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气与诗及其它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运行,所谓的病就是气在运行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所以谈到生命和气,就自然谈到了医学,谈到医学,自然就要谈到举世无双的中医。 不管什么样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学问,人最容易相信的,还是自己的肉体。哪怕是肉体上一丁点儿的信息,都会相信。比如发烧了,比如受凉了,比如失眠了,比如手指上忽然裂开一道小小的口子,流了一滴鲜红的血,人们就会相信起来,重视起来,惶恐起来。 这是谈到身体,主要指肉体,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为什么相信肉体,因为肉体有直接感觉,人体遍布着丰富敏感的神经系统。谈到这里,插一句有关诗歌的话题,我认为诗歌从写作本源来分的话,就可以简单划分为肉体写作和灵魂写作,对应的就是肉体诗歌和灵魂诗歌。当然,这都是相对的,诗歌做为一门具体的人学,(伟大的诗人,都是灵魂比较强大的人。)纯粹的肉体诗歌也是不存的。只不过,就像人的体力有强有弱一样,人的灵魂系统也有强弱,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 刚才提到灵魂系统,那么灵魂系统又是怎么回事呢?前面讲了,人类最相信的是肉体,人类也愿意相信肉体,这样多好,简单又具体,又真实,然而人们也发现,很多东西超出了肉体,一些情形用单一的肉体系统的理论解释不通。比如外国有耶稣之死,难道他不怕死吗?不怕火灼在肉体上皮肉焦糊的痛苦吗?比如中国自古有关羽剐骨疗毒的故事,战国时期还有个忠臣,因为死谏,皇帝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然后放到他的嘴里让他吃,并问他,甜不甜?这个忠臣毫无惧色,竟然大声说,忠臣的肉,怎么能不甜?!等等,还有很自古以来无数英雄志士慷慨赴死的情形,如果单从肉体系统出发,是难以做出这些决断的,这些反应完全超出了肉体系统所能承受的全部能量。包括现今经常使用的催眠疗法。全都超出了肉体的正常能量。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对肉体来说,食色才是它的本性。一个人如果仅有一套肉体系统,是难以承受那些痛苦的煎熬的。而正是他们在肉体系统之外,还有一套超出肉体的系统,我们权且把它称为灵魂系统,这套系统和信念、思想、意志及精神息息相关。 那么现在我是否可以抛出这样一个观点:人有两个生命,或者称为两个生命系统,一个是用解剖术可以证实的、看得见的生命系统,称为肉体生命系统: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这个系统的维持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及种种营养化学元素,它的主要能量来自于由食物转化成的热量。 另一个是解剖术无法证实的灵魂生命系统,这套生命系统的子系统很简单,但是功能却很强大。灵魂生命系统的主干系统就是人体经络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的维持能量就是气,天地万物之气。它依靠肉体系统的毛孔将宇宙中的气态生命素接收过来,转化成供养灵魂生命系统的能量,这就是道家参悟透的吸食“日月精华”的真意所在。在这套系统里,人体穴位是遍布全身的能量储存中心和交换中心。这套系统也会受肉体生命系统的影响以及自身也会“生病”,中医的针灸就是通过穴位来调理灵魂生命系统。“气滞则血淤”,这个气是灵魂的,这个血是肉体的,这就是告诉我们,灵魂生命系统有问题了,肉体生命系统就会随之出问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此说更是暗合两个生命系统的说法。灵魂生命系统各种感觉、认识要比肉体生命系统更全面和透彻。它甚至可以穿越时空,进入过去和未来。这就是不少人发生重大事情之前,往往有一种“预感”,这种预感就是灵魂生命系统的所知所感。 有的人天生有一种未卜先知的能力,一种神秘的超感能力,超验能力,在玄幻小说中,被称为灵力,在佛教中称为法力,在道教中称为仙力,包括常人所说的直觉,诸如此类种种,叫法不同,但其实都和人的灵魂生命系统有关。 中国古代文明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这是古人智慧的璀灿结晶,必定有其道理。如果现代人能够破译这个智慧成果,或许很多难题就可以得到神秘而可信的答案。而恰恰这这个结晶,现代科学如此发达,却远远不能说明什么,也就是如果认定人体只有一个肉体生命系统的话,简直是荒谬的。而年轻的科学,只能认识粗浅的肉体系统。 假如上述论断成立,那么气就讲清了。“精气神”之说中的神,不是常人所说的神仙的神,这个神,就是灵魂生命系统的思想。 三宝中的精,是肉体生命系统的结晶,人体之精就像天地日月之精一样,都是灵魂生命系统的能量供应源。自古气功的修习者也认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灵魂生命系统是存附在肉体生命系统之上的,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肉体生命系统在满足自身能量消耗的同时,提炼水谷之精华,供给灵魂生命系统,供其汲取能量,维持生命。 那么与此同时,灵魂生命系统也不时将一些重要的信息传递给肉体生命系统,助其开迷破雾,避凶趋吉。有时两个生命系统还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表现为完整的个体生命心灵的纠结和情绪的起伏。 如此说来,人之三宝中,有二宝直接是灵魂生命系统的能量和结晶,另一宝虽属于肉体生命系统的产物,但它也是灵魂生命系统的能量。是联接两个生命系统的纽带。由此,我认为,人的高级生命系统是灵魂生命系统。所谓的究竟圆满的人生,高质量的人生,大自在的人生,都是建立在肉体系统臣服于灵魂生命系统之上的人生。都是高级的灵魂生命系统得以自由生存的人生。那些完全建立并依附在肉体生命上的人生,都将是缺憾的、粗浅的人生。 二 现在再回到我谈的原始话题,那就是气和诗歌的问题。 灵魂生命体除了吸收自然之精华之外,也会把自己的能量(气)散发出来,所以,这里又产生两个概念。气息和气场。 气息就是气的痕迹。气场就是气的大小强度。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比如说某人曾穿过的一件衣服,在一定时间内,我们可以说这上面有某人的气息,而不能说有他的气场。还有就是一首诗以及一篇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当时留下的气息,通过气息可以接收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 而同时,经验告诉我们,一些大人物或者一些高人异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能感到一种无形的光芒和力量,也有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这就是气场。两个高手之间,就算之前从来没有谋面,从来就不知道,有一天终于相遇了,在旁人看来轻轻浅浅,短短的一些语言交流,或者就是四目相遇,然而,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甚至信任,却远远超越了许多朝夕相处的人。这种感觉就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恍如隔世。这是灵魂生命系统的相遇,绝不是肉体生命系统的相遇。 我们知道,肉体生命系统难以做到长生不老,不死不灭。至于灵魂生命系统能否长生不灭,这是有待再探讨的话题。但是,我认为,灵魂生命系统之间的交流形式有多种,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两个灵魂生命体之间需要一个“介质”,这个介质,除了肉体生命系统,还必须借助于其他的可以储存“气息”的东西,这样,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就诞生了。 宗教我暂不谈。我谈一下文学和艺术,一件好的艺术品,尤其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大师的手工作品,不管历经多少世事沧桑,它的上面,都会有作者的灵魂生命系统所留下的气息,甚至暗藏的生命密码。这就使得一些真正爱好收藏的人,一旦得到这件藏品,终生不愿再易手。这是因为他的灵魂生命系统和藏品原主人的灵魂生命系统通过这件藏品相遇了,相结合了,难以分割。从艺术品的藏象来说,最能够储存灵魂气息的,也是能够长久传世的,当数书法品和绘画品。绘画作品不但可以储存作者的灵魂气息,还可以把灵魂生命系统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气息储存到纸上,一起保留到现在。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绘画中比较写实的山水画,应当成就最高。比如《清明上河图》,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将愈发珍贵。而书法作品更是兼带了绘画和文学的双重储存能力。 至于文学,它的成就更是高出其他所有的学科。试想一下,假如没有文学,人类将会怎样?文学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当然包括灵魂系统的文明和肉体系统的文明。如果没有文学的传承,人类的智慧将无法延续,人类将处于漫长的野蛮时代,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文学,那么人类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飞禽走兽一样。 文学的物质基础是文字,真正的文字的诞生——来源于灵魂生命系统,(初期的文字符号有可能是基于肉体生命系统的基本需求。)有了文字的产生,进而诞生了文学。有了文学,才有了其他形式的艺术。比如绘画,比如书法以及音乐。 广义的文学,便是人学。在文学众多的形式中,最能体现灵魂生命系统气息的,便是诗歌。一首好的诗歌,可以携带灵魂的气息穿越时间和空间,比如诗经中的许多诗篇,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什么时候一看,就仿佛情景再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轮明月历久弥新。还有李白的《将进酒》,不管当下心情多么郁结,通过阅读李白的这首诗,就可以接受到李白豪放雄迈的气息,马上对自身的灵魂生命系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再比如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恍若置身于杜甫被浩荡的秋风吹荡的破茅屋之中,察其思,感其言,千年之后的我不禁耸然动容。如果说这些都是千古传颂的大诗人,人们接收到他们其他的信息也很多,所以可能容易感动。但是李绅的那一首《悯农》诗,我们同样能真切的接收到那贮存在几十个文字间的强烈气息。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此刻可能正坐在高楼大厦的空调房里,但是大脑中马上会显现出这样一幅场景,甚至他当时的内心活动:一个除禾的农人在烈日下,汗流不止,饥肠辘辘劳作的时候,内心里发出了一个最强烈的叹息:唉,我这么辛苦的干活,可别人吃饭的时候,有谁会去想一想,种一粒粮食,会有多么的辛苦! 所以,诗的灵魂气息贮存能力是比较强的。换句话说,好的诗歌都是灵魂生命系统的产物,是灵魂系统贮存气息的介质。读懂了诗,就能读懂安放于诗中的灵魂。或者也可以这样讲,读懂了一首诗,就等于两个灵魂生命系统相见、相遇以及相知。 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就看它贮存灵魂气息的能量与能力。这里边有两个决定因素,一个是作者本身灵魂生命的强弱,一个是表达能力或者又可称为灵魂转换力的强弱,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作品的强弱。也就是说一个灵魂非常强大的人,如果文字的表达能力太弱,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同时一个写作技巧非常强的人,但如果他的灵魂卑微,那么他无论写了多少字,也肯定成不了好诗人,甚至成不了诗人。 但是这个说法抛出去,必定会招致一些人绝望的攻击,因为人的写作能力比较容易提高,但是灵魂的强弱却不是能够教习或者培养的。当下时代,干扰灵魂的东西很多,绝大多数人的肉体系统天生强大,而灵魂孱弱,更多人的灵魂生命系统完全被肉体生命系统所把控,所迷失。千百年人,只有极少的人,知道灵魂的存在,知道灵魂也可以通过修行来强壮。这一点,道家、佛家的得道高人、真人都深通此道。诗人中,千百年来,灵魂系统最强大的当数李白了,李白的文学创作技术并不是最高的,但是他的灵魂系统非常强大,完全驾驭了他的肉体生命系统。李白崇尚自由以及狂放不羁的性格,缘于他独特的灵魂生命系统。晚年时李白醉心于道家,便是他有所悟,想通过道家的炼气化虚来修习灵魂生命系统。 明白了这个,就可以来看看诗,甚至可以谈谈诗人。有人提出说,一首诗成功与否,要看诗中是否具有完整的精神内核,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足之处是这其实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是一种感觉。前面讲了,精属于肉体生命系统,神才属于灵魂生命系统,而且,人们常说的精神与现代医学上讲的精、神不是一回事。诗歌中讲的这个精神内核,其实就是灵魂,如何证明灵魂的存在,就得寻找诗中的气息。由此来看,诗歌中的气息是评判灵魂生命的一个有力证据。诗人聂广友在《气息凝聚事物》一文中说,“人无气则死,诗无气则僵”,这个说法简洁而有理。 人们平常所说的精神中的神,就是灵魂生命系统的思想;气是灵魂的能量。所以,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总结出一个道理,至今仍然通用:气定神闲。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灵魂系统有了能量,他才会从容的思考。 三 知晓了这个灵魂生命系统,就可以打通文学和医学(以中医学为代表)以及宗教之间的壁垒,就可以解释中医所讲的,也是千百年被人们认可的,却又讲不清的一些道理,比如说:“经络通,百病无”,“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就可以略略知晓中国神奇的上古神话,佛家完整而浩瀚的佛学经典,那些神奇的成千上万册经书,我们难以相信是肉体生命系统的杰作。 包括大德高僧不可思异的死亡方式——坐化圆寂,长达数月及数年的闭关,这些都不可能是肉体生命系统所能实现和承受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老祖先真是太伟大了,他们发明了神奇的中医。中医讲的气,吻合了宗教所讲的灵魂,这一点,同样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二者是相通的。只不过,后来的人们从肉体生命出发,把气进行了更具体的划分,应用到了医学,比如按五脏把气分为心气,肝气,脾气,肺气和肾气。 因为谈到艺术,又谈到文学,这就不得不再试着谈一下文学艺术的审判标准,以及人的终极价值体系,或者又叫人的终极境界。历来,宗教最关心人的终极境界,佛家认为的抵达终极境界,就是成佛。道家认为的抵达终极境界,就是得道,就是成仙。那么,讲佛与道就太抽象了,对普通人来说,有没有通俗的说法呢,因为宗教也只是一种灵魂栖居的形式,既然灵魂生命系统存在,那么最终肯定便是万法归宗,大道一统。我想,从人性根本的追求出发,或许能找出这一通俗的入口。更多的人们可能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人们只是常说,渴望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孰不知,这种自觉不自觉的追求,恰恰已经道出了真相。 ——真善美便是人的三重终极境界。 只是这三重境界看似平起平坐,实则并不相同。其中,最上面的,是真境界,因为这是灵魂生命系统的至高境界。人类一直在往求真的方向奋进,然而,假的迷障太多了,形形色色的迷雾始终缠绕着人类。灵魂生命系统一直在推引着这个奋进,然而肉体生命系统,对真的认识始终曲折有加,难以明了。 人类最容易接受,也是最能明了的境界,是美境界,因为这一重境界,是肉体生命系统的至高境界。是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那么介入这二者之间的,便是善境界了。善境界是真境界与美境界之间的过渡境界,所以,所有涉及善的事情,都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而真就不行了,真言极少,就算有,也总是难以让人接受。美言呢,人们不但能接受,还非常喜欢。 所以就谈到做人,这个世界,大凡能够称得上人中之人的,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人,真人,善人,美人。真人罕见,善人少见,美人多见。而美,又可以分为灵魂的美与肉体的美。 一般的人,通常情况,肉体生命系统操控着灵魂生命系统,所以只爱美,不爱真。然而当他的肉体生命变得衰弱,以至于将要死亡的时候,灵魂生命系统才会显露出来,所以,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表明他从美境界过渡到了善境界。很多人在快死的时候,突然会说出一生中从来不说的真话,流露出忏悔和善良来,这表明将进入真境界。 对于这样的例子,人群中比皆是。如今中国就有一个比较显明的例子,就是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拿他的言行和季羡林的言行做对比,就不难看出,这是个肉体生命系统非常强大的人。而他的父亲季羡林,却是一个灵魂系统非常强大的人。这便是他们令人难以相信的矛盾根源所在,这便是他们的生命差别。 且当是个笑谈,作为此大谬之文的结尾。 来源 黑骆驼 本栏编辑 海底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诗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8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具行法师ldquo文盲rdquo
- 下一篇文章: 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梦参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