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大高考生迎来了人生的首次大考,今年的作文要求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对于这么一个题材,你会怎么去写呢?早报邀请了6位岛城名家与高考生们一起写作文(限于版面,文章有删减)。

■刘耀辉:作家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心心相依抗疫行

己亥庚子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神州大地,延续千年的归乡拜年传统被迫中断了。

在外辛苦一年的小伙子想要回老家,路封了;刚出嫁不久的新媳妇想要回娘家,不让了。随着社区、公园、广场被封闭,热衷于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都回家猫着去了;而随着旅游、购物、餐饮等行业停工停产,很多习惯于呼朋引伴的年轻人也都被挡在了家门里。

等到迫不得已要外出时,大家才蓦然发现,疫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陡然变远了:口罩遮住半张脸,相隔至少一米远,聚众活动不允许,排队要看安全线……仿佛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这可怎么办?

好在凡事都有两面性,疫情无情人有情!虽然疫情使国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增大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更近了。这突出表现在亲朋师友间的联系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多了。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若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其实是有助于个人幸福、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每一个奋斗者和建设者的心与心之间,又必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客观地看,新冠肺炎疫情虽然迫使我们与他人接触时要保持距离,但也极大地增进了民族的凝聚力。它促使我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敲响了21世纪20年代的开场锣:

“武汉,挺住!中国,挺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于是,我们看到了全国十九个省市驰援武汉,一大批最美逆行者奔向抗疫前线;我们看到了以钟南山、李兰娟为代表的白衣天使们,呕心沥血筑起了防疫战线;我们看到了坚守在抗疫岗位上的许许多多名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专拣重担挑在肩”。这一个个可爱的人,这一颗颗火热的心,交织熔铸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啊!

你要相信,疫情中发生的这些生动的中国故事,必将把十四亿中国心灵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迸发出更加强大的中国力量。且让我们心心相依,共盼福佑中华,疫情消散,同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张金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签约作家,胶州七中教师。在《人民文学》等发表作品若干。曾获老舍散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

远和近

庚子年初,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猝不及防地袭击了人类。新冠病毒肆虐,众多的人被感染、被吞噬生命。为隔离病毒,各类聚集性场所关闭,聚集性活动取消,走亲访友中断,人们居家不出,以互不相见的方式隔离病毒的传播。人和人之间,突然远了,不仅仅隔着一只口罩,更隔着戒备和猜忌。难道人类的相互信任就此土崩瓦解,相互依存和抱团取暖即将被改写?当两个行人相遇,他们故意远离对方,空旷的街上变得更苍凉了。病毒在人和人之间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就算是一家人也开始互相戒备,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纷纷用分餐制就餐。

远离人类和野生动物,“远”似乎是最安全的。戒备产生疏离,“远”也产生着寒意。

因为要“远”,兄弟姊妹不能相见;因为要“远”,父母子女不能拥抱;因为要“远”,恋人爱人不能亲吻。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只有眉目传情、电话问候和内心的牵念。

在这特殊的时期,“远”就是人们的保护伞和救生衣。但是,却有与病毒面对面严酷对峙的勇士。他们是离病毒和危险最“近”的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死神面前,医护人员屹立在最前沿,他们都是血肉之躯,是最易感人群,但谁都没有退缩。

有多少人像他们一样,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倾其所有。蔬菜、粮油、米面、口罩、消毒水。“只要我有,都会送出去。”一辆辆专列抵达武汉,一腔腔热血在惦念着疫区。我们远吗?在朋友圈,我看见非疫区的朋友说:物业在分发免费的蔬菜,这份情该怎么还?他们不知道得到的物资来自何处,给送出温暖的人是谁。但是天下一家,你的得到和你的给出,目标都是亲人。我们因为疫情而需要“远”一点距离,但我们的心却因此而团结得更紧、走得更近。

天下一家,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抵达那被病毒占据的高地拯救一个个病人;天下一家,物流车、出租车、快递小哥在烽火前沿运送物资和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天下一家,那架送疫区远行人回家的航班,翅膀飞过云端、飞过峰顶、飞过灾难的笼罩的城市,送亲人回家。

我们并不远,志愿者在卡口执勤,环卫工人每天洒扫、消杀;我们并不远,教师们在网上谆谆教导,疏导和引领斗室里的飞翔,科研人员在夜以继日地从病毒中寻找答案和福音。天下一家,我们从不疏离,我们看似很远,但是并肩在一起。

■桂鱼:青年诗人书评及影评人青岛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青岛·琴岛作协理事

那么远,这么近

库切在《凶年纪事》中,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形容为棋盘上的博弈:“在人类生命与病毒的棋局中,病毒总是执白先行的一方,而我们人类总是执黑。病毒先走一步,而后我们作出反应。”

年,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日常。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为了尽可能地做好防护措施,“距离感”成为了日常活动的前提。居家,谢绝互访;出门,戴好口罩。从公共场所到私人接触,我们停留在各自的缓冲区中,以最恒久的耐心,守一份安全的自觉。

病毒阻断了个体的行动,但却无法阻止众志成城的集体力量。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赶往抗疫一线;各地基层干部和志愿者轮岗值守;社会机构和商家纷纷启动线上模式,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物流从业者不辞劳苦,保证物资畅通,以及粮食果蔬的及时供应……

或许你还记得那位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他挺身逆行,以一己之力,组合社会资源,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为医院筹集物资餐食。《人民日报》称赞汪勇是抗疫时期的“生命摆渡人”,而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组局的人。

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组局者”的努力,原本因隔离而产生的种种障碍与匮乏,才渐渐消弭于无形。最朴素的善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名为“共情”的连锁反应。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有限的,心与心之间的情感交集,却是无限的。正如加缪笔下的里厄大夫和志愿者塔鲁,在对抗鼠疫的战斗中,素不相识的两人成为朋友。崇高的志愿与无私的奉献,连接起两个高贵的灵魂。

笛福在《瘟疫年纪事》中写到:“正是由于值此灾难之时人们缺少彼此交往,才使得任何单独的个人不可能去了解发生在不同家庭里的所有特别事件。”

四百年后的今天,同样是一场巨大而凶险的疫情,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了解,却早已不是笛福笔下的隔绝与猜疑。理性令我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情感令我们懂得如何关怀他人。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当疫情强行分隔了人群,我们却比任何时候都能够感受到,群策群力所带来的温暖,以及同心同德所催生的自信。

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不是自上而下的理性计划的结果,而是在数百或数千分散个人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单独的个体,或许都是时代的碎片,但拼到一起,便是一幅命运共同体的壮丽图景。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那么远,又这么近。

师生范文

早报邀请岛城名师、往届下届优秀考生一起写作文

■陶利坤:青岛第十七中学,高二一班学生

逾越相距的寒冬感受相系的温情

居家隔离、云服务、一米线是人与病毒的理性距离。各行各业的坚守奋斗,是人与人的密切联系。

拉开距离的是病毒,密切联系的是温情。病毒席卷全国,温情却无处不在。钟南山院士在疫情暴发之时连夜赴往武汉,使英雄与人民相系。张文宏带领值班队查房,慰问重症患者病况,让医生与患者相系。某网站美食博主为已逝的李文亮医生做他生前最爱吃的炸鸡腿,以缅怀李医生,是不同行业之间的紧密相连。各大明星红人捐赠款额与物资,是榜样与群众的联系,国家下令提供患者治疗所需的费用和设备。是国家与人民的联系,中国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像是一张充盈的蜘蛛网,它饱含的不仅是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凝聚力,更是融化于你我,散落于人间的温情。

距离是暖春前的寒冬,终将逾越;联系是透过云层的暖阳,永恒相随。与其说疫情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不如讲疫情使人们的密切联系浮出水面,系于人间。因为这份温情一直都在,它在每个人的心底悄悄燃烧,只是疫情带来的寒冷需要它的感化。生活中从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中国人从未丢弃温暖,只是将它藏于心中。平医院护士,医院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却能在国家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小家顾大家地冲入医疗队,援助全国各地,那一刻的承担与责任,正是生命里最美的东西。即使工作平凡,那份寄于心中的联系,捧在手中的温情,也将勾勒出你伟大的轮廓。像是阴雨天的蜘蛛网,不被轻易发现,但却是一鸣惊人的坚固与温暖。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正是有爱才让人们逾越距离的寒冬,去感受联系的温暖。但爱的背后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雄伟力量,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最伟大最高尚的品质,就像罗素先生所讲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在世界极为需要。此刻的我,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请怀着这份民族自豪感与万众一心的雄伟力量去逾越距离的寒冬,感受紧紧相连的温情。

■曹光宇:毕业于青岛二中,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

与自己的距离

很多字眼具有天然的迷惑性,“距离”就是其中之一。当我们使用这个词时,会习惯性地代入“以我观物”的视角。然而“距离”并非必然指向外在,我们与自己之间同样存在距离。

我们与外界的诸多联系因新冠疫情而被阻隔,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