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www.ytysbz.com/

相关阅读

向上滑动阅览

天台四教儀原文

天台四教儀科判表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法华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不论迹门、本门,都有为莲故华、华开莲现、华落莲成三喻。再说本门三喻:

(一)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谓世尊成佛于久远劫前,非今生方成,何以知之?法华经第十五,从地涌出品中,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大地涌出无量无边菩萨,弥勒菩萨疑说这些菩萨从何而来,以前为何没见过,是谁教化的?佛答:这些是我教化的,都是我的弟子。弥勒菩萨疑:“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释迦世尊今生才成佛,成佛才四十几年,父少,当父亲的年纪很轻。子老,这些大菩萨不知修多久,年纪已大,哪有父亲二十五岁,儿子一百岁,岂不是笑话吗?弥勒菩萨不相信。因此,佛告诉他:假使有人将此世界磨成微尘,经东方五百个微尘数世界,下一粒微尘,待微尘下尽,再把这些世界又磨为微尘,一粒微尘算一大劫,像这样尘点劫前,我就已经成佛了。所以,法华经寿量品云:“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既然久已成佛,何以今生又示现为净饭王太子,出家修行,成佛说法呢?“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今生应度众生而方便示现,从本垂示久远成佛的事迹。梵网经云:“我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在梵网会上,表明我来娑婆示现成佛度生八千次,还不是究竟显本,法华会上方究竟显之,谓“从本垂迹”,为莲故华。

(二)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如来寿量品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开今生示现之事迹,显尘点劫前早已成佛,大家莫误为父少而子老。

(三)华落莲成──喻废迹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何以要如此示现,为什么几十年来都不说久远成佛呢?为度生方便嘛!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利济群生,皆作如是方便示现,这都是真真实实,不虚妄骗人的。显久远成佛之根本,废今生成佛之事迹。

所谓“本迹”,没听过者,或许不易了解,简单说:释迦牟尼佛这一生示现教化众生,称“示迹”。尘点劫前第一次成佛是“本”。“本如所依处,迹如所行路”,譬如家是我们的本,外出不论多远,都不是本,行程是迹。所依处喻本,所行处喻迹,这道理能了解,就能明白本迹之一、二。我们讲四教仪,介绍法华时,只能说个大概,不是讲法华经,不能说得太多,欲详须研究法华经,才能彻底明白。

法华经二十八品,从叙品、方便品,到第十四安乐行品,皆属迹门的开权显实;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第十六如来寿量品,到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是“开近显远”,近是迹,远是本。前面是迹门,开权显实;第十五品至二十是本门的开近显远,近指这一代、这一生,远指久远劫前早已成佛。

关于权实之理,叙品、方便品,即明十法界十如是,“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谓之十如是。每一法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则有百如是。每一法界具十法界,十法界则有一百个法界;一百个法界就有一千个如是,这便是天台家的百界千如。法华经内容大致如此。法华会上才究竟畅佛本怀,所以,方便品,佛对舍利弗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总而言之,为令众生个个成佛。方便品偈颂云:“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所以,法华经妙理最殊胜,称为经王。

涅槃经是扶律谈常教,扶持戒律,谈论真常之理。“常”即真如自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佛灭后,若无戒律扶持,佛法难以流传,故用扶律谈常教理住持正法。涅槃经的常住道理,和法华经同一意义,同属第五时的醍醐无上法味。因此,智者大师判与法华同,称法华涅槃时。

涅槃,梵语详称摩诃般涅槃那,译为大灭度,简称入灭。新译“圆寂”,一切烦恼断尽,功德究竟圆满。佛并非八十岁入灭才证涅槃,而是成佛就证得了,约理说涅槃,约智言菩提;在娑罗双树间入灭,为对佛表示恭敬,谓佛在此世间化缘已尽,称作涅槃。说死或去世似有不敬之嫌。往往有人视死为涅槃,实属大错,因为一般人死了,也未得涅槃,怎能称之?就算高僧大德,未证诸法理体,没证果前,也不可名涅槃,起码得像阿罗汉,证偏真之理,谓偏真涅槃,一般人死就是死,不可说是入灭或圆寂、涅槃。

涅槃之理与菩提相同,是佛临将入灭,最后一天一夜说的法,名大般涅槃经。声闻所看涅槃经境界与大菩萨不同,见阿含游行经可知。这里指的涅槃是大菩萨境界。翻译大般涅槃经是昙无谶法师,也是优婆塞戒经译者。师是印度人,南北朝北凉时来中国游化,本没计划译经,至北凉(凉州),有人求译涅槃经,因此发心,先学中文三年,懂中文才开始翻译;但当时传来的经文并不完备,仅翻译二十多卷,又回印度求取部分,犹有欠缺,翻译四十卷,大致差不多了。据说后分,即佛涅槃后,分舍利等事迹那一段没传来,师欲回印再请,然北凉王沮渠蒙逊,国势已弱,北魏强盛,想并呑北凉;昙无谶法师不仅精通佛法,有解有行,且对世法、兵法深有研究,北魏王欲请为军师,师不应允;北凉沮渠蒙逊又恐师受北魏邀约,不让师走;但师非回不可,否则,心愿不满,北凉王决心中途暗杀,法师知己业力难逃,被谋害时,只四十九岁,实在可惜!不过,涅槃经后分,还是有人翻译,约二卷。

昙无谶法师译的四十卷涅槃经,分品并不理想,只十三品,三十三万三千多字,太繁了。南朝刘宋时代,慧观、慧严法师及谢灵运居士,皆大学问家,重新整理,修治润文,共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二十一万字,文词优雅,流传于南方,称南本涅槃。昙无谶译本谓北本涅槃。藏经中两种版本都有。智者大师弟子章安尊者,注涅槃经疏,便是根据再治本的南本涅槃。涅槃经疏共三十三卷,存于大正藏,后人有会本,我有部大般涅槃经经疏会本木刻版,台南湛然寺云庵法师请去印行,共五册;原本二十六本,五十二卷。湛然寺发心,要尽量印行台宗教典,研究涅槃经者,须看章安尊者的注疏。

刚说过涅槃经是扶律谈常,自世尊成佛至入涅槃,四十几年许多事迹,皆载其中,最主要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然如是,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以,当时竺道生法师只看到部分涅槃经,尚未阐扬一阐提也有佛性之理,道生法师就事先发挥了,时人不认同,将师逐出僧团;师至南方山上,把石头排好当听众说:“你们这些石头菩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断善根者也不例外,对不对呀?对,你们就点头。”结果,石真点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待涅槃经统统译来,证明道生法师所言无误,真有先见之明。中国古代祖师类此情况者不少,像智者大师,楞严经未至,没看过楞严经,著摩诃止观,梵僧见之就说:止观所说,许多内容与楞严经相似。没看过楞严经,怎懂其道理?这都是亲证境界。古人著作皆有修有证,不像我们东抄西抄做文抄公,假使抄得好还不要紧,就怕牛头抄到马尾去了,对不上,这种情形很多。佛佛道同,无论横说竖说,道理只有一个,所以经未传来,许多高僧大德就明白其义理了。

佛灭后,须仗戒法住持佛之正法,谓扶律谈常。涅槃经说五味:从牛出乳,由乳出酪,再从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以五味喻五时说法阶段。

“是为五时,亦名五味。”这两句总结上之五时。“是为五时”,指上说之华严时到第五法华涅槃时,谓之五时。怎知佛说法有此五时呢?智者大师根据经文,证明说法有这五个次第。

怎知华严时是第一呢?华严经明显说“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三七日中说华严,所以,五时列华严时为第一。

何以知晓鹿苑时(阿含时)是第二呢?法华经云:“即脱璎珞,更着粗敝垢腻之衣”,由此可知鹿苑是第二时,这是比喻,穷子离家失散,不识长者,见长者心生畏惧,长者为接近穷子,脱下璎珞宝衣,换上做粗工的垢腻衣服;喻释迦世尊在华严会上现千丈卢舍那身说大法,而声闻人不闻不见,不能接受,因此,示现丈六老比丘相,说声闻法接引声闻根性者,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先断三界见思烦恼,暂居三百由旬化城休息,再令回小向大。约经言名阿含时。

何以知道方等是第三时呢?藏经里大乘部,大集经云:“如来成道始十六年。”世尊假使三十岁成佛,那就是四十六岁说大集经,大集经属方等大乘经典,阿含十二之后有八年,讲方等教理,列为第三。

为何知般若是第四时呢?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载:“如来成道二十九年,已为我说摩诃般若。”释迦佛成道二十九年,为弟子们说摩诃般若经,也就是大品般若。既然摩诃般若是成佛二十九年说的,约五十岁后才说,可证第四是般若时。

法华经云:“成道已来四十余年”,大概说于七十三、四岁后。中国佛教认为佛入灭于八十岁那年的二月十五日中夜(半夜),涅槃经讲了一日一夜,既然如此,可能是二月十五日当天,说到入灭。

依据这些经典证明,佛说法四十九年,约其法义,大致可分成上说五个阶段。“亦名五味”,即涅槃经之从牛出乳,乃至熟酥、醍醐,谓之五味。法华玄义里,五时或称五味。

乳喻华严时,因若约根机言,小乘根性在华严时完全得不到利益,属牛奶原味,而大乘菩萨亲证法身慧命,似奶之本味称乳。约声闻根性言,华严时如乳。说四阿含、四谛法,如奶煮成酪,以酪味喻第二时。由酪再煮成生酥,方等时即生酥味。般若时是熟酥,由生酥制成。古印度醍醐是最高级乳制品,喻法华涅槃时为最上醍醐,无上妙味。

孤山智圆法师颂云:“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七年”,谓之五时说法颂。这首颂是根据四教仪说的,后来研究天台者太死板,执著别五时,不懂通五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8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