(公元—年),是平阳见之于史料记载的最早佛寺,后称为靖峰庵,今称靖峰寺。

平阳唐代佛教兴盛,丛林众多。据文献史料记载,唐代横阳建有寺庙近30余座,香火兴盛,信徒众多。在唐大中七年(公元)十月中旬,日本求法僧圆珍一行乘坐的商船在江口镇(今鳌江镇)上岸,到达横阳县(今平阳县),停留于县城。圆珍在横阳县城居士张德真家求得的经书有大宝积经、金刚经论颂、四分律摄颂、比丘尼羯磨等6卷。

史料有载唐代的著名僧人有玄机。玄机,玄觉禅师女弟子,剃度于睿宗景云公元(-年)年间,唐时著名比丘尼。玄机曾在平阳大日山(今鳌江埭头)石室中习禅,后去闽参见雪峰大师,与雪峰大师展开了一次颇多哲理和饶有风趣对话,《五灯会元》、《佛祖纲目》、《温州府志》、《两浙名贤录》、《高僧传》等书中均有记载。据《民国·平阳县志》载:“大日寺,在埭头。唐景云二年(即公元年),尼玄机建,名佛日禅寺。咸通年间(-)改名大日禅院。”是平阳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应该说,平阳唐代佛教兴盛是有渊源传承之处,虽然目前寺庙记载只能追溯到隋代石峰庵,实际上应该要更早,平阳西晋出土文物上有佛像,表明了晋代佛教已在平阳流传,由于年代久远,只是文献史料无载而已。而下述东晋平(横)阳籍高僧大德懒牧(目)勤的人物发现,为平阳历史上的佛教传承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依据。

东晋横阳高僧懒牧勤

东晋横阳高僧懒牧勤的史料文献记载笔者发现于明万历、民国《龙游县志》,以及清康熙(光绪重刊本)《衢州府志》中。明万历(壬子年)《龙游县志》卷十一人物(仙释)载:“懒牧勤,温州平阳人,生卒年不详。祝发浮海过潮州,礼无有,公精大小乘,复还。越经邑之灵山,遂卓锡其地,建龙山寺,修持一室不逾限十八年,问道者四方云集。示寂于二缸,瘗而筑塔其上,后为人所发,肌肉不腐,随掩之。”

明万历志在仙释后注:“南朝宋一人,唐二人,本朝一人”,把高僧懒牧勤历史时间定位是为唐代的高僧。而在民国著名方志学家余绍宋主修的民国《龙游县志》轶闻中如下记载:“懒牧勤,温州平阳人,生卒年不详。祝发浮海过潮州,礼无有公,精大小乘,复还。东晋年间(-)越经县之灵山,遂卓锡其地,建龙山寺,修持一室不逾限十八年,问道者四方云集。示寂于二缸,瘗而筑塔其上,后为人所发,肌肉不腐,随掩之”。

两志中高僧懒牧勤记载的区别在于,余绍宋先生把时间定位为东晋年间(-),而不是前志中的唐代。这个是大大的超前,这有何根据?这个问题其实要从余绍宋家学渊源来讲。光绪年间,其父余庆椿掌教凤梧书院。父亲告之:“方志为一县宝书,功侔国史,其义甚详,恨幼时无知,旋领即忘,今不能更举其词,负疚何极。”后来,余绍宋“居恒读书,遇有涉及县事者辄笔记之,积久盈寸,而参互考校之余,知(万历)康熙等《志》所载殊多舛误,遂成《旧志订讹》,初未敢示人也。”

因此,余绍宋于修志之事,极为上心。除参阅大量各地方志外,于县志所载,逐一检阅,十分严谨。余绍宋后以四年之功,成《龙游县志》四十二卷。梁启超先生曾评价余之《龙游县志》,有十长。梁先生说:“顾吾常以为实斋以前无方志,故举凡旧志皆不足与越园书较。以越园书较实斋书,其所进则既若是矣。无实斋,则不能有越园,吾信之,越园宜亦伏焉。然有实斋,不可无越园,吾信之,实斋有知,当亦颔首于地下也。”梁先生将余绍宋与清人章学诚相提并论,可见《龙游县志》在方志学的地位。

综上所述,余绍宋先生把高僧懒牧勤时间定位为东晋年间(-),是绝对有其史料依据与来源,因此,平(横)阳高僧懒牧勤成为了目前所知道平阳籍最早的高僧大德的史料记载。后《龙游佛教志》即按此记载为准。这个也应该可以值得今人之肯定。

高僧懒牧勤其人其事

懒牧勤,这里牧也一作目,也称为“懒牧”,据清康熙(光绪重刊本)《衢州府志》卷三十八-方外(龙游县)载:“懒目(牧)勤,温之平阳人,祝发泛海,舡过潮阳,礼无有,公精大小乘,经邑之灵山,遂卓锡焉。”

大德高僧懒牧勤,是东晋时期(-)的温州平阳人(应为永嘉横阳),具体生卒年龄不详,也无记载。早年削发出家为僧,入佛门求法礼拜。他曾经乘船渡海到潮州(一说潮阳,俱是广东一地)朝拜佛法,其人精通大小乘佛法,后在回乡横阳的路上经过衢州龙游县的灵山,见此地山川灵秀,遂居留在这个地方,修建一座龙山寺,“龙山寺”也称“圣寿寺”。据清康熙(光绪重刊本)《衢州府志》卷二十六-寺观(龙游县)载:“圣寿寺(龙山寺),在县南五十里,高僧懒牧坐化处。”

横阳高僧懒牧(目)勤在其修建龙山寺(圣寿寺)一个房间内修行不越出界长达十八年之久,精修佛法。地方民众纷纷向其礼拜求法,问道者来自四面八方,其佛法高深,深受信众(徒)们礼拜崇敬。在他圆寂去世后,门(信)徒们把他的遗体放进两个上下瓮缸中,埋藏后再建筑一座塔在上面。后来被人发掘出来,但见其人遗体还栩栩如生,肌肉不腐。按佛法所言,其人已经修成金刚不坏之金身,其实也就是肉身舍利(菩萨),得道升天。后来就又把他埋藏(葬)了。

从上述《衢州府志》《龙游县志》之记载来看,大德高僧懒牧(目)勤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平(横)阳籍高僧。可见,早在东晋时期,佛教已在平阳传播,其历史悠久,这对后来唐代的横阳佛教兴盛应有重大关联,也对平阳地方佛教历史及平阳历史文化研究有重大的史料发现作用。也是两晋时期横阳县除周凯记载外的唯有的历史人物。也是目前温州佛教史上发现有记载的最早高僧人物。同时,这也弥补了地方志上对于平阳古代史中的人物所阙失。

参考文献

1、明.万历《龙游县志》明万廷谦.曹闻礼纂修

2、民国《龙游县志》四十二卷余绍宋纂修

3、明.天启《衢州府志》明林应翔修.叶秉敬纂

4、清.康熙《衢州府志》清.杨廷望等纂修

5、《龙游县佛教志》龙游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龙游县佛教协会

6、余绍宋与《龙游县志》慧一文

作者:蔡新祥

编辑:洽轩

版式:璆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9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