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海寺简介二地理位置三寺院特
北京湿疹诚信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镇海寺 一、镇海寺简介 五台山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北距台怀镇5公里,这里苍松翠柏,曲径通幽,是一处极其清静的所在,是五台山“镇海明月景区”的主景区。镇海寺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隶属于黄教寺庙,清代至民国时期是章嘉活佛普度众生的殊胜道场。据古碑记载,明代时,五台山高僧铁林果禅师(就是后来修建了五台山殊像寺大文殊殿和圆照寺大雄宝殿的那位)曾经在这里隐居修行,被专家认为可能是这座庄严古刹的开山祖师。到了清代,这里由青庙改为黄庙,成为章嘉活佛驻锡演教的道场,也成为了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和章嘉活佛下属的“佛爷六处”之首。寺院坐西朝东,坐落在海拔米的山丘上,面积平方米,分上下两院,上院为十五世、十六世章嘉活佛肉身舍利殿,下院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伽蓝殿、祈福殿、塔院,皆为清代建筑。塔院内有三世章嘉活佛若贝多吉的肉身舍利灵骨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镇海寺是一处天人合一的风景佳境,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活佛驻锡的护国道场。寺院因山借势,错落有致,从山腰到山顶形成步步高升格局。寺前有幡杆、石狮,寺内有殿堂楼房间。现仅存有四座大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关公殿,其中观音殿又称文殊殿,殿内供奉有五尊菩萨,两侧是十八罗汉。寺后有一座小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墓塔八面雕有精细的人物图案。章嘉活佛是黄教中一个历代沿袭的职位,其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活佛。康熙皇帝尊章嘉活佛为“大国师”,让其统管内蒙五十旗。第十九世章嘉活佛、即末世活佛被袁世凯委任为北京、西宁、五台山黄教的首领,后来还担任了国大代表。这个末世活佛在五台山拥有极大权力,因镇海寺是他的行署,所以镇海寺的规模也日渐庞大。 寺南侧为永乐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内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年)造,传为金顶玉葬。塔周雕佛传故事,上部为四方佛像,周设廊屋,画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菩萨。十五世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二、地理位置 镇海寺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给人一促静寞幽深的感觉。入寺四望,南侧的山峰,长满密密麻麻的杉树和杨树,北侧的山巅上,千年古松出于(山免)岩石之中。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浓荫苍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寺庙区还是少见的。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树有幡杆,蹲有石狮,筑有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寺内康熙五十年正月御制碑文言:“兹镇海寺者,乃交口之幽丛,当台怀之胜概,崇基峻刹,缁流禅诵之堂,奥境灵区,法驾经行之地。”三、寺院特色 (一)建筑特色 镇海寺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有殿堂楼房一百间。该寺的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天王殿内两壁有有四大天王,正中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坐卧狮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去有一套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在长七点九米、宽七米、高一点三米的平台上,立有高九米多、状如藻瓶的石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图,并着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圆腹之上,立有层层内缩的尖顶。这座塔的造型别致,雕刻精细华美。(二)镇海松涛 “镇海松涛”在近年来已成了五台山一道最诱人的风景。镇海寺坐西向东,背山面水。三面山峦欺负,左右涧水奔流,庙院所锯的小山丘酷似一粒硕大的宝珠,让宛如游龙的两道山溪盘绕戏耍,故这里被风水学家称之为“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沿着镇海寺北面的石阶步行而上,会看到和乘车不一样的风景。数十株笔直粗壮、直插蓝天的迎客松,还有满坡满沟的通绿,以及山鸟的欢歌、山泉的鸣奏。静耳细听,似乎还有一种缠绵不绝的沉宏的声响,酷似从遥远的天际传来的雷声。 (三)观音殿内----男相观音 殿内主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另外还有白文殊,绿度母及十八罗汉。三大世塑像按喇嘛教的塑像特点,均为庄重、伟岸的男子形象,头顶螺结,胡须满腮,泊然禅定,令人肃然起敬,具有浓郁的印度造像风格。他们都是印度人,在家时都是显赫人家的男子,修成正果后虽然已经超脱了男女性别的约束,但仍然以男性的形象出现,在佛教的故乡印度,所有的佛菩萨几乎都是男身,这几尊佛像据说就是从印度请来的。这也充分展现了镇海寺与别的寺庙的不同之处。 (四)章嘉活佛舍利塔 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年)。内有三世章嘉活佛若贝多吉肉身舍利。塔高九米,状如藻瓶,白身铜顶。塔基八角,每角塑有一位金刚力士,基层八面浮雕为释迦摩尼的行化事迹,并雕饰山水鸟兽,精细华丽。塔身正中雕有三世佛,两侧围有密宗八大菩萨:文殊、观音、普贤、弥勒、地藏、金刚手、虚空藏、除盖障。塔身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塔刹为铜质镏金宝瓶,称为“金顶玉葬”,是藏传佛教最高的葬丧级别。 四、历史 章嘉活佛是一个黄教中历代沿袭的佛位,自清朝康熙皇帝后,被历代皇帝尊为国师。第十五世章嘉活佛名叫饶补达尔计,住北京松竹寺,每逢夏季,来五台山避暑坐静。他看到镇海寺风景优美,来山期间常在这里居住,后来又将镇海寺表庙改为黄庙。章嘉饶被尔计乾隆年间圆寂于北京,后灵骨运到镇海寺,始建墓塔。以后各代章嘉,均常住镇海寺。传到第十九世章嘉活佛,即末世活佛被袁世凯委任统管北京、西宁、五台山黄教的首领。五、传说故事(一)顺治出家、康熙寻父的故事 顺治十七年,最亲密的董鄂妃因病去世,顺治帝悲痛欲绝,据野史记载,他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了家,康熙作了皇帝后,曾先后五次朝拜五台山,据说就是为了寻找父亲顺治皇帝。有一天清晨,康熙爷微服私访来到了镇海寺,山门外有一个中年僧人正在打扫院落,康熙看着面熟,就顺便问了一句:“师傅您上下怎么称呼?”僧人答:“贫僧法号八叉。”康熙觉得这个法号挺有意思,于是嘴里念叨着“八叉、八叉……”慢慢走下山去,刚刚走到山脚,忽然大悟,“八叉、八叉,上八下叉,不正是一个父字吗”?原来这位八叉师傅竟然就是父亲顺治。大喜之下,康熙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寺院,却再也找不到父亲的踪影,问寺院的师傅,谁都没有听说过八叉这么个和尚。沮丧之余,正准备离开寺院,却在山门外的墙壁上看到了一首墨迹还没有干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离家当僧花山寺,不幸碗破被赶出。 古有子债父来偿,今希父债子来还。 康熙心里一酸,堂堂大清国的皇帝,居然落到了打破一只碗被逐出山门的境地,但可以看出父亲出家的信念非常坚决。于是只好遵命在景德镇烧了几窑上好的御用瓷碗,分发给五台山各大寺院,替父亲还了债。直到现在,五台山的许多寺院中还保留着康熙皇帝赐给的御碗呢!镇海寺也从此关闭了八叉和尚出入的那座山门,只有真龙天子御驾亲临时才开门迎接,称为“龙门”。左面这座山门叫做“佛门”,是留给我们这些普通朝佛之人进出的。 (二)张小梅的故事 相传,镇海寺对面山底原有一个海眼,说不定什么时候,海水喷涌而出,冲毁田地,淹没村庄。文殊菩萨造福众民百姓,便将一座佛塔置于海眼之上,镇住了泛滥的海水。后来就在这里建了寺院,称为镇海寺,那座塔,就叫镇海塔。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从前,在这“二龙戏珠”山脚下住着一户姓张的人家,当家男人早亡,留下了母女二人,母亲张大妈怕独生女小梅每天长命,就到五台山菩萨顶许下愿,求文殊菩萨多保佑。母女俩相依为命,靠采蘑菇卖钱度日。小梅长到十八岁,出落得如花似玉。她到山上采蘑,山花羞得不好意思抬头;她在山上唱歌,百灵愧得不能开口;她到泉边洗脸,倒影映在泉水里,清泉喜得起波纹。谁知山下的泉眼是跟东海相通的。小梅常到泉边洗脸,竟然惹出了是非。这天,小梅采满一篮蘑菇,唱着歌儿走下山来,又到这泉边整容梳洗,突然,从泉眼里出一股洪水,淅淅形成恶浪。小梅惊恐万状,正要提篮逃走,一阵大风吹来,水势汹涌,小梅被卷入水中,转眼不见了。泉眼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张大妈做好饭,单等小梅回来。可是左等不回来,右等不回来,看看日头西沉了,还是不见小梅。张大妈急忙求告乡亲四出寻找,大家灯笼火把地折腾了半夜,最后在泉边找到两样东西;满满的一篮蘑菇,湿漉漉的一只花鞋。再说小梅被恶浪冲走,漂漂悠悠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等她睁开眼来一看,竟然到了一幢华丽的小楼上。看窗外,对对鱼虾游来游去,棵棵珊瑚树红若火焰。 小梅下惊疑间,房门打开,进来两个丫环,一个端着梳妆匣,一个捧着锦绣衣,请她梳妆打扮。小梅问,这是什么地方,捧梳妆匣的丫环回答说:这是东海龙宫啊!只因你常在泉边洗脸,把你的美丽的面容映入我们龙宫。我家少爷是老龙王的九太子,被你的美丽迷住了,他卷起海涛把你弄到这里,为的是让你和他形影不离。”小梅急得哭出声来:“快送我回去!快送我回去!”这时,只见龙王九太子走进来,他龙头人身,披着鳞甲,瞪着圆鼓鼓的眼睛,上前说道:“我把你接到这里,为的是咱俩好成良缘,快些梳妆打扮吧。”小梅摇头道:“你是龙王的太子,我是民间贫家女,怎敢高攀?快送我回家,我要侍奉我的母亲。”九太子一听,立刻变了头脸,恶狠狠地说:“你就是不从,也休想出龙宫!”小梅是个绝顶聪明的姑娘。她想:让自己跟这个可怕的龙王九太子成婚,是说啥也不成的,得用一个计策才能脱身。她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便对九太子说:“我是佛门信徒,你要想跟我成亲,就先把我送回家中斋戒,三日后再到我家迎娶。不然我万万不从!”九太子一听事能如愿,高兴地应许,随即派巡海夜叉背小梅渡东海,出海眼。小梅刚把眼睛闭上,就听见耳旁涛声大作,不一会儿“格登”一停,睁开眼一看,她又回到经常洗脸的那个泉边。天蓝蓝的,太阳红红的,山花还是那样美,泉水还是那样清,小梅好像做了一场恶梦。一阵清风吹来,她才醒过神来,急急忙忙跑回家中。张大妈一见小梅回来,喜出望外,抱住女儿就哭。小梅向母亲哭诉了她的遭遇。张大妈知道龙王九太子还要来逼着成亲,就同女儿上菩萨顶进了香,求文殊菩萨保佑。当天晚上,母女俩做了同一个梦,梦见一位老僧对她们说:“三天头上,你们再去菩萨顶烧香,就可免去灾难。”转眼到了三天头上。海眼里又卷起一股恶浪,涌出很多鱼虾。鱼虾化作人形,抬着花轿,在前边开路,龙王九太子变成美少年,头插喜花,身穿大红吉服,跟在后面。不料,美丽的小梅和她母亲都不见了,只留下一座空屋。九太子方醒悟到中了计,怒不可遏,复了原形,兴风作浪,鱼虾在波涛中活蹦乱跳。水越涨越高,大水淹没了村庄和田地,人们在水中挣扎逃命。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朵五彩祥云,一只大铜锅从空中落下,正好扣压在海眼上,一只绿毛狮在而降,吸干了地下的水。遍地的鱼虾回不了海眼,只得在地上蹦跳,那九太子也被文殊菩萨用法所擒。五台山众百姓从此免除了海眼冒洪水的灾难。后来,在罩海眼的大铜锅上又建了一座塔,叫做“镇海塔”。至今,镇海寺对面的东山脚下,有镇海塔耸立。六、住持介绍 五台山镇海寺管家—西拉嘉木措,俗姓胡,名进光,年生于山西省五台山苇地坪村。他排行老小,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从小机灵俊俏,又很乖巧,很是讨人喜欢,父母哥姐都对他宠爱有加。他们家虽然不算富有,但他们靠勤劳的双手营造着这个大家庭,日子还算过得不错。进光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老实本份的农民,母亲是一位慈祥善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家里供着佛像,天天礼拜,还常到附近的文殊洞上香,闲暇和节庆时也去10公里以外的台怀镇寺庙里朝拜。妈妈还经常给他们讲文殊菩萨应化的故事。小进光受到家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就看见佛菩萨即知下跪叩头,口念“阿弥陀佛”。尽管他不知道跪拜念佛是什么意思,但他总是做得那么认真可爱。年岁稍长,渐渐对寺庙那恢宏的建筑、庄严的塑像、威仪的法师、动听的诵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神密莫测的佛家生活充满了无比向往。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进光跟随母亲来到台怀镇礼佛,当至菩萨顶朝拜时,看到殿内两边端坐着僧人,桌上摆着经书,正在诵读经文,其中有一位与进光年纪相仿的小师父神情专注、音声清脆地诵持藏经(这位师父就是现在菩萨顶的管家章样摩兰),进光被眼前这种神圣庄严的一幕深深吸引,心里油然生起一种强烈的出家念头,他把这种想法和愿望告诉了妈妈,妈妈当然舍不得与自己朝夕相处、年岁尚小的儿子出家为僧,但转念一想,自己孩子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管”是喇嘛乐队中的主奏乐器,而和尚乐队却是以“笙”为主奏乐器。因为西拉嘉木措的岁数太小,刚开始时确实有点难度,但他经过师父反复耐心的指导,以及他那聪明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很快就入了门。通过三年的刻苦磨练,基本上掌握了管子这一乐器。同时,他又对别的乐器也产生了好奇心,因为在熟悉管子的基础上再学别的器乐,相对就容易多了。他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没几年就把笙、梅、唢呐等乐器都掌握了。与此同时,他的佛学知识和藏文水平也大有提高,藏文经典也能读诵,唱经的声音也十分清脆洪亮,遂成了菩萨顶的一位能手。期间,还有几位与他年龄相仿的师兄弟,个个争强好胜,相互激励,你追我赶,勤奋学习,戒律严明,遂形成了一支富有朝气的僧伽队伍,继承恢复了菩萨顶传统的二些仪规仪式和法事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每年6月法会和腊月法会期间的“跳布扎”。“跳布扎”也称金刚舞,是菩萨顶的喇嘛在奉旨道场上所跳的一种古朴粗犷、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在清康熙年间从西藏传人五台山。每年6月14日、15日和腊月二十九日举行,在大鼓、大镲、大号、刚顿、海螺、唢呐、笙、管、梅、铙、小鼓等法乐伴奏下,头戴面具,翩翩起舞。其声势浩大,气氛庄严,很富感染力。他们还在每月的27日、28日、29日这3天和念《金刚经》,“和念”是带乐器伴奏的经文讽诵形式。“和念”形式是于元代时在五台山佛教中创立的,为五台山佛教的法事仪式增添了光彩,也使得经文讽诵和法事仪式向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并具有了较强的欣赏价值,从而形成五台山佛教在法事仪式和经文讽诵方面的一大特色。菩萨顶在以洛桑隆多、洛桑丹增等老一辈喇嘛的教授下,培养出像西拉嘉木措等年青的一批佛教演奏队伍,为恢复五台山佛教音乐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西拉嘉木措不仅学习钻研、虔诚信佛、一切行为都如法如律,而且为人处事又是那么诚实厚道,深得全寺僧人的赞许。因此,在年就担任了出纳之职。由于他对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在担任出纳的5年期间,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帐目管理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西拉嘉木措自年出家以来,一直在庙里学经习字,苦练器乐,打下了良好的佛学基础,到年他才第一次走出五台山去四川朝拜峨嵋山,参访善知识。峨嵋山也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道场。山中寺庙林立,风景秀丽。西拉嘉木措瞻礼了普贤菩萨,还参观了报国寺、仙峰寺、金顶、伏虎寺等著名寺庙。年还去青海塔尔寺,因为菩萨顶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宗喀巴是格鲁派的创始人,塔尔寺的所在地即为宗喀巴的降生处,也为今日蒙藏地方的佛教中心。所以,塔尔寺就成了每位藏传佛教僧侣朝圣之地,西拉嘉木措当然十分渴望朝拜祖师的灵迹圣地。通过几天的辗转颠簸,他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圣地塔尔寺。塔尔寺,位于青海西宁郊外塔山,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寺分别为西藏的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和甘肃夏河县的拉卜楞寺),该寺依山就势,逐层升高,僧舍余间,以大经堂、大小金瓦寺为其核心。其寺宇雕梁榱栋,珠光宝气,带有鲜明的藏传佛教特色的各种绸缎剪堆、绣堆的佛像,佛教故事图布满殿壁,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布满佛像、墙壁,俨然一座神密的世外殿堂。西拉嘉木措首先礼拜了大经堂内纯金铸造的宗喀巴上师灵骨舍利塔,随后参访了大经堂下设立的研究显宗教义的显宗学院、研究密宗教义并研究因明的密宗学院、研究天文、历算、占卜的时轮学院和研究医药治病的医学院。并与小金瓦寺的喇嘛们交流了有关“跳布扎”的仪规仪式,还参观礼拜了一些其它寺院,并向寺内的大喇嘛请教了藏密方面的一些相关知识。西拉嘉木措此次塔尔寺之行,既领略了庞大宏伟的佛寺建筑和宗教氛围浓厚的圣地,又开扩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真是受益匪浅,不虚此行,从而激励着他更加精进地钻研佛学,修习佛法。由于表现突出,于年被选任为菩萨顶的副管家,协助年轻有为的管家章样摩兰把寺庙管理得井井有条,生机勃勃。章样摩兰也是五台人,比西拉嘉木措年长两岁,年出家于菩萨顶,在该寺年轻喇嘛中他是个佼佼者,诵经、藏文、乐器等样样精通,是个有思想、有谋略,具有大家风范、喜闻乐道的好当家师。他非常注重培养僧才,严格要求僧人的言行戒律,使菩萨顶这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僧伽队伍成为五台山黄教寺庙的典范。年8月,五台山佛教协会、五台山宗教局选派西拉嘉木措担任了镇海寺管家。镇海寺风景秀美,环境优雅,三世章嘉活佛曾在此闭关修习,讲经弘法,盛极一时。当西拉嘉木措来到镇海寺时,发现这里的管理制度混乱,有些僧人素质欠佳,一些设施陈旧损坏,他就发誓要把这些不合格的地方彻底改观,恢复昔日的辉煌。为了更好地管理保护好国家文物,对一些殿堂进行了维修,并安装了监控设置,他还自筹资金修建了通往寺庙的汉白玉石台阶,还维修建造了客堂、僧舍、五观堂,装上暖气,接上了自来水管道,为寺僧的生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硬件条件具备的同时,他更加注重僧伽队伍的建设,开始整治僧风,规范僧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从菩萨顶等寺精选了一批知识广、素质高、有活力的年轻僧人来镇海寺共同振兴佛法。比如现在的副管家海水、培杰,就是既懂藏文,又会乐器,有一定修养的骨干僧才,他们积极配合管家西拉嘉木措复兴镇海寺。镇海寺在这些年青有为僧人的整动下,充满了灿烂的明天。西拉嘉木措身体力行,严守戒律,深究佛法,把每天的学习生活安排得很紧。早上4点30分起床,5点上殿,集体完成早课。用藏文依次讽诵:一、皈依发心仪规,二、释迦牟尼佛赞,三、兜率天上师瑜伽法,四、供上师仪规(即《喇嘛措巴经》,此经是五台山黄庙法事仪式中常用的主要经文之一。这部经是由若干段较短的经组成),五、普贤菩萨行,六、圣贤士行,七、入菩萨行愿,八、往生极乐净土愿,九、总回向文等经咒,7点下早课。早饭后,8一11点师父教授弟子读诵藏文经典,而且还要求背诵经文,因为义由词显,词如不牢记,义就无所属从,只有背熟经文,才能真正领悟经典。因此,他们不论在僧舍或在看守殿堂,都认真背诵经文,从不荒废时光。下午3—5点学习汉文佛学知识,晚上6点集体上晚课,诵念大白伞盖略(大都为咒语)、智慧道坡岸佛母、心经、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赞叹、忏白救度佛母等经咒。晚课结束后,由西拉嘉木措负责教授佛教音乐知识,用传统的工尺谱口传心授,同时他还购置了一整套打击法器和伴奏器乐。西拉嘉木措一一指导弟子掌握器乐的演奏方法,他们都认真学习,刻苦练习,现在基本上能吹奏一些黄庙的佛教音乐。如:《万年花》、《四字如意歌》、《尺字如意》、《翠黄花》、《干枝梅》、《过山虎》、《六字真言》、《水螺音》、《嘛尼》、《山坡羊》、《上师供》等曲目。他们是继菩萨顶以来的又一支黄教音乐队伍,为继承光大五台山黄庙音乐作出贡献而努力。镇海寺现有僧人23名,大多为20多岁,最大的也不过40余岁,最小的12岁;大多为内蒙古和汉地之人,也有来自西藏、青海的,他们都和睦相处,平等待人。这种祥和的氛围就为他们修习佛法造就了一个良好环境。西拉嘉木措深知,镇海寺之所以名声显赫,是因为三世章嘉活佛曾驻锡于此,寺以人显故。因此,他决心把这批年轻僧人培养成有素质有修养有知识有律仪的僧伽队伍,使镇海寺再现昔日辉煌。 七、重要节日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法会 农历五月十三,伽蓝菩萨圣诞祈福法会 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燃灯祈福吉祥法会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报恩法会 八、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镇海寺到了,这里北距台怀镇5公里,是五台山“镇海明月景区”的主景区。镇海寺的历史现在已经很难考究了,据古碑记载,明代时,五台山高僧铁林果禅师(就是后来修建了五台山殊像寺大文殊殿和圆照寺大雄宝殿的那位)曾经在这里隐居修行,被专家认为可能是这座庄严古刹的开山祖师。到了清代,这里由青庙改为黄庙,成为章嘉活佛驻锡演教的道场,也成为了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和章嘉活佛下属的“佛爷六处”之首。寺院坐西朝东,坐落在海拔米的山丘上,面积平方米,由正院、永乐院、南院、后院四个院落组成,有殿堂房屋多间,是一处天人合一的风景佳境,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活佛驻锡的护国道场。 (入寺山路上观赏镇海松涛) 好了,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踏着古松夹道、溪水环流、勾栏曲折的青石山径登上镇海寺。镇海寺堪称五台山风景第一寺,在景色略显单调的五台山,镇海松涛的幽深灵秀会让您眼前为之一亮,连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都有“不必升堂还入室,钟声早觉空人心”的感叹。乾隆皇帝对镇海寺是情有独钟的,在他留下的首描写五台山的诗歌中,竟然有21首是赞美镇海寺风光的。在《镇海寺即日》中,他写道: 一溪流水沿洄落,几栈迥蹊曲折跻。 除却云栖上天竺,世间何处更堪齐。 意思是说,除了杭州云栖寺和上天竺寺山光凝翠、竹林掩映的清幽景致外,这世间怕是再没有比镇海寺苍然深秀的松涛古刹更美的风光了!对镇海寺风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正因为镇海寺在五台山的众多古刹中最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年,国家邮政总局才把镇海寺列入了《五台古刹》专题邮票(共六枚,其余五枚是:台怀镇寺庙群、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菩萨顶)的发行选题。古人说:“五台镇海多古松,霜皮黛色高参天。”镇海松涛是五台山的一大胜景,来到镇海寺,不论何时何处,我们都可以听到此涨彼落、汹涌深沉的松涛声。即使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只要将耳朵贴在镇海寺任何一棵松树的树干上,也可以听到起伏跌宕的阵阵涛声。镇海寺周围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油松、云杉、华北落叶松、青杨、白桦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分布在寺院周围,面积达多亩的油松林,这些古松高大挺直、姿态雄健,树龄大约在-年之间,是五台山最大的两片古油松林之一(另一片为金岗库后的油松林),也是五百里五台最享有盛誉的一片景观林。 (山门前讲讲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和二龙戏珠的风水)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镇海寺的山门。大家有没有发现镇海寺的山门和其它寺院的山门有什么不同?对了,这座山门在造型和布局上倒谈不上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三座门的名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知道,走遍天下,寺院的三门都是空门、无作门和无相门,但是镇海寺的三门却别具一格,除中门仍叫空门外,右面的门改成了龙门,而左面的门则称作佛门。为什么呢?是因为顺治皇帝在这里出过家,章嘉活佛在这里说过法的缘故。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性情淡泊、笃信佛教,他的一首诗这样说道: 朕乃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顺治十七年,最亲密的董鄂妃因病去世,顺治帝悲痛欲绝,据野史记载,他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了家,康熙作了皇帝后,曾先后五次朝拜五台山,据说就是为了寻找父亲顺治皇帝。有一天清晨,康熙爷微服私访来到了镇海寺,山门外有一个中年僧人正在打扫院落,康熙看着面熟,就顺便问了一句:“师傅您上下怎么称呼?”僧人答:“贫僧法号八叉。”康熙觉得这个法号挺有意思,于是嘴里念叨着“八叉、八叉……”慢慢走下山去,刚刚走到山脚,忽然大悟,“八叉、八叉,上八下叉,不正是一个父字吗”?原来这位八叉师傅竟然就是父亲顺治。大喜之下,康熙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寺院,却再也找不到父亲的踪影,问寺院的师傅,谁都没有听说过八叉这么个和尚。沮丧之余,正准备离开寺院,却在山门外的墙壁上看到了一首墨迹还没有干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离家当僧花山寺,不幸碗破被赶出。 古有子债父来偿,今希父债子来还。 康熙心里一酸,堂堂大清国的皇帝,居然落到了打破一只碗被逐出山门的境地,但可以看出父亲出家的信念非常坚决。于是只好遵命在景德镇烧了几窑上好的御用瓷碗,分发给五台山各大寺院,替父亲还了债。直到现在,五台山的许多寺院中还保留着康熙皇帝赐给的御碗呢!镇海寺也从此关闭了八叉和尚出入的那座山门,只有真龙天子御驾亲临时才开门迎接,称为“龙门”。左面这座山门叫做“佛门”,是留给我们这些普通朝佛之人进出的。 从停车场一路到山门,您有没有发现镇海寺和“龙”有着难解的缘分——松是龙松、门是龙门、出家人是真龙天子,还有,连它的风水都是正宗的“二龙戏珠”。我们看,南北两侧的山脉恰如两条从天而降的巨龙,在形如宝珠的寺院前面环抱相聚,恰似“二龙戏珠”,形成了一处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难怪顺治皇帝会选择这里出家、章嘉活佛会常驻这里避暑修行。 (从天王殿到观音殿) 镇海寺的山门同时又是天王殿,和其它寺院的天王殿一样,也是前弥勒、后韦驮、两边四大天王的布局,最能反映它藏传佛教特色的是殿顶上的“初转法轮”铜雕,两只鹿代表鹿野苑,法轮代表佛祖说法的意思,这组塑像纪念的是佛组成道后初次在鹿野苑讲经说法的事迹。“初转法轮”是藏传佛教寺院区别于汉传佛教寺院的显著标志。 这是镇海寺的大雄宝殿,内供横三世佛,在这里我们就不细看了,咱们直接到后面参观镇海寺独具特色的一座大殿——观音殿。我们印象中的观音菩萨都是貌若天仙、端庄秀丽的中年妇女,外国人称之为“东方维纳斯”,但是您知道观音菩萨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吗?您见过长着胡子的观音菩萨吗?请大家和我一起到观音殿中看个究竟。 (观音殿中一脸大胡子的观音菩萨) 大家猜一下,中间佛坛上这三位大胡子外国人,哪位是观音菩萨?其他两位又分别是谁?呵呵!我来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中间这位就是观音菩萨。乍一看观音菩萨变成了这副模样,是不是有点儿难以接受。(游客问:观音菩萨不是女的吗,什么时候变成大老爷们儿了?是不是寺院的师傅搞错了?)没错!相反,这才应该是这三位菩萨的本来面貌,他们都是印度人,在家时都是显赫人家的男子,修成正果后虽然已经超脱了男女性别的约束,但仍然以男性的形象出现,在佛教的故乡印度,所有的佛菩萨几乎都是男身,这几尊佛像据说就是从印度请来的。至于女性菩萨的出现,是因为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大致在南北朝时期),为了吸纳众多女性佛教徒而实施的伟大变革。大家想想:中国自古讲究男女授受不清,一个女人家在自己的闺房里供奉一尊大老爷们儿的塑像,于情于理能说得过去吗?这一转变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他不仅使占中华民族半边天的女性成了观音菩萨的忠实信徒,也使肃穆压抑的佛教殿堂多了几分妩媚灵秀之气,使佛教从宫廷走向了民间,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观音菩萨的前面是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和他的两大弟子——贾曹杰、克珠杰,合称“父子三尊”。三大士的两侧还供奉着白文殊和白度母。在藏传佛教中,度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有二十一种形象,人称“二十一度母”,其中白度母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它的特点是头上有七只眼,老百姓把她叫做“七眼女”。 在离开观音殿前,我们还应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hyj/12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龙猛受南天铁塔金刚萨埵灌顶为密宗开祖之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