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融史话白居易与江阴镇高僧鸟窠禅师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出生于今陕西渭南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他年少时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全都白了。 公元年|唐贞元十六年 白居易考中进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此后诗坛“元白”齐名。年,白居易回朝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年,白居易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之后,转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历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年(会昌二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 白居易在地方任职,颇得民心。杭州刺史任内,白居易带领民众清淤修堤,蓄水灌溉,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西湖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勒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苏州刺史任上,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并在河的北边修建道路,史称“七里山塘”。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还留下了与福清籍高僧鸟窠禅师交往的一段佳话。 鸟窠禅师(—),俗姓潘,本号道林,法名圆修。《宋高僧传·唐杭州秦望山圆修传》中,有“释圆修,姓潘氏,福州闽人也。生而岐嶷,长而俊迈”的记载,其祖籍是否在福清,有待文史学者进一步考证。另有一种说法,称鸟窠禅师祖籍浙江杭州富阳,晚年移居福建福清白屿(今江阴镇)。 当年鸟窠禅师云游浙江杭州,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树枝繁叶茂,盘屈如盖,于是就住在上面,因此人们称之“鸟窠禅师”。鸟窠禅师“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 唐朝长庆年间,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听说鸟窠禅师怪癖,于是前往拜访,果真看到他端坐树上,就打招呼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赶紧下来吧!”鸟窠禅师笑着答道:“太守,其实你的处境更危险啊!”白居易百思不得其解,反问道:“我在朝廷为官,位镇江山,何险之有?”鸟窠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沉浮,勾心斗角,危险处处皆在。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又问鸟窠禅师:“那如何禅解?”鸟窠禅师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以为禅师会开示自己深奥的道理,但却是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很失望,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被他这么一说,白居易对鸟窠禅师肃然起敬,于是拜鸟窠禅师为师。 后来,白居易还为此写下了两首《赠鸟窠和尚》的诗和一首题为《鸟窠与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转任苏州刺史后,鸟窠禅师也离开杭州,南归于闽,并在福清江阴岛的桔田山旁边垒洞为家,作为隐居之所。闲暇时,鸟窠禅师常把白居易的诗念给当地村民听。年,鸟窠禅师圆寂。江阴老百姓为了纪念鸟窠禅师,在他仙归后,把其隐居的岩洞命名为“鸟窠岩”。 对白居易与鸟窠禅师交往的这段轶事,南宋时期的《淳熙三山志·寺观类四》(卷第三十六)也有记载,“鸟窠岩,鸿休岩西,累石为之。初,鸟窠游馀杭,巢木杪而居。白傅访之,曰:‘得无危乎?’答曰:‘如公所处,则危甚。’诘之,乃曰:‘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白以诗赠之。后居是,故以名岩”。 这里的鸿休岩,位于今天福清江阴桔田山的西边。 作者:魏名庆。来源:福清社科文史丛书之《福清历代名人佳作》。 福清电视台宣传/商务合作/咨询/爆料/征文投稿 联系站长:S(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8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宝级高僧入定4个月不吃不喝差点被火化,
- 下一篇文章: 藏传佛教极简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