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祖师地位早在他生前便已被确定,在他身后亦有定论,这个是历来没有争议的事实。但是,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疑问,就是惠能大师当年既不识文字,也没有做过一天和尚,他是如何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青睐,被五祖授以象征法信的衣钵而成为禅宗六祖的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妨来“八一八”这段尘封千年的往事,一起感受古人的深邃智慧吧!

(一)达摩祖师为何要留下衣钵作为法信?

达摩祖师的法信,就是一件袈裟和一个钵盂,世人合称其为“衣钵”,得到衣钵者,便是得到上一任祖师肯定的人,是下一任祖师的唯一人选。据达摩自述,他的衣钵是当年释迦牟尼亲传的,在天竺已经传了二十八代祖师,最后由他携来东土。达摩是天竺二十八祖、东土初祖,后来他将衣钵传给了二祖慧可,而二祖慧可又传给了三祖僧璨,三祖僧璨传给了四祖道信,四祖道信传给了五祖弘忍,五祖弘忍传给了六祖惠能。达摩的衣钵是否是释迦牟尼所传,这个已经无从考究,但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这衣钵自达摩开始,传了五代祖师。那么,我们就会有疑问,达摩祖师当年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确定他以后的祖师?

原因很简单。达摩是第一位将天竺禅宗传到东土的的祖师,在他弘法期间,东土人遇而未信,在他弟子慧可弘法期间,东土人信而未修,直到他的再传弟子僧璨弘法期间,东土人才开始有信有修。所以说,禅宗最初传来东土时,达摩祖师的弘法之路是特别坎坷的,并且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代,人心涣散,忙于奔波,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听他弘法。慧可二祖的弘法过程同样很艰辛,因为他同样处于一个动乱的年代,弘法事业不能说不受到影响。所以说,后来五祖、六祖弘法之所以那么顺利,其实是和他们生活在一个统一稳定的盛唐王朝有着莫大关联的。所以,前面问的问题就很好解答了——达摩祖师时期,得法之人少之又少(估计只有慧可一人),所以他要把象征法信的衣钵交给慧可,证明慧可是得法之人,并让慧可继续弘法事业;慧可成为二祖之后,继承了达摩祖师的做法,又继续将衣钵传给了三祖道信,证明道信是得法之人,让道信继续弘法事业;如此,衣钵就这样传承了下去,一直传到了六祖。达摩祖师为了让世人相信他和他的法嗣所弘扬的禅法,所以把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留传的衣钵作为得法信物并传承下来,这样做也有一正禅林风气的效果,即除了具有衣钵法信的祖师之外,其余法门均为旁门左道,不足效法,实际上也是表达了这种深层的意思。后来,随着中国版图的统一,禅宗逐渐为世人所接受,而这个时候,衣钵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世人都普遍认同这是释迦牟尼当年留传的法信,也认同了禅宗祖师的地位,法信为禅宗在东土的落地生根起到了推动作用。估计当年达摩祖师在传授衣钵给二祖时,已经预料到了后来禅宗法门的鼎盛,所以说,达摩祖师此举不可不谓之思虑深远啊!

(二)是否除了衣钵传人外其余的人均未得法?

通过以上观点,我们知道了达摩祖师要将衣钵作为法信传给徒子徒孙的原因,但是,是不是除了继承衣钵的门徒真正得法之外,其他的门徒都没有得法?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都知道,禅宗思想一开始在东土传播时,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达摩为了让人相信自己的禅宗,便留下了衣钵作为法信,代代相传,成为历代祖师证明自己法门的正确性和正统性,禅宗是佛陀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的,唯一能证明禅宗正确、正统的,就是这对衣钵了。实际上,衣钵就是一个象征,象征佛陀的正法眼藏,象征法脉的代代相传,也是禅宗法门统一的象征。但是,衣钵绝对不是局限于某个人、某代祖师,具法之人不一定拥有它,不拥有它的具法之人也能成为一代祖师,只不过拥有衣钵的祖师是继承上一代祖师的象征,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凡是得法的高僧大德的法门都是同出一宗的。

正如当年五祖座下,就有十大高徒,俱得东山法门,惠能和神秀都只是其中一位,我们不能因为惠能最后继承五祖衣钵,而否定其他九位得法祖师,这十位祖师尽管授法各异,但是功果相同,皆是佛门一时之龙象。又比如当年六祖座下,同样也是人才济济,得法弟子比比皆是,就曹溪一门便衍出五家七宗,难道我们会因为他们没有继承六祖衣钵,而否定他们的法门吗?难道正法眼藏仅仅只附于衣钵之上吗?

所以,衣钵只是中国禅宗初期一个象征性法宝,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最初达摩传授衣钵,只是为了让世人“有信有修”,后来“有信有修”的人多了,随之得法之人也越来越多,衣钵本身存在的陋性便日益突出,有的人甚至为了争抢衣钵而干脆开展明争暗斗,其实到五祖之时,五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所以他后来在将衣钵传授给六祖时,才一再叮嘱六祖衣钵不要再下传。所以,六祖之后,再也没有七祖、八祖,衣钵也没有继续下传,因为到六祖之时,禅宗思想在东土已经根深蒂固,禅宗法门遍布大江南北,禅门兴隆,得法之人数不胜数,所以这个时候,衣钵再也没有下传的意义,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禅林中发生不必要的纷争。正所谓“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佛法本来就在世间,等待世人去觉悟,又岂为附在衣钵之上,等待某位祖师去继承呢?

(三)五祖为何将衣钵传授于惠能?

在弄懂了前面两个问题之后,我们不禁又会产生一个疑问:五祖为何将衣钵传授于惠能?

我们都知道六祖惠能继承衣钵的故事——说是五祖感觉自己老迈,便让门徒呈偈明智,并说谁的偈语悟性最高,谁就是衣钵传人,于是神秀、惠能相继在寺壁上题偈,五祖看后,认为惠能的偈语悟性更高,便深夜密授正法及衣钵于惠能,然后送惠能下黄梅,惠能南归,便是日后的六祖。这个故事,实际上也片面解答了以上疑问,但是从这个故事本身当中,我们又发现了两个诡异的现象。

第一个诡异现象,就是五祖竟然打破了出租达摩以来四代祖师传授衣钵的方式。五祖之前的祖师是怎样传授衣钵的?就是直接认定一位衣钵传人,将衣钵传授之,那么后者便成为继任他的祖师;而五祖偏偏要打破常规,他并不直接认定,而是要求门徒都呈偈明智,根据偈语的悟性去传授衣钵。结果这样一来,五祖座下首席大弟子神秀没能继承衣钵,衣钵反而被后生惠能继承了,致使衣钵南归、东山哗然,五祖这种看似大公无私的做法,确实不得不令人怀疑啊!第二个诡异现象,就是五祖为何要深夜付法于惠能,又连夜送惠能下黄梅南归?普遍说法是,当时五祖年迈,座下神秀又势力盛大,他又慑服不住,他怕门徒知道惠能继承衣钵后不服,恐加害于惠能,所以才有此举。但是在我看来,真相恐不是普遍想象得那么简单。据史料记载,五祖是六十一岁付法于惠能的,在惠能受法南归后,五祖在黄梅依然生活了十多年,直到七十四岁高龄才圆寂。所以我推测,五祖付法惠能时,只是刚入花甲之年,和“老迈”是根本够不上的,并且以五祖七十四岁高龄来看,五祖付法时身体应该还是硬朗的,不会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并且这个时候,五祖以禅林祖师身份向整个禅林公布惠能是自己的衣钵继承人,我想整个禅林也是不敢否定惠能的六祖地位的,这样一来五祖还可以留惠能在自己身边深造,让惠能的基础逐渐牢固起来,这样一直到五祖圆寂时,惠能便完全可以在东山升座为六祖了,这是最方便快捷的做法,五祖为什么没采用呢?六祖这样做,不得不有点耐人寻味啊!

我的观点是,第一个诡异现象,正好说明了到五祖时期,禅门鼎盛,得法之人颇众,这样的场面不得不令五祖打破常规,格外以让门徒呈偈明智的方式去寻觅法嗣,第二个诡异现象,则说明了五祖让惠能南归,实际上是另有隐情,是五祖下的一步大棋,而这步棋用意之深远,其实是不能和神秀那些人说的,也是不能和惠能说的,所以他就制造了一个假象,先是聚众觅嗣,然后寺壁观偈,接着深夜付法,最后送能南归,这样一来,一切事情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五祖下的棋最终完美收官。只是,五祖的寿龄以及付法时间偏偏凸显了这个问题,就使得五祖在这个问题上很难自圆其说了.......

(四)惠能有什么特出的优点?

上面说到五祖下的一盘大棋,实际上是指五祖想令他的东山法门南渐的念头,也就是他早就安排好了后来“南能北秀”的局面,为东山法门遍布天下打下基础。那么,这个推测是真的吗?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惠能本身有什么优点,能够进入五祖法眼,并最终继承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我总结惠能总共有四大优点:年龄小、学识精、悟性高、能谦逊。我们首先看惠能年龄小——五祖生于隋仁寿元年,比神秀长五岁,比惠能长三十七岁。所以,三人的年龄一目了然,尽管神秀是五祖首席大弟子,然而五祖之于神秀,不过是虽师犹兄,而五祖之于惠能,则是亦师亦父,相比于年长的神秀,年少的惠能和五祖更像是一对师徒。而神秀、惠能俱是五祖得意弟子,所以五祖在挑选一位将来要挑大梁的弟子,首先他会选择年轻且精力旺盛的惠能,因为惠能弘法的时间相对神秀弘法时间,肯定要长;虽然后来神秀也挺能活,活到了百岁高龄,但这在五祖那里是预料不到的,所以他选择了惠能。其次看惠能学识精——惠能父亲曾任御史,后来被贬新州,惠能就出生于新州,所以从小他就生活在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家庭里面。后来,惠能又在金台寺听讲过《金刚经》,因为有所觉悟才前往黄梅参拜五祖。所以说,《六祖坛经》中惠能自称“不识文字”,实际上是自谦之词;惠能不但识文字,而且还学识精深,从后来惠能为无尽藏尼、法达禅师等人说法的事件中,便能看出惠能学识真的渊博,假如惠能真的不识文字,那么他还能将佛经精义理解得那么透彻吗?再者看惠能悟性高——尽管惠能的学识精深,但他在受法之前,却并没有真正师从于某位祖师,一切经典仅凭个人觉悟,我们不能不赞叹惠能的悟性实在太高。一直到五祖觅法嗣时,惠能才让人为他题下了传唱千古的《无相偈》,而且五祖看后立即认定惠能比神秀悟性更高,所以才付与衣钵南归,从惠能听五祖讲《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顿悟的事件来看,惠能不愧是天生就悟性高,这也符合他日后主张“顿悟”的事实。最后看惠能能谦逊——惠能的谦逊,自然不用多说,从他自言不识文字,到他在黄梅八月劳作,再到他后来婉辞女皇圣旨并认可其师兄神秀的法门,这一系列事件都说明惠能是一个极其谦逊的人,沉得住气,不为利益诱惑,不与人争。而作为弘化一方的祖师,当然就要具备以上提到的基本素质及修养,如此才能传佛心印,不误人子弟。

综上所述,惠能自然具备作为五祖衣钵传人的条件,但是不说明具备条件就能够成为衣钵传人,因为当时的东山法门下,人才济济,藏龙卧虎,高僧大德,风云际会。而惠能不过是东山寺中的一名后生,当时甚至名不见经传,然而他却能一蹴而就,卓然于众,成为五祖衣钵传人,这里面当然包含着惠能的自我奋斗,但是也要看到五祖的深谋远虑......

(五)五祖因何要惠能南归?

五祖将衣钵传授于惠能后,惠能自然是继任他的第六代祖师,但是五祖因何缘故又要匆匆忙忙要惠能南归呢?

事实上,禅宗自初祖达摩以来,经过历代祖师的经营,到五祖时期,禅宗法门早以遍布大江南北,显赫一时,唯独岭南地区,各方面都相对落后,除了初祖在广州登陆北上及三祖曾和朋友游历过罗浮山,其他祖师及大德高僧就基本上没到过岭南弘法了。当时的岭南地区,纵然有零星寺院,但基本上都没有高僧住持,只是当地人拜佛祈福的宗教场所,根本就没有禅宗思想的传播,可谓是迷海中人。如此一来,要使法门南渐,便成了五祖心中一件无法忘怀的事情。

恰好这个时候,岭南惠能到东山参拜五祖,由于惠能的岭南人身份,很快就吸引了五祖的目光,所以五祖第一次看见惠能时,就劈头盖脸地直呼惠能为岭南“獦獠”,并问岭南“獦獠”为什么要求作佛,实际上是对惠能的一种试探性提问。惠能的回答果然非同一般——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之分,虽然“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但是彼此的佛性又有何区别?!其实,五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回答,当他听到惠能这个回答时心里一定乐坏了,估计在他同意收留惠能在东山寺做伙工的那一刻,他心中即已经有了未来六祖的人选。惠能既然是岭南人,而且又具备继承衣钵的条件,那么将衣钵传给他后,让他回岭南弘法、使禅法南渐,那就再合适不过了。但是,惠能在东山寺中毕竟基础太弱、资历太浅,群众基础远没有神秀高,所以如果五祖贸然宣布将衣钵传授于惠能,势必会引起东山法门一大内乱,这是五祖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乎,“呈偈明智”的著名公案便应运而生了,惠能也顺利接过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至于五祖为何在将衣钵传授给惠能后又匆匆忙忙要惠能南归,我想是五祖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惠能在东山寺根本没有群众基础,即便服侍在五祖身边、在五祖圆寂后升座为六祖,他们丝毫镇不住东山寺中那些年纪大的大德高僧,这也是五祖当年经历过的教训;如此一来,与其留惠能在身边,不如令惠能南归,让惠能远离法门纷争,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五祖的思想本来就是要禅法南渐,要他的法门在未来达到“南能北秀”的局面,如此一来,惠能迟早都是要南归弘法的,与其晚归,不如早归,这样一来更能凸显六祖衣钵的重要性和神秘性,对惠能日后弘法有着巨大的帮助。三,既然要达到“南能北秀”的局面,就自然要神秀留在自己身边,因为神秀地位之高、基础之牢,已经不需要以衣钵来衬托,在五祖圆寂后,东山法门自然由神秀继承;假如这个时候惠能留在东山寺,反而会影响神秀的弘法之路,所以,既然要达到南北流法的效果,就一定要惠能南归。四,惠能这个时候南归,正有利于惠能的修炼和发展,惠能南归后至升座前的这段时间中,是其南宗理论产生、发展、检验、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的法门传播和影响岭南地区的重要时期,这对他日后在岭南大开曹溪法门有着巨大的帮助。以上几点考虑,正是促使五祖让惠能南归弘法的缘由。

(六)五祖的棋走对了吗?

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五祖的棋走对了吗?答案是:走对了!不但走对了,而且完美收官!

正如五祖所虑,后来“南能北秀”完美定局。先是神秀被李唐王室供奉起来,成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在北方显赫一时;后是惠能风幡辩论、曹溪升座,法场大开,往者无数,居南方而独尊。禅法南渐后,岭南地区也出了不少大德高僧,如曲江法海、高要希迁等等,这其实都归功于五祖的深谋远虑。

六祖座下,便有神会、行思、怀让、玄觉等等高徒,再传法嗣,就有马祖、怀海、丹霞等等高僧,可谓门庭兴隆、法乳长流!就曹溪一门,便衍出了五家分派,这也应合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古老预言!

作者:周业锋;编辑:云浮最前线(小最妹)

云浮最前线ID:yfbuluo

90%的云浮人都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头部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