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书楼旧藏”专题

艺术自媒体/同古堂、撰稿人/林妹妹、图/泰和嘉成拍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楼旧藏

长久以来,文人即有藏书传统。顶级藏书楼,如归安陆氏“皕宋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宁波范氏“天一阁”以及湖州刘氏“嘉业堂”等,藏书之富,自不必多言。

而受囿于财力所限之书香门第,却也惟书有色,得藏书之乐,如黄绍箕“蔘绥阁”、黄澄量“五桂楼”、赵用贤“脉望馆”、潘博山、潘景郑昆仲“宝山楼”等,集腋成裘,其藏书楼规模虽谈不上极是恢宏,亦可称藏箧殊丰。

不过,藏书意义,“多与寡”固然重要,可若只“秘而不宣”,终究是“为藏而藏”。俗语有云“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读之。”

魏晋南北朝时,藏书家崔慰祖,五代石昂,宋人宋敏求等,即富藏书,又为人通达,索借之事,从不吝惜,更未尝有怠色,实是难得。

如《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篇,有载“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可窥藏书真谛一二。

私以为,倘藏书家皆能“储书供众,互借共读”,亦或“考镜校堪,刊刻流布”,则是寒士之幸,亦功德无量也。而访书之艰,则顿化云烟矣。

▼“万卷书楼旧藏”专题▼

泰和嘉成年春拍

此次北京泰和嘉成年春拍,“古籍善本·金石碑版”专场,其中“万卷书楼旧藏”专题,即是古意盎然,品类亦是诸多。囊括古籍善本、方志舆图、佛经、碑帖拓片、金石砚台、文房器物、绘本等,颇是壮观。笔者亦以个人所好,撷选部分,以飨方家,一睹为快。

古籍善本

lot集古印选纸本

清民国钤拓本经折装1函1册30×26cm/4×/4in

此册为徐乃昌手集前贤时达如张廷济,王懿荣,陈介祺,吴云,刘体之等所钤古玺印蜕本。共得印蜕近百枚。遴选精良。间有前人张廷济,王懿荣,陈介祺,吴云,刘体之,况周颐,蒋祖诒,徐乃昌等人的墨迹题跋及收藏印。实为难得之物。

局部

徐乃昌为清末外交家贵池刘瑞芬之长婿,与藏书家刘世珩为郎舅之亲。光绪十九年()登贤书,官至江南盐巡道,以新学、使才、盐务负声誉。辛亥后寓居上海,业工商,与旧友江阴缪荃孙、长洲叶昌炽、乌程刘承斡及刘世珩等往还密迩,汲汲于古籍之收藏、校刊。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称晚清金石学“道咸以后”益盛,而张廷济,王懿荣,陈介祺,吴云,刘体之等人,皆醉心于金石学,如陈介祺,《清史稿》誉其“所藏钟彝金石为近代之冠”。此册堪称是彼时顶级金石圈交游缩影。

lot飞鸿堂印人传纸本

清乾隆汪氏刊本线装1函2册纸本

27.5×18cm/8×71/8in

《飞鸿堂印人传》作为《飞鸿堂印谱》衍生物,其中诸多印人与汪启淑都有交契,彼此往返数十年无虚日,对于考据印人生平,甚有意义,亦可窥浙派形成之端倪。目前所见版本为乾隆自刻本及《篆学锁著》本。其中,前者有传略共篇,涉及印人位,而后者传略篇,印人位。

此本极初印,墨钉仍存,两厚册原装。观其钤印,为丁丙八千卷楼藏本,后丁辅之转赠于张鲁庵,在序后写有题赠。乾隆原刻本全国公藏仅四部,民间流传稀少。

杭州“八千卷楼”为近世知名藏书楼,其主人丁丙自幼好学,一生淡于名利,终身不仕,热心公益事业,爱好收集地方文献,与瞿镛、陆心源、杨以增并称清末四大藏书家。其家世有藏书之习,祖父丁掌六时即已在杭州梅东建楼储书。

而丁辅之为丁丙从孙,篆刻家,书画家。其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张鲁庵,字炎夫,号幼蕉。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社员。

汪启淑(-)字慎仪,号秀峯,又号詉庵,自称印癖先生,安徽歙县人。侨寓杭州。官兵部郎中。家有开万楼,藏书数千种,尤酷嗜印章,搜罗自周、秦迄元、明印至数万钮。尝于巨珠上刻作篆文,以补诸品所未备。卒年七十二。

lot4百纳本二十四史纸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行线装册20×13cm77/8×51/8in

《二十四史》乃源于清乾隆时所定之正史,清乾隆间付武英殿刻印行世,清末翻刻本及同文书局本皆以此为底本,但殿本所用之底本多衍脱错简,并因当时政治之需,对有些正史之内容有意加以窜改,使其流弊颇深。

商务印书馆主持,张元济既是文史学者,又是版本专家,对此弊端深恶痛绝,则立志出版一部内容完整,版本上乘之《二十四史》,自此张氏则广罗宋元佳刻,优中选优,自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七年历时八载,终将此书出齐,在当时之学术界曾引起极大之轰动。

如《史记》采用宋黄善夫刻本,其注文较殿本多出一百余条。殿本《元史》中的错漏缺文及窜改处则用洪武原刻本,恢复了旧貌。以上实例,难以枚举。此书不仅史学价值高,又因每史皆以不同的宋元旧刻配书而成,兼加详尽之说明,故使此书又成为研究古籍版本。

lot西苑印谱开花纸

27.5×18.5cm/8×71/4in

清康熙五十五年钤印本线装1函2册此为集张鹍翼自刻印,由显亲王出资打印成谱,李钊奉命亦刻印附后。前有钱煌作序。此代显亲王为衍璜,为显密亲王丹臻第六子,生于康熙三十年,康熙四十一年袭和硕显亲王,衍璜是肃武亲王豪格的曾孙,为第四代肃王。雍正八年三月管理雍和宫事务,乾隆元年二月总管镶白旗觉罗学。

此谱因王室出资,故制作精良用开花纸,印拓皆精美异常。此谱存世稀少。

lot御制三希堂法帖纸本

清拓本4箱折装32册

《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因此室珍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遂以此更名。

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其中就包括此三稀珍。此法帖全帙刻于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亲选内府藏魏晋名迹命良工镌石,共四百九十五块,建阅古楼储。帖内书意全然古韵,下真迹一等。又其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此拍品品相美善,识者宝之。

lot后汉书纸本

民国嘉业堂景宋刊本线装92册

28×19cm11×71/2in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此拍品开本宏阔,版刻极精,字体挺秀古雅,疑宋本重现,堪称影刊宋本中的白眉。

嘉业堂主人刘承干乃近代藏书家中的显赫人物,其祖父刘镛,巨商,父刘锦藻,官内阁侍读学士。宋一经堂本《后汉书》乃刘承干所藏宋本中最著名的宋刊前四史之一,为广流传,刘氏斥巨资影刊此本。

其“四史斋”,一作宋四史斋,即以藏宋本《史记》、《汉书》、《后汉书》、《唐史》而名。

lot随庵全集纸本

民国间南陵徐氏水檀栾室影宋刊本线装1夹板23册

30×18cm/8×71/8in

此书是近代著名藏书家徐乃昌编辑校刊的一部丛书,以其底本精善,摹刻逼真,刀法工致而享誉书林。后民国五年又辑录十种为续编,其底本亦是宋元旧本,是徐氏借自江南藏书大家“瞿氏铁琴铜琴楼”,此书为白纸印本,刻书名匠陶子麟操刀,镌刻精美,颇有宋版风貌。

拍品包括正编和续编,正编收有《词林韵释》、《阳春白雪》、《箧中记》、《吴越春秋》、《金石例》、《云仙散录》、《述异记》,《离骚》、《鱼玄机诗》。续编有《兵志》,《吕氏乡约》、《鬼遗方》,《三历撮要》、《酒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续幽怪录》、《玉函经》、《忘忧清乐集》。

随庵为徐乃昌名号,徐乃昌字积余,安徽南陵人,缪荃孙称其“学问渊博,收藏富有,冠冕皖南”。

lot帝京景物略纸本

明崇祯八年刊本线装1函6册24.5×15cm95/8×57/8in

书为明刘侗、于奕正同撰。侗字同人,麻城人。崇祯甲戌进士。于奕正字司直,宛平人。崇祯中诸生。是编详载北京景物。奕正摭求事迹,而侗排纂成文。以京师东西南北各分城内、城外,而西山及畿辅并载焉,分八卷。

书中颇有记述私家园林的篇什。如定国公园、英国公新园、英国公园、成国公园、宜园、曲水园、李皇亲新园、白石庄、惠安伯园、海淀诸处,不仅可知当时私家园林的分布,亦可窥见当时园林建筑的概貌。

《帝京景物略》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以历史地理类著作而言,它详细记载了明代北京城的风景名胜、风俗民情,是不可多得的都市资料;其次,以文化类著作而言,它对当时北京的园林文化、民俗、外国宗教在京城的传播等,都有较为具体的描述;以文学著作而言,它是竟陵派幽雅隽洁文风在地理游记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可把它作为晚明小品文的典范来阅读、欣赏。

lot松雪斋集纸本

清康熙清德堂写刻本线装1函6册

28×18cm11×71/8in

《松雪斋集》初刊于至元间,元末后人辑得遗文编为外集,有明并无他本刊行,直至清初始有上海曹培廉汇为一编,以清德堂名义,并以元湖州花溪沈氏原本作底本刊行,后曹氏增辑遗文又编为续集一卷,汇旧文重刊,始有后来之城书室本。故此编实为蒙元以降最早之松雪斋集。此版传本之罕,远非市肆寻常之城书室本能及。且版式清疏,字体秀雅,得入善目,自是名至实归。

《松雪斋集》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赵孟頫的文集。该文集并未在赵孟頫生前得以刊行,而是由其子赵雍重新编类,由沈伯玉校正并增以《外集》刊行。

lot澄秋馆印存纸本

年钤印本线装1函10册26×13.5cm/8×53/8in

此谱为末代帝师陈宝琛辑其先德子良公得自关中之古鉨印及数十年自藏之古鉨印谱。收古铜印七百余枚,于一九二四年命良工洗印、选泥、钤拓成谱。罗振玉对此印谱评价极高。谓其可与《十钟山房印举》《双虞壶斋印存》媲美。

此谱收录多方官印如“执法直二十二”、“大官监丞”、“修合县宰”等皆极为罕见,而刺史印则自宋以来谱录所绝无,尤以“冀州刺史”为印林鸿宝。因此,此印存既有学术价值,亦有历史价值。拍品前刊有宝熙题签及罗振玉书牌记并序。一函十册未分卷。一页一印,背页空白,印下刊有印质及钮说明。此谱钤印颇精,品相完好。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侯人。同治七年进士,授编修。历官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山西巡抚等,宣统帝(溥仪)师傅、弼徳院顾问大臣。工书法,学黄庭坚,又擅画松。其为榕城望族,喜金石收藏,辑录有《澄秋馆印存》、《澄秋馆藏古封泥》等书。

lot蜨芜斋自制印逐年存稿纸本

民国钤拓本线装1函9册20×10cm77/8×37/8in

寿石工(-)名玺,字务熹,号印匄、珏庵、悲风、珏公、园丁,别署石公、硕公等。斋名有蝶芜斋、铸梦庐、辟支堂、绿天精舍、玄尚精庐等。绍兴人,定居北京。工诗词、书法、篆刻,均自成一格。曾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任教。

其在美专执教数十载,篆刻弟子有齐燕铭、金禹民、温廷宽、戚叔玉、张牧石等,皆驰名印坛。继室宋君方在其熏陶下,也善花鸟画与刻印。此印谱罕见。题签寿氏专请友好张大千、张海若、向迪琮等题写。

lot有竹斋藏鈢印稿本纸本

清钤印底稿本线装1函3册

31×18cm/8×71/8in

有竹斋为日本朝日新闻社创始人、收藏家上野精一之堂号,其所藏的中国书画极为知名。

此本有印刷品行世,本拍品为其印刷底本。题跋题款均为墨迹。即《有竹斋藏鈢印》正式出版物的底稿,殊为难得。

为上野理一所藏玺印稿本,开本阔大,钤拓精美,书前有罗振玉篆书篆书题端,日本知名学者、收藏家内藤虎、长尾甲,矶野惟秋序文。内含古玺,官印,私印,吉语及肖生印,宋元杂印。后有上野理一题跋一则。并钤有“有竹斋偶刊只印五十部”朱文长方印一枚。附有内藤虎序文一份,与实际印刷略有出入。

《有竹斋藏鈢印稿本》共三册,由山本竟山隶书题签,扉页后有罗振玉小篆大字逐页每面一字“有竹斋藏玺印”题字,属款有“宣统甲寅夏,有竹先生属署题,上虞罗振玉书于东山侨舍之磬室”。

内藤湖南(-)名虎次郎,字炳卿,湖南为其号,别号还有黑头尊者等。日本秋田县人。内藤湖南是当时日本的东方史学、汉学泰斗,与滞留日本京都的同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友善,其间培养了一大批后进学者,其流派至今雄踞日本学界。当时有关汉学、书画出版物多延请湖南作序、题签。

其作为记者时,曾就职于大阪朝日新闻社,此谱由其作序最是合适。上野理一故后,其令嗣上野精一整理旧藏,编辑出版《清六大家画谱》亦请湖南题签作序,可窥内藤湖南与上野家关系渊源之一斑。

长尾甲(-)又名模太郎,字子生,号雨山,又号石隐、睡道人、无闷道人,书斋名有草圣堂、汉砖斋等。日本赞岐高松人。汉学家,西泠印社早期海外社员。学问渊博,豪爽任侠,工诗文、书画及篆刻,对汉学的诸多领域均有研究。清光绪二十九年()移居上海,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室。民国三年()年归日本,居京都,以讲学、著述及书画终其生。曾为西泠印社题写隶书“印泉”二字,勒存于崖壁。

矶野惟秋(-)又名於菟介,字秋卿,日本伊贺(子重县)人。近代日本汉诗人,大阪朝日新闻社记者。

lot竹云题跋纸本

清刊本线装1函1册28×17.5cm11×67/8in

此书为王澍书法学之著作,见解颇深。内容皆其临摹古帖题跋,裒合成编。澍本工书,故精于鉴别,而于源流同异,考证尤详。

王澍,金坛人,字若霖,号虚舟,又号竹云,康熙进士。善楷书,法欧阳询,工稳纯熟。熟悉各种字体,名重于时。而其中自述临摹心得,尤臻精审,为学书者所珍。如跋欧阳率更《醴泉铭》云:“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为人书。”此书对研究书法艺术大有裨益。是书写刻精美,内有墨笔批语。

lot砚谱白棉纸

明弘治刊本线装1函1册钤印:红豆书屋、三山陈氏居敬堂图书

29.5×17.5cm/8×67/8in

是书白棉纸精印,为明刊《百川学海》零种,收《砚谱》《端溪砚谱》《法帖谱系》等。《端溪砚谱》为钞本。有朱笔批点。

lot书史会要纸本

民国十八年武进陶氏逸园据明洪武本影刊本线装1函4册

31.5×20.5cm/8×81/8in

是书辑录上古至元代四百余位书法家评传及技法,梳理得当,言简意赅。采摭至为繁富。文笔简当,间加评论,褒贬颇得其平。其于元辽金外域书家亦为着录,且详及其国特有文字,足资考证。初刻于明洪武朝,流布甚稀,世所罕见。民国陶珙得一残本,又借得罗振玉、傅增湘两家旧藏洪武初印本参校付梓,遂成完帙。此本镌刻精雅,刻印精美,实为初印佳品。

lot4燕谭随笔纸本

民国五年刊蓝印本线装1册

30×20.5cm/8×81/8in

此书为何振义随笔,情感真挚而用笔老道。刊刻精良,构思奇巧,字体俊雅,开版大度。前有《花市逢春图》《六朝造像堪着书图》等人物、景物版画共九幅。并有易忠箓题识,卷中有其校注。

lot黄山纪游诗纸本

清乾隆刊本线装1函1册26.5×16.5cm/8×61/2in

清曹文埴撰,曹文埴(-)字近薇,号竹虚,别号荠原。安徽歙县人。乾隆二十四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谥文敏。工书。不愿与和珅为伍,告养归乡后,游于黄山,抒写山水之清,遂成此集。《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卒谥文敏。

其收藏富甲,传世名作《兰亭序》及李白《上阳台贴》均曾为曹氏所有,另藏有石鼓名砚,斋号因之为石鼓砚斋。

lot权衡度量实验考纸本

民国间上虞罗振玉刊本线装1册36×25cm/8×97/8in

是书内收众多古器图形。此书多石印本,此为刊本。书品宽大,纸张厚实。经北京师大古文献学教授刘盼遂收藏。

刘盼燧(-)又名铭志,河南淮滨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一届毕业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有“活字典”之誉。工书,素朴端稳。

lot故宫宝谱第一集纸本

民国十五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文献部钤印本线装1册

35×29cm/8×/8in

收故宫所藏玺印数十枚,边印释文,下释形制。印为原钤,开本阔大,白纸原装,保存品相完好。此种拓印本极罕。

lot两罍轩印考漫存纸本

清光绪刊本线装1函4册

30×17.5cm/8×67/8in

此印谱为吴云以张玉斧所摹《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部分古铜官私印汇录而成。每页钤一印,右侧绘印纽式,页背均注释文及考证。吴云自题及自序,刻印极精,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均很高。

编者吴云(-),字少甫,号平斋,晚号曰退楼、愉庭,别署二百兰亭斋、两罍轩、听枫山馆。浙江归安人。清举人。官至苏州知府,年罢官后侨居吴下。他善书能印,也能画,潜心于金石书画的考藏,专注于学术。性喜收藏,所蓄金石书画富甲吴门,除三代彝器之外,仅秦汉魏晋古印就达千余钮,还有法书名画、宋元珍本,其收藏富且精,足以称雄东南,闻名大江南北。

方志舆图

lot圆明园图纸本

年法国制单页20张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年),后经清代多位皇帝余年的营造,成为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世界园林建造史上的奇迹。19世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称圆明园是“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此二十幅铜版画是按照清内府于乾隆五十一年,由伊兰泰作画,中国工匠雕刻,送法国制作铜版,陈设于圆明园西洋楼中。纸图二百份,除陈设于圆明园西洋楼和热河、盘山等行宫以及造办处图房外,还赏给一些皇子、王公、大臣和督抚。

局部

画面描绘了长春圆西洋楼诸景,依次为:谐奇趣二幅,蓄水楼、花园门二幅,养雀龙二幅,方外观、竹亭、海晏堂四幅,远灜观、观水法、线法山门三幅,湖东线法画两幅。

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踌躇满志地写道:“圆明园规模之宏大,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遂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实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踰此。”

这二十幅铜板画中,也能看到圆明三园盛世中其中一角的盛景。此套版画为年法国巴黎EditionsduJardindeFlore经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年原版刊刻1:1限量复制而成,此为第号,清晰度极佳,品相完好,是国家博物馆级藏品。

lot北京、天津水域水道图纸本

清代至民国写本单页30张此批北京,天津水道,建筑工程布局绘图绝大部分为勾稿设色。主要包括北京及周边地区水道图,天津日本专管居留地建筑分布图两大类,尚有余杭县地图一张。此批成图时期约在光绪期间。其中北京部分应均为中国人绘制。

其中《顺天府二十四州县河道全图》尤为细致。上有明确制作人及年款:光绪辛卯秋八月,钱金声绘制。光绪十七年即年。因水道旧图年代久远,河道多变更,故组织人员重新绘制。

而北京另一部分为永定河北上部分的石堤工程做法图,乃光绪末年鉴于石堤老化,组织人员进行加固以防永定河泛滥成灾。天津部分则是详细绘制了日本国天津租界建筑基础设施的详细布局。

此批资料对于研究近代北京地区河道演变及天津近代城市建构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lot平定廓尔咯得胜图之攻克热索桥图纸本

清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元年内府铜版印制单页1张

50×87cm/8×/4in

《平定廓尔喀得胜图》,清贾士球、黎明、冯宁等绘,清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元年(-)内府铜版印本。共图版8幅。图上端有乾隆皇帝御笔诗文。廓尔喀(今尼泊尔),清乾隆末年,廓尔喀势力崛起,蚕食邻邦,统一尼泊尔,并进攻日喀则,扰至扎什伦布,肆行抢劫。乾隆五十三年,清高宗派兵予以驱逐,廓军不战而退。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军再度入侵,占领济龙等地,高宗命福安康予以讨伐。乾隆五十七年大将军福安康领兵击败廓尔喀军,收复失地,廓军退出。同年五月,福安康继续领兵攻入廓尔喀境内,攻克协布噜(今加德满都西北)等地,然后逼近廓尔喀都城加德满都,廓尔喀请降成为清朝藩属。

《平定廓尔喀得胜图》描绘了清乾隆末年出兵平定廓尔喀的几次重要战役的场面。本拍品为攻克热索桥图。《平定廓尔喀得胜图》虽然也借鉴了西方绘画和铜版雕版的工艺技术,其制作者几乎都是国内画家和工匠艺人,基本完成了由中国人独立制作铜版画的转变。但他们对西洋画法和铜版画的雕刻、印刷技术掌握得不够全面,所以将西洋技法与中国传统画法结合得较为生涩,但作为清代铜版画战图的代表作之一,仍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

lot平定两金川得胜图之攻克宜喜甲索等处碉卡图纸本

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内府铜版印制单页1张

53.5×91cm/8×/8in

此为法国人艾启蒙、贺清泰等绘,清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内府铜版印本。共图版16幅。描绘了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清政府两次出兵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的战绩。

拍品为攻克宜喜甲索等处碉卡图。较之《平定准噶尔得胜图》,该组铜版战图在造型、透视、构图等方面受中国传统画法影响更深,整个画面多利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去掉了阴影和明暗对比,因而画面呈现出一种平面效果。树木、山石皆用线蚀法刻画。为清宫独立完成大型铜版画的杰作。

lot平定准葛尔回部得胜图之一纸本

清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九年委托法国铜版印制单页1张51.5×91cm/4×/8in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由乾隆帝授意,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等绘。图版共16幅,为法国镌铜版印刷。从画出草稿到印刷完成历时11年,全面反映了清乾隆时期平定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奇叛乱以及平定天山南路回部维吾尔大小和卓木叛乱的重大战争场面,实为纪念西域作战的庆功图。

作品为纯西洋画风,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场面宽广辽阔,结构复杂,人物情节繁多,但又能刻画入微,无论是构图方法、人物造型、景色描写以及明暗凹凸、投景透视等技法,都反映出当时欧洲铜版版画制作的最高水平,是中西文化融汇交流的杰作。此为其中一幅。

lot平定台湾战图之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纸本

清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九年委托法国铜版印制1张

50×86.5cm/8×34in

此为乾隆内府铜版刊本,描绘清政府出兵平定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南路会党庄大田起义。底稿由杨大章、贾全、谢遂、庄豫德、黎明、姚文瀚等分别绘制,由内务府造办处制铜版刷印,图上乾隆御题诗为木版刷印,精美非常。

佛经

lot大方广圆觉经论略疏纸本

清顺治九年刊本经折装1函10册

拍品经折装,织锦面精美。每版均钤有“定南王印”,卷末刊记“定南王孔有德、王妃白氏、世子孔庭训恭造大藏尊经一藏(略)大清顺治九年壬辰岁八月吉日印造”。视此行款应为永乐南藏递刊本。

孔有德,字瑞图,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原籍山东,明末清初将领。顺治六年(年)改封定南王,征南明,战广西。顺治九年(年),孔有德战死于桂林,清廷破格予以厚葬,并追谥为武壮。

此孔有德刊所谓大藏,印于同年,极是特殊。孔有德为清初四藩王中早逝者,有其明确刊经(请经)款佛经实为罕见。

lot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纸本

元普宁藏经折装1函1册

30.5×11.5cm12×41/2in

拍品为普宁藏零种,镌刻极为精良,笔划亦甚清晰爽利,且为单经全者,十分难得,当宝藏之。

《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属杂部密教,为准提佛母法之本轨。地婆诃罗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与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昀罗尼经》皆系本经之同本异译;但与地婆诃罗本相较,本经之咒诅法约增广三十种,并且附加念诵法、四种护摩法与画像等;又因金刚智本系一未再治本,文义常有不通之处,因此本经实居三本之冠。

lot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三纸本

宋版碛砂藏明洪武印经折装1册28.5×11cm/4×43/8in

拍品卷末有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请印刊记,当为宋刻本明洪武印,纪年明确,颇为难得。碛砂藏自宋印至明初,多见者均无年款,皆称宋、元印。有明确明初年款者反而珍罕。

lot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十五

元普宁藏刊本经折装1册纸本

30.5×11.5cm12×41/2in

《普宁藏》即《原藏》,元代杭州余杭南山大普宁寺雕印,由住持道安等人主持。以宋思溪、福州二藏本校之。刻工精巧。

碑版拓片

lot王懿荣藏宋拓本丰乐亭记拓本纸本

宋拓本册页1册

41×30.5cm/8×12in

《丰乐亭记》碑欧阳修撰文,苏轼正书,刻为三石,前二石各八行,后一石五行,行皆二十二字。原石于北宋元佑六年刻成,碑在安徽滁州,早佚。明嘉靖重刻。碑书结体遒伟俊迈。

此拍品审其墨色,当为北宋原刻早期拓本。有钤印“福山王氏珍藏”、“冷翠微馆”,当为王懿荣旧藏。

王懿荣(-),字正孺,号廉生,山东福山人。晚清翰林,曾三任国子监祭酒。八国联军之役拜京师顺天团练大臣,不愿投降洋人,自杀殉国。追赠侍郎、荣禄大夫,谥文敏。

王懿荣精通金石学,被普遍认为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其亦好书法,收藏金石颇多,其所藏碑帖常可见“内府旧藏”之说,可能得于任上,正因为其金石见识卓高,见到甲骨文时能辨认其价值,扬显甲骨学。

lot叶名沣旧藏高凤翰砚史纸本

清拓本折装4册

29×24cm/8×91/2in

钤印:叶名沣润臣印、敦夙好斋、铁城藏记

此为叶名沣旧藏清代著名书画家高凤翰所藏砚品之谱录。其又名《西园砚史》。此本封面有“九华”款墨笔题签。旧裱成册,品相完好。

叶名沣(-)湖北汉阳人,字翰源,一字润臣。道光十七年举人。叶名琛弟。官内阁侍读。博学,尤工诗。遍游各地,皆纪以诗。有《敦夙好斋诗集》、《桥西杂记》。

高凤翰(—),山东胶县人。精于金石书画,平生癖好收藏砚石,据说最多时达千余方。且又择其佳品镌刻铭跋,将题署的心爱之砚加以收集,著成《砚史》四卷。

全书收砚一百六十五方,所拓砚图一百一十二幅,据说最初是用彩墨拓印,并在模糊处用笔勾勒填补。原书设色以浅淡,并配朱墨、藤黄、赭石等色,钤以朱印,色泽古雅可爱。

lot易忠箓等题跋藏砚蜕掇英纸本

旧拓本经折装2函2册

钤印:灵蕤传古、诵清芬阁、金石癖、树成所拓金石文字记

50×35cm/8×/4in

此拍品收古砚拓片九十余张,由易忠箓、万灵蕤等手拓。

易忠箓(-)湖北潜江人,字均室,号稆园,善书画,工篆行,精金石学。万灵蕤(-),易忠箓之妻。能文善书,小楷尤佳,传拓技术精湛,曾从王福庵学印。

而另据钤印“诵清芬阁”、“树成所拓金石文字记”等,可知传拓者亦有民国时期四川收藏家王树成。王荫隆,字树成,新都人。平生笃嗜毡墨,其拓本精洁淡雅,曲尽文物字畵之妙。一九四八年卒于成都,年五十余。遗作有《颂清芬阁拓存》十余巨册,今归四川大学。

lot邵章等题周肇祥藏拓古砚聚英纸本

旧拓本手卷1卷

31×0cm/4×/4in31×61cm/4×24in

此拍品有邵章题跋,收周肇祥藏砚近三十方,多在《琉璃厂杂记》中著录。

如《琉璃厂杂记十五》:鼍矶石,余曾交臂失诸厂肆,心甚悔之。求之数年不复见,谅亦久无采者矣。小市鹿川山房忽睹一大砚,文理类歙而特粗,银星闪闪,真鼍矶旧石,二金获之,因为铭曰:“鼍矶石,坚老胜,譬诸直谅苦且硬,好置座隅药吾病”,草书大字,嘱陈撷华刻之,但有此石必此铭也。

《琉璃厂杂记十八》:无补师逝矣,未完之事惟清史与孤儿耳。清史可成,而竟不成,时事日非,清史亦亡矣。余尝铭吾修父砚曰:“可亡清不可亡史,史不成谁负尔”。岂料真成谶语耶!痛哉!余于清史馆滥竽提调十余年,以□师契分之深,而言迄不用,今复何望,以重吾咎,惟有削牍辞职而已。知我罪我,俟诸后人。

周肇祥(-4)字嵩斋,号养庵、退翁,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任湖南省省长、古物陈列所所长等职。嗣后在京主办中国画学研究会。

邵章(-)字伯炯,号倬庵,浙江杭县人。光绪进士。收藏甚丰,精研碑帖,工书法。

lot云峰山全拓纸本

清末拓本经折装8册37.5×22.5cm/4×87/8in

此帖包括三十八种:1、郑文公上碑下碑。2、天柱山铭。3、观海童诗。4、石匠于仙题字。5、玄灵之宫题字。6、安期子驾龙栖蓬莱之山。7、南山门题字。8、岁在壬辰建题字。9、白云堂题字。10、上游天柱下云峰题字。11、重登太基山诗。12、东堪石室铭。13、右阙题字。14、云峰之山题字。14、此天柱之山题字。16、郑道昭山门题字。17、云居馆山门题字。18、中明之坛题字。19、耿伏努从驾题字。20、赤松子题字。21、浮丘子题字。22、天柱山铭(篆额)。23、当门石坐题字。24、东堪石室铭。25、登云峰山记。26、九仙题字。27、郭静和题字。28、此仙坛北山门题字。29、石人题字。30、青烟之寺题字。31、云峰山左阙题字。32、羡门子题字。33、中明之坛题字。34、白云之堂题字。35、仙坛之明诏。36、青烟里题字。37、咏飞仙室题字。38、论经书诗。

lot清仁宗曾祖妃孝昭仁皇后御册纸本

清内府拓本折装1册

28×12.5cm11×47/8in

是册为嘉庆四年所铸刻。是为康熙帝第二任皇后钮祜禄氏追加谥号册之拓本,满汉对照。精拓,为宫中留档之物。

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氏,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其是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清朝开国名将额亦都之孙女。

lot德方鼎拓本纸本

旧拓本单页1张68×34cm/4×/8in

此为德方鼎全角拓。西周成王金文,今藏上海博物馆。内壁铭文记王自镐京至成周,封武王举行福祭事。铭文五行二十四字:隹(唯)三月,王才(在)成周,延珷福,自蒿(郊),咸。王易(锡)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

lot蔡公子壶拓本纸本

旧拓本单页1张

颂壶,马子云所拓冯公度藏器。铭文:唯正月初吉庚午,蔡公子囗作奠壶,其眉寿无疆,子,孙,万年永宝同享。

金石砚台

lot王国维铭宝瓶歙砚石质

清制1件

17.5×11×2cm

歙石,色呈青碧,石质坚润,通体角浪眉纹,砚面宝瓶形,瓶口为墨池,瓶腹作砚堂,砚边起细缘。所制瓶形高古清逸,纹饰古雅。圈足,饰海水纹,下承方形瓶座,四足琢回纹。

局部

砚背琢覆手,内镌铭文曰:“碧天照水风吹云,颇疑拂素蛟龙起。晶莹纯洁净无尘,虽酬铜剑莫易此。王国维伯隅父。”原配紫檀砚匣。此铭文,与苏轼《龙尾砚歌》颇似。

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

其为“甲骨四堂”之一,对金石学甚有研究。事实上,金石之于王国维,不唯是冰冷的材料和严肃的知识,更是一种值得欣赏、体味和品鉴的美术品,实物自不待言,即摹本和拓本,也具备相当的审美价值,王国维同时还乐意赋予它们以新的美感形式和美学意义,其常应请在扇面上临写殷周器物铭文和汉碑文字,而与友朋通信所用之信笺,亦有不少金石主题的特制品类。

lot夔龙纹端石长方砚石质

明制1件

24×17.5×5cm

端溪黄龙坑佳石,质地温润,石品丰富,作门字形大砚,砚边留皮陷地浅雕夔龙纹,刀法古拙,砚背浅覆手,整砚气息浑朴,厚重异常,极为少见,原配大漆砚。

拓片

《文房四谱》有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可见砚之厚重。

lot徐子晋铭端石天然砚石质

清初制1件20×17×4cm

端溪水岩老坑仔石,有黄龙、火捺、青花等名贵石品,随形而琢,浑朴天然,砚额阴刻金文:“朴石旌事篆铭不朽,兆山。”

原配整挖红木砚匣,砚盖填白刻铭:“録孙过庭书谱之五合论,纸墨精良岂可无砚之助也,丙子夏吴郡徐子晋。”

拓片

徐子晋:徐康,字子晋,号窳叟,长洲(今江苏苏州)诸生。工诗、画,篆、隶、刻印,靡不研究,尤精鉴别书、画、金石。杨藐翁(岘)以宋荦称之。着有《前尘梦影录》。兼通岐黄。

此砚石品、形制、铭文俱佳,询为文房上佳之器,可珍可宝。“兆山”暂不可考。或为杨郁吾父亲杨秀春,字兆山,喜交当世士,爱书画,工吟咏,时与诗人相唱和。可作参考。

lot僧?大士塔砖砖

旧制1件

15.5×12.5×4cm61/8×47/8×4in

此为“僧璨大士隐化塔砖”。左侧铭为“大隋开皇十二年作”字外框边。砖面铭文为正楷,凡五行三十字,其为”大隋开皇十二年七月,僧璨大士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

拓片

僧璨(约公元年-年),隋大业二年圆寂,生年及事迹不详,为中国佛教禅宗三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后得授与衣钵为禅宗三祖。其在入寂前,传衣钵于弟子道信为禅宗四祖。著有《信心铭》。唐玄宗谥其为鉴智禅师。

此塔记,实为中国禅宗遗珍至宝。正面记三祖僧璨之塔记。其出自禅宗四祖道信亲笔。据云为道信存世唯一书法真迹。

此志清代、民国及近代均有发现。清代长白托活络·端方曾藏一枚,见于《匋斋藏石记》,其正面塔记,左侧纪年,右侧、顶部均为纹饰,现归上海龙华寺宝藏。年杭州发现1枚载于年《文物》第4期。然其与匋斋藏有差异。本拍品则与以上二品除铭记外亦有不同,盖模刻所为,势之必然。此品品相完好,清人制木匣刻铭以函之。

lot残字碑石质

旧制1块

32×8×11cm/8×31/8×11in

继熹平后而刻石经者,有魏《正始石经》,乃魏齐王芳正始年间所刻。每字皆有古文、篆、隶三体,故后世称《三体石经》。其石早毁,宋人《隶续》。曾着录其残石。近世洛阳,地不爱宝,连出数石。此疑为其残石一片。

《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其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lot端石太极砚石质

清制1件

10×8×1.5cm

端溪坑仔岩佳石,质地细腻,随形作太极式小砚,砚池刻阴阳鱼,边饰浅浮雕三羊,拟三阳开泰之意,原配细工紫檀砚匣,便于随身携带,亦可赏玩。

拓片、铭文

有铭文:光明宜试墨,温润好濡毫。据此则可知此砚发色研墨极佳。

lot绿豆沙澄泥抄手砚石质

明制1件17.5×10.5×6cm

澄泥原产山西绛州,以鳝鱼黄、蟹壳青、玫瑰紫、绿豆沙为上品,此砚即以绿豆沙澄泥作抄手式砚,无多余纹饰,古朴敦实,包浆浑厚,置于书斋案头,古穆黯然。原配红木砚匣。

澄泥砚,源于细作的砖瓦技术,以过滤的细泥为原料制成,大约始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至臻成熟。这类砚取材方便,颇得人喜爱,宋代已总结出一整套制作方法,据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其工序繁多,主要有罗土、澄滤、丹粉、雕刻、烧炼等,成品后质地坚硬,易于发墨,不损笔毫,与端、歙、洮砚并称四大名砚。

lot绿石太史砚石质

明制1件

21×12.5×7cm

著录:《文房至宝》河出书房新社,3年,p。

日本藏家楠文夫旧藏。其有多本砚台著述出版,如《古名砚》《东京精华砚谱》《中国名砚》等,可知其砚学知识渊博。

此砚作长方形,形制高古无华,方正平直,石质细腻如玉,石色沉绿,石体内生有墨绿色、黄赭色絮状石纹。砚面砚堂浅开,当为其自藏自用之砚,故不饰雕琢,砚背斜下深挖,呈长方形陡坡式。作为覆手,两跗较高整体气息沉稳,包浆厚实。

出版物封面

太史砚是宋代砚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之一,亦称插手砚、抄手砚。时至明清两代其制更加精细秀逸。在其线面处理上,以清雅简约自尚,仍注重实用,而多质朴。脱弃繁冗华丽之风,颇多金石书卷之气。可谓“质胜于文”。

lot蒋元溥铭端石长方淌池砚石质

清制1件

14.5×9.5×1.5cm

端溪坑仔岩佳石,底色天青,有大片蕉叶白,间隐青花,砚作门字形,砚背阴刻铭文:癸卯清和天门蒋元溥。原配红木砚匣。

拓片

蒋元溥,字誉侯,湖北天门人。清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汪鸣相榜进士第三人。蒋元溥出身名门,其父亲蒋立镛是嘉庆十六年状元。道光八年,蒋元溥参加乡试中举,经礼部试、殿试,钦赐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四年,蒋元溥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后充任国史馆协修。道光十五年,充任文渊阁校理。道光十六年,蒋元溥充任教习庶合士。道光十七年,他在国史馆任纂修。道光二十年,蒋元溥任国史馆总纂官,再次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一年,蒋元溥国子监司业。

lot王绍兰铭端石长方砚石质

清制1件18×11×2cm

端溪下岩水坑石,作素池长方砚,质地细腻温润,石品丰富,砚背铭:嘉庆甲戌秋月思维居士,王绍兰。古人云,器以用为上,此即濡墨挥毫之文房佳器,原配红木砚匣。

王绍兰(-)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大臣。清乾隆四十五年(年)中举人,清乾隆五十八年(年)中三甲进士。清嘉庆二年至六年(-年)任闽县知县兼海防同知,管理南台民政和诉讼事务。海防同知署设台江地区霞浦街。在任期间,办事认真,多审理冤案和疑狱,被人民称为好官。后升任泉州府知府、兴泉永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因参与清嘉庆二十一年(年)间诬福建布政使李庚芸事,被清廷革职返里,闭门思过。着有《钓龙台吊古》《台江夜泛》等怀念台江诗作。

lot万卷书楼云蝠纹长方端砚石质

清制1件27.5×18×2.5cm

端溪冚罗蕉石,石品丰富,质地细腻,作长方淌池大砚,砚边浮雕云蝠纹,精工细琢,砚墙一侧篆书阴刻:万卷书楼。此砚形制硕大,石美工精,实为难得之物,原配红木整挖砚匣。

拓片

lot太平有象端砚石质

清制1件

24×16×3cm

端溪麻子坑石,质地温润,取形太平有象,雕工细腻规整,极富时代气息,原配红木整挖砚匣。

拓片

罗纹金星刘海戏蟾歙砚石质

清制1件

18×13×2cm

龙尾山水舷坑罗纹金星石,清莹坚致,扣之金声,纹理细腻,发墨益豪。砚面随形雕琢刘海戏金蟾,刀法精湛,形象生动,一派祥和气象。更以上等鸡翅木依砚形反雕出同样图案之砚盖遮挡灰尘,合上严丝密缝,古人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文房器物

lot白玉仿汉建初铜尺玉

清乾隆制1件

23.5×2.5×0.3cm

器物仿古之风肇于宋代而于清乾隆帝一朝达鼎盛。乾隆好仿古,除了深刻的政治文化原因外,其慕古情怀,亦是重要原因。其下令模仿古器物,即是回归古代文物制度的一种方式。

清宫所收藏的大量的商铜礼器、宋代至明代的瓷器、古代的玉器等古物,一方面使乾隆皇帝的鉴赏力和品味情趣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使他在仿古方面有最好的基础和参照对象,而当时强盛的国力产生了众多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使得乾隆帝的仿古愿望成为可能。此物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回归文物典章制度是仿古的一个重要目的。度量衡是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尺作为量器首当其冲进入乾隆帝仿古的视界。

本拍品以白玉雕琢一尺,长条式,正面标刻尺度,细致工整,背面镌刻“虑俿铜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乾隆六年工部重模”。

局部

王国维对于东汉建初尺有这样记载:“后汉建初铜尺(长工部营造尺七寸三分七厘;九英寸又二十四分之七)。原尺藏曲阜衍圣公府,今未知存亡。世所传拓本摹本及仿制品甚多,长短不同,均未可依据。”

此清宫所造,不知依何而制,然作为度量衡的重要器物,此尺备受重视。宫廷的风尚影响着民间士大夫的审美,同时士大夫们的情趣又反作用于宫廷,双方互相交织激荡。不但清内府仿制,文人雅士也竞相模仿。

邓之诚的《骨董琐记》卷八“仿建初铜尺”条中记:“叶东卿志诜,于嘉庆壬申,仿作汉建初铜尺。平安馆、苏斋、文选楼,各藏其一。”即叶志诜、翁方纲、阮元等均有所做,然其为铜尺,甚至阮元做长歌记之。

综上可见汉建初尺在清代仿古风尚中是何其重要的一件器物。此器镌刻细腻,清韵高洁,实用与观赏功能俱佳。

lot白玉瑞兽尊玉质

清初制1件

10.5×4.5×6.5cm

白玉仿古,造型取自战国时期的青铜牺尊像,兽昂首前视,头上有双耳,一耳舒展,一耳贴颈。双眼外凸,炯炯有神,张口卷鼻,身躯丰满而坚实,四肢强健有力,气息端正高古。牺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牛;尊则是酒器。顾名思义牺尊即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

《周礼》将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古时“牺”、“献”同音,都读作“婆娑”的“娑”。在六尊之中,最为华美的即为牺尊。

清承明制,依然非常重视祭祀及祭器的制作,满清虽初得天下但对中国古代的礼教文化吸纳迅速,上古三代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青铜作品对清初帝王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牺尊则成为工匠制作摹古作品灵感的来源,借鉴原来的工艺造型的同时进行抽绎,玉器、珐琅均有仿制,并重新赋予了作品新的趣味,成为一种吉祥的摆设,广泛陈设于书斋厅堂当中。

lot银护法像二尊银质

明制2件

H:7cm

此对护法天王像以银为材,锤碟而成,头后饰火焰背光,浓眉重髯,双目圆睁,神情肃穆。身着铠甲,比例匀称,挺拔有力,英姿飒爽,夹片、护胸、肩铠等刻画精细逼真,层次分明,足踏山石之上威风凛凛,飘带自然悬于身后。

整像以写实的雕刻一丝不苟的展现了佛寺护法整齐繁复的着装和煞气逼人的气势,神像兼备,工艺繁复精细,可算是一对不可多得的造像艺术精品。此对护法像风格、尺寸、工艺特征以及用料均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唐代银质护法像十分接近,可作为年代参考。

lot水晶兽钮衔环瓶水晶

清康熙制1件

H:15cm

此瓶发晶雕制,以浮雕技法,圆雕瑞兽为钮盖。束颈丰肩,颈部四面作兽耳衔环,瓶身素朴,阴刻线条似瓜形,近足而收。整器繁简分明,繁处气势恢宏,简地朴素稳重,可见清代康熙时期风格明显。水晶瓶肌理自然,结构紧密,晶莹剔透,发丝状结晶明显,磨拢圆润,富有灵性,质地也符合清初年代特征。

lot白玉罗汉持经摆件玉质

清制1件H:5.5cm

罗汉白玉质,质地细腻温润,光滑莹润。圆雕而成,原配红木底座。造型生动形象,罗汉端坐,头颅饱满,阔面丰颊,双耳垂肩。双手持经,面带笑容,和蔼可亲。此件雕工精妙,流畅洗练,形神兼备,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原配紫檀盒。

lot茶晶笔山茶晶

清制1件

12×3×4cm43/4×11/8×4in

此笔架由茶色水晶精雕而成,整器分双侧雕琢,施浅浮雕工艺,刻成山形笔架,五座山峰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层次分明,寓意吉祥。又因材质生粹,一般之功力极难将线条刻画的如此之流畅婉转,不失为佳美之作。

lot剔红元宝盒剔红

清乾隆制1件11×10×4.5cm37/8×13/4in

来源:德国科隆VANHAM

清乾隆剔红落花流水纹如意盖盒,此盒平顶直壁,子母口相合,盒内髹黑漆,外壁通体以剔红工艺装饰,髹漆厚重,漆色红艳,漆质坚脆,雕工精细奇巧。

盒盖满雕水面波浪涌起,落英缤纷,随水飘零,有落花流水之意,边缘饰回纹作分割,构图繁缛而颇具法度,侧壁满雕锦地花纹,表现了制作者精妙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是一件代表清乾隆时期剔红典型风格的作品。

落花流水,语出唐代诗人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

lot水晶山形笔架水晶

清康熙制1件11×7cm43/8×23/4in

来源:法国重要藏家旧藏。

笔山水晶为材,如冰似玉而又通透如水,随形圆雕,其纹理天成,肌理清癯,作山子状,琢磨精细圆润,毫无突兀,线条舒朗,工简而意丰,起伏间生机盎然,去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婉约之貌,可谓秀雅至极。

局部

三峰式笔山在康熙时期较为多见,有瓷、玉、硬木等多种材质,此件中峰一侧刻“康熙御制”四字款,其内填金。置于案头稳如泰山,风姿古朴而韵味十足,是为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类似藏品可见故宫藏“清水晶山形座”,无论是水晶材质还是工艺风格,皆有相似之处,故可借鉴。

lot石山子石

清制1件H:9cm

此件赏石,造型秀雅,玲珑小巧,石质未知,但其纹理紧密,造型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通体人工雕琢,宛若天成,极具“皱、漏、瘦、透”之美。原配红木镂空底座殊为难得。

事实上,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几案上“山子清供”,亦或园林中“奇峰怪石”,皆得自然万千造化。其或如高耸峭障,或似陡悬坠石,或呈伏地独石,探游其间,“神行无底止也”。

lot白玉雕兽面文兽耳衔环洗白玉

清制1件10×10×2.5cm37/8×1in

此洗白玉质地,为上好的新疆和阗籽料制成,略有黄色外皮,玉质温润如脂。整器为圆形,器身四侧凸雕兽首为耳,耳下套以活环。外腹部刻饕餮纹。内壁光素无纹饰,底做圈足。

洗的玉质圆润光洁,精雕细刻,有较高的琢玉水平。既可用来盛水洗笔,也可做为精美的陈设品欣赏,是清代中期玉洗中珍贵的代表作品。

中国玉器经过几千年的兴衰,到清代终于发展到了高峰。清代的玉器无论是玉材的选择,还是玉器的品种、数量、加工技术和装饰纹饰,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无法相比。

lot青玉瑞兽镇纸青玉

明制1件

10×5×5cm37/8×2×5in

瑞兽青白玉雕成,身形圆肥,四肢蜷于腹下俯卧,长尾收于身侧。瑞兽回首后望,双耳贴颈垂于两侧,圆眼阔鼻方唇,神态机警,背部阴线刻毛发纹。瑞兽活灵活现,有保平安、避灾祸之含义。玉件选料精良,玉质纯净细腻,雕工老道,形虽简,神毕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把玩妙品。

绘本

lot4婴戏图屏风两张泥金纸本

清代制2件

×cm/8×/8in

中国很早已有绘画婴孩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宋代更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使之成为中国绘画中极受欢迎的画类。而明清时期则是婴戏图的鼎盛期,从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幼童神态各异。婴戏图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民众心理。

此婴戏图人物刻画生动细致,玩耍、舞狮、读书、奏乐等栩栩如生,似宫廷绘画。

婴戏图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因为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

lot彩绘周犠尊纸本

清宫彩绘本单页1张17×11cm63/8×43/8in

清宫绘博古图,设色瑰丽,描绘精致。附老红木框。

北宋大观宋徽宗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此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叫做“博古图”,有时以花卉、果品等装饰点缀。“博古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

其余罕见珍本

北京泰和嘉成年春拍,“古籍善本·金石碑版”专场中,除“万卷书楼旧藏”外,另有诸多珍本,亦是殊为难得,诚可宝之。

lot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三纸本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初印本线装1册23页

23×15cm9×57/8in

出版:《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九十四种,商务印书馆,年。著录:

1.《藏园群书经眼录》P,中华书局,年。2.《藏园订补郘亭书目》P3,中华书局,年。3.《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6,线装书局,年。4.《中国古籍版刻辞典》P,苏州大学出版社,年。5.《增订四库简目标注》P,上海古籍出版社,9年。参阅:

1.《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后编》P,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2.《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P,中华书局,2年。3.《藏园群书题记》P,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鉴藏印:金秉瀚信

按《藏园群书经眼录》、《四库简明标注》、《善本总目》等,是书半页十一行,行十九字,注双行二十五字,左右双边,细黑口,版心记字数,为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傅增湘赞曰“字体隽丽,锋棱峭露,是建本之至精者”,与同时期著名的黄善夫(南宋光宗、宁宗时期建安刻书家)刻《史记》相较亦毫不逊色,袁克文曾藏此王注苏诗残本卷三、卷七至十二,盛赞其曰“宋刻之精本,久着声于人寰”,并跋云“此残本与黄所藏者同,当亦虞刊,唯褚墨略过之,差可贵也,此书之刊刻、摹印,精健润洁,稍识版本者,一望即知为宋之佳刻”。

拍场所见宋元诸刻,多为经史,集部少见,经、史、子、集四部以集部为贵,集部之中又以诗词为贵,拍品为苏诗一卷,傅增湘、袁克文尚不能得其全帙,虽为片羽,亦极珍贵。

按《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务本堂”或署“务本书堂”,宋元间建阳人虞平斋的书坊名,延续一百余年,书中避宋讳,如“玄”字缺末笔(始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十月)等,但不甚严谨,可证宋代民间刻书避讳不严之风。

按《藏园群书题记》,王注苏诗傅增湘另藏有宋泉州本、元熊氏本两种,经对比此宋虞氏本有六处不同:

(一)他本赵序在前,王序在后,此本则王前而赵后;

(二)他本标题作“王状元集注百家分类东坡先生诗”,此本上有“增刊校正”四字,而无“百家”二字;

(三)熊本《纪年录》于逐年事迹皆夹行细书,此本则大字直下;

(四)熊本有刘须溪批点,故行间有点掷,题下有评语,此本无之;

(五)注家姓名熊本别以阴文,泉州本无之,此本则加圆围;

(六)此本偶有增注,附缀本诗末,标以阴文“增刊”二字,他本则否。

故傅增湘考证其刊刻时间应与宋泉州本相当,又见皕宋楼曾藏有宋余仁仲万卷堂刻本,与此本行款相同,今万卷堂本已佚海内,傅增湘将此虞氏本放之《藏园题记》中王注苏诗之首,可见其对此本之珍重。

按《藏园群书校勘跋识录》,傅增湘所藏王注苏诗三种,其中泉州本赠大中银行董事长孙仲山,熊氏本赠厚盦,独留虞氏本,并于民国二十四年苏轼九百之寿的聚会中,向与会友人张朝墉、萧方骏、罗超凡等展示此书,并在此书后作记录,亦可见傅增湘对此书之珍重。

苏诗注本初有四注本、五注本,至南宋中叶出现了分类编次、汇注百家的王氏注本,此本收录自黄庭坚至王十朋兄弟凡九十六家注,分为七十八门,兼收博蓄,网络宏富,足供后人掇拾之资,影响深远,傅增湘评价甚高,甚至颠覆了《四库提要》的观点,其后的施氏辑注亦取之王注。

王注本初刻后,明代汪氏诚意斋、刘氏安正堂偶有重刻,卷次相同而行款已易,且今已难觅,至明末梁溪王永积增入和陶诗,改为三十二卷,删削注文十万余字,于是宋本面目后人无从窥见,傅增湘得此宋本后欲求一晚近之本勘证异同,竟不可得,足见王注古本存世之罕。

lot唐诗鼓吹纸本

元积善堂刊本线装1函6册

24×15cm91/2×57/8in

本拍品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二字。细黑口,双鱼尾。目录后有“积善堂刊”牌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无载。据《蒙元版刻综录》著录有元刻积善堂本。然为十三行二十四字,亦与其不类,且书存何处不详,不能同几比对。

视本拍品字体古朴,麻纸质地莹润,墨色沈郁,与元代版刻风格吻合。此本存世极罕,弥足珍贵,可补版刻史料之不足。书为金朝名士元好问弟子郝天挺所编。

郝居吏部尚书、中书左丞,承师集注唐诗,元大德七年(年)成书《注唐诗鼓吹》十卷,共收唐代诗人九十六位,诗五百九十三首。初刻于元大正元年(年)浙省儒司(十行二十字,目前仅台湾中央图书馆庋藏孤本),遂有坊间翻刊。

lot美人镜白棉纸

明刊本线装1函2册24×17cm91/2×63/4in

是书字体写刻上版,白棉纸精印,品相佳。经查,为明代极为稀见的砚学名著,不见著录。该书卷目题《香雪庵》,次《美人镜》,版心也以《美人镜》为名,取自“文士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

撰者许如兰,字湘畹,安徽肥东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殿试金榜第十五名。之后,历任光州知县、工部郎中、绍兴知府、浙江按察司按察使、河南按察使,管密云道、顺天巡抚佥都御史、广西巡抚、副都御史。著有《香雪庵集》十二卷、《天然砚谱》一卷、《抚广奏议》十卷、《游衢纪略》等。

但由于生前奋勇抗清,到清朝时,其著作都被清廷禁毁了,其生平几乎没人知晓。乾隆四十年,时任安徽巡抚的裴宗锡将《香雪庵集》列入应毁书目而查禁,《禁书总目》中的《外省移咨应毁各种书目》《应缴违碍书籍各种名目》均载其名。一作《香雪庵集》,另一作《香雪庵》。

局部

据推测,另一种《香雪庵》很有可能就是《美人镜》。而《香雪庵集》在一些记载中偶有提及。如近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孙殿起曾见过此诗集,并称:“《香雪庵诗文集》十二卷,明合肥许如兰撰,无刻书年月,约天启间刊,乾隆间重刊。”然而,此书刻本未见传世,仅有民国十九年铅印本许如兰《香雪庵诗集》一卷。

今人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载有许如兰所著的《香雪庵》,将之归为戏曲,此书原本的出现,稍可正庄书之讹。

此书虽未分卷,但是分为论砚、评砚、洗砚、冢砚、砚诗赋、砚铭赞六部分。卷前有明人谢士章序。

谢士章,字含之、与苏,号石渠,明朝诗人、书画家,出生于江西省宁都县,后被宁都知县陈时言收为养子,因名陈士章。万历丙辰年(6)进士,与许如兰是同榜进士。历任知府、广东副使、云南临沅道右参政,著有《谢石渠先生诗集》。

另据钤印可知,此书曾为清代藏书家汪宪旧藏。汪宪,字千陂,号鱼亭,浙江杭州人,乾隆十年进士,建藏书楼名“振绮堂”“存悔斋”等,收藏古今书籍数万卷。

清代诗人龚自珍作诗称:“振绮堂中万卷书,干嘉九野有谁好。季方玉碎元方死,握手城东问蠹鱼。”其藏书印有“振绮堂兵燹后收藏书”“桐轩主人藏书印”“汪鱼亭藏阅书”等。著有《振绮堂稿》及《苔谱》六卷、《易说存悔》二卷、《说文系传考异》四卷等。

清末民国间,此书为大收藏家李盛铎架上之物。李盛铎,号木斋,江西九江人,曾为朝廷官员,清末任陕西巡抚。是有名的藏书家,又是校勘家、版本家、目录学家。后来,该书为康生所获,书中有其收藏章,虽被涂抹,但也依稀可见。此书藏印累累,屡经名家珍藏,是拍场上难得一见的珍稀古籍。

另有其余佳制,不一而足,好之者可莅往预展现场一窥究竟。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