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临终关怀与殡葬礼仪
生死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也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当一个人从幼年进入老年之后,无一例外地都会走向死亡。对于一个临终的人加以关爱,使他们安心地离开人世,是佛教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在一个人命终之后,让其有尊严地被安葬,则是佛教殡葬的重要仪式。本文拟简要介绍佛教临终关怀和殡葬礼仪,以使信众对佛教的临终关怀和殡葬礼仪有全面的认识。 一 临终关怀 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说,一生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命终能够顺利往生西方。欲往生西方,除了平时的念佛修行之外,临终关怀是否做得好,也是决定临终之人能否往生的关键。对于临终关怀的具体方法,近代高僧印光法师在《临终三大要》一文中作了详细的解说。法师认为,临终关怀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一个即将离世的人,往往会对世事和亲友十分眷恋,不忍离开人世。这时,他们往往会对即将来临的死亡显露出恐惧和悲哀的神情。对于临终之人,应当用温暖爱抚的语言来安慰他们,让他们能够放下一切执著,进入宁静平和的心境。特别是在病人神智还清醒之时,家人应当以温和的言语安慰,因为病人的一生,往往为了生计,或是名利而奔波忙碌。到临终之时,他们会有很多牵挂,舍不得子孙、金钱、家财。有了这些挂碍,纵然弥陀前来迎接,但因病人有诸多执著,也不能往生。因此,在安慰病人时,应当趁着病人还能言语,探问其有何遗愿,或者未了的心事,极力满其所愿,务必使其心无牵挂,生起正信,一心念佛,以便顺利往生西方。印光法师指出: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其次,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助念是为了帮助临终之人顺利往生而采取的方法。有很多修行者由于在临终之前被病痛折磨,虽然平时有念佛功夫,却不能得力。此时,临终之人往往会昏迷或精神错乱,不能产生正念,若没有人助念,就会往生到三恶道中。印光法师则认为,病人因心力孱弱,不用说平时从不念佛之人不容易相继长久念佛,即便是经常念佛之人,也必须依仗他人的助念,才能够得力。因此,家人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临终之人助念佛号。若病人尚未将终,当分班念佛,最好分为三班,每班限定几个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念,念一个小时,二班接着出声念,头班、末班默持。二班念完之后,三班接着念佛,如此周而复始。 在念佛的时候,既可以念六字洪名,也可以只念阿弥陀佛。对于念佛的声音的轻重缓急和声音高低,印光法师在《临终三大要》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法师说: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缓。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缓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 对于助念时所使用的念佛法器,印光法师说:“念佛法器,惟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这种临终助念的方式,可以有效解除临终之人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也可以缓解其家属的悲伤情绪,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 第三,切忌搬动遗体、哭泣,以防误事。在病人即将命终时,应当尽心为临终者助念,不能为病人洗澡、换衣服,或者搬动病人身体。更不能因为病人即将命终,而对病人产生留恋,甚至哭泣,只要顺其自然姿势,一心为其助念即可。印光法师在《临终三大要》中说:“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想,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嗔心生,而佛念息;随嗔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嗔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印光法师还认为,作为病人的子女,在父母临终之时为其助念,不仅是最大的孝道,而且还能够帮助父母顺利往生。在亲人断气之后,还应当继续念佛,不能搬动死者的身体,也不能哭泣,以免死者因为嗔心或对人世留恋无法往生。法师在《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二》中说: 世间为儿女者,于亲临终,多是落井下石。汝兄弟肯听我言,致汝父往生西方,是为真孝。汝须知无论老幼男女,临终均宜如是助念。均宜气断以后,至少须三小时,不动彼体,不停佛声,不行哭泣,愈久愈好。 印光法师不仅提出了临终关怀的具体方法,而且还指出了判断一个人命终之后能不能往生的具体方法。法师在《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一文中说: 以人将死时,热气从下至上者,超生。从上至下者,堕落。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眼及额颅热者,生天道。心热者,生人道。腹热者,生饿鬼道。膝盖热者,生畜生道。脚板热者,生地狱道。 印光法师告诉我们,若是一个人命终之后,我们可以从这个人冷热部位的不同,判断其往生的去处。因此,这些征兆是判断能否往生西方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为修净土法门的净土学人所重视。 二 临终关怀 世间的葬礼共有四种,分别为土葬、火葬、水葬和鸟葬。而佛家的丧葬风俗中,火葬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火葬在佛教中称为荼毗,通俗地说就是火化。《辞海》中对荼毗的释义为“阇毗”,意译“焚烧”、“烧身”。僧人死后,将尸体火葬,叫做荼毗。荼毗本是古印度葬法之一,先焚烧死尸,而后收葬遗骨。这一葬法自释迦牟尼涅槃被采用后,在佛教徒中广泛流传。当时佛教认为火是“善”和“光明”的象征,把火葬推崇为一种吉祥和高尚的葬礼。关于佛陀的葬仪,据佛经记载,佛入灭后,拘尸那城的居民聚集一起,各自准备了香花到娑罗双树林供养佛的遗体。供养七日后,在黄昏时移灵于床上。到了城东门,停留在各街巷,行烧香、散花之礼。男女老幼供养后,出城北门,到天官寺将床置于地上。在这里,佛的弟子阿难先以净香汤洗浴佛身,接着以五百张净白布缠身,安置在金棺中,然后灌入麻油,再将金棺放在大铁椁中,并用檀木椁包裹其外,最后起火燃烧。荼毗后获得无数的舍利,当时有八国国王皆遣使来迎佛陀舍利,以便建塔供养。从此,火葬成为出家人最隆重的葬礼,成为佛弟子人生归宿的唯一途径。 中国汉地传统的殡葬法为土葬法,故民间有入土为安之说。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信徒亡故后,火葬的习俗也随之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信徒也普遍采用火葬的方式来安葬死者,这一风俗逐渐遍及全国,并且在世俗民众中广泛流行。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些较小寺院的僧人圆寂,通常是用一种特制的缸,死者结跏趺坐于缸中,然后填充木柴、木炭、松香、香料等易燃物,再点火焚化。在一些较大的寺院,专门设有化身窑,为僧人及信徒(在家居士与僧人相同)火葬。出家人圆寂,通常要举行荼毗仪式,其内容包括: (一)封龛。寺中有僧人圆寂,大众先为死者助念几天,然后为其沐浴更衣,装进往生龛中,放在寺院中的西归堂(现代寺院多因地制宜而放置)。在龛前设立香烛供品,大众穿袍搭衣,至龛前两边站立,维那举香赞,然后念《心经》、《往生咒》等经咒,主法者拿封条在手,捧着说法。 (二)起龛。在荼毗之前,大众先集合在龛前,主法者持拄杖在当中站立。维那举《香赞》,接着齐声念诵《佛说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主法者拿杖在手转三圈后,拄在地上说法,说法内容以祝愿圆寂者往生西方为主。说法后,以杖击龛一声,喊:“起!”众人念佛将龛抬到化身窑,放入窑中,一般在七天之后荼毗。(三)荼毗。大众在化身窑两边站立,窑前设置香烛、供品,主法者站在中间,众唱《香赞》、念《佛说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后,主法者说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后,持一火炬,画一圆圈后,说:“既遂缘而顺寂,乃依法以荼毗,梦百年弘道苦行之身,入一道涅槃之境,唯愿慧镜分辉,真风散彩,菩提园里,开敷觉意之花,法性海中,荡涤心尘之垢。(不同的主法者所说法的内容会有所不同)”然后,主法者将火炬扔入窑中,喊“烧”。大众念佛,唱赞和回向偈,荼毗仪式结束。待荼毗之后,寺中人翻检骨灰,找出舍利子和舍利花供养。 在荼毗之后,佛教通常还有入塔的习俗。佛教徒的遗体火葬后的骨灰(或舍利),一般建塔安奉,安奉的仪式称“入塔”。佛塔起源于印度。又名“窣堵波”、“浮屠”或“塔婆”,汉语意思是“大冢”、“冢”、“方坟”等,最初是用来将佛陀的遗骨或遗物埋葬作冢状,为净心祭祀之所,此即塔(窣堵波)的起源。随着时代的变迁,塔的供奉内容有很大的变化。《十二因缘经》中说,僧众卒后,亦可作塔安奉。这说明,塔已经由当初的供奉佛陀舍利转向了供奉一般僧人的舍利。佛教律典中规定,允许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皆可起塔。后来僧众不仅有舍利塔,更有“肉身塔”。此外,一般信众亦可作塔埋骨。 佛塔建筑传入我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相结合,塔的结构和种类以及用途等都有很大的发展,也形成各种形态、各种风格。而塔陵、塔林、塔院,以及供信众安置骨灰的“普同塔”的形成,构成了佛教特定的塔葬传统礼仪。有很多佛寺的普同塔林,也逐渐由最初的安奉僧人舍利的功能,变成了一种佛教景观,塔林也成为塔文化中的宝贵遗产。诸如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山西五台山塔林、浙江普陀山普同塔等,都是重要的佛教文物。 佛教的临终关怀和殡葬礼仪,是一个佛教信徒从临终往生到后事处理的完整礼仪。这两种对亡者的关怀和处理方式,千百年来一直被佛教徒所继承,并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尊重与保护,已经成为佛教仪轨中的重要一环。 摘自《寒山寺》杂志年第1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9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慧律法师对福袋咒轮包的详细开示此咒轮包
- 下一篇文章: 说法狮子吼姐妹情深姐恩难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