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文化内涵

1、地名词语

大王村原名大王殿,又名隐王殿、大王店、洪福集。始建于西汉,因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死于此地,后人为纪念他而建大王殿。

涡阳县文物保护单位大王殿

大王中心村鸟瞰图大王地理位置图

大王村位于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东部,东临星园街道,北依涡河,南与花沟镇接壤,S省道横跨全村,总户数户,总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年人均纯收入为1-1.5万元。

2、历史沿革

秦二世元年(前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蕲(今宿州),其中攻占本地部分县境。后陈胜为秦将章邯所败,于下城父为御者庄贾所杀。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城父,又名下城父聚。在今安徽涡阳县西北(大王店位于涡阳县城西北12里)。《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二年(前),‘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之以降秦。’即此。《清一统志·颍州府一》:下城父聚,《旧志》:以近故城父县,故加下。”

西汉时,汉高祖刘邦追谥陈胜为“隐王”,下城父人建大王殿祭祀陈胜。该地发展为一个村落,属于谯县的下城父。村南胡沟(涡河支流)南岸有两座大汉墓和一些小汉墓,已考古挖掘。

《史记》记载:“陈胜葬砀,谥日隐王,高祖时,为其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建立张楚政权的陈胜王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竟然死在了车夫之手!后来汉高祖刘邦平定海内,追念陈胜的革命首功,命令地方官修治陈胜墓地,并置守冢三十家,俾得世祀。后人又在下城父聚建大王殿以祀之。因此,大王店最初是纪念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地方,诸侯王都不能称为“大王”,唯独陈胜可称。《合肥晚报》、《亳州晚报》记者曾带专家考证并报道。

唐朝贞观时期,在这里修建庙宇,规模宏大,该地隶属亳州。

明朝永乐年间重修大王殿庙宇。

清同治三年()涡阳设县时,大王店从亳州划入涡阳。

辛亥革命后,涡阳县分为8个区,大王店属于花沟区。

年前后,国民党曾在大王店建立过伪联保和乡(镇)政权,建立过伪乡公所。同时把大王店改为洪福集。

年,此地解放,共产党建立了政权,又成立大王店乡政府。同时把洪福集改为大王集。

年,大王集划归城郊区。

年,在这里又建立了人民公社。

年,在这里建立大王乡。

年2月撤区并乡,原城郊区的大王、王桥乡和义门区的邓楼乡合并为陈大镇。

年,大王殿被评为安徽省级美好乡村。

二、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1、汉墓文物

年5月,社员深翻平整土地时,在大王店东南、西南两角的一里处,分别挖出两座大汉墓和一些小汉墓。两大墓用砖万余块砌成,砖质坚硬,图案清楚,砖已用于建焦尧小学,墓内文物很多,被运往阜阳博物馆,其中的东汉绿釉陶楼,为反映贵族歌娱生活的明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考古学家鉴定,此墓为汉代诸侯王之墓。

东汉绿釉陶楼,高99厘米,年5月出土于安徽涡阳大王店

土孤堆汉墓遗址(曾出土陶戏楼)烟孤堆汉墓遗址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安徽卷涡阳分卷》记载:涡阳县大王店正南一节地的田野里,有东西相对两座大孤堆——西边的叫土孤堆,东边的叫烟孤堆。据说,这两个孤堆是混沌初开时,杨二郎担山撵太阳留下的。那时天上有九个太阳,只晒得禾苗枯死,江河干裂,生灵难活,玉皇大帝派杨二郎追撵太阳。杨二郎力大无穷,决心要把太阳都压在大山底下。所以他肩挑两座大山撵太阳。一日担山飞步来到大王店南头的胡沟岸上,感觉有点累了便坐下歇歇。他把扁担东西一放,掏出烟袋吸烟。临走时把烟灰磕在沟东边成了烟孤堆;又脱掉鞋磕磕土,就成了土孤堆。

至今这两个孤堆遗址还在。其实是两座大坟墓,文革时被考古挖去两卡车文物。其中,现存放于中国历史国家博物馆的东汉绿釉戏剧陶楼,就是在年出土于涡阳大王店。此陶楼,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分四层,上层为鼓楼,第二层是舞台。舞台三面封闭,分前台和后台,有上、下场门,前台有五个伎乐俑正作表演或伴奏。东汉绿釉陶楼的挖掘出土,不仅把中国戏剧史的起点从公元10世纪的北宋提前到公元3世纪的东汉末年,而且打破了封闭式戏台来自西方的观点,推翻了三面敞开的戏台是中国戏台唯一传统的方式,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艺术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2、寺庙遗迹

据涡阳县《城郊区志》记载:唐朝贞观时期,在这里盖一片庙宇,名曰佛爷庙、天齐庙;明朝永乐年间重修大王殿庙宇;清朝时,在两庙之间又建了一个关帝庙。后来,三庙合一变成佛寺,占地六十亩,有僧侣五百多人,香火十分旺盛。在大王中学西北面的韩庄,村民种地时曾经挖出和尚圆寂时的坐缸(瓮棺)。

据考查,抗日战争前夕,修建蚌亳公路时,曾在佛庙两侧,发掘有汉砖砌的遂道数条和汉砖砌的水井七眼,由此推断,大王店的三庙均是建在汉朝大王殿的废墟上的。

年,捻军和清军在大王店和尹沟展开激战,捻军战败,大王庙被清军焚毁。战后,当地人在原庙旧址上修建“洪福寺”,寺西边修建洪福桥。因为连绵不断的战火,人民期盼和平,希望皇恩浩荡,赐洪福于民。清同治十一年《涡阳县志》里记载有“洪福寺”这个古庙宇的名字。

辛亥革命后,战乱频仍,僧侣四散谋生,几顷地的寺产充了公,庙成了寺院和学校。

年,日冠侵华,敌人到处狂轰滥炸,大王店的洪福寺也未得幸免,只剩下断壁颓垣、一片瓦砾,后由大王店集上开明人士张敏卿、刘思公、诸学董出面,地方百姓,集资献料重修庙宇。

洪福寺现仅存二殿,是座斗式结构古建筑,坐北朝南。大殿、三殿“文革”时遭破坏。二殿门前放着一个柱础,是在原大殿遗址挖出来的。二殿拱形门楣上有两个彩绘半圆,分别为红黄两色,打开二殿木门,房梁内两根红漆木柱顶着一横梁。殿内原有明朝石碑一块,高约两米半,两边刻有四爪龙,并有文字记载。明代大铁钟一口,重约两吨,不是毁于兵燹,而是毁于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十分可惜。

涡阳县文物保护单位大王殿二殿、三殿

大王中学对面的村民家中收藏的元代圣旨碑帽及民国时期门楣

3、屡遭兵燹

大王店,多次毁于兵燹,又多次战后重建为集。最后一次毁于年,清兵镇压捻军起义。大王店是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失败的地方,也是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失败的地方。

当时清兵派僧格林沁剿捻,联合河南巡抚袁甲三,集数十万人军队发动进攻。当时捻军在雉河集根据地,有八十多万义军。很多捻军不愿在自己家乡作战,盟主张乐行在战与不战之间徘徊不定。这时,捻军中一员女将的一句话,终于使盟主下定决心与清兵决一死战。讲话者是杜金蝉,杜金蝉对张乐行说:“将军拥兵百万却要弃战归田,清妖能要大家好好的回家种田吗?”在座的捻军将领听到杜金蝉如此坚定与清军作战,群情激昂,共同请战,盟主张乐行当机立断。首先张乐行调黑旗军旗主刘玉渊,放弃义门邓圩的圩寨战略防御中心到大王店驻守,因清军从亳州向雉河集进攻,大王店成为清军首当其冲的进攻据点。捻军当时三万多人,清军约五万人,先头部队的清军就有六千余人,多为骑兵,且武器精良,致使刘玉渊身受重伤,三万捻军战死,于是清军占领捻军“首都”尹家沟。义军被迫退入雉河集,从而拉开史无前例的捻军雉河集保卫战(年)。这场战争结果捻军失败,很多将领被杀,大王庙被焚烧,集被夷为平地,方圆十几个村庄,人几乎被杀绝。

4、历史人物

袁皋:大王公社袁楼人,满清四品知府,因见天齐庙和佛爷庙之间有空隙十一米,于是独自出资建关帝庙三间,始把三庙联成一体。关帝庙内只有关公牌位,没有塑像。

鲁平西:清朝同治年间洪福集商主,颇晓文武,好为善公。当时,这里商业茂盛,远近货物,多在此地集散。他的儿子鲁洪作恶,他严惩不贷,反被儿子杀死。鲁平西被害后,这里的人,特别是集上的生意人,无不悲痛流涕。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尸首连同他的马杀了一起葬在集南头,埋了一座长坟,这个坟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才被平掉。鲁平西埋葬不久,涡河就发起洪水,把集全部冲没。

杜一:大王店鼎盛时期有五百多僧侣,游历四方祈福行善,年时,洪福寺内只余下一个名叫杜一的和尚了。杜一是涡阳义门赵屯人,活到岁,常来往天静宫、石佛寺、曲水寺等庙宇。现在曹市镇曲水寺一露天井口旁,一块光滑的残破两截的碑石上,还有“洪福寺”三个字,记载的就是涡阳城西大王殿庙和尚游历于此,曾资助修庙的功绩。

王石生:年,《涡阳日报》国民党县党部机关报,第二任主编王石生,写一篇《讨倭奴檄文》,很鼓舞人心,被迫离社到大王店教书。抗日战争后,国民党政机关和学校均设此地。在二殿西侧房的墙壁上,现还镶嵌一块民国二十八年(),建校立的石碑。碑文部分被破坏,局部清晰可见。

刘跃华:年生,大王集人,台湾战车兵团团长。

董魁民:烈士,三野战士,年牺牲,年27岁。

臧凤安:烈士,华东司令部战士,年牺牲,年28岁。

尹如庆:烈士,26军战士,年牺牲,年19岁。

袁明山:烈士,45师战士,年牺牲,年24岁。

张贯臣:烈士,部队战士,年2月牺牲,年20岁。

5、媒体报道

6、古村新貌

洪福幼儿园大王小学

大王中学前合影

胡沟(涡河支流)狐狸沟(胡沟支流)

三、申报推荐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