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农历二月二十六净宗六祖永明法师圆
净宗十三祖
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 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 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 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师 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 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 七祖杭州昭庆省常大师 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 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 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 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 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 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在汉传佛教历史上,永明延寿大师是读诵大乘经典的典范。为了决定自己终生的修持方向,大师做了两个阄,一是“一心禅定”,二是“万行庄严净土”,他在佛前虔诚祈祷后拈阄,连续七次都拈得净土阄。从此以后大师专心修持净土,每天念佛十万,而且精勤持诵大乘经典,一生中持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并造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大论。大师于七十二岁圆寂,圆寂后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下全部摘自索达吉堪布开示,标题为编辑所拟) 永明延寿禅师每天都要念十万遍佛号 我以前看过永明延寿禅师的传记,他开悟后很想弘扬禅宗,也很想弘扬净土,而且还对《法华经》很有信心,于是他到智者岩去抓阄,抓了七次全都抓到“万善庄严净土”,后来他就一心弘扬净土法。据说他每天都要念十万遍佛号,还要拜佛、放生、绕寺院、转佛塔、传菩萨戒、讲经说法、持咒等,总共要做件善事。他一生中念《法华经》达一万三千遍,这么长的经典真不容易!但现在有些人说:“我已经开悟了,什么善法都不用修了。”其实也不能这样,即使你已开悟,也要不断积累资粮。否则,这样的大德就应快快乐乐地坐在那里,什么善事都不做。但并非如此,很多开悟者每天都要行持拜佛等善法,而且非常喜欢。就像有贪心的人对追求朋友特别有兴趣,所有时间都安排在这方面一样。可见,真正的不退转菩萨在善法方面全都会具足。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同时又是禅宗法眼宗的一代宗师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显宗中的很多祖师大德也同时“身兼数任”,既为本教派祖师,又兼弘别宗教法。比如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同时又是禅宗法眼宗的一代宗师,其禅净双融之理念可具体参见《宗镜录》;尚有倡导禅教融合的圭峰宗密禅师等举不胜举之人都强调教宗之间的融通无碍。 既然佛陀自己及前辈大德都已明确宣说过各宗佛法、各派善知识均为佛教正法、佛陀本人之化现,作为后学的我们便不应该再意气用事、各自为政、互相诋毁。各派在显现上确实有不少差异,但这些差异都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也绝不是像水火一样难以并存。若能把各宗各派全部融合起来一体观之,则差异的存在反而验证了佛法随机施教的特点,我们也才能在佛法的浩瀚大海中各取所需、尽饮甘露美味。 妄加分别,则佛法必遭割裂;一体圆融,则修行者各个受益。 永明延寿大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可见,净土法门一点都不复杂,它的确是简便易行之法。虽然净土法简单易修,但功德却非常大,所以大家皆应长期修持。若能长期熏修,即使没有禅定,也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但仅以此法,临死时也有解脱的希望。许多大德认为,即使不会参禅,只要有净土,也完全能解脱。永明延寿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意思是,虽然没有禅宗的境界,但只要能如理修持净土,那一万个人修,一万个人皆能获得解脱;而且,只要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那怎么还会愁没有开悟的机会呢?如果实在太忙,每年也应抽三天或七天的时间来闭关专修,这非常有必要。 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写道:佛陀相当于天空中的月亮,众生的心就好比千江万水,如果江水澄清,月影则可现于江中;如果江水浑浊不清,月影根本无法呈现。 永明延寿禅师在《宗镜录》中写道:佛陀相当于天空中的月亮,众生的心就好比千江万水,如果江水澄清,月影则可现于江中;如果江水浑浊不清,月影根本无法呈现。因此,若以清净的心来念阿弥陀佛,佛的加持必定会无欺地显现在我们澄清的心河当中。 念佛的方法历来也有不同。以前净土宗有位祖师,他首先是念“阿弥陀佛”,后来念到一定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自心达到无二无别,他一边敲木鱼,一边念“我的阿弥陀佛、我的阿弥陀佛……”。现在他的传承弟子也是念“我的阿弥陀佛”,表面上这不是很好听,但实际上这是圣者的金刚语,有了这种加持,念什么都会相应的。汉传佛教中有不同的念佛方法,你们不管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是“我的阿弥陀佛”,都是非常如法的。 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向时间,当期道果。” 在《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曾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向时间,当期道果。”意思是,乃至于在喝醉酒时剃发,或在唱戏时披出家人的法衣,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就种下了将来证果的因缘。现在“戏里披衣”的情况很多,有许多演员披上袈裟扮演出家人,我觉得这些演员很有福气,虽然他们没有求解脱的心,只是为了演戏而暂时穿上法衣,但也种下了解脱的因。至于“醉中剃发”,《大智度论》里记载了一则公案:佛在世时,有一个喝醉酒的婆罗门来到佛陀面前请求出家,佛陀让阿难为他剃发穿上法衣。婆罗门酒醒后大吃一惊:自己怎么成了比丘!他马上脱下袈裟逃走了。当时许多比丘问佛陀:“世尊您为什么开许这个醉婆罗门出家?”佛陀说:“无量劫以来,这个婆罗门都没有萌生过出家的心,今天他以喝醉酒的缘故,暂时发起了出家的心,以此因缘,未来他会出家得道。”所以短暂的时间中出家也很有意义。 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 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有些地方有很好的传统,每逢吉日到寺院里供养花、香、水果的人络绎不绝,虽然这些人供养的目的各不相同,不一定都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但毕竟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了供养,所获的功德还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今后大家在遇到上师三宝,或者去一些寺院朝拜时,应该尽量作供养。比如路过一座寺院时,可以到大殿里供上一支香,然后向佛磕三个头。这样的事谁都能做,经济条件再差,也不至于连一支香都买不起。可是,有些人由于不知道供养的功德,所以没有作供养,有些人虽然知道这些道理,但因为懒惰懈怠,也很少真正去作供养,这是非常可惜的。 永明延寿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随喜赞善,助他胜缘,如观买香,傍染香气,虽不亲作,得同善根。” 有些人说:“藏传佛教重视随喜,汉传佛教中没有这样的教言。”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永明延寿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随喜赞善,助他胜缘,如观买香,傍染香气,虽不亲作,得同善根。”大师说得非常清楚,如果能随喜、赞叹他人的善根,虽然没有亲自去做,也会获得同样的善根。汉地的很多经典中也有这方面的教证。所以,如果有人想破斥别人的宗派,最好先看看自宗的祖师大德是怎么说的,然后再破斥别人也不迟。否则你破斥完别人后,翻开自宗的论典才发现:原来是在破斥自己的宗派!其实有些道理非常简单,甚至是家喻户晓的,可是孤陋寡闻的人却不承认。 永明延寿禅师说:“若信而不解,则日夜长无明。若解而不信,则日夜长邪见。” 当然,要想清净罪业,念诵《普贤行愿品》时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如果连信心都没有,那不可能清净罪业。不管修什么善法,前提都必须具足信心和智慧,有了信心和智慧才会圆满得到功德,如果缺了信心和智慧,修持任何善法都不一定成功。《涅槃经》云:“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永明延寿禅师也说:“若信而不解,则日夜长无明。若解而不信,则日夜长邪见。”所以大家要努力培养智慧和信心。 永明禅师说:“法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指引导者)。” 就像坏聚见可以包括六十二种见解一样,智慧波罗蜜多也可包括此等波罗蜜多。宋朝永明禅师说:“法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指引导者)。”寂天论师在《入行论》中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在《入中论》等论典中,也有这样的教证。可见,在六波罗蜜多中,智慧波罗蜜多最重要。所以在修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智慧。如果没有以智慧来摄持,其他善行虽然有功德,但也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就像我刚才所讲的一样。如果轮回的根本没有断除,在三界苦海中怎么能得到解脱呢?最关键的问题就在这里。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一定要学习空性法门。 永明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亦云:“终日作而无作,虽无行而遍行。” 如果真正能行持前面所讲入定、出定无有差别,以及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境界,那这样的菩萨就在行持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智慧行境——远离一切执著相的境界。原因是,这样的菩萨完全了知对一切万法皆无任何能行所行,就是最殊胜、最微妙的行持。永明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亦云:“终日作而无作,虽无行而遍行。”意思是说,虽然终日一直在作,但却无有作的执著;虽然无所行,但却遍行一切。自然这样的境界就超胜于一切。 永明禅师说过:“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其实,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五蕴是幻,也即五蕴与幻术的本体毫无差别。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执著:幻术是幻化师幻变出来的法,而五蕴是存在于另一个地方的法。相反我们一定要清楚,不管是自相续所摄的五蕴,还是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它们与幻术无二无别、一模一样。不过很多人在听到一模一样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两种法来,其实这就是执著坚固的原因导致的。所以《虚幻休息》中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应通达如幻的境界,最后再通达是幻的境界。而永明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则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可见,只要我们能真正通达一切皆是梦幻的境界,那无论是建道场,还是作其他佛事,都不会有任何执著。 ◆知道虚幻不实的道理后,对基道果的一切执著自然会消失。大家平时修行、念咒语、作功德,也不要有特别强烈的执著,包括修上师、本尊,应该懂得其本体是空性的。很多高僧大德对弘法利生的事业都视如幻化,永明禅师说过:“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建寺院、建学校,建立弘法的中心、学会,以及讲经说法、念咒语、磕头等等,全部是如梦如幻、现而不实的。学过中观的人都知道,这些是因缘聚合的产物,没有一个不能用幻化八喻比喻的。龙猛菩萨说:“非缘起之法,始终皆无有。”不是因缘而生的法,从来也不会有。谁能通达这样的因缘和合,就是最殊胜、最稀有的见解。 永明延寿大师说:“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 《大明度经》云:“明度如地,五度如种,从中生成。”意思是说,作为明度的般若度如大地,其他布施等五种波罗蜜多如种子,就像种子必须依靠大地才能生成一样,五度要得以真正成熟,就必须以般若波罗蜜多摄持,否则不成解脱之因。永明延寿大师也说:“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意思是说,一切善法皆应以般若空性摄持,若没有摄持,则只成为世间有漏之因,也即以此善根只能转生在轮回中,而不会趣入真正的解脱道,更不可能契入大解脱的无为果。 永明大师在《宗镜录》中说:“法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 在汉传佛教中,古代大德对般若的道理讲得非常殊胜。比如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他的很多教言既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也非常相合藏地高僧大德们的窍诀。他在《宗镜录》中说:“法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在这个颂词后面,大师还详细宣讲了五波罗蜜多如盲的道理,即五波罗蜜多不以智慧摄持的过失。因为本经也有描述,所以我在这里只作简略宣说。大师说:如果布施没有以般若摄持,只能得一世的荣华富贵,后来还会感受其余祸殃而偿还宿债;如果持戒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转生欲界天中感受快乐,之后还会堕入恶趣当中;如果忍辱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获得相貌庄严,而不能证得寂灭的法忍;如果精进未以般若摄持,只是徒劳兴建生灭之功,而不能趣入真常之海;如果禅定未以般若摄持,只能暂时获得上界的安住境界,而不能获得金刚定。 因此大家在行持其余五度时,一定要以智慧度摄持,否则布施等善法就会被世间有缘执著染污,最终也会耗尽,而只成为三有的因,或者耽著空寂成为寂灭之因。若能以智慧度摄持,这样的智慧就能指示布施等万法于空性中平等一味的唯一真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3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京城里的寺庙更新,你信不信自己呆了
- 下一篇文章: 清代垃圾奏折集锦康熙雍正看了要崩溃,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