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举成名佛法南兴

法显大师是首位抵达印度求得大批梵文经典回国之译师写下可歌可泣的佛教史页。

为追求真理,及探寻正法源头,西行求法的古德,冒着生命危险,远涉流沙,攀越雪山,到西域、印度去求取经典的梵本,并精勤不懈地翻译,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魏晋南北朝期间,包括朱士行在内的西行先辈们,都没有到达印度,都只到了西域。而第一个到达印度,求得大批梵文经典回国者,是东晋的法显大师。

当时,新经不断翻译出来,但以经论二藏居多,律藏十分欠缺。他慨叹律藏的传译不全,有意往天竺寻求律部梵典,只因机缘未至,未能成行。在一次机缘成熟下,六十六岁的法显大师于晋安帝隆安三年(年)约集了四位志同道合的同伴,即道整、慧景、慧应、慧嵬四个人,一同由长安出发西行。

在张掖遇到另一批也是西行求法的僧人,早就计画要到西方去求经,不过没有成行罢了。他们是宝云、智严、慧简、僧绍、僧景等五个人。相谈之下,目的相同,于是十个人结伴同行,西去的队伍便扩大到十人。

西行没多久,他们便进入了八百里大流沙。

《高僧传》、《佛国记》记载:「西度流沙时,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不知方向,唯靠着太阳以分辨东西,想找寻前进的路,毫无痕迹,一路上只有死人的枯骨能作指标。常有热风鬼魅,遇上了必死无疑。」沙漠里的白天,气温总是高在九十度以上;一旦到了晚上,气温就立刻下降,降到接近冰点。

度过了沙漠,来到了焉夷国,智严、慧简、慧嵬相继以到高昌国(今吐鲁番)求路费为名与大家分手了。

到达了西域的于阗,是他们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没几天僧绍离开了队伍,跟着一个胡僧去罽宾国(今喀什米尔)。这时又有一个名慧达者加入。

一行七人越过葱岭,《高僧传》、《佛国记》上记载这一段艰难无比的路程:「葱岭上冬夏积雪不化,有恶龙吐毒,风雨飞沙不绝,遇此难者,万无一全。以往有人凿石为路,边上铺设栈道,长七百多级。他们抓着悬挂在河两岸的绳索渡河过去,类似的险途有好几十处。山上只有石头,道路险阻,绝壁千仞,往下一望,令人头晕目眩,前进时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这是汉代张骞、甘父所不曾走过的路。」

千辛万苦地翻过葱岭后,来到弗楼沙国。僧景、宝云、慧达不愿再前进了,在弗楼沙国的佛钵寺中礼完佛就准备要回国。而慧应在寺中一病不起,客死他乡。

十人走了七个,现在只剩下法显大师、道整和慧景。

离开了佛钵寺,继续向西行。到了小雪山(今阿富汗白瓦里山)山脚。

翻越小雪山时,身体虚弱的慧景禁不住暴风雪的袭击,冻得噤战不能行动,身子哆嗦成一团,发起高烧,口里涌出白沫。

法显大师脱下身上单薄的袈裟盖在慧景身上,这时的慧景,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眼看就要断气了。

「我不行了,你们继续前进吧,不要管我!」

「我们不能全部死在这里!」慧景知道自己过不了山,多次以微弱的声音劝法显、道整快点离开他,以免遭到同样的命运。可是法显、道整怎能离开呢?他们一起经历了多少苦难啊!他俩轮番鼓励慧景坚持下去。

慧景心中感谢两位师兄的慈悲,可是他实在无力前行了,竟死在他们的怀里。

法显、道整二人号啕大哭,大师抱着尸体痛哭失声说:「我们的愿望尚未达成,你竟去世了,这也是命啊!」便用白雪掩埋了慧景,挥泪向山顶攀登。二人途中相依为命,互相扶持。

他们又途经三十多个小国,终于到了中天竺。

法显、道整二人到了舍卫城,瞻礼佛陀说法的祇园精舍,有僧人问法显来自何处,答以汉地,僧人咋舌说,从没有听说过由汉地来此求法的人。

他唯一的同伴道整,一方面见到当地沙门的威仪殊胜,持戒精严,很受感动,一方面努力学习梵文和阅览经律,决定留下来定居,不想再回祖国了。

法显大师在此停留了三年,求得了《摩诃僧只律》、《萨波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綖经》、《方等泥洹经》等。

有商人在青玉佛前供养一把汉地的白绢团扇,他睹物思乡,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回忆离开长安十多年来,十人出关,同行道友中有的半途退转,返回国内,有的客死异乡,尸骨无归;有的居留下来,不再返回,如今只剩下自己一人,垂暮之年,孤身滞留异国,思念至此,乃决心准备归国。

晋安帝义熙七年(年)秋,法显大师与船上的二百多名乘客搭了一艘商船东行归国,出航两天后,遇上暴风,船舱浸水,大师一心诵念观音圣号,祈求菩萨保佑。这样经过十三天惊险的航程,漂泊到耶婆提国(今之苏门答腊),在此处停留五个月,又搭乘另一伙商人的船继续向广州航行。

义熙八年(年)夏初,第二次出航。航行了二十多天,一天夜里,又遇上了暴风雨,巨浪如山,惊险万状。乘客中的娑罗门认为有法显大师在船上,所以才会遭遇灾难,要把他推下海中。经一位施主的仗义执言,才压下了这一场风波。然而水尽粮竭,船长认为一般情形大约五十天就可到广州,现在已经航行了七十多天,一定是方向错了,乃调整方向后向西北航行。这样向西北航行十二天,终于望见了陆地,原以为是广州,登岸询问后,才知道到了长广郡界的牢山(即山东即墨东南海滨的崂山)。

大师要南行到京城去,青州刺史要留他过冬,法显大师说:「贫僧献身于佛教,志在弘法,目的未成,故不宜久留。」他十五年前由长安出发,与长安诸友别离已久,本想去长安。但是由于北方的政局混乱,一时无法前去,便决定南去建康,与佛驮跋陀罗共组一支金陵译经僧团,该译场集中了当时中国西行求法的法显大师、宝云、智严等沙门参与译事。

法显大师译出的经典,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共译出六部,六十三卷。

法显大师与佛驮跋陀罗合译《摩诃僧祗律》四十卷、《泥洹经》六卷,在佛教界引起很大轰动,使大乘法义兴盛于江南。由于法显、佛驮跋陀罗、求那跋陀罗等名僧的努力弘传,佛教在中国南方蓬勃发展。

大师之后来到荆州辛寺,在此示寂,享年八十六岁。佛教中道俗二众对于大师的逝世,都为之恸惜不已。

文:释如悲◆图:林轩愉

《梁高僧传》梁慧皎著、《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法显著.王邦维校注、《佛国记注译》法显著.郭鹏注译、《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历代佛教大师传奇故事》王燕主编、《高僧传奇》陈笑呐等编著、《十八高僧传》丛培香编著、《改变历史的佛教高僧》于凌波著、《中华高僧》慧皎等著,卢海山等译。

那是一棵树·那是一朵花·那是一条路

礼/拜/佛/陀

↓↓↓点击下面图片可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认真听闻勇于行善

五部大论简介

四家合注请法因缘里仁海外第一家店开幕广论与五大论交相辉映真如老师给病者的话认识严厉的慈悲要发愿不要抱怨南無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祈求您以慈悲双眼观视悯念!

祈愿社会安宁,幸福音声万世绵延!

祈愿世界祥和,慈悲明月永照人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南無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长按上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