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炎三年(年)七月下旬一天的正午时分,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地在建康(南京)通往洪州(南昌)的官道上疾行,掀起的尘土和着骄阳烈日炙烤下大地散发的阵阵热浪遮天蔽日。队伍中一副舆轿特别显眼,黄缎垂帷,黄伞遮日,旌旗烈烈,前呼后拥,守卫森严。看此阵仗,分明是皇家出行仪仗,然而却没有了以往皇家巡幸时的那份张扬、热闹。除了清跸传道的呼喝和人马车行的声音,有的就是一股萧杀肃穆之气。原来这是宋高宗赵构为避孟太后在金兵之乱中遭受不测,特地命大臣李邴、滕康、杨惟忠等扈从孟太后及大部分朝臣到洪州,并派将兵万余人护卫。润八月二十二日,孟太后总算安然到达洪州。一路颠簸,车马劳顿,且惊且吓,年过半百的孟太后很想重新安享平静的生活。

金兵听说孟太后率领南宋的大部分官员流落到洪州,于是又速派军队追赶,企图活捉孟太后,以彻底瓦解南宋军心。《宋史?后妃传》载,金军从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渡长江,经大冶(今属湖北省)直扑洪州而来。为此,孟太后又开始了近一年的流亡生涯。建炎三年十月,孟太后仓皇从洪州往闽、粤方向逃亡,经吉州(吉安)过泰和(泰和县)奔虔州(赣州)。后有追兵,途有叛军。到了虔州万余人的队伍只剩下一百余人。当时士兵们以宋徽宗时通用的小钱——沙钱到市场上购买物品都买不到,因为当地老百姓根本不信任一个流亡的政府。一路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其中孟太后经历的苦楚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流亡生涯,才有了这位贤淑温婉的太后与觉源寺的故事。

《宋史?后妃传》记载孟太后的文字较多,有近字,且尽是褒扬之词:“后节俭谦恭”。且尤得宣仁高太后赏识:“宣仁太后语帝(宋哲宗)曰:‘得贤内助,非细事也’”。而孟太后的一生,却是传奇而又曲折多难的,经历了从北宋(末)到南宋的哲宗、徽宗、钦宗、高宗等四位皇帝。元祐七年(年)十六岁时册立为皇后,二十岁被废做了道姑。元符末二十五岁时复为皇后。二十六岁时又被废,重新做了道姑。靖康初复位,并尊为元祐太后。五十一岁垂帘听政,册立赵构为皇帝,建立了南宋皇朝。五十二岁粉碎了苗傅、刘正彦的军事政变。五十三岁至五十四岁躲避金军的攻击,流浪在江西赣州一带。五十四岁到越州,五十五岁病死。孟太后一生屡受磨难,但她坚强的挺过了最痛苦、最艰难的日子,最后帮助宋高宗创建了南宋王朝。她的一生,正如宋史载宣仁高太后所说的那样:“斯人贤淑,惜福薄耳!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关于孟太后这次的逃亡经历,民国《南丰县志》也有记载:“建炎四年春,隆佑孟太后为金人所追,自蕲(湖北)如洪(南昌)如虔(赣州)如吉(吉安),几不免(难),最后至南丰觉源寺驻跸焉。其时,建昌(南城)为金人所围,以蔡延世守御有方,得之不破。虔之上游金亦未至,故南丰尚属乐土,而太后亦得以少息震惊也”。

觉源寺距县城25公里,位于我县东南方向的太源、东坪、洽湾三乡交界处。近日,我们慕名来到这个距今已有多年的古寺。沿着一条曲曲弯弯崎岖不平的山间便道,车行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得见古寺真容。古寺被苍翠的武陵峰蟠溪山环抱着,云雾绕缭,修竹茂林,山花簇放,蝉吟鸟鸣,泉水潺潺,石奇苔深。深山古寺这般的幽美,简直算得上是一份奢侈。

古寺坐北朝南,倚武陵峰而建,占地面积余平方米,有“大雄宝殿”、“玉皇殿”、“观音殿”及客堂厨房。供有释迦牟尼、观音等大小菩萨余尊。古寺整体涂的是大红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俗”。然而细细品来,万绿丛中一点红,亦别有一番风韵。沿十多级石阶梯而上,抬头仰视,山门上“觉源古寺”赫然在目。寺前石阶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球形石窟,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咕咕”地冒着泡泡,一年四季永不干涸,当地人称之为“龙眼”,相传当年孟太后用过的碗放在寺前而化成两汪清泉。“龙眼”前面左侧是一个直径约15米的圆形池塘,形似龙珠。池塘里盛开的荷花散发着沁人的香味,故人们称之为“七宝莲池”,相传亦为孟太后所用菜钵变化而成。孟太后在觉源古寺呆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估计也就三、五个月。但是直到今天,相传为孟太后当年的遗留下来的形迹无处不在。在大殿后面右侧方,一簇细竹长得特别茂盛,竹叶墨绿墨绿的。带我们来的村支书吴寿文告诉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方竹。相传孟太后当年避金难于觉源寺时,吃饭的时候常常因国事“废箸而泣”,一天用膳时,来到寺院插箸于地仰天祝曰:“赵氏兴者,此箸复生”。次日竟然生发笋芽,后长得枝繁叶茂,且上圆下方。其实这种方竹在有的南方园林中也有种植。这里姑且不论方竹是否为孟太后当年“插箸于地”所生,起码表达了人们对这位贤后的怀念。大殿右侧傍山脚处有一长方形池子,一汪清澈见底的泉水中,悠然地游弋着几尾金色鲤鱼。见有人靠近,便闪入水草中,不见踪迹。吴支书还告诉我们,在重修觉源寺的过程中,人们还发掘出一块青石碑,大约80厘米长,60厘米宽,上面刻有“宋孟后千秋懿位”七个字,并配有龙凤图案。描红的字和图案清晰可辨。

孟太后与觉源寺的渊源,老志有多处记载。民国《南丰县志》有关孟太后在南丰的记载有多处:寺观篇载:“觉源寺,县东六十里,唐天佑二年(年)建,旧名桃源。宋治平中(-年)赐今额,其地号武陵峰。孟太后经宿于此。又寺内建翠环阁,后改为太后功德殿”;古迹篇载:“方竹,在十四都觉源寺。宋孟太后避金乱至此,插箸于地,祝之以卜兴替,后成丛竹,上圆下方”;“孟太后故垒,在十五都(此处有误,当为十四都,民国《南丰县志?坊都》篇有载,十四都其中就包括觉源、叹君岭等)柏坪(当为旧坪)宋隆佑孟太后避金乱驻跸于此。至今故垒犹存,又题诗于叹君岭上,犹有‘西风’二字仿佛可识”;逸事篇载:“相传孟太后未至觉源寺时,寺僧以意造一莲花旋床。每施斧斤必择日时之良,凡三年乃成。丹雘甫毕,而太后至,即以进御。后甚喜,还宫将之以去。夜苦蛙鸣,起叹曰,我赵家一寡妇遭乱至此,心胆具碎,何聒聒扰人,为声遂寂……”。看来青蛙也是善解人意,挺体谅太后的。

从县志上的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以下信息:其一,觉源古寺在孟太后驻跸前就名声在外,“宋治平中赐今额”句可为佐证,说明觉源古寺在孟太后到来之前就得到过封赐,确为深山名刹。其二,孟太后在到觉源古寺前,曾经在十四都柏坪(旧坪)一带山上有过短暂停留,老县志“至今故垒犹存”句可为佐证。

民国《南丰县志》还记载有孟太后、宋代文人胡寅、明代理学家赵郡、清代邓世景等人在觉源寺吟咏的诗文。“孟太后”诗云:“遭逢离乱出深宫,锦绣江山一旦空。最苦远奔荒服外,多愁暂屈寺门中。金舆轧破禅苔绿,宝扇斜摇蜡烛红。稽首山僧朝见罢,缽龙焚鹤遶西东”。诗中对这一次的离乱遭遇感慨颇深,忧国自怜的愁绪贯穿全篇。胡寅诗云:“青山千万重,远看疑无路。沂溪穷其源,陡绝几费步。忽逢阿兰若,似行武陵暮。老僧喜我来,碧眼勤日顾。沽酒引陶潜,一醉美无度。世缘不相舍,早被轩冕误。过溪挥手别,复恐戈甲布。安得老此山,煮石饮松露”。胡寅虽然迷恋这里优美的景致、安谧的环境、清静的生活,但是却又无法摆脱尘世间功名利禄的羁绊。那种无奈、矛盾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又题觉源寺翠环阁诗云:“乱峰堆翠巧相环,便欲眠云种此山。沮溺岂知经世事,且随流水去人间”。赵郡游觉源寺诗云:“翠环銮辂幸离宫,四百年来事异同。莲社巧藏山窈窕,桃源自隔水西东。轻云漾月吴绫白,初日蒸霞蜀锦红。好景撩人清不寐,烟萝钟磐复春容。”从这两首诗中看,说明觉源寺当年确是为孟太后建了翠环宫(太后祠)的。只是后来被“富而顽”的“奸僧毁之”。邓世景偕季弟邓世昱(《民国县志》文苑篇载,邓世昱,字画熙,号渔村,来祚子,经史淹通,中乾隆期甲子举人)假读觉源寺诗曰:“碧树重遮十二楼,春来习静此间幽。楝花风暖人沉醉,石径苔深景逼秋。鹿梦合随宵声断,鸡谈不共晓筹休。关清悄拂萧萧竹,南渡苍茫独此留”。此诗文除了描写了觉源寺优美幽静的环境外,“南渡苍茫独此留”句还给我们提供了孟太后确在觉源寺驻跸过的信息。

关于孟太后逃亡至觉源寺的传说,吴支书给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当年孟太后一路逃来,到了十四都旧坪、花坑(太源乡境内)一带天色已晚,且又下着大雨。太后一行人此时已是失魂落魄身心疲惫,衣衫褴褛形同乞丐,极需要茶水解渴米饭充饥。岂知道在当时有0余户人家的旧坪竟然未能讨得一杯清茶、半碗剩饭,就连在屋檐下暂避夜雨也无人应允。太后叹曰:“如此望邑,人情何其寡耶?!缘何又有这般兴旺景象?”宽厚仁慈的孟太后并没有责怪村民的寡情,只是为一个有如此兴旺景象的山村,却连起码宽容和同情都没有而叹息。正是太后这一声叹息,旧坪村繁荣日渐逝去,日后只有10余户人家。再说孟太后一行又饥又渴只得摸黑继续前行。来到一高处,恰有一汪清泉。因为没有器皿舀水,太后只得低头饮泉,却不意头簪失落,侍从四处寻找不得。此簪非比寻常,乃先帝所赐,一直为太后随身心爱之物。“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零雨打萍”。凄风苦雨,饥渴难耐,如今心爱之物又失落山野。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太后难抑悲伤之情,不由得跌坐在山岗之上怆然泪下,叹息不已。“叹君岭”由此而名。之后,此处夜晚常有金光闪烁,传为太后所遗之簪闪光所致。于是日间便有许多村民来此寻宝,皆不得。翌日,晨曦初现。太后一行正为果腹事发愁之际,一寺僧垂首立于太后之前说:“恭迎贵人到敝寺息驾”。太后一行便随寺僧来到觉源寺。自此,太后一行结束了几个月的颠簸流亡的生涯,在风景秀丽安静优雅的觉源寺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后来太后得知,原来是寺内得道高僧眉晏和尚先知先觉,卜得太后行程,便早早地派遣寺僧迎候太后一行进寺。

觉源寺后来富甲一方,也得益于孟太后。据民国《南丰县志》记载:“隆裕太后既还宫,诏觉源寺僧人入见。问所欲?僧以四水流内田对。遂赐之,并免其赋。自宋至今,皆为国产。田沃甚,大旱不涸。……故其僧富而顽……”。可见觉源寺之富庶,乃来自孟太后。民国《南丰县志》又载:“有太后祠甚奂丽,奸僧毁之而以积薪”。确实是“其僧富而顽”,不念太后的恩情不说,竟一把火把太后祠给烧了。

民间又相传觉源寺不远处有一古洞,叫“觉源洞”,在觉源、化成(此寺现不可考)二寺之侧,洞口相传有谢禅师藏骨塔。同治《南丰县志》记载:“唐谢禅师天佑二年自闽中来,开山于觉源、化成二寺。一日,在觉源以两缸相合坐化,嘱沙弥于七日后开缸。沙弥违戒先二日开之,禅师即步入化城寺跏趺而逝,塔在寺洞中”。从以上文字记载可以看出,谢禅师当是觉源寺的开山祖师。据当地百姓介绍,老辈传说在觉源寺对面的山崖中,确有一个古洞,洞口为条石所砌,近一人高,四周树木繁茂,洞里阴森黑暗,谢禅师的骨灰就藏匿在其中。又相传谢禅师于唐代天佑年间开创觉源、化成寺之初,在化成寺侧的池子边上种植了两株松树,后人取名曰“双松池”。但是年代久远,如今“觉源洞”与“双松池”均已经无处寻觅。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觉源古寺数度废兴。据古寺残存的碑文记载:“嘉靖四十二年间(年),住持逃去,梵刹管摄无人。万历辛丑年(年)始见规模,重修殿宇,砌结石台。……置腴田数千……,华堂几夏迩间,畲塘基址相计百。外复夯田一千余亩,以供常年醮祭之所需”。民间又相传,年重修后的殿宇共计有间。据说,觉源寺其时极盛,有僧人近百,佛衣佛器有余担(此处量词不以“件”而以“担”计,当年寺庙盛况可见一斑),远近百十里的人都会到寺中拜佛做醮。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古寺后面荒废的呈梯状的三大块平整地基上,想象出当年这深山老林里富丽堂皇的名刹。但是到了民国辛未年间(年),兵荒马乱,该寺便逐渐衰落。当时,当地恶霸章六仔因吸鸦片成瘾,便大肆搜刮钱财,又将觉源寺寺田据为己有。因其穷凶极恶,且有势力,僧人们无以抗拒,被迫逃散。于是只有附近章老江等几户山民在帮章六仔耕种寺田并守着殿宇。数年后,这几户村民又相继离开,残破的觉源寺空荡荡的殿宇里,只有余尊佛像与松涛山风、野兽蛇虫为伴。到年,因大炼钢铁,佛殿上所盖的铁瓦被全部卸下铸铁,加速了寺庙的破败。到了“文革”期间,觉源寺又遭劫难,佛像全部被摧毁,昔日香火鼎盛的千年古寺残垣断壁,完全被湮没在深山密林的茅草灌木丛中了。

年,随着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的落实,这个荒毁了几十年的千年古刹重获生机。由当地信士夏天生、官寿孙等人为首,聚集40余善男信女,捐资出力,募资20余万元,用了3年时间修建觉源寺。重修了庙宇,重塑了菩萨金身,建筑占地面积余平方米。政府划给寺院水稻田、旱地20多亩。千年古寺在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春风沐浴下,又重新焕发生机,每天都有人来寺里做佛事。每逢初一、十五,特别是佛祖、观音生日等重要佛事活动时,来自县城、南城、黎川及附近的善男信女更是络绎不绝,深山古寺人声鼎沸,香烟袅袅,爆竹声声。

■■■■■

如今寺内尚存的数片鉄瓦、唐天顺年间(-年)所遗石缸以及“宋孟后千秋懿位”石碑牌位等文物,均可以见证觉源古寺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和孟太后的渊源。

觉源古寺至今有余年的历史,风景秀丽,环境优雅,且有孟太后和其他文人墨客流传下来的许多优美神奇的传说故事和诗文,还有流传于世的珍贵历史文物。无论从人文历史、寺观佛教文化、自然景观,还是名人效应等方面来说,都不失为我县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希望有关部门能用心地挖掘、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寺观文化旅游资源,使觉源古寺这一深山名刹成为我县一处旅游胜地。

出品:南丰县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

邮箱:nfdfwhyjzx

.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