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

下午好!

昨下午收悉刘老师的赠书,非常高兴。今上午甫读毕是书(本科时曾粗读过《心经》),感到了刘老师编此书的诚意、认真,故而想谈一点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书中第一部分有些字词或可商榷,我列出供刘老师参考。

1、“我编著慧三《心经科学计义》”(P8),“计”应为“讲”。

2、“而不能令人生死轮回而了脱”(P17),此句读来似不顺,在“令人”与“生死轮回”中似应加一动词。

3、“从表他的大脑皮层”(P72),此句中之“表”字似为冗字。

4、“天,苦。谓三苦四苦,”(P89),此处标点似宜改为“天。苦,谓三苦四苦,”。

5、”(P),此处“阿”后漏记“耨”字。

此外,书中第86页录有宗国师向权宦鱼朝恩开示“无明”的故事。该故事较为知名,我在其它书中亦曾读到,但故事主角却是“慧忠国师”向权宦鱼朝恩开示“无明”。慧忠国师为唐中期高僧,史有其人,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帝君皆对其崇奉非常,且“宗”、“忠”二字的国语发音相近,故而“宗国师”是否即为“慧忠国师”?

刘本新慧忠法师和鱼朝恩

鱼朝恩自负精通佛法,却没见过慧忠这样谈吐机敏的佛门人物。也想当众卖弄自己的学问,便昂头阔步来到慧忠跟前问道:“请问禅师,佛法所谓的无明是什麽?无明从何而起?你既是当世名僧,对这个问题自该有些心得。”鱼朝恩的问话内含讥讽之意,慧忠焉能听不出来,便回答说:“人快死的时候,满脸衰相毕现,这时即便是奴才也会问学佛法了。”鱼朝恩一听慧忠竟敢侮骂自己,不禁大怒。慧忠却微微一笑道:“大人,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从此而起的。”

慧忠国师(年-年)是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皇帝共同奉持过一位大禅师。俗家名冉虎茵,法名释慧忠,世称南阳慧忠国师,谥号大证禅师,唐代越州诸暨(治在今浙江诸暨)人。

唐玄宗因为钦仰慧忠禅师的道风,开元八年(年)将他迎请入京。不久,遇到安史之乱,师便遁隐。到了肃宗在位时,上元二年(年),再召师入京城,并敕住千福寺西禅院,公卿士庶纷纷参叩求法。他向皇帝阐述“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受到肃宗的肯定,待以国师之礼。他诏请朝廷于武当山立太一延昌寺,又于白崖山党子谷置长寿寺,各置大藏经一部。

大历三年(年),唐代宗召请慧忠入宫传法,后赐居宝光寺。大师随宜说法,极受尊崇,僧俗弟子逾万人。

大历十年十二月(年),慧忠圆寂,谥号“大证禅师”。

刘老师,因我的专业是历史学,故对几个世界性的宗教略有所知。虽不应对宗教分出优劣高低,但客观地说,佛教思想就其深邃、博大、精微、系统性及撰写、流传的巨量文献经典而言,其它宗教皆难望其项背。佛教曾在中国广为流布,影响巨大,但近代以来屡遭顿挫,令人叹息。我对佛教思想、哲学很有兴趣,平时亦曾翻阅一些相关书册。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于各阶层中皆拥有广大的信众。就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而言,他们本以儒教为其信仰,但被佛教思想独特的哲学性、思辨性所吸引,故而也将佛教作为其思想资源之一种。

在此情势下,如何使佛教传播亦能与时共进,是一重大的课题。以史为鉴,充分掘出佛教思想的深邃性、哲学性、思辨性,并依据近世社会的诸种变化,对其加以现代的阐释,或是一可考虑的法门。实际上,目下确有不少学者已在朝此方向努力。

而慧三法师《心经科学讲义》一书亦属于此种努力之产物。虑及此书著于民国三四十年,复感其思想之能预流!

前伟

年6月30日

感谢前伟博士的点评,指出错漏。这些错漏最不该错的是《心经科学计义》。我与博士相遇在翻译日军机密档案资料工作中,他是一位十分严谨的学人,有着科班的学术水平,谦逊待人。在一些日文词语翻译上,我与他的翻译意见相左,便与我在







































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鏈濂芥柟娉?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剁殑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