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

SUODAJIKANBU索达吉堪布第6课

(上师念诵祈祷文)

我们继续学习大乘妙义经典《佛说楞严经》。开讲以来,大家对这部经典的信心非常不错,大多数人都在认真地学习,包括课前、课后及平时都会查阅相关资料,爱学习的人总能学得不错。当然也有极少数人,仅仅是听课而已。甚至有的人连听课也是时有时无。不管怎样,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上等者吧。

学习这部经典,大家应该有一种耐心。其实不仅《楞严经》,学任何法或听课时都不宜人云亦云。但凡听说哪里讲经,哇,就跑过去听一两堂课,像看电影一般,看后没什么感觉就放下来,这是不对的。

无论是学习佛法或世间的任何知识,过程不一定非常快乐。学习也是一种苦修和苦行。不论学世间知识或出世间知识,其中会有一种煎熬或一些难受。但经过长时刻苦的学习后,很多知识最后能串在一起,对自己的相续及今生来世有很大利益。现今我们的这种学习精神,跟前辈大德们相比较,应该是微不足道的。

据说,清凉国师一生中宣讲《法华经》达50多次,一堂课讲8小时,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就这样一直不断地传讲,活了多岁。还有前几年圆寂的梦参老和尚,在90多岁时讲《华严经》,共有堂课,算起来总共个小时。我想在座的各位,若听多堂课,也许会有一定的困难。

这次讲《楞严经》,不会有两三百堂课,估计最多一百多堂吧,《法华经》和《维摩诘经》的课数也不算多。

大多数人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一直很认真地听受。也有极少数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要么身体不好、心情不好,要么工作忙、家务多,或朋友请客、要出去旅游等这样那样的事。

听课对于佛教徒中的出家人比较容易一点,在家人毕竟要养家糊口,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但如果你要听《楞严经》,一周两堂课,最多四个小时,要是你特别重视的话,还是能空得出来时间闻法的,希望大家应该把听课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对待。像我而言,如果没有把闻法当作重要的事情,那么在我的分别念中肯定会有很多重要事情来取代它。其实每个人都如此,关键看你的价值观到底如何。如果你对某事完全不重视,那你的生命、生活中,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琐事占据它的空间,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想首先应该跟大家讲一下对这部法的重视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现在开始讲《楞严经》,其实学习《楞严经》最好是能翻阅大量相关的注疏,很多前辈大德们都很重视《楞严经》,这一点应该值得大家学习。

《楞严经》相关的公案与感应录以前似乎没有人整理和汇总。最近我看到一本《楞严经圣贤录》,是华梵大学的果滨教授编撰的,其中收集了很多古今大德对《楞严经》的领悟与评价,其中讲到:依《法华经》和《华严经》的开悟者固然很多,但依《楞严经》而开悟的人数远超前者。这本书有上下册,里面收录了很多大德公案及相关资料。

还有一个是元代的惟则禅师,他著有《楞严会解》,里面收集了唐宋年间九位大德解释《楞严经》的观点,里面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后来在明代的时候,传灯禅师也做了一些会解,并对这本《楞严会解》作了一些注解,包括紫柏大师对前面我们所提过的子璇的注释也有高度评价,称之为“百代心宗之祖”。很多大德都非常重视子璇的注释,他是大家的“心中之祖”——心中的祖师。

我想,若能多参阅一些相关资料,应该会比较清楚。当然,我看到的很多大德们的注释和解释方法,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我听说,讲考的时候,有些道友只看一个讲记,认为:“我只看他的讲记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应该对照藏文、汉文以及很多不同版本来学习。但不管怎样,讲经也好,讲论也好,大多数祖师大德们的解释方法应该是相互参考,故而内容也比较相似。能否依靠自己的智慧或前辈大德的解释,从而完全通达佛经教义,这一点才是关键。

即使我们不能了知各自不同的观点和依据,也应该大概知道《楞严经》到底说了什么。毕竟在座的很多人以前应该听说过《楞严经》,此经在汉地几乎家喻户晓。

从历史上看,《楞严经》、《法华经》和《维摩诘经》这三部经典,在汉地非常出名。但里面到底说了什么,好多人可能并不是特别清楚。一讲到《楞严经》,就只知道:“哦,里面有一个摩登伽女。”除此之外,这部经具体讲了什么,对前后之间的因缘和关系等都一无所知,以这样的方式研究经典是远远不够的。

我昨天提了,要求能静下心来对专科或某部经典潜心研究,后来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发愿以后要做研究,我对此很高兴,你们发这样的愿其实非常有必要——终其一生对某一部经典、某一部论典做研究,对自己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我们也可以写一个比较全面的注释,以前有那么多大德写《楞严经》的注释,为什么现在的人不能写?但我们没听说过现在有谁写注释;以前有那么多大德讲《楞严经》,但现在好长时间都没有听说,也几乎没有听到谁在讲。以前讲《楞严经》的大德,有些已经老了,有些已经圆寂了。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人越来越多,分别念越来越重?对我们来说传递佛经智慧越来越被需要,但为什么在这人心涣散的当口我们反而不造论、不讲经?这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昨天说到《影尘回忆录》里的公案,一个老和尚说:“我只听说过念佛经,没听说过讲佛经。”这个老和尚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现在很多寺院只听说有早晚课念经,包括很多道场在内,并不讲经说法。若不讲经说法,“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啊!这样看来,还是很需要讲经说法的,这是我课前稍微提及的内容。

前面讲到,阿罗汉、菩萨等大德们都集聚在佛陀宣说法要的道场,文殊菩萨也在其中。

楞严经·卷第一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

这天,波斯匿王迎请佛陀到宫掖(宫殿的一边),藏译版是“迎请佛陀到宫殿当中”。波斯匿王也叫月光王,佛陀以前叫日光王,佛陀跟波斯匿王在同日降生。波斯匿王也被称为胜军王,因其骁勇善战。他为了超度自己的父亲,故而选在讳日供斋。“讳日”在藏文《大藏经》中不是很明显,有些注释当中认为“讳日”是盂兰盆节,即七月十五号解夏自恣的时间;也有说是在第二天十六号的时候。七月十五是汉地的盂兰盆节,它的缘起大家也知道:当时目犍连获得阿罗汉果位,他以天眼观察自己的母亲生于何处,结果发现自己的母亲正在饿鬼界感受痛苦(也有说是在地狱界)。于是,他用神通布施食物给母亲,结果“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母亲无法受用。目犍连使尽浑身解数也不能如愿,只好求救于佛陀。佛陀告诉目犍连:“你母亲罪业深重,纵使你神通第一,也无法解救她的痛苦。必须靠十方僧众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脱”。后来他按佛陀的教言,斋请十方僧众,他的母亲才得以解脱恶趣的痛苦。一般来讲,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节),在此期间,对供僧供斋都很重视。“盂兰”是梵语倒挂、倒悬的意思,指在恶趣里倒立悬空在虚空当中,故而苦不堪言。“盆”是器皿,盛供品的器皿,“盂兰盆”即“解倒悬”的意思。

楞严经·卷第一

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波斯匿王亲自去迎接佛陀及其眷属,并且广设无数美味珍馐,同时,他也亲自宴请以文殊菩萨为主的诸位大菩萨。

楞严经·卷第一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这时,城中也有很多的长者和居士同时准备供佛供僧。在不同的注疏当中,宣说长者有十种功德:如年龄长者、智慧长者、福报长者、威力长者等等,凡此种种,有许多超凡出众、功德巍巍的施主。因为当天是“讳日”——一个特殊的供斋日,其他的长者、大居士、大商主等人,一听说波斯匿王在王宫中设宴迎请佛陀等僧众,便同时也各自准备了不同的珍馐美味,等待佛陀等僧众前来应供。大家都特别热情,迎请菩萨、阿罗汉、初学者比丘等等的莅临。

原文:长者需具十种德行,才堪称长者:(一)姓贵:生于贵族。(二)位高:地位很高,做官之类。(三)大富:财产丰富。(四)威猛:威风凛凛,性格勇猛,慷慨好义,不是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五)智深:智慧十分高深。(六)年耆:年纪已高,所谓‘年高德劭’。(七)行净:行为特别清净,亦即戒律严净。(八)礼备:礼貌周到,没有骄傲怠慢,看不起人的态度。(九)上叹:在他上面之人,赞叹他的德行。(十)下归:在他下面的人,愿归顺他、拥护他,也就是众望所归。

现在也有好多地方是这样,像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很多地方也经常有供斋。他们的供斋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种不同并不是不如法,因为佛教在不同地方融入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包括《毗奈耶经》、《四分律》,上座部等所有的戒律里讲的,都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区别,稍微有一点差异也是自然的,因为戒律是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物而制定的。包括声闻十八部,也是在佛陀涅槃之后出现的。我们不能仅因稍许不同,就否认其合理性。世间法中有许多我们认为合情合理、合法的事物,彼此间也千差万别,为什么如此区别对待呢?因此,我们应以智慧善加观察。

楞严经·卷第一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当时王舍城内热闹非凡,佛陀和菩萨们悉数驾到。细细想来,那时的人们能亲见佛陀和文殊师利菩萨等,真是幸福荣幸、福报无量啊!“敕”意为告诉、命令,无论藏译还是汉译都是这个意思。像国王敕令大臣般,佛陀吩咐文殊菩萨道:“你分队率领菩萨及阿罗汉,前往斋主家中应供。”那时除了国王,还有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等众人也都在设宴供僧。文殊菩萨就吩咐下去:“今天有人供斋,大家要分好队……”(上师笑)我以前也讲过,当年我们跟随法王一起去香港弘法时,曾在宁玛派白玉佛法中心待过一段时间。那里有一位老和尚(现在已经圆寂了),几乎每天都兴高采烈地给法王如意宝报喜:“今天有个好消息,某位女士要给我们供斋。”第二天他又来了:“诶,如意宝仁波切,今天晚上某某也要供斋。”后来法王如意宝也开玩笑地问他:“老喇嘛,今天有没有好消息?”(上师笑,众笑)后来有一天,这位老喇嘛显得不太高兴,法王悄悄对我们说:“肯定是今天没人供斋,他看起来好像不开心。”后来果然如此。(上师笑,众笑)当时佛陀也告诉文殊菩萨:“你应高兴,今天有很多人供斋。”文殊菩萨按照佛陀的要求,让大菩萨和阿罗汉分队到各处应供。现在是施主到僧团处供斋,但在当时,是僧团前往施主家应供。所以,前面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僧众都要前往城中应供,如果没有组织,就容易产生混乱。可能有些施主家里人满为患,而有些人家无人问津……这样厚此薄彼,显得极为不妥。那时没有电话之类的即时通讯设备,所以需要提前安排好。当然,以文殊菩萨的智慧,肯定能妥善安排,我们也不用担心。

楞严经·卷第一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这里主要讲阿难,他是本部经中的人物。在藏文里,阿难叫“根嘎沃”,有皆喜之意。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大智度论》中宣讲了三个原因:第一,因为前世的愿力。佛陀因地时曾作瓦师,名大光明。当时有佛名号“释迦”,有名为“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弟子。当时还是瓦师的佛陀发愿:“我成佛时,名号也为释迦牟尼佛,并有“阿难”等弟子。”因此殊胜的前世因缘,所以“值得欢喜”。第二,阿难于佛陀成道日降生(可见佛陀与阿难的年龄相差比较大)。佛陀二十九岁出家,历经六年苦行,成道时,净饭王从菩提树神那里得知消息,所以给刚降生的孩子取名为“阿难”,即欢喜之意。第三,阿难相好庄严。“端正清净,如好明镜”,因此“值得欢喜”。藏文译本中并未提及“别请”,只说阿难因事外出。汉文的有些注释中,讲到了“别请”和“次请”的差别。所谓“次请”,意为依次第宴请,比如结夏自恣时,施主依次宴请僧众,不特意拣择。而“别请”则是施主指定邀请,比如,要有修证或其他特定条件等。这里讲到,阿难因事先受到了“别请”,外出未归。这次邀请他的施主也许只给他供养了衣服、资具等,或是请其为亡人超度,总之并未提供斋食。而等阿难返回时,也来不及与僧众一同应供了。

万亿观音心咒共修

持诵利益

对藏人和汉人来说,缘分最深的是观音菩萨;在汉地,人们最有信心的也是观音菩萨。一切诸佛菩萨悲心的显现就是观音菩萨。

只要我们对观音菩萨有信心,所有世间和出世间的愿望,都可以圆满!你有上等的信心,就有上等的加持;有中等的信心,就有中等的加持;有下等的信心,就有下等的加持。华智仁波切也说:八万四千法的精华就是观音心咒。

这次我们弘扬观音心咒,从数量上来说,至少有一万亿以上的功德。和之前念几万、几十万遍,得到几百亿的功德不一样,这次是我们真正自己发愿念一亿观音心咒。等我们念完观音心咒一亿之后,再想念其他心咒,或者想修什么法的话,真正是一下子就会有效果,一下子就能得到加持!就像我们拿到一个护照后,想去什么国家都可以。同样,我们手里拿到了观音菩萨的护照后,再想去度母刹土、金刚萨埵刹土或者阿弥陀佛刹土,都可以任意地去,不须要第二个护照。

念修数量

每人至少念诵1亿遍观音心咒。

共修时限

自发愿时日起10年内圆满(上根者6年,中根者8年,下根者最晚10年)

念诵仪轨

修法的仪轨一个是《喇荣课诵集》里面的四臂观音仪轨,还有《依度众观音之上师瑜伽》也可以,还有《依内之圣者大悲观音修法》和比较广的《依圣者观世音之上师瑜伽》。这些仪轨哪个观想方便、比较感兴趣,你们自己选择就可以。今天念这个仪轨、明天念那个仪轨,或者上午念一个、下午念另外一个,或者一直念一个仪轨,都可以。

大家念的时候一定要用三殊胜法来摄持,用三殊胜法来念观音心咒一亿。一些年纪大的、不识字的人,也一定要学习一下大概的三殊胜法。

《依度众观音之上师瑜伽——开启加持之门》

报名方式

一、加(益西旺姆)

联系

二、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