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十七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圆寂纪念日示众法语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罗。全真成妄只此心,全妄成真亦非他。不变随缘宜随净,随缘不变莫随讹。人若依此义修持,光寿当同阿弥陀。——印光大师

生平事迹

彻悟大师(—年),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受具足戒。

后参学诸方,听隆一法师讲《圆觉经》,晨夕研究诘问,精寻奥义,《圆觉》全经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旨,了无滞碍。

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率众参禅,警策勉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名播扬四方,宗风大振。后因多诸病缘,念佛治愈疾病。继思念佛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羡归心。我何人斯,敢不归命?由此,便一意归心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念佛法门。

由是中止参禅,纯提净土,数十年所有积稿,付之一炬。由大师诚心所感,参禅人亦多皆念佛。大师对禅净二宗明晓精奥,开导说法,辩才无碍。律己甚严,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时间会客,过时惟是礼佛念佛而已。大师与大众一道精进修持,莲风大扇,远近仰化,道俗归心。当时佛门中,彻悟大师为第一人。

嘉庆五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打算于兹终老。四众弟子依恋追随者甚众,大师为法为人,始终没有厌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众,与大众同甘同苦,担柴运水,泥壁补屋,遂成一念佛道场。

大师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二月,到万寿寺扫粹祖塔,辞别山外诸护法云:“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三月回到红螺山,命弟子预办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诫众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圆寂前半月,大师觉身有微疾,即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方而来。大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弟子恳劝大师住世。大师回答:“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大师指令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大师告众人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大众称念佛号更厉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养七日,大师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门徒弟子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

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有《梦东禅师遗集》流通于世。

思想

大师认为:《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大师例举修禅行人,诸如泰首座、纸衣道人等坐脱立亡,却未明大法,未脱生死;果能回此一段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当必稳得上品上生。永明大师“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乃真语、实语、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也。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便念其他九法界。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庄严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庄严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容互照,即是横遍十方之相。若从竖穷三际来说,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全体顿现。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众生见惑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众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

大乘通途佛法,须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而见道殊为不易。教下必大开圆解,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炼,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而净土一门,无须见道,只要深信圣言量,信愿持名,决定往生净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又余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进修无路。而修净业,乃带业往生,不须忏业。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秽土。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秽土,生彼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永断。证知净土一门,最初省去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果德,又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大师透辟剖析般若与净土两门大义。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空有二门互不相碍,且复相辅相成。缘起性空,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可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般若与净土二门,悉皆指归本源心性。昔有人请教莲池大师: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莲池大师答语深刻透辟,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何用融通?

大师深鉴禅净二门精髓,故死心念佛,万牛莫挽。其《念佛偈》自况:“自怜身作太平僧,了死脱生却未曾。但愿名标莲蕊里,不须高列上传灯。”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向上全提入髓深。临济德山如未肯,任教棒喝恼丛林。”其不慕宗风,唯欣莲蕊之宗教情怀,以及每日十万声佛号的精勤,来自大师知见的精确。其自行化他,力量甚巨。

内容节选自

《净土圣贤录》慧律法师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8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