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芥酊 http://pf.39.net/bjzkbdfyy/140123/4331584.html

一、音乐发烧友刘叔泰

阿泰是个快乐温和的小伙子,一笑露出两个小虎牙,笑容清澈温暖。“你喜欢音乐吗?”阿泰的普通话带着一些广东口音,安静地等着我的回答。

我喜欢音乐,只是不太懂。阿泰却是个音乐发烧友。家在广东,父母做生意,阿泰家境很好。他的三大爱好分别是音乐,收藏和品茶。说起来哪一样都很奢侈。他不断寻找最好的音响,还花高价收藏了一仓库的异石。而对于茶,小小年纪就已经非常专业。说起音响和石头,他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阿泰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美好的一切,其中,茶是他的最爱。“茶是我的执着”阿泰这样描述曾经的自己。

生活富足而安定,阿泰却感到茫然,他一直在寻找真正的人生方向,追寻自己的梦想。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清晰地知道吸引自己的是什么。“我知道,我要成为一个向道的人”阿泰说。

关于道,我能想到的只有两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还记得18年前,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率先在全台推出定位鲜明的频道制试点,在辞旧迎新之际,台里播出90分钟大片《第一步》,片子结尾处引用的就是这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道我始终不明所以,只知道老子告诉我们道是一切的出发点,有了道才有一切。上下五千年,多少人思索过探求过“道”,又有多少智慧在不可道当中流传。

红尘滚滚,多数人的理想都和内心的欲望有关,多半可以用物质的尺度衡量。第一次,听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年轻人清晰坚定地说,我要成为一个向道的人。阿泰的人生理想是如此不同。

二、阿泰拜佛:一个人的寻找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信仰是什么?信仰是在看得见的世界,看见那看不见的另外一个世界。在阿泰看来,那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需要寻找和修行。

阿泰开始了一个人的修行。他看了很多书,走访了很多寺庙。他决定效仿虚云大师,行脚拜山。第一站,他选择了五祖寺所在的湖北。

还未出家,阿泰已经像个标准的僧人。在路人诧异的眼光中,他一路走一路拜。“我记得在武汉,有个38路车站,那是个丁字形路口,眼前站满了人,还有女孩穿着超短裙从眼前走过,从那儿一路拜过去,我心里却什么念头都没有。”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阿泰像个另类,这个过程或许就是他的第一次修行。“有些地方,到处是痰,但我也一样拜。路上还会遇到警察,在他们眼里,不知道会怎么看我。”说到这儿,阿泰露出标志性的虎牙,笑了。

一个叫《阿泰拜佛》的视频短片纪录了阿泰在湖北行脚拜山的过程,我在优酷上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点击量只有30多人次。茫茫人海,茫茫网络,阿泰的拜佛在他人眼里稍纵即逝波澜不惊,而对阿泰本人,却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习惯了异样的眼光,习惯了孤独,阿泰修行的第一课似乎就是学会了放下。然而要追求心中的道,不只是做减法就可以做到,阿泰意识到必须要学习,要找到更好的路径。

阿泰走访了很多著名寺庙,寻找自己认为能够真正修行的地方。天下名山僧占多,但许多地方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为什么有些看起来像作秀,有些地方商业气氛那么浓?有些管理有些松散,哪儿是自己的归宿呢?

三、我出家了,但不是和尚

偶然的一个机会,阿泰看到了一张图片,春日的稻田里,一些僧人光着脚,忙着插秧耕田。这是云居山真如禅寺的出家人在例行耕种。“这样的场景,是我发梦也梦到的地方”。阿泰说,他欣喜地看到,终于找到了自己实现理想的地方。

所以你就这样到云居山做了和尚?我不是和尚,只有受了戒八年以上才是和尚。听了阿泰的话,我赶紧求助百度,这才知道原来不是出了家就是和尚。“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就好比在真如禅寺,大家称方丈纯闻法师为大和尚。

四、真如禅寺:阿泰从此变耀真

云居山在我的家乡九江,我只是模糊地知道这里高僧云集,听说近代佛教泰斗虚云法师岁圆寂于此,听说以一指禅闻名的海灯法师,我国佛教协会的多任会长都出自这里,仅限于此。直至今年春节过后才第一次来到这里,才知道这里与相隔不远闻名遐迩的庐山是如此的不同。

这些年去的名山大川,无不人头攒动游客云集,而云居山除了僧人和香客,游人稀少,一派宁静安详。阿泰先于我这个九江土著来到这里,并且留了下来,法号耀真。

真如禅寺始建于公元年,至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历代高僧辈出,是曹洞宗的发祥地。曹洞宗经由云居道膺传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天下的曹洞宗几乎都是从云居山传出去,而禅宗的“五宗”法脉也都在云居山传承过。

年,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岁的虚云老和尚来到这里恢复被日军烧毁的真如禅寺,山上没有粮食、没有住房、没有交通……,老和尚带着弟子烧砖打瓦,开垦荒地……六年后寺院终于建设起来。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雄宝殿、法堂、钟楼、鼓楼、禅堂、天王殿等,就是他带领一诚、传印等诸多大师亲手烧的砖瓦,自己垒起来的殿堂。当时海灯法师慕名上山亲近虚老,被老和尚留在山上讲经、担任方丈。一诚长老进京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后,将方丈位置传给了纯闻法师。至今这里已经走出了三任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

0多年的历史,云居山人文底蕴深厚。苏东坡、白居易、黄庭坚、秦少游、皮日休、晏殊、朱熹等都曾到云居山留下了很多的诗篇和文章。云居山历代祖师很多,其中佛印了元禅师因为与苏轼的一段公案广为人知。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兄长你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心来看佛印呢?”

云居山真如禅寺始终秉承“农禅并重,冬参夏学”的传统。赵州关以内有土地多亩,其中茶园近百亩,水田一百多亩,菜园地若干。僧众们每天出坡,秉承“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家风。每年冬天采笋,春天采茶,夏天种田,秋天收割、砍柴、伐竹等等,总有忙不完的事务。这些事务基本上都是大家全体参与,平常还要对田地山林进行保养,对房屋用具予以维护。每年所产的茶叶几百斤、粮食七八万斤、蔬菜若干。自给之外,若有积余常常用来赈济附近的居民。

古人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我在真如禅寺看到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说明。

每日三点半晨钟,四点由方丈带领上早课,六点过堂(早餐),七点半到八点半,坐早板香,八点半出坡(劳动),十一点过堂(午餐),十二点半至十三点半,坐午板香,十三点半出坡。十四点三刻至十六点,上晚课,十七点半,坐养息香,十九点半开禁,二十点坐晚四支香。二十一点开大静,二十一点半鼓毕“养息”(养起精神,息除妄想)。

阳春三月,春茶启灵芽。纯闻大和尚领众出普坡。

冬天打“禅七”是寺里的规矩,僧众们届时不出坡,不上殿,放下万缘,端正心念,从早四点,到午夜十二点,不出禅堂,专心参禅,以七七为期,每期七天,七七四十九天。夏日安居,学习梵呗、礼仪、清规、戒律、经纶等。师父们种茶、插秧、种菜等劳动,在动中修禅。打坐,在静中修禅。

真如禅寺的每一个僧人在庄稼地里都是一把好手。现任方丈纯闻法师谈到自己出家的原因时说:当时有因缘上云居山来,看到此地寺院庄严,僧人朴实,规矩严格,心生欢喜,当时就学习打坐。打坐以后很宁静,感受到自在,就发心出家了。

阿泰出家以后担任方丈的侍者。他由衷地喜欢这里的氛围,在僧众的眼里,只有耀真没有阿泰。阿泰代表的生活方式已经离他远去。“在这里出家很不容易,你看到的农禅一体不是作秀,大家砍柴砍竹子,跳水浇种菜,都抢着做,都很欢喜。”耀真说。

我好奇地问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修行不会感到艰苦感到枯燥吗?不会,只会越来越有味道,满心欢喜。你看寺里跳水的师父,都是真正的高僧,修行20多年,每天跳水浇菜,很有威仪,一心不乱。

耀真讲述了纯闻法师两次行脚五台山的经历,对大和尚的境界由衷地赞叹。“打坐的时候,一个半小时大和尚呼吸的声音,吞口水的声音都没有,对周围细微的事情了如指掌。”来到寺庙一年,他看到了修行的目标,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要把事做得圆满,没有杂念,专注,动中修,棒中修。”这是耀真对自己的要求。

五、吃茶去

今年春节过后,我第一次来到云居山真如禅寺。山下春光明媚,山上大雪纷飞。这是耀真从广东到达这里度过的第一个寒冬,但是他显然已经适应了山上的严寒。一路领着我前往方丈室时,一直提醒我留心不要摔跤。

僧人们在商量举办虚云法师圆寂55周年纪念法会和建设禅修学院的事宜,和我参加的各种策划会没有任何不同。有僧人提议寺庙是不是要开放网络,有僧人提议可以举办一个画展。方丈非常开明地对待每一个提议。纯闻法师的理想是建立国际禅修院,让各阶层的人士都能够在这里问道禅法、交流禅法;在这里学会禅修,安住身心,启迪内心的智慧。他说,真正意义上的“禅”,是包容的、科学的,是一种结合习禅者自身特点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到某一种方式、某一种姿势,甚至是某一种行为。比如西方国家的人们大部分从小读《圣经》,有着深刻的思想理念,若要他们改变思维方式读《论语》、《道德经》,估计很难。但是“禅”,不是要改变人的思想的角度,而是让人的内心得到安住,开启智慧。此外,经过禅修,身体也得到很好的调养,更加健康。

禅法具有调养身心、提升道德、净化社会、促进和谐之妙用,在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个人没有烦恼,充满欢喜心、感恩心、平常心、智慧心,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和万事兴,这样社会才能兴旺。

行亦禅,坐亦禅,把禅的意境落实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具备了欢喜心、感恩心、平常心、智慧心,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根源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和谐,这也是我们说的禅。

讨论气氛热烈,耀真则一直给大家沏茶。修行一年,耀真最直接的体会是放下了对茶的执着,“现在不同了,再好的茶进口了都不知道味道。”他告诉我。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耀真用这句话总结自己目前的困惑,也是他思考的路径,艰苦的修行中,他体会着前所未有的充实与自信。

关于禅,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铃木大拙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像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一个叫ThomasMerton的老外说:“唐代的禅师是真正继承了庄子思想影响的人。”可以说,中国禅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道德经》的第一、二两章便说出了禅的形而上基础。禅宗强调内心的自证,和庄子的“坐忘”、“心斋”和“朝彻”等是一致的。——‘佛陀拈花,迦葉微笑’

赵朴初曾说“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如果你引经据典,不如回观心性,对照修持,自得自悟。

我离云居山近,我离禅修远。我们有不同的理想,每一个人的梦想都值得尊敬,愿我们对梦想的追逐给自己平和快乐,就像云居山的僧人耀真。

若有机缘,不妨到云居山,品品僧人自己采摘的禅茶。

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僧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理想,不是看破红尘心如死灰才会选择修行作为人生的目标。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做修行。

欢迎推荐此文给其他朋友,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标题下方“锋面人物”,免费订阅我们的公众账号,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