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常在这天吃粽子、赛龙舟,并以此纪念屈原。

很多人都认为,来自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端午节并无关系,但佛教真的和端午节没有一点关系吗?

实际上,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经超过两千五百年,并在印度佛教衰弱后,在中国发展,渐渐成世界佛教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文化也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相融合,结下了不解之缘。

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屈原投水的故事,也有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中国民俗认为五月为凶月,端午最初作端五,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

《艺文类聚》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杨公忌》载:“(五月)初五日,不宜问疾,名地腊日。”

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的故事没有关系。

《古尊宿语录》中《舒州白云山海会(法)演和尚语录》中载:

“端午,(白云禅师)上堂,举(言曰:)昔有秀才造《无鬼论》,论就,才放笔,有鬼现身,斫手谓秀才云:‘你怎奈何?’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谷孤。’”

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

白云法演禅师当时见了,用手作鸟嘴状,对鬼学布谷鸟叫,可见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换言之,端午节禁忌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

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蓦然撞着桃符神,两手椎胸叫冤苦”。

普觉禅师在上堂语中说到,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鬼撞桃符神,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

古时端午节有些佛寺会举行仪式,这些仪式的中心内容就是驱鬼祈福,它清楚地表明: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

《古尊宿语录》卷27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

“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鬼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

上述描述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驱鬼除病。可见,端午节活动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郸淳《曹娥碑》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里的”伍君“即伍子胥,古人认为伍子胥被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死亡的原因。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由于屈原影响大,端午节渐渐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伍子胥原有的记载被湮没无闻。

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驱鬼的古老风俗起源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

《古尊宿语录》载,宋代出家人也过端午节:

”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应所知,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

佛教僧众在这天也吃粽子。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载,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

艾人,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是为了避邪拒鬼。

佛教禅宗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禅僧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

《古尊宿语录》中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云:

“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阿耶耶,阿耶耶,尽大地人烧破皮肉,教山僧受无限苦痛。’

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沉于湘江。后人哀之,以竹筒盛饭,系五色丝祭之,风俗至今流传不断。

遂呕吐数声曰:‘世间人吃却米粽,教老僧胀破肚皮。’

大众:‘别人烧灸,别人吃物,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未能情忘缘虑?’”

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

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诗,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诗中描写了寺院在端午张灯结彩,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

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典籍中纪录保存。《五灯会元》载:

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

这里写到了许多失传的端午古俗:

第一,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但古俗中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

第二,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

第三,一般认为,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大戴礼》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但这里表明,它用于制作“菖蒲茶”。

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一挝涂毒闻皆丧”。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但是佛教典籍显示: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以增强鼓声的力量,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体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的端午古俗,这些资料既可弥补端午资料之缺,又可见中国本土民俗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弥足珍贵。

佛教大事与端午

首先,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

古时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被视为不吉,常被抛弃,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载:“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五月五日生(于)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院出家,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被载入佛典。

《续高僧传》载:丹阳县道成禅师,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在武则天天授二年()五月五日坐化。

《宋高僧传》载:智威禅师圆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唐代著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在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年,即唐代宗广德元年)五月五日无疾坐亡,其真身不坏。

《景德传灯录》载,司空本净禅师于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唐天子赐给“大晓禅师”法号。

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在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夜里梦见阿弥陀佛托梦:“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在五月四日,他集合众僧说:“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助我往生。”说罢,在诵佛声中坐化。当时,天上雷鸣不断,地上白云覆地,直到五月六日才停。

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载:

金熙宗皇统三年()五月五日,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吾化后,可唤之。若能回来,是有道力也。”于是,他连唤三声,觉禅师果然复活,问到:“你有什么事?”侍者说:“和尚何裸跣而去?”他反问:“来时何有?”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他说:“不用。留给后人吧。”他书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踍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然后,晏然而逝。

这些端午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为禅门的佳话。再次,一些端午发生的重要事件被佛典纪录下来。

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全唐文》载:北天竺婆罗门族的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五月五日奉诏开译:“卯时焚烧香火,起首翻译”。

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在唐德宗建中元年()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

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宮译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予以明确记载,朝廷也下诏褒奖。

由以上的佛教典籍记载中,可见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之中。

往期回顾

?通告通启

▲征稿|法布施从分享开始

▲通启|杭州灵隐寺关于取消年朝山活动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通启|杭州灵隐寺举行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志工服务疫情防控须知

?新闻动态

▲杭州灵隐寺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今日启建

▲新闻

杭州灵隐寺僧众年6月6日清晨结夏安居

▲新闻

杭州佛学院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序返校复课

▲杭州灵隐寺恢复开放喜迎八方游客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举行升国旗仪式

?方丈言教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共筑清凉(上)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共筑清凉(下)

▲方丈言教|解说《地藏经》

▲方丈言教|生命无常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视频

梵呗合唱《华严字母》

▲赏析

梵呗清唱《华严起梵腔》

▲藏识|梵呗清音的时空艺韵探微

?皈依三宝

▲常识|什么是皈依?

▲学处|皈依的目的是什么

▲学处|皈依的利益是什么?

▲学处|参加皈依的注意事项

▲学处|皈依必须知道的几个问题

?佛教常识

▲常识|佛法僧三宝

▲常识|寺院建筑

▲常识|寺院佛事

▲常识|四无量心

▲常识|六度

?佛教器物

▲常识|佛教呗器——钟

▲常识|佛教呗器——鼓

▲常识|佛教呗器——磬

▲常识|佛教呗器——木鱼

▲佛教器物|幢

?佛化生活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上)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下)

▲佛化生活|生病与探病

▲常识|在家佛教信徒的生活轨范

▲佛化生活|如何建设佛化家庭?

?菩提学处

▲学处|怎样远离过度睡眠——《佛说离睡经》解读

▲学处|读经的六种益处

▲学处|明因识果改往修来——读《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学处|如何安顿身心——所依经典《八大人觉经》

▲学处|切莫误解佛教——由于佛教现况而来的误解

?佛教历史

▲历史|唐代杭州佛教之盛

▲历史|杭州佛教之吴越兴佛

▲历史|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

▲历史|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

▲历史|元代杭州佛教的消长

撰稿|张应斌

摄影|一叶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