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
●广义中小城市经济总量达76.4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89% ●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为70.5,东部先发优势明显,中西部提速 ●中小城市绿色发展指数为61.7,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持续发力 ●中小城市科技创新指数为58.5,创新成效各异,但创新能力较弱 来源|人民日报 为客观评价中小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总结城市一般性发展规律,探索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小城市发展理论体系,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倾力构建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系统工程,持续15年对中小城市发展指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逐年推出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中小城市的范围及其地位 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至万的为中等城市。也就是说,中小城市,就是指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下的城市。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所指的中小城市,不是建制市的概念,不仅包含常住人口万以下的建制市市区,也包括未成为建制市的县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1]。 (一)中小城市的范围界定 截至年底,中国有建制市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城市个,县级建制市个。4个直辖市常住人口均超过千万,属于巨型城市。个地级城市中,个属于中小城市,占比64.85%。个县级建制市中,除了极个别发达城市的市区人口接近或略超过百万之外,多数建制市市区人口在数万至数十万之间。由于县级建制市市区人口缺乏统一权威的统计数据,为便于分析和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全部县级建制市归属为中小城市。 除建制市之外,全国有40个地级区划、个县级行政区划并非建制市,但这些地区(州、盟)、县(自治旗县、旗)的中心城镇,也已经聚集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建制市的市区较为接近,中心城镇居民享受着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些中心城镇,也可以归属于中小城市。 广义上说,中国的中小城市还应该包括部分远离中心城区的市辖区。考虑到部分县级行政区划,尽管已经调整为市辖区,但由于远离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相对独立,因此,可以将远离中心城市的市辖区也纳入评价范围。 如何判断哪些市辖区远离市中心?本研究采取的甄别方法是:市辖区内含有乡镇时,视为相对独立发展的市辖区。截至年底,全国共有市辖区个,其中含乡镇的市辖区数量为个。考虑到直辖市的辖区行政级别较高,与地级城市的市辖区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剔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的含乡镇市辖区61个。因此,可以纳入广义的中小城市范畴的市辖区为个。 表1中国大陆中小城市的构成及其数量(狭义) (截至年底,单位:个) 类别 地级建制市 非建制市的地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地区、自治州、盟) 县级建制市 非建制市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县、旗、林区、特区) 合计 数量 40 表2中国大陆中小城市的构成及其数量(广义) (截至年底,单位:个) 类别 地级建制市 非建制市的地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地区、自治州、盟) 县级建制市 非建制市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城镇(县、旗、林区、特区) 相对独立发展的市辖区(含乡镇的市辖区) 合计 数量 40 (二)中小城市的地位 1.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截至年底,从狭义上看,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1.3%;总人口达10.2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7%。年,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到50.0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64%。 从广义上看(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3%;总人口达11.8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66%。年,中小城市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76.4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89%。 2.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是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 近年来,中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地位持续提升。自年以来,我国开始系统检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是城镇体系不合理的问题,即超大城市的快速膨胀和大量中小城市、小城镇日渐凋敝的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城镇化方针,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城镇化应当“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必须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的同时,“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并在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了空前重视,如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向中小城市延伸(到年,普通铁路网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快速铁路网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城,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 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在城市发展规律支配和城镇化指导方针的指引下,近年来中国城镇体系优化已经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获得了更多流动人口的青睐,部分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城市吸引了更多白癜风诊疗体系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5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东台又有一镇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大奖
- 下一篇文章: 怒赞淮安的这些单位荣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