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玄奘大译师
顶礼世尊! 顶礼玄奘法师! 顶礼诸位大译师!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五,藏历初四,是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 于是查阅一些资料与诸位师兄分享,因为经典是法身舍利,所以对吾等而言,能看到这些不仅是三世诸佛的加持,还有其中大译师的功德,赞叹顶礼! 一、幼时父母去世,13岁出家, 参访7年,被誉为“释门千里之驹”。 玄奘法师(年-年)出生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俗姓陈名祎,《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虽然是隋帝国的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颇有研究,所以幼年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熏陶。 然而5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去世,遭遇巨大变故的玄奘随仲兄长捷在洛阳净土寺学习。 公元年:隋朝选拔出家僧人,主考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年纪虽小,却对答出众,问他出家目的何在?法师答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主考官称赞“器宇非凡,志向高远”,破格剃度入僧籍。 公元年:隋唐乱世,玄奘开始了参访生涯,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研读经典,遍访善知识。 公元年:年满二十岁,于成都空慧寺受具足戒。 在访道的过程中,玄奘法师发现当时的佛经并不齐全,众多高僧对佛法的见解不同,经论多采用意译,使得很多问题无法解答。 公元年:玄奘参访结束后,长安偶遇印度来的高僧波颇,告诉他:印度那烂陀寺,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于是玄奘大师发愿前往天竺寻访原始梵本经典,探寻真义。 二、27岁出发,危机四伏 公元年:因为上表陈情被拒,于是冒险出关,抵达凉州(甘肃武威)。追捕令也到了,于是法师昼伏夜行。此时,法师的西行的第一位徒弟,胡人商人石磐陀愿意帮助玄奘。不过律法让他害怕被牵连,石盘陀甚至想杀害法师。 于是玄奘法师只身一人,准备穿越莫贺延碛大沙漠。 环境极其恶劣,“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迹罕绝;时而风卷沙石,时而暴晒湿蒸;时而见枯骨遍野,战场遗迹;时而见凶恶野兽,鬼魅影像……”法师只能把自己埋在沙间,待到夜间出来赶路。大沙漠广阔无垠,在迷途时还不小心打翻了水袋,陷入绝境,但是法师不忘初心,以“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半步生”的决心继续出发,出现了奇迹,法师骑得马发现了水源,九死一生战胜了种种磨难。 《心经》故事 根据一些记载,法师遇到障碍即持诵《心经》,每每都能化险为夷,都有非常大的感应,平安地抵达了印度。据说源于之前在四川空惠寺,遇到一位有病的法师。他告诉玄奘法师,到天竺有十万里程,不但要翻山越岭,还有种种人为的障碍,凭个人的力量要想克服取经路上的诸多困难,极其不容易。 又对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玄奘法师闻听此言,非常的欢喜,当天夜里就请那位有病的法师传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当时是通过口授,而且是用梵语口授,第二天玄奘法师再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三、与高昌国王结拜,绝食挽留 高昌故城大经堂(玄奘法师讲经处) 走出沙漠路经高昌国,尊崇佛法的国王麴文泰对玄奘法师非常敬仰,愿意国师之礼,并结为兄弟,挽留法师。然而法师以绝食表决心,后四天高昌王遂全力支持,也命人护送,玄奘也愿意求法归来时于高昌讲经。 四、遭遇艰难不断,历时4年终达 在路途中,先遇匪盗,于是法师放下了金钱,继续出发。 法师带队翻越雪山葱岭,遇到雪崩,几乎一半人折身雪地,也染上了冷病,一直到晚年仍不时发作。 年:法师翻过雪山进入中亚,在丝绸之路上这些山口是最为险要的地段,很多人死在那里。 直到年秋,经历4年跋涉,终抵目的地——那烂陀。 五、于印度,5年精进,3年参访,名震天竺 在烂陀寺,师从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学,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法师学习了《瑜伽师地论》,又学了《显扬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顺正理论》、《对法-论》、《因明论》、《声明论》、《集量论》、《中论》、《百论》等论,钻研诸部法义。 据说戒贤论师已经七百岁了,在玄奘法师来前,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即将离世,而弥勒菩萨托梦说:你暂时还不能走,大唐有一位求法的青年法师,聪明绝顶,智慧超群,要来天竺学习佛法。请你为他传授《瑜伽师地论》。 戒贤法师因弥勒菩萨的嘱托,继续驻世,传法给玄奘法师。 并且他与病僧不期而遇,并告诉他:昔日大唐一会,今天又在这里重逢。我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件事记载在《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当中,为徒弟窥基法师所写,是窥基法师亲自从师父那里听来,记下来写在序言中。 此后,法师游历五天竺圣迹,遍访名师,引起了印度各国的注目。 公元年春: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 戒日王当时,统一了五天竺,他信仰大乘佛法,拜读了玄奘大师《制恶见论》后,戒日王万分折服,便在首都曲女城举行无遮辩论大会,五天竺十八国国王均列席会上,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共七千余人到场。 法师在会上讲述了《制恶见论》的要旨,提出“真唯识量”的论点,高居论坛,无人能辩倒。会后成为最高权威,获得了“大乘天”、“解脱天”的美誉。 盛名广扬,连他的麻鞋,也被供为圣物。 法师印度停留了14年的时间,取得如此成就,堪称空前绝后。 虽然一再挽留,然法师言:“支那国去此遐远,晚闻佛法,虽沾梗概,不能委具,为此故来访殊异耳。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须臾而忘。”于是公元年,踏上了回国之路。 六、19年旅行,46岁返回大唐。 带回了大量典籍和佛教圣物,翻译佛经47部,卷。 公元年:回到了长安,举国欢迎法师返回。 法师独坐静室,毅然决定投入到译经的事业中去。太宗曾两度劝他弃道辅政,法师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推辞。 于是在唐太宗支持法师建立了长安译经院,下诏翻译经典。 同时,一边进行译经工作,一边口述西行的历程,让他的弟子辩机在一旁记录。最终于公元年的7月,《大唐西域记》12卷本成书。 介绍了个国家的风俗地理。“推表山川,考采境壤,祥国俗之刚柔,系水土之风气”。对于研究中亚地区的民俗风情、人文地理,均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历史到地理,从都城大小到风俗礼仪,内容及其细密详实。 唐太宗也亲为玄奘翻译的经典作序,而法师投入翻译的时间,据说每天睡觉不过4小时。 法师主张“即需求真,又了喻俗”的译经原则,创造性提出“五不翻”,成为佛教译经史上的“新译”标志。 在译完《般若经》后,自觉身体大不如从前,知道无常将至,便向寺众和弟子辞别:“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兜率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公元年2月5日夜晚,玄奘法师圆寂前,有弟子问:“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否?”法师报云:“得生”后,右肋而卧离世。唐高宗李治惊闻噩耗,哀伤不已,反复说:“朕失国宝矣!” 据记载,长安附近五百里内送葬者多万人。 回顾法师一生: 10岁入佛门,13岁剃度,27岁开始西行, 19年学习,独行5万里。 46岁回国,19年呕心沥血译经,65岁诗圆寂。 在佛教史,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祖师,而且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 其玄奘的影响超出了宗教,他的所做所行——求法和译经,全是一个和尚的本分。他终其一生舍身为法,矢志不渝,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ps:我供养玄奘法师像,又是来自师兄所送。 因为大师的功德,于智慧有加持无疑。 其实还有一些资料是关于玄奘大师留下的密法,不过感觉并不明确。 甚至有无上部的线索,包括其高足窥基法师的“三车法师”的故事,这个挺明显,据说是玄奘法师私下留给窥基法师的。 不过因为一些文化影响,很多都没有留下来吧,甚为可惜。 比如以秽迹金刚为例,很多人都知道根本陀罗尼的咒语的事,前朝一位法师修持秽迹金刚成就不坏身,是一只乌鸦送的咒语。 还有南老先生说的准提法,也是有删去部分。 这两年无常明显,努力修持吧,祝愿大家一切成就。 蒋巴多杰愿见闻得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8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同心筑梦颂百年学党史,寻足迹,杭州灵隐寺
- 下一篇文章: 开示巨赞法师论佛教的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