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僧圆寂,见证生死自在

◎王本荣(慈济大学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

民国九十一年六月四日,我于慈济大学演讲──“生与死:一位医师的观点”。尝试从医学、科学、文学、哲学与宗教的各种角度来剖析生死,期待学生能更了解生死的实相,其中也提到广钦法师与印顺导师对我人生重大的启迪。

三年后的同一天,医院往生,医疗团队在治疗过程中,亲炙导师的一言一行,得到“典范”的熏陶。

而娑婆众生,或过度执着生命的延存,或过度轻贱生命的尊贵,成为社会的不良示范。在本文中我将“如是我闻”地记录二段亲身经历的因缘,让我们共同来吟味二位高僧随顺因缘,自在无碍的生命态度。

民国七十五年一月,我受长辈嘱托,陪着一位血友病病童前往高雄六龟乡妙通寺,希望有缘能得到广钦法师的祝福。

到了妙通寺已是夜幕低垂,却闻知法师已闭关数日不能见客。而在我们安单后,突然被通知进入关房拜见法师。但见一瘦小长者端坐于蒲团之上,双目炯炯,能慑人心。

住持传闻法师与众弟子也陆续晋见,并跪求法师长驻人间。法师娓娓道出昔日哲学大师方东美教授罹患重病,曾来请求法师加持,而法师开示──生死是自然法则,最重要的是一心不乱。方教授当下豁然开朗的往事。

法师并淡淡地说:

“十年前,我应你们央求,没有舍报。如今,世缘已尽,世愿已了,非走不可,你们要继续弘扬佛法。”

虽然法师慈悲,当场收录我为俗家弟子,我心中却是一团疑惑──完全无法相信一个好端端的人,如何说走就走。不料数周之后,突然于报上看到法师圆寂消息,并留下“无来无去,没什么事”之遗谒。

在法师的荼毗大典,我得知法师在广场击鼓而歌,唱颂佛名之后,旋即坐化。这段神奇的经历,对接受现代科学训练,甫获医学博士返国的我,不啻是当头棒喝,也让我开始能体会“超然的科学是智能的型式,超然的智能也是科学的形式”的意涵。

民国八十一年,我皈依于证严上人座下,印顺导师也顺理成章成为我的“师公”。八十七年我自台大转职慈济服务,八十八年迎接“一泻千里”的导师住院。由于腹泻的病情极端诡异,在确诊为举世罕见的胃泌素瘤之前,导师接受了惊心动魄的诊疗过程。虽然导师常说:“我没病,只是老了。”

但对于医疗团队建议的检查与治疗完全照单全收。检查时也会有痛苦神情,而检查后即刻回复恬淡自然,笑容可掬的“一号”表情。记得有一次,陪着导师接受一次艰苦的检查后,我把轮椅推进电梯的最深处,并告诉他:“请导师面壁。”导师闻之不但不以为忤,反而纵声大笑,从一楼到九楼,久久不能自已。活在当下,当体即空,足见导师的赤子之心。

今年五月二十二日,我突然接到紧急电话前往加护病房探视导师。当时导师意识清楚,但有持续发烧与进行性视神经萎缩,并出现短暂的不自主动作。核磁共振扫描显示──在大脑深部白质,出现一些脱髓性病变,综合分析高度怀疑是病毒性脑炎,但脑波却意外呈现几近正常的状态。

我们深为惊叹导师的福慧双修,就如同民国七十九年脑部出血开刀,此次的病毒也完全无法侵入他犹如金刚不坏的智能圣域──主宰认知功能的大脑皮质。

往生前一周,导师便陷入状似昏迷状况,但直至舍报六月四日的当晨,脑波仍维持于睡眠状态,并对证严上人的话语有所反应,阅读脑波已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我也无法解释,只能以“寂静三昧”名之。

六月二日

我曾禀报证严上人:“就导师的脑波观察而言,是有觉醒的可能,关键还是在心胞膜积水导致的心衰竭。”想起导师于九十二年春节于静思精舍写下的法句:“静思十方诸佛,谛了一切唯心。”也非常巧合地有如他最后病情的预告。

长年追随导师的福严佛学院院长厚观法师曾经提起他的疑惑,在大乘三系的判摄──“性空唯名”、“虚妄唯识”及“真常唯心”之中,导师比较推崇“性空唯名”,怎么会在晚年出现“唯心”之论呢?犹记得导师九五华诞时,我曾请求导师开示:“老和尚看山又是山了,请问现在的老和尚是诸法‘无我’,还是常乐‘我’净呢?”

导师不落言诠地答道:“还是一般人的我。”

我再追问:“八识中,‘阿赖耶识’又称‘种子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请问您对种子的看法?”导师不假思索地说:“‘种子’即是‘潜能’。”

导师的开示印证了人、事、物,无一不是因缘流转,“生佛不二,只缘迷悟”。无论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皆不能离脱“缘起性空”的法则。

去年十二月,为了准备“从宗教观点看器官捐赠”的演讲,我做了一些功课,也明白导师的唯识观点:“身体痛苦是前五识的身识与第六识的意识作用,往生后纵有第七及第八识的舍受,也不会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这种佛教画时代的观点,不但最符合现代脑死的概念,也打破传统佛教“识、暖、寿三者不相离”与“往生后八小时不能触动”的固有观念,为现代的器官捐赠的慈悲义行打开一条明路,真不愧是“人间佛教”的大行者。

导师的心跳及血压于六月四日早上九点半开始下降。证严法师十点六分赶到,并向导师说:“我们会尽心,师父请安心。”一分钟内,心跳即戛然而止,也为师徒四十二年殊胜的人间法缘画下句点。

一小时后,医院移灵慈济大学“追思堂”供人瞻仰,也正是实践导师中心理念的具体行动。

常有人认为“老实念佛”的广钦和尚只是一名“念佛僧”,而“著作等身”的印顺导师则是一名“学问僧”。

二位高僧的修行法门容或不同,但却殊途同归,从他们“尊重生命”、“庄严生活”及“超越生死”的示现,绝对都是“深观广行”,“理事相应”的“人间净土”及“人间佛教”之大修行者,大教育家,深值我们景仰及学习。

阅读系列文章

⊙一生难忘是因缘

⊙业缘未了死何难

⊙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度生应记再来缘

⊙我没有病,我只是老了

⊙病中的自在,无言的说法

⊙简单的生活,精进的修学

⊙佛弟子社会责任:为佛教、为众生

⊙人际相处之道:不起杂念

⊙面对社会乱象:尽其本分

⊙修行要旨:戒、定、慧

⊙追思导师——孤峰独拔之寂寞

⊙忆福严二三事,谈佛教在人间

⊙从平凡中孕育伟大的弘法者⊙印顺导师如何赞叹人菩萨行精神!

⊙太虚大师菩萨心行的认识

点赞是一种鼓励

批评是一种激励

两者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分欢喜

佛教基础课系列——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白斑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