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玄奘圆寂日玄奘法师传
1 矢志不渝的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是隋唐时人,杰出的翻译家,法相宗的创始人。法师自幼聪慧敦厚,温文尔雅,仪表非凡,跟从仲兄诵习儒道经典,勤学不懈。 玄奘十三岁时随仲兄长捷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听讲《涅槃经》,受习《摄大乘论》。 隋唐之际,天下大乱,玄奘从洛阳出发,经过长安抵达成都,开始了参谒耆宿,寻师访道的参学生活,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参学访道的过程中,玄奘法师发现当时众多高僧对佛法的见解不一,没有定准。因印度尚有很多梵本没有译为中文,加上前人所译经论多采用意译,使得很多问题,无法解答,让后学们无可适从。为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玄奘大师发愿前往天竺寻访原始梵本经典,探求佛法真义。 贞观元年(年),法师决意西行。以探险家般的胆魄,勇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只身一人,进入了方圆八百里的莫贺延碛大沙漠。莫贺延碛大沙漠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今称“哈顺戈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迹罕绝;时而风卷沙石,时而暴晒湿蒸;时而见枯骨遍野,战场遗迹;时而见凶恶野兽,鬼魅影像……”在几近绝望的境地下,法师几乎要放弃西行的计划,但最初的志愿一直鼓舞着他。法师以“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忍饥挨渴,怀揣一腔追求真理的热情和为众生求福祉的悲愿,以坚强的意志,九死一生,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在举国上下空巷迎接之时,法师却一人独坐静室。在历尽艰辛的十九年后,他冷静审思,毅然决定投入到译经的事业中去。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等寺院都开设了译场,专心译经,分秒必争,译经十九载,共译出经论75部,卷,将印度所学尽传中国。 2为何被称之为“唐三藏”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当时受到朝野轰动,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当时朝野不断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辉成就的崇敬之情。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唐三藏”之称谓,是因为佛教中之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所以称之为“唐三藏”。 3历史上玄奘法师最后魂归何处玄奘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他与皇室的微妙关系、繁重的译经工作,都使他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感应,玄奘预感到自己的归期将至。那么,他在人世间的最后生命时刻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唐高宗麟德元年(年),玄奘六十五岁,他依然在玉华寺翻译佛经。在这一年的历史记载中,有他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说的这么一句话:“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在玄奘的一生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这种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无法完成的担忧之辞。实际上,由于多年的劳累,在翻译完《大般若经》以后,他自己就觉得体力开始衰竭,甚至觉得自己行将就木。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了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 “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 他在这里提到了“无常”(僧人讲死,多以无常代之),说我无常以后,你们在送我的时候,一定要节俭,不要用很多的礼节,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静的地方,不要靠近宫室和寺院。他认为肉身是不净的,应该远离这些地方。 当年正月初九,曾经翻越过无数崇山峻岭、曾经跋涉过无数滔滔江河都不在话下的玄奘,居然在屋子后面跨越一道小小的水沟时摔了一跤。虽然只不过是稍微擦破了脚腕处的一点点皮而已,玄奘却从此倒下,病情急转直下。 正月十六,玄奘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整天迷迷糊糊样,口里喃喃自语: “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 玄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容不迫地等待着自己圆寂时刻的到来。那么玄奘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刻,他留下的最后遗言是什么?玄奘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圆寂的呢?玄奘说:我自己的俗身是不净的,这个俗身我已经厌恶了,我在这个世间所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不必要再待着。我不是为我玄奘个人修福慧,我修的这一切我愿意把它回报给人世间仍然活着的人。我祈愿,我能跟大家一起上生到弥勒菩萨身边,去奉侍弥勒菩萨。我发愿,当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我愿意跟着他下来“广作佛事”,去追求无尚菩提,追求最高的智慧。这是玄奘最后成段的话,也是他最后的发愿。在接下来的日子,玄奘几乎就不说话了,只是不停地在念诵佛经,皈敬弥勒、如来,愿往生弥勒净土。我们一般讲“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玄奘肯定比我们多了一皈依,即皈依弥勒佛。也就是说,他在这个时候不停地吟诵的,我们在今天依然可以复原,他一定是不停地在吟颂皈依,他一定是在用佛当年所使用过的语言——神圣的梵语,不停地在复诵着皈依。二月初四夜开始,玄奘右手支撑着头部,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缓地,右胁而卧,再也不动半分了(以右手而自支头,次以左手申左髀上,舒足重累右胁而卧,迄至命终竟不回转)。这是玄奘圆寂前的最后姿态,也就是玄奘肉身的最后姿态,我们看见卧佛就能想到这个姿势。 ▲龙华寺卧佛形象 玄奘法师圆寂前,有弟子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否?”法师报云:“得生。”后,右肋而卧,安然舍报。 4结语与很多人相比,玄奘法师的一生近乎单调——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仿佛只是在行走、译经,然而他却在这样简明的人生中,为人类创造了史诗般追求真理的征程,为中国翻译了成千上万卷经书。他的所做所行——求法和译经,全是一个和尚的本分。他终其一生舍身为法,矢志不渝。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玄奘法师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好看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5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佛教文化玄奘大师圆寂前都见到了什么奇
- 下一篇文章: 玄奘法师圆寂前的ldquo神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