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悦读老舍先生就是宗月大师可喜
可喜的寂寞 // 老舍先生就是宗月大师 ——《可喜的寂寞》读后感 // 断断续续地,《可喜的寂寞》读完了。几十篇散文,看似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却又草蛇灰线般画出了文学大师大半辈子的人生轨迹。宗月大师隐含在这长长的轨迹里,与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比起来,显得那么黯淡无光,却又如影随形,映衬了老舍先生的一辈子。 《宗月大师》这一篇文字朴实无华、不施雕琢,却又字字珠玑、深情满怀,使读者有十足的兴趣去了解这个人。宗月大师原名刘寿绵,本是满清贵族出身,曾经北京西直门大街一半都是他家的产业,可谓家大业大。老舍先生《茶馆》中的诸多经典角色里,就有不少旗人,与那些提笼遛鸟、游手好闲的形象相比,刘寿绵也无法脱离这些恶俗的窠臼,却又以乐善好施、帮扶助困的做派,展现了另一种人生面相。 “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用管”,这是刘寿绵对老舍母亲说的一番话,地点就在老舍那个破败的家里。那一年,老舍十岁了,大字不识一个。 从刘寿绵带他到私塾读书的那一天开始,老舍的人生彻底转向。从私塾到公立学校,再到中学和师范学校,兵荒马乱的时代里,老舍成为了接受近代先进教育的幸运儿。 刘寿绵却彻底破败了,“人们吃她,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到老舍上中学的时候,刘寿绵“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下那个后花园”。然而此时的刘寿绵依然在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此时的老舍也加入了他的行列,“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 在襄助刘寿绵办慈善事业的历练中,老舍对于时代环境和底层人的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说:“在我心理,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连载,在一个悲剧的时代里,祥子无论如何挣扎向上,最终也无法改写命运的悲剧结果。就如同刘寿绵帮助过的那些贫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法像老舍一样反转自己的人生。 壹 九 贰 肆 年,老舍去了英国,就在这前夕,刘寿绵的儿子骑马坠亡了。年,刘寿绵拜北京广济寺住持现明和尚为师,法名“宗月”,满清贵族刘寿绵成了以青灯古佛为伴的宗月大师。老舍说:“他是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区救济苦人。” 北京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各种手段威胁宗月大师,让其加入日伪组织的佛教会,准备授予他“满洲国师”称号,这些都被宗月大师严词拒绝。对京津一带出现的大量难民,宗月大师则积极组织救济。年,老舍也加入了抗日救亡运动中,从济南奔赴武汉,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 壹九 肆肆 年的一天,宗月大师在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时,自己也忽然闭上了双眼,就地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发现了许多舍利。年,老舍的《四世同堂》出版了,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弘篇巨著。 壹九伍陆 年,老舍从美国毅然回国,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年,《茶馆》横空出世了,里面有一位常四爷,也是旗人,正直、善良、扶危助困、正义凛然的形象,依稀有宗月大师的影子。 常四爷在最后穷困潦倒之时,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年,宗月大师出殡时,半个京城的贫民,自动走上街头为他送葬。他们都是受过他恩惠的百姓,成为沦陷的北京城内一桩盛事。可见,人们是爱宗月大师的。 老舍也是爱宗月大师的,他说:“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也意义。”老舍先生才以“老舍”为笔名,取“舍己惠人”之意,这无疑来自宗月大师深刻影响。 老舍挚友萧伯青在听了宗月大师的事迹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老舍先生就是宗月大师”。 文字:夏攀 编辑:章秋炜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弘一法师从翩翩公子到空门高僧,他是张爱
- 下一篇文章: 课前课后的念诵不要没头没尾,单单是念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