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高僧临终遗言,惊醒人们中心最深的执迷
心理疾病是困扰人们的一大社会问题,焦虑、炫富、残忍、偏执……越来越多的人也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治愈这些心理病,还需要去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来找寻方法。历代的高僧大德也在用各种方法,让佛教的智慧去启迪众生。尤其是下文中的几位大师,更是用生命最后的呐喊去试图警醒世人。心理病之一:狭隘茗山长老:临终最后一首遗偈写道:“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各宗各派,殊途同归,信此信彼,信仰自由。相互尊重,不立门户,六和无诤,团结互助。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逐步修炼。”这是告诫大众各人修习适合自己的法门,不要互相排斥,团结互助,依教奉行。茗山长老的临终开示看似是针对各宗派非要狭隘地争出个高低之分而言的,是故茗山长老言:“信仰自由、相互尊重、六和无诤、团结互助。”实际上,大和尚的话指向的是世人越发狭隘的观念。狭隘者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吃亏不得,会想方设法弥补“损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评,不能受一点儿委屈和无意的伤害,否则便耿耿于怀、司机报复;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类似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或比自己强的人。狭隘是自私的产物,要想不狭隘自私,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狭隘自私的最终受害的是自己。狭隘让我们不能正确分析事物,从而远离真理;自私让我们心胸不宽阔,整日为是非自我,穷通得失而自我烦恼。同时自私也会让我们身边的人远离我们。一个人想开阔视野不容易,想把自己变得狭隘,却特别容易,只要封闭自己就行了。不让外界的改变来打扰你内心的宁静,天长日久,你的周围就被无数的玻璃阻隔,你就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精彩,也就再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与你不一样的人。一个人狭隘起来,不相信任何美好的事,也就不会有任何希望,像冬天的草,只能慢慢枯萎。如果你不想变得狭隘,那就不停地挑战自己,把他人的成功当作动力,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哪怕走得很慢很艰难,也要一步步往前走。唯有这样,你的视野才会越来越开阔,才不会变成井底的蛙,才会是一个有趣又豁达的人,才会让你的人生良性循环。心理病之二:偏执六祖惠能大师:公元年7月,惠能大师集徒众,预知他们:自己将于8月离世。徒众听罢,多皆痛哭。对痛哭者,六祖斥之: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为此,六祖为徒众说了“真假动静偈”,阐述“一切无有真”,认为“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六祖的最后遗偈是: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无无著。佛家讲“贪、嗔、痴”是人最难去的三毒,贪为占有欲,嗔为抱怨、悔恨,痴为执着之念。放下是这世上最容易说出的两个字,却又是最难做到的一件事。佛法所讲的放下并不等于放弃。家庭、事业、车子、房子、妻子、孩子、友情、爱情、亲情……并不需要放弃,放下的仅仅只是心中的执着和贪恋而已。六祖惠能的“一切无有真”就是要告诫我们这个道理。什么事放下?人生无畏,不管善缘恶缘,我们都坦然面对;人生无惧,无论荣华富贵,低贱窘困,我们都从容不迫;缘来了,则聚;缘去了,则散。无论聚散,无论贵贱,无论荣辱,无论生死。静观庭前花开花谢,闲看天上云起云落,无思亦无虑,这就是放下。好比每个人都吃饭一样,修行人吃饭的目的只是维持生命而不是满足口欲。同理,我们不是不做事情,而是放下对任何事的偏执和奢求,过程上努力,结果顺其自然,用一颗随缘的心,自如地去生活。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随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进取的精神,更是一种达观的处世法则。心理病之三:欲望虚云大师:临终嘱咐只有一个字——“戒”。据《虚云和尚开示录》记载,他对弟子说完这个字之后,“合掌道珍重,诸人含泪而退”。大师圆寂之前,写了一首《辞世诗》,诗言: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诱惑与压力,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制造着内心的压力,残酷的生存竞争挤压着现代人。太多的人,本身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却因为欲望,而彻底失去了幸福。色的欲望,使人难以珍惜婚姻和家庭;权的欲望,使人容易忘记自己的高度,一味攀高最后摔得更惨;财的欲望,使人总想积累的更多,却忽视了更应该把握的东西。你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还能正常的在呼吸,你就比全世界每周离开人世的万人有福气和幸运得多;有些人为了选鞋子一双,左一双又一双,想一想,全世界五六十万人没有脚;我们应该知足常乐,我们今天还能吃得下睡得着,是何等的幸福,想一想还有很多人在战争中生存,我们还能在和平中,我们就是拥有了菩萨的智慧,所以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安康,国家才会强大,一定要有和平心、和谐心、慈悲心。虚云大师的最后开示只有一个“戒”字,戒的是什么?最该戒的就是欲望。烦恼多的人欲望多,欲望越多的人烦恼越多。快乐在满足中寻求,有些人天天寻找快乐,但是找不到快乐,于是天天忧伤,因为他不满足。如果每个人都能心中满足,“我够用了、我够吃了、我够穿了……”人间的物质看得淡一点,什么都不要挂在心上,那么你的烦恼就不会多。欲望是致命的毒药,有太多人都是因为欲壑难平才做出规则之外的事情。欲望是最深的陷阱,只有戒掉欲望,丢掉我们命运中的包袱,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之美。心理病之四:虚情假意印光大师:临终当晚对身边的弟子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没有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不能否认,生活中有这样的人:虚伪、狡诈、阴险,一肚子小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诚,戏弄他人的善良,算计他人的毫无防备,以怨报德、以恶报善。但是请记住,当我们的善良和真诚被心怀叵测的人愚弄之后,吃亏更多、损失更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对方。友善真诚待人的结果是双赢。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而简单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却很不简单。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你怎样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你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别人通常也会反过来如此待你。如印光大师所开示的,念佛尚需“恳切至诚”,才会“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佛尚且如此,何况人乎?生活,有起有伏,有得有失,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真诚;人生,坎坎坷坷,忙忙碌碌,忘记什么,也不能忘记真诚。不论如何贫穷,怎样失意,都要长存一份真情,真诚待人;不管如何富裕,怎样得意,都不要泯灭良心与真情。真诚是一种处世哲学,常怀真诚之心,会让你拥有很多朋友。真诚是一种生活态度,常怀真诚之心,它会让你淡泊名利,知足而愉悦。真诚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常怀真诚之心,它会让你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生活真诚的人,生活也会予以他回报和馈赠。心理病之五:焦虑李炳南老居士:年4月11日,胜阳再开车载李炳南老居士到雾峰北沟,本净寺阿弥陀佛像前拜佛。晚间老师对胜阳说:“我要走了。”胜阳说:“老师不要讲笑话,老师已接受大家忏悔,答应再住世几年,怎么又说此话?”老师说:“告诉他们,我真的要走了。”4月12日,老师食量渐减,但神智十分清楚,偶有莲友前来探望,老师均右卧吉祥,手持念珠。13日凌晨一时左右,胜阳请老师开示,老师很清楚地说:“一心不乱。”这是一个每分每秒都在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让人容易害怕被淘汰落后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人们喜欢贪多的时代。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僧圆寂肉身千年不腐,专家好奇用X光检测
- 下一篇文章: 三个喇嘛的圆寂与转世,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