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第六课阿底峡尊者的故事
北京皮肤科医院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70025.html 开示: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年7月17日 第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大家好!今天是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的第六堂课。 上堂课我们讲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初期,其中包括「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两条线索。「下路弘法」是由贡巴惹塞一脉为起始,从青海一带流入卫藏的戒传,也称作「东律」。而「上路弘法」则是由阿里地区古格王朝的国王松埃,也就是后来出家的「拉喇嘛益西沃」传入藏地的戒律,也称作「西律」。 然后,我们又讲到了「拉喇嘛叔侄」当中的叔叔——益西沃为法舍命的故事,以及,后来他的侄子强丘沃,如何努力想要实现叔叔的遗愿,而尽力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的开始。 阿底峡尊者的身世 那么,就接着往下讲。现在,阿底峡尊者就该出场了。阿底峡尊者终于出场了!再不出场,估计明年也讲不到正文了。当然,阿底峡尊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咖,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西藏,可谓是真正享誉中外的佛教界大人物,现代人将他誉为「亚洲之光」。 出生时间 阿底峡尊者生于西元年,依汉地的时期来说,算是北宋时的人物。这样说起来,其实离我们也不是特别遥远。他的年纪应该跟范仲淹差不多,比苏轼年长五十岁的样子,所以基本上他们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出生地 那么,尊者的出生地在哪里呢?是在古印度。古印度也称作「五方天竺」,「五方」的意思就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现在菩提迦耶一带就是中央,所以说,菩提迦耶不仅是古印度的中央,而且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也是中土,因为它是佛法兴盛的中心。 总之,阿底峡尊者出生在五方天竺中的东天竺,也就是东印度。换成现代的位置,就不属于印度了,而是应该属于孟加拉。这就有点像释迦牟尼佛是出生在古印度,所以可以说是古印度人,但是如果现在我们说佛陀出生在印度的话,那尼泊尔人就不开心了,因为现在的蓝毗尼(Lumbini,佛陀出生地)的确是在尼泊尔境内。但是,要是我们说佛陀是尼泊尔人的话,好像听起来也是有点奇怪的。总之,阿底峡尊者应该说就是古印度人。 反正不管怎么说,他具体的出生地点是在哪里呢?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孟加拉国的孟什甘杰县,古时候叫做毗诃罗普尔。根据孟加拉国的文献记载,从西元十世纪初到十三世纪中期,毗诃罗普尔是旃陀罗王朝、跋摩王朝和犀那王朝的「三朝古都」,也是当时中亚的佛教中心。而早在西元七世纪,唐玄奘法师就曾来过毗诃罗普尔,而且留下了相关的记载。 出生家族 阿底峡尊者据说出生在当地的一个王族,是巴拉王朝的后代。他的父王叫做善胜吉祥,母亲叫做吉祥胜光,一共生有三个王子,阿底峡是第二位王子。 前几堂课也提到,在赤松德赞时期,也就是阿底峡尊者出生前两百多年,有一位寂护大师也是来自东印度。据说阿底峡尊者就是他的后代。这么看来,对藏传佛教影响深远的两位大师都是东印度人,而且都出自同一个世系,说起来也是有点奇妙,似乎有些什么特殊的因缘似的。 阿底峡尊者的少年时期 亲见度母 阿底峡尊者的幼名是月藏,自幼聪慧过人、英俊潇洒。连他本人也曾经说过:「由于自己相貌不俗,所以后来他依止的所有上师,都很喜欢他。」所以,看起来长得好看,也是挺重要的。更不同寻常的是,他从很小的时候,差不多就是出生后不久,就可以亲见度母,而且还可以跟度母沟通,有什么需要都可以直接跟度母说。后来他自己也说过:「度母是在过去、不可计数的生生世世中,照顾和守护他的本尊。」因此,他很小就可以看得见度母。 幼年多闻 阿底峡尊者不仅聪明睿智、资质非凡,学习和领会能力都超强,加上身为一位王子,自然就有很多别人得不到的资源和条件。总之,他在10岁的时候,对医药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具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10岁之后,他领受了居士戒,正式成为了一名佛教修行者,进而学习了许多印度教和佛教方面的梵文文法、因明,以及古印度时期的四十六艺等等。基本上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位读书人应该学习的所有知识和内容,他都已经全都可以融会贯通了。到什么程度呢?比方说,在他15岁的时候,曾和一位印度教的学者,用佛法的因明来进行辩论,最后对方大败。从此,阿底峡尊者也就声名鹊起。 阿底峡尊者的出家因缘 密法学习 与此同时,尊者也在逐步的进行密法的学习和修行。22岁的时候,他在一座名为黑山寺的寺院,跟了一位大师叫做「罗睺罗古达」(Rahulagupta),在这位大师跟前,领受了密乘灌顶,得到了秘号「智慧金刚」。 从此,他相继依止了很多位上师,主要学习了四部密续当中的许多内容。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叫做阿瓦杜迪巴(Avadhutipa)的上师。在此之前,他学习的主要都是密乘典籍中的内容和思想,但是自从遇到这位上师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密乘修行者。比方说,他的穿着打扮、行为方式,都完全变成了一位密乘修行者的样子。 出家之梦 因为阿底峡尊者学密多年,而且习得了很多口诀,对密法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本来就是计画要一辈子做密法行者。直到有一天他作了一个梦,梦到一位本尊告诉他说:「密法行者的身分,对于你来说是不够的,你一定要出家为僧,这样将来才能大有裨益。」 不仅如此,后来他又做了一个更神奇的梦。他梦到自己在一座非常大的寺院里面,释迦牟尼佛正和很多比丘僧众一起吃午饭,而自己就坐在比丘僧众最后面的一个角落里。这个时候,在最前面佛陀就看着他说道:「那个人,好像在执着什么东西,到现在也没有出家。」在这样的梦里醒过来之后,阿底峡尊者就觉得,自己是时候,应该要出家了! 出家过程 于是,阿底峡尊者在29岁的时候,在大众部长老希拉惹西达(Shilarakshita)面前,剃度出家为僧。为什么他当时选择在大众部出家,而不是其他部派呢?据说因为他在出家之前,问了一位很有经验的人,那个人告诉他说:「如果出家之后,你还想要继续修密的话,就在大众部出家会比较好。」所以,尊者最后选择了在大众部出家。 至于他是在什么地方出家的呢?就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了。有的说是在Otanapuri,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一所佛学院,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MahabodhiTemple)等等。总之,不管怎么说,他是在大众部长老希拉惹西达(Shilarakshita)面前出家为僧,然后得法名——DipamkaraSrijnana,意思就是「吉祥燃灯智」。 称号来源 其实,尊者一生中有过很多名字,但是在中文当中,比较广为人知的就是「阿底峡」。那「阿底峡」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有的人说是强丘沃对他的一种尊称,意思是优秀或者优异的。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当时波罗王朝的法护国王(Dharmapala)赐予他的这个名号。但是,这个说法的可能性有点低,因为尊者跟法护国王根本不是在同一个时代,法护国王是八世纪的人。因此,这么说起来,可能「阿底峡」这个名字是来自强丘沃的这个说法,就比较可信。 另外,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有一个比较通用的称呼,就是「觉沃杰」。它的意思和发音,都跟大昭寺的「觉沃佛」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个「杰」。「觉沃」是什么意思呢?有点像是主人或者大哥的意思。比方说,以前的「国王」就可以称为「觉沃」,那「杰」是有点类似「主人」的意思,可以说就是对自己非常仰慕、崇敬的人,或者能够保护自己的人的一种尊称。在整个藏地,人们称为「觉沃杰」的人,只有阿底峡尊者一人,这就可以充分体现出,在藏族人心目当中,对尊者的这种亲切、爱戴和感恩的心情,还有这份独有的、无人能及的感情。就像是在心里,有一个特别的位置留给他,所以亲切的称他为「觉沃杰」 阿底峡尊者的上师 学习显密 接着来介绍阿底峡尊者。从他出家一直到他31岁的这几年当中,他主要学习了显宗的经典和哲学思想。比方说,当时小乘的四个根本部派的经律论典,尊者都完全可以熟知精思。 具体来说是哪四个部派呢?就是大众部、一切有部、上座部和正量部。同时,尊者还学习了优波毱多(upagupta)所写的长达三百多品的《大毗婆沙论》。 另外,有关大乘佛法的学习,尊者也可以说是博闻强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他从印度大师日佩库久、善菩提、阿瓦杜迪巴(Avadhutipa)座前学习了有关龙树菩萨所传下来的中观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也从金洲大师、香缇巴大师(Shantipa)座前学习了唯识方面的知识。 为了能够学到这些法教,阿底峡尊者不仅在印度四处奔波,而且好几次更是漂洋过海,冒着生命危险去学习,可以说是不远万里、朝干夕惕。 总之,他一生中依止过的上师不胜枚举,在各种文献当中都有不同的记载。总的来说,少则十几位,多的话有的人说有位,其中也有人说三十多位、五十多位,众说纷纭。总之,虽然尊者依止过很多的上师,但是其中有三位上师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教授了阿底峡尊者菩提心的修学法门。是哪三位呢?分别是:达摩惹西达(Dharmarakshita)、慈瑜伽和金洲大师。 今天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具体介绍每一位上师,但是他们每一位都绝非等闲之辈,我在这里就简略的介绍一下,这样大家可以对他们稍微有一点点了解。 达摩惹西达(Dharmarakshita) 先说第一位上师——达摩惹西达(Dharmarakshita)。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据说曾经有一个病人,能够医治他的药方里需要一味药,就是人的血肉。于是,达摩惹西达(Dharmarakshita)就毫不犹豫的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给了这个人,用来治病。我想这可能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有点难以想像。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就是这样一位,不仅在心里上,而且可以在肉体上,也完完全全将自己施与他人的大师。 慈瑜伽上师 再来是慈瑜伽上师。关于慈瑜伽上师,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当时有个人正很用力地抽打一只狗,慈瑜伽看到之后,心生悲悯,于是直接就将那只狗所承受的疼痛、痛苦,全部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而且这种转移,不仅仅是将心理上的痛苦带走,而且也包括肉体上实实在在的痛苦,都是由自己来承受。后来,慈瑜伽自己的身上,都长出了鞭打之后的各种脓包。由此,我们可想而知,他心中的慈悲有多么的深刻和广大,当然他的功力也是非凡人能及的。 金洲大师 第三位上师就是金洲大师。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金洲大师就是菩提心本人」。我想仅凭这句话,就不难看出,金洲大师的慈悲和修行,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境界!对于阿底峡尊者来说,可以说在他人生中所有的上师里,金洲大师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 因为他才是真正让尊者从心底,发自内心彻底的生起菩提心的上师,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上师。虽说在西藏每个教派,对于根本上师的定义,都略微有所不同,但是在噶当派的传承里,能帮助你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师,就是最主要的上师,就是根本上师。 那么,阿底峡尊者是如何在金洲大师座下学习的呢?金洲大师的全名叫做金洲法称。为什么叫做金洲呢?因为他住的地方,位于现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那个地方以前叫做黄金洲,所以他就被称为金洲大师。此前,阿底峡尊者就对他有所耳闻,尤其听说他对慈悲心法门的修行,更是无人能及。听到这么一说,阿底峡尊者感就感觉心中,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信心油然而生。于是,他就搭上了一艘珠宝商的大船,启程前往金洲,也就是印尼。一路上,艰难坎坷、千辛万苦,各种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历经数月,终于到达了金洲。 可惜,抵达之后,十二个多月以来,都没能见到大师一面。直到有一天,在一次法会上,他和大师终于不期而遇。谁知,这么一面,彼此都觉得一见如故。于是,阿底峡尊者立即向大师五体投地,行了大礼。而金洲大师,也把手放在他的头顶,念了很多吉祥词。 这时,阿底峡尊者向大师告知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听后大师便说道:「你真的想要学习和修行菩提心的法门吗?若真如此,恐怕你要在这里住上几年。那你还愿意吗?」闻即,阿底峡尊者马上就说:「无论多少年,都愿意。」金洲大师就拿了一尊他小时候自己寻得的黄金释迦牟尼佛佛像,交给了阿底峡尊者,并嘱咐道:「这将是你成为未来教法之主的缘起。」 在接下来的十二年当中,两人同吃同住,基本上寸步不离。阿底峡尊者在大师座前,学到了很多大乘的法教,尤其是有关菩提心的教授。更重要的是,领受到了「自他交换」的法门。总之,后来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噶当派当中的很多行仪典范,都是来自于金洲大师。 因此,阿底峡尊者对金洲大师的信心,是超越了其他任何上师的。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比方说,阿底峡尊者在提到其他上师的时候,会把双手放在胸前合十,表示恭敬;提到金洲大师的时候,他会将双手举到头顶,再合掌恭敬,还经常会忍不住热泪盈眶。提到其他上师的时候,他就不太会这样,不仅如此,阿底峡尊者每年都会在金洲上师的圆寂日举办法会,对其他上师就不太有这种仪式。这种忌日法会在藏文叫做「?????????」(音:得确),据说后来仲敦巴(阿底峡的大弟子),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所以,藏地举办「?????????」的这个传统,据说就是来自阿底峡尊者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了解,一方面,尊者接受过非常系统的显乘法教的学习,也就是大乘和小乘的法教;同时,他对密法的了解和通达,也是卓乎不群,可以说是非常精通的。因此,阿底峡尊者才是真正的显密兼通、无所不知的大善知识。 既然他饱读经书,贯通显密。那么,他本人对佛法不同的宗派和见解,又是什么样的想法呢? 阿底峡尊者的见解 中观应成 其实,从个性来说,阿底峡尊者是一位非常调柔、温和,而且恢宏大度、宽厚为怀,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平常他都不太去说自己的见解是什么。 比如说,有一次在阿里的时候,有些学者就来问他:「请问你的见解是什么?你比较支持哪个派系的思想呢?」觉沃杰听到这样的提问就反问道:「那你们又是支持哪种思想呢?」这些学者就开始说自己都喜欢某某宗派等等,觉沃杰听后说道:「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它们的确是个很好的宗派,我也非常喜欢,非常赞同它们的思想。」不仅如此,觉沃杰还举出了有关这个宗派思想的各种理论内容和经典出处,作为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总之,当别人问起他类似问题的时候,他都会这样去回答。 有一次,据说有一位阿里地区最聪明睿智的人,问阿底峡尊者说:「您为什么不说说自己的见地和思想呢?为什么总是一味的对别人的喜好随声附和呢?」尊者说:「我是一名追随佛陀的比丘。当年佛陀讲法的时候都是因机施教,所以我也如此,理应尽量的依照当事人的意愿和想法,去回答他们的问题。」不管怎么说,一直以来,由于觉沃杰的这种非常调柔、温和的性格,以及他这种希望所有宗派都能够和谐、和睦的想法,所以他很少跟别人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者主张。 但是,不管怎么说,觉沃杰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只是不常表达罢了。那他是怎么想的呢?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中观派」的思想,尤其是月称派系的思想和诠释。由于月称菩萨对中观应成派的发展,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或者可以说应成派之所以能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月称菩萨可谓功不可没。因此,阿底峡尊者对月称菩萨十分的赞赏,那「中观应成派」自然就是他比较推崇的一派思想。 当时在藏地,无论是前弘期,还是后弘期初期,基本上可以说,「中观自续派」算是比较主流的思想派系。正是由于觉沃杰对应成派的这种支持,在他圆寂之后,后来噶当派的大师都对应成派格外的推崇,使得应成派逐渐后来居上,慢慢占据了西藏中观思想的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觉沃杰对西藏中观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的确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结合中观唯识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对于觉沃杰来说,一生当中最主要的、重要的上师,就是金洲大师,还有香缇巴(Shantipa)也是很重要的上师。他们又都是唯识派的老师,所以如果我们去研究阿底峡尊者的毕生修行,重点还是要围绕着金洲大师所传授的「广大行」法教,也就是唯识一派。所以说,阿底峡是身体力行的把「甚深见」和「广大行」,也就是「中观」和「唯识」,结合在一起去学习和修持。 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过程 身兼重任 以上这些,大概就是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时期,一些个人学习和修行的情况。当然,其中的故事和细节还有很多,我们在这就先不细讲了。实际上,纳措译师远赴印度迎请尊者的时候,阿底峡尊者已是年过半百,可以说是印度国宝级的班智达,实是举足轻重的学者和上师。像他这样的鸿儒硕学,自然是身兼重任。印度各个著名的佛学院,都希望能够请到觉沃杰,并且予以重任。当时,他不仅是超戒寺的住持,而且传说因为身兼数职的缘故,身上总是带着各大寺院的大门钥匙,至少有十八座寺院的钥匙都在他手里。 正因如此,印度人非常不愿意阿底峡尊者去藏地。一来,他们觉得藏地是不毛之地,穷乡僻壤;二来,当时很多印度人认为,如果阿底峡尊者离开印度的话,佛教在印度就会从此衰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印度佛教已经开始有点走下坡路了。同时,印度教为了同化佛教,还出现了一种说法,说佛陀是毗湿奴的化身。 其实不只那个时候,连现在一些印度教的人都会说,佛教也是印度教的一种。甚至,那个时候还有一位佛教的班智达都觉得,信仰印度教和信仰佛教没有什么矛盾,两种都可以一起修。总之,什么样的说法都有!当时就是在这样一种混乱、不辨是非的情况下,能够明辨佛教和外道的人,在印度说起来可能只有三四位,而阿底峡尊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可以非常清楚、清晰的分辨出,两者之间不同之处,这样的人在当时是少之又少。所以,尊者在那个年代和那样的环境背景下,就尤为珍贵了。 另外一个原因,为什么所有人都那么尊敬、爱戴觉沃杰,而且视他为至宝呢?一方面,刚才也提到,尊者性格调柔、待人温和而且宽厚大度,本来就不太习惯不同宗派之间的这些争辩或者不和;另一方面之前也提到过,觉沃杰以前在学习小乘教法的时候,他也都有涉猎当时印度比较重要的四个部派,而在大乘教法方面,他则是深入的学习了中观和唯识,所以是两者兼修,融会贯通。因此,尽管两派争吵、辩论不断,但是由于他深谙其中法理,可以将它们非常好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所有的教派,无论大乘小乘或哪一个部派,都格外由衷的尊敬和爱戴他。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知名学府、寺院,都希望能够请他来教授和管理。 以朝圣之名 像觉沃杰这样珍贵、至宝一样的班智达,怎么可能说走就走呢?不管是寺院、学院,还是国王,都肯定不会轻易答应的。阿底峡尊者自己也知道,如果告诉他们实情,肯定是得不到批准的。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计策,什么计策呢?他跟大家说,他要去朝圣,然后就不紧不慢的,一路走走停停。当时超戒寺有一位算是位高权重的执事僧人,觉得不放心,担心尊者会去西藏,就跟着他一起去「朝圣」。 一行人到了尼泊尔之后,这个僧人才得知,原来觉沃杰果然就是打算要去藏地的!他就跟纳措译师说:「你们根本不是来超戒寺学习的,你们根本就是来偷人的!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并不是非要留住尊者,不让他走。只是他要是离开了,可能印度的佛教就会衰败了。」不管怎么样,最后,这位印度的执事僧人和纳措译师达成了协议,阿底峡尊者只能在藏地待三年。三年之后,必须要回印度。纳措译师也算是在这位僧人面前发了毒誓,他们才让阿底峡尊者一行人离开。 总之,阿底峡尊者一行在尼泊尔停留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直到西元年,也就是在他59岁的时候,才从尼泊尔出发,前往藏地阿里地区。起初,他们先是到了一个叫做芒域贡塘的地方,这里不仅后来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出生地,而且也是纳措译师的家乡。尊者到来,纳措译师理所当然的要尽地主之谊,将阿底峡尊者视为贵宾,留住了一段时间。 之后,他们一行人再出发前往现在的冈仁波齐,短暂的停留之后,才终于抵达了托林寺。 托林寺,长号响起 这个时候,强丘沃当然已经是恭候多时了,早早就做好了迎请的准备。当一行人抵达托林寺附近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一列盛大的迎请仪仗队伍。强丘沃想,要用最热烈、最盛大的仪式迎请尊者,那就得有一个特别响亮的乐器作为迎请的工具。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乐器,可能有些人知道,在藏传寺院的乐器当中,有一种十分独特的乐器。有点像是长号,像一个号角非常的长,一直拖到地的那种,要人站着才能吹奏。如果会吹奏的话,它发出来的声音特别的响亮,尤其是在喜马拉雅高耸入云的大山里,那个长号的声音更是响彻云霄,感受到震撼。据说当时第一次吹奏的时候,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惊了,人们牵着的马也都跑走了!这样就可想而知,这个号角的声音到底有多大,有多前所未有的震撼。 阿底峡尊者入藏传法 因果教授 那么,觉沃杰抵达托林寺之后,强丘沃就恳请他广转法轮。与此同时,强丘沃也道出了自己的一点想法,说道:「您在藏地,可能不必宣讲那些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法门,人们可能更需要的是有关因果业力的教言。」觉沃杰听他这么一说,感到非常高兴,就说道:「其实,『因果』就是最深奥的法。就算一个人亲见了本尊,也比不上他对因果业力生起了全然的信心,那才是最殊胜、最好的事情。」然后,他又对强丘沃说道:「从前在印度,有一位瑜伽士亲眼见到了本尊,可是后来由于他私吞了一些僧众共用的财物,就投生成了长得像本尊的一个饿鬼。不管怎么说,类似的故事真是太多了……」于是,觉沃杰就这样答应了强求沃的要求。 从此以后,觉沃杰在阿里地区,就宣讲了很多业力因果的教法,甚至人们私下都把他的名字改称成「因果师」。当觉沃杰知道别人这么称呼他的时候,他却觉得特别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觉得「因果」或者「皈依」,都是非常基础的教法,好像是给初学者、入门的人学的,甚至算是低级的教法。其实不然,在整个佛教里,「因果」就是最根本的内容,是一切的根基。所以,对于别人能够称他为「因果师」,就说明了他很善于讲解因果之道,这可以说是对他,也是对佛教最大的赞誉,和最有意义的称呼了! 译师仁谦桑波得口诀与实修 再说道,当时在托林寺一起接待阿底峡尊者的,不仅有强丘沃,还有一位大译师——仁谦桑波。 那个时候的仁谦桑波,已经学有所成,觉得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了,因此认为在阿底峡尊者身边,可能也没什么值得学习的了,尤其是关于密法,他自认颇有建树。但是,不管怎么说,觉沃杰也是印度国宝级的班智达,所以理应好生招待。 当觉沃杰抵达托林寺的时候,仁谦桑波就陪同他参观了整个寺院,并且里里外外地向他仔细的介绍了一番。大家可能不知道,仁谦桑波就是当初建托林寺的设计人之一,所以肯定对寺院的一砖一瓦非常了解。觉沃杰参观时,每见到一位本尊像,就能立刻作出一段偈颂,而这些偈颂也不是一般的偈颂,字字句句都是跟眼前的这位本尊,非常契合、非常呼应,并且能够精辟的表达出这位本尊的密续和成就法。 仁谦桑波见状,心中暗暗觉得,觉沃杰对密法可谓是融会贯通、了然于心,就问了尊者一些问题,并讨论了起来。这样一来一往间,觉沃杰也感到非常开心,对仁谦桑波的博学多闻,也表示非常的惊讶和赞叹,他说:「哇!哇!哇!西藏有你这样的人才,干嘛还需要请我来呢?」当时两人都对彼此钦佩有加。 不过,有一次阿底峡尊者看到仁谦桑波,在不同的房间分别修不同的本尊,就觉得这样好像有点差强人意。第二天他就去找仁谦桑波,两人针对密法又开始讨论了起来,阿底峡尊者说:「您的智慧过人、博学多才,这自不必说。但是,敢问如何能让一个人,在一个座位上,把所有的本尊法门全部结合在一起来修行呢?」仁谦桑波闻言,便说道:「那就需要按照各自不同的成就法,依次修持啊!」听他这么一说,阿底峡尊者心想:「原来我可能还是得来藏地一趟不可啊!」这时仁谦桑波问道:「那请问您是如何一起修的呢?」阿底峡尊者就对仁谦桑波一一道来,比如说,先是如何把显宗修法融合在一起,再怎么把密法的法门融合在一起,最后再如何全部一起修持。如此这般……之后,仁谦桑波有如醍醐灌顶,甚是受用! 随后,他便供养了一些金子给尊者,继而向他求得了胜乐金刚和金刚亥母的灌顶。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也将这两位本尊作为自己修行的核心,一直潜心修持。因此,可以说虽然仁谦桑波本就学富五车,但是真正的实修口诀,都是来自阿底峡尊者。 虽然如此,阿底峡尊者认为,仁谦桑波无论是藏文也好、梵文也好,他的语言表达和翻译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他希望仁谦桑波可以作自己的随身翻译,便开口相邀。仁谦桑波却指着自己的头发说:「您看,我的头发都这么白了,是时候去实修了!」换句话说,他这是想要辞职去修行了。 因此,当觉沃杰离开阿里地区的时候,他们就此分道扬镳了。后来,仁谦桑波果然如言,把自己锁在一间闭关房,唯一可以进出的大门也用钉子钉死,只留了一个可以送饭的小窗口。他还在门框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在这个房间里,如果生起任何世俗妄念,请护法们让我脑浆迸裂」。在阿底峡离开阿里之后的十多年里,他就这样在闭关房里虔心修法,直到亲见本尊。 七个问题,《菩提道灯论》成书 在此之前,仁谦桑波一再鼓励大家,要趁觉沃杰还在藏地时,尽量在他座下领受更多的法教。尤其当时佛法在藏地的情况,实在是乌烟瘴气,异端邪说也层出不穷。很多人都对佛法有不同的误解,不乏各种不懂装懂的人,导致彼此之间争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压根儿就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说法和法教。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强丘沃向阿底峡尊者提出了七个问题,具体是哪七个问题呢?之后再讲。 强丘沃说完这七个问题之后,又向阿底峡尊者请求道:「请按照您的修行经验,把大乘所有的法义,非常完整又十分精炼的归纳起来,撰写一部著作。另外,也请您给予我密集金刚的灌顶,以及撰写一部相关的成就法。」在这样的状况和背景之下,阿底峡尊者应其所请,就撰写出了这一部——《菩提道灯论》。 阿里弘法,亲力亲为 当时藏地的佛教情况,可以说是乱成一团。觉沃杰在阿里的这几年当中,为了帮助人们找回正信的佛教,可以说是不辞劳苦、事必躬亲。除了讲法和灌顶之外,也翻译了不少经典和密续的文献,自己也撰写了一些著作。还有不少人,在他座下出家为僧。 总之,对于那些想要出家的人,觉沃杰便传授他们出家戒;对于想要修密法的在家人或者密咒师,就对他们讲说三昧耶的重要性;对于一般的在家居士,就传给他们八关斋戒。还比如说,有一些佛像没有开光的,就去为他们开光;不仅如此,他还为生者消灾、为亡者超度,帮助病人治疗等等。同时,他也传授老百姓一些可以日常修持的法门,比如:擦擦的法、朵玛的法等等,应有尽有。好比之前那些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超度的亡者,还有那些不知道该怎么去开光的佛像,觉沃杰都是亲力亲为,一一去解决、帮忙和传授。总而言之,所有人的愿望和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和实现。 三年约期,返回印度 之前提到觉沃杰进藏之前,纳措译师曾和那位印度超戒寺的执事有约在先,发了毒誓,「三年之后一定会将尊者送回印度」。转眼间,三年就要过去了,纳措译师无奈之下只能敦促尊者,是时候该启程了,尊者也表示了同意。于是,一行人先是回到了布让地区,强丘沃在布让又不断地请求觉沃杰给予更多的口诀教授。但是,觉沃杰却都回覆:「之前所讲的内容,已经足够!」话虽如此,强丘沃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最后觉沃杰就撰写了一篇口诀,大概是名为〈欲求解脱永世之心宝〉。 遇见仲敦巴 前面还提到,觉沃杰在印度的时候,曾经向度母请求指引,那个时候度母就预言说,如果他去了藏地,能利益到一位在家居士。但是,这位在家居士到底是谁呢?他就是觉沃杰法脉的传承人,阿底峡尊者最著名的大弟子——仲敦巴。 很多历史文献当中记载,觉沃杰回到了布让之后,就是在这里,第一次遇见仲敦巴。 一直以来,阿底峡尊者其实都记得度母的预言,可是一路走来,都没有遇到什么特殊的在家居士,心里就一直有些懊恼。到了布让,没想到度母再次对他预言了「一位大优婆塞很快就会到来」,他就每天眼巴巴地盼着,这个预言中的优婆塞出现,简直望眼欲穿。很多天过去了,连个人影都没有,他忍不住暗想「不会是度母在骗我吧」,又一直这么翘首期盼着。 现在来说说仲敦巴。那个时候敦巴在哪里呢?仲敦巴在康区。他在康区就已经听闻阿底峡尊者的大名,所以从康区一路辗转,慕名而来。到了布让,当他终于来到觉沃杰的住处,不巧,当时觉沃杰并不在家,被一位施主请去做客了。觉沃杰屋子里的人请仲敦巴稍等片刻,说尊者一会就会回来,可是仲敦巴说:「见善知识这样的事情,是刻不容缓的!一刹那也不能等待。」他就马上朝那位施主家的方向飞奔而去。 巧的是,这个时候觉沃杰也已经从施主家出来,正往回走,在一段狭窄的巷子,碰巧就遇见了仲敦巴。才一见面,仲敦巴立刻就对觉沃杰五体投地,行了大礼。而觉沃杰也是喜出望外,把手放在仲敦巴头顶,念了很多梵文的吉祥词。来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是不是跟觉沃杰见到金洲大师的时候一样,格外的相似和熟悉。 实际上,那天觉沃杰早就猜到仲敦巴可能会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他对仲敦巴的到来早有准备,几天前就已经把宝瓶法修好了,因为这样一来如果见到仲敦巴,当天晚上就可以直接给予灌顶。另外,他刚才去施主家的时候,特意多带了一份吃的,觉沃杰是一位素食者,不吃肉,所以他从施主家多带了一些糌粑团,还有酥油,就是要留给仲敦巴的。 见到仲敦巴之后,尊者先把这些吃都给了他,仲敦巴吃了糌粑,但是并没有吃酥油,而是留下来做了一盏灯,放在觉沃杰的床边。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觉沃杰圆寂后的灵塔旁边,仲敦巴都会供上一盏盏的酥油灯给觉沃杰。 仲敦巴学过梵文,所以两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从他们见面的这天晚上开始,觉沃杰就和仲敦巴一直同住在一个房间。虽然「律典」有限制在家人不能和出家人同住在一个房间等等,但是由于觉沃杰是在大众部出家,根据大众部的要求,两人之间的床只要有一道帘子就可以了。所以,他们是头对头的方向,中间还隔着一道帘子。就这样,觉沃杰开始向仲敦巴传授教法,而仲敦巴就这样陪伴着觉沃杰,直到他圆寂。 石头真迹 见到仲敦巴之后,在布让地区待了一段,觉沃杰一行便再启程前往吉隆,也就是藏地的边境一带。到了吉隆,觉沃杰在一座天然形成的观音寺稍作停留,为大家讲经传法,现在还可以看到这里的一块石头上,觉沃杰用手指写的「六字大明咒」,仍然清晰可见 尼泊尔战乱遇阻 而在纳措译师这边,还是想着必须将觉沃杰送回印度。他原本的计画是途经尼泊尔,再到印度,谁知道正好遇上尼泊尔发生战乱。一行人无法继续前行,只能掉头,暂时先回到藏地,等待战乱平息之后,再做打算。 虽然那个时候,在藏地有很多人都不希望觉沃杰离开,都想留住他,可是没有人敢开这个口。这就多亏了仲敦巴的足智多谋,有人说要是赶上太平盛世,仲敦巴都是当宰相的料。不过,仲敦巴也是没有办法直接向觉沃杰开口,就天天在他耳边说:「中藏地区有多少多少寺院,多少多少僧众等等。」觉沃杰一听就非常开心,说道:「连印度现在也没有这么多的僧众,这的确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如果我的到访,可以让他们开心的话,我会考虑去一趟中藏。因为我曾立誓,此生绝不拒绝任何僧团的邀请。」仲敦巴知道这个讯息之后,就给中藏地区那些头头脑脑、高僧大德致信,让他们邀请觉沃杰前往中藏,当时的细节,暂且就不说了。 稍信至印度 再回来讲讲纳措译师当时的心情。因为他曾经发过毒誓,要把觉沃杰送回印度,但是由于战乱没能成行,他心里又是著急、又是不安、又是懊恼。这个时候觉沃杰安慰他说:「放心吧,你没有罪过,因为不是说你没有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情况不尽人意,那也不是你的问题,所以不用担心。我们可以寄一封信到印度说明情况。」于是,他俩就写了一封信到印度。 有关这封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按照先前的约定,本想送尊者回印,但路遇战乱,不得不暂回藏地避难。待战乱平息,再启程送行。尊者在藏地这段时间,撰写了《菩提道灯论》,这样一部难得的佳作,利益众生不计其数。因此,若尊者能再多停留一段时间,就再好不过了!」 总之,最后大概就是这样的一封书信,加上阿底峡尊者亲笔撰写的一部《菩提道灯论》,还有一些金子,一起寄回了印度。 班智达的大会评论 据说过去印度有一个习俗,什么习俗呢?如果是某一位班智达或学者,写了一部著作的话,就会请很多的班智达一起开大会,来分享和讨论这部著作。如果大家一致认为内容尚可,就会将这部著作上呈给国王,给予嘉奖而且广为流布。但是,如果这部著作,词不达意或文不对题,就会把这部著作绑在狗尾巴上,任其满街乱跑。 那阿底峡尊者亲笔的这部《菩提道灯论》,送到印度之后,就有人把它呈给大会,要让大家来评判。虽说尊者是当之无愧的大班智达,著作也自然不太需要这些人来评判,但是碍于习俗,还是要有这一个程序。众人读了《菩提道灯论》之后,纷纷赞不绝口,说道:「如果尊者是在印度的话,估计是没有办法写出这样的著作的。因为印度人太聪明、太努力(他们也太瞧得起印度人),这样尊者就可能就没有机会,写出这样精简、基础,而又全面的内容。」 言外之意就是,藏族人不太懂佛法,所以对藏人的教学,就必须得要特别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语言精练,而且需要涵盖三乘所有的法教才行。这些印度人觉得,好像尊者在藏地所做的事业,不仅利益了藏族人,也能够利益印度人,便决定尊者能暂时留在藏地一段时间,也并无不可。 《菩提道灯论》可以作为尊者的代表,但是,他们希望尊者还可以再撰写一部有关《菩提道灯论》的注释。这么一来,阿底峡尊者一行就放心踏实的,在藏地多留一段时间,而纳措译师的压力也就彻底消除了。 后来,阿底峡尊者到底回到印度了吗?还是一直停留在西藏呢?还有,他有没有去中藏地区呢?请听下回分解。谢谢!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长寿祈请文 嗡梭帝 圆满十力具德释迦王, 观世自在佛海观世音, 大悲主者莲花金刚足, 愿诸皈境赐今时妙善。 殊胜发心如曙光导引, 胜化身启白昼之相好, 令此土光明善缘生起, 而成我等希望具义者。 佛法教证法理圣执持, 悲心大海普遍大自性, 任运获得灌顶之事业, 顶礼持金刚尊噶玛巴。 行佛事业白色之光纹, 历代噶玛转世珊瑚鬘, 一切行传如理而执持, 具德有情怙主常住世。 广大教之妙绢飘逸着, 殊胜觉证珍宝顶严饰, 智慧金柄极坚固无变, 胜生圣教法幢常住世。 成就顶严罗扎马巴等, 成就大海口诀藏得获, 成就种性持增教之怙, 胜成就坛城主常住世。 汉藏并与东西方诸域, 随所行作毕竟摄诸土, 竖立众生之善乐根本, 圆满法财善规得增长。 上师本尊三宝真圣化, 法性缘起双运实质性, 清净胜意真实语严词, 诸祈愿处无勤任运成。 未完待续 之前的文章,点击下面的文字链接即可阅览 第一课讲堂创立及选讲灯论之缘由 第二课灯论特点.F法入藏起源 第三课多罗那他的莲师故事 第四课顿渐之政.吐蕃法难 第五课后弘期.拉喇嘛叔侄 愿断怖畏甚深真实义, 且断心执偏空为最胜, 所有颠倒邪见尽拋弃, 深切悟得诸法本来空! 无上大师之教法如此值遇由师恩 此善转施诸众生为善知识摄受因 回向: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2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纪念农历八月初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