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的百丈警训正月十七百丈禅师圆寂纪
佛教日历提醒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七,百丈怀海禅师圆寂。 怀海禅师(西元~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百丈怀海禅师语农历正月十七日恭逢唐代禅宗百丈怀海禅师纪念日。唐洪州百丈山之大智禅师怀海,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他始创禅门的规式,即《百丈清规》,对于中国佛教的体制构建具有深远的影响。禅师系福州长乐人,依潮阳西山慧照出家,从衡山法朗受具戒。后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经多年。他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今江西赣县)开法,即前往参学,与西堂智藏同称入室。他侍奉道一六年,得到印可。道一圆寂后,他初住石门(今江西靖安县),继往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住大雄山,岩峦高峻,又称为百丈山。不久,四方禅者奔湊而来,以沩山灵祐、黄檗希运为其上首。他传播禅风二十余年,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归寂,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各一卷。 怀海禅学的主要特点,是主张众生心性本来圆满成就,只要不被妄想所系缚,就和诸佛无异。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语句∶「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些语句显示心性本自寂照与随事即用显体的禅宗心要,较道一所说更为具体。他的修行法门,就是根据这个思想,他说∶「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怀海的作略,如打、笑、喝、举拂等,和道一相似,他每逢说法下堂,大众已经出去,却呼唤大众,等到大众回过头来,他又问∶「是什麽?」他这种提醒学人反省的方法,诸方称为「百丈下堂句」。怀海并运用禅学於劳动实践中,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制,他本人就是「作务执劳,必先於众」;他还在「禅门规式」里规定实行「普请」(集众作务)法,上下协力劳动。禅宗僧众以前多半住在律寺,後来参学的人日见其多,感到在律寺中对於说法和住持多有不便,道一才开辟荒山另建丛林,然而还没有规章制度;怀海乃折衷大小乘的戒律,制定禅院清规。禅院的最大特点是不立佛殿,只设法堂,表示佛祖亲自嘱咐,以现前的人法为重。又规定以具道眼的禅僧为化主,称为长老,住在方丈;参学的大众,都住在僧堂;长老说法,两序雁行立听,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此外还有关於禅院事务的种种规定,此即所谓「百丈清规」(「传灯录」卷六题作「禅门规式」)。其书在宋时就失传了,别行宗赜所编「禅苑清规」。元代朝廷令百丈山德辉重编,至元元年(一三三五年)颁行,书名「敕修百丈清规」,八卷,但已全非百丈原来的面目了。明永乐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同山忠智重刊,即今所传之本。 百丈大智懷海禅师丛林要则20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摘自甘露寺)百丈禅师的警训共有四句话:“是非以不辨为解脱,学问以勤学为入门,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这短短四句话,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需要我们细心地品味。警训首句:是非以不辨为解脱。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对待人世的是是非非的最好方法。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之间,因这些人的挑拨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了一时之快。但同时又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分辨不清的是非,百丈禅师告诉我们不要去分辨,这既是最好的解脱方法。若你不去为是非作分辨。制造是非的人便会自觉没趣,他们就自动放弃他们的造谣中伤的行为。其二,学问以勤学为入门。所谓学问就是勤学好问。要深入掌握一门学问,必须要有知识的积累作基础。知识的积累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久的勤学钻研才可见效。回首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家,他们无一不是从勤学好问中来。也有很多古人勤学好问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比如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骨,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这几则典故分别讲述了古人克服种种困难勤奋学习,最终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的故事。 其三,语言以减少为直截。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话能说得恰到好处,便会大大改善我们与别人的关系。要想说话适当,我们就必须要掌握好说话的分寸,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做到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可以说的话应以合适的方式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说话恰到好处的人并不多。相反的倒是许多人喜欢口无遮拦地乱说,不仅该说的话他说,不该说的话他也要说。甚至还会说出一些无中生有,造谣中伤的话来,伤害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时候,人我是非多是从口舌中引发出来的。嘴巴两张皮,说好说坏都是它。如果嘴巴不好,说话又没有节制,不仅不会讨人喜欢,有时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俗话说“言多必失”,当一个人说话过多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一个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人。而且话语过多,常常会说出失言的话,惹人生气,招致别人的厌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减少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学识和人品并不是靠过多的话语来显露的。适当的减少自己的话语,别人会认为你很有涵养,从而对你尊重有加。我们常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就是这个道理。上帝给我们一个嘴巴,两个耳朵,意在让我们少说多听,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少发表一些言论,多倾听他人的言教,对我们进德修身是有一定的助益的。以此言之,百丈禅师的“语言以减少为直截”的警语,应当成为我们日常言行的准则。其四,烦恼以忍辱为菩提。佛教所称的烦恼是指凡能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心烦意乱的情事。唯识学还把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归为六根本烦恼。对于人的众多烦恼,百丈禅师警示世人要以忍辱来对治烦恼,才是真正的觉悟。人活在世上,总会遭遇到许多逆境,这些逆境既有来自外在的,又有来自于内心的。比如说,事业的失败、考学的落榜、婚恋的失败、被上司指责以及被无理取闹的人无端地侮辱诽谤等,都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排遣的烦恼。对于诸种烦恼,我们应学会以忍辱之心对之,才是我们的明智之举。须知忍得一时的烦恼,可以免去许多人为之灾,获得身心长久的安乐。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人若能够忍得一时之辱,有时会给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表明,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先具有忍大辱的精神。百丈禅师的四句警训,是我们修行人思想和行为的指南,我们如能依言奉行,不仅可以使我们远离人我是非,而且还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使自己成长为一位德才兼备,受人尊重的人。 宁玛嘉绒寺欢迎您访问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治愈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尚青推荐龙应台相信不相信书评
- 下一篇文章: 11位得道高僧圆寂前留下的珍贵开示,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