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名人自挽联生死不过一笑间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专用的对联。大多是评价逝者的功业,或颂扬其学艺的造诣,或表扬死者的德行情操,叙明其对社会的影响。自清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在知道自己去世在即、来日无多的情况下,往往自撰挽联,或抒怀,或言志,以昭心曲或遗训。 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晓岚,曾参与《四库全书》总纂。他自撰挽联云: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此联概述了他从政生涯是宾、治学精神是主的生平,比喻新奇,自嘲中带有诙谐,流露出他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 清代另一大学者俞樾,浙江德清人,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学问造诣颇深。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他在行将瞑目弃世之时,回顾自己的一生,不无志满意得之慨,于病榻撰自挽联云: 生无补乎时,死无损乎数,辛辛苦苦著成五百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历数八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上联中的“无补”、“无损”,谦恭之外,亦颇自负;下联中的“不愧”、“不怍”,怡然之中,复见超脱。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经历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此自挽联出自近世大德高僧虚云之手。虚云高僧生于鸦片战争前一年,新中国建立后十年圆寂,享年百二十岁。由于他经历了近、现代史上几次巨变,故有上联所云;他一生虔诚礼佛,遍尝人间酸甜苦辣,无常世事,了然于胸,而有下联之言。这种淡然超脱的自挽联,非修到菩提境界者,绝不可信手拈来。 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年联合张作霖、阎锡山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同年在湖北被国民军打败,后逃入四川依附杨森。“九一八事变”后,蛰居北京,曾撰自挽联云: 得志时,清白乃心,不积金钱不纳妾,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住租界不出洋,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这副旁书“吴佩孚自挽”的对联,自诩为“清白”、“书生本色”,完全是自我标榜。 在众多的自挽联中,最通俗易懂的要数著名爱国出版家张元济的那一副。张元济乃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后在上海主持商务印书馆,解放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耄耋之年,回首人生,以一个“忙”字概括了大半生生活的艰辛和人生旅程的坎坷,幸喜晚年逢盛世,于是自挽联云: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这副生动有趣的自挽联,一扫哀婉和凄凉的情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两个社会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在巾帼名流中,撰自挽联颇具特色的要数林则徐之女和谭嗣同夫人。林则徐之女是清代咸丰、同治之际的名臣、两江总督沈葆桢之妻。她生于中秋,死于中秋,逝世前自撰挽联云: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若他年重结丝罗,莫对生妻谈死妇; 汝从严父戒哉,小妮子终当有母。倘异日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这副充分表现了一位贤妻慈母心声的对联,虽字面上无悲楚之语,但读之使人凄然泪下。 谭嗣同夫人李闰,谭殉难后便自号“臾生”,即“忍死须臾”之意。每当朔望,必在灵前悼之以诗,高声朗诵后,常拍案大哭,并呼曰:“且将冷眼观螃蟹……”她的自挽联云: 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倍牢骚,一死怎能抛恨去? 他生须记着,任地下许多磨折,万难切莫带愁来。 此联从肺腑流出,悲切感人。 不过,要说到自挽联,我还是最喜欢末著名湘军将领,后为洋务及湘军首领左宗棠将军的一副自挽联: 慨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委残荒草,满腔血洒向空林。问谁来歌蒿歌薤,鼓琵琶冢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松楸魂魄,愤激千秋?纵令黄土埋予,应呼雄鬼; 倘他年化鹤东归,一瓣香祝成本性,十个月现出金身。愿从兹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销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天厄我,再作劳人。 《楹联新话》云:“此乃左宗棠27岁病重时所作”,亦有人认为联意与左宗棠之经世之略不符,疑为伪作。是真是假在此暂不作考究。 上联为作者想像自己死后之情景,下联作者据转世传说,想像来世之生活道路,表示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污浊生活的厌恶。 本联构思新颖,气势磅礴,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既有满怀壮志,又有达观之语,实为千古名联。 PS: 诗词自有痴情客旗下“习古堂”诗词课堂已正式开通了,目前已录制了《诗词贵含蓄,可如何含蓄》、《不知虚与实,难出好诗词》、《克服平庸之症,打造精品诗词》、《写诗填词,你必须避开这些误区》等5个主题话题11篇录音,全是由诗词自有痴情客的主编枕梦江南先生讲解,本期又推出了清扬老师主讲的《历史的回声:华调吟诵格律诗八大调示范》,有兴趣的朋友请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0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天佛国普陀山历史上出了多少高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