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故事六

赤脚僧和石钟洞

作者:邹胜军

在老城,千百年来都流传这个故事:在石钟山下,有个神秘的大岩洞,晋代有一高僧圆寂后,以石棺悬葬洞中。后有赤脚僧在洞里修炼,洞中有石棺,石棺里有和尚圆寂后的遗骨。岩洞里还藏有许多金银财宝。有人进去偷,偷到财宝却出不来。

这个故事不知道流传多少代,让石钟山下的岩洞披上神秘色彩。关于赤脚僧的故事,康熙县志确有详细记载。赤脚僧姓沈,名住得,法名觉显,九都乡(武山)后港村人,自小父母双亡在正觉寺削发为僧。因一年四季,不分春秋冬夏脚上无履被称赤脚僧。又在湖口武山白云洞修行。明洪武六年居湖口莲花寺,后徙居天池寺(庐山)。

方斌摄

赤脚僧与朱元璋结缘,是通过周颠仙。周颠是建昌人。十四岁因患颠疾流落南昌街头行乞。近三十岁时突然大放厥词,凡新官到任南昌,必谒曰“告太平”,世人称颠仙。惟陈友谅至南昌时不语。不久,明太祖攻下南昌。周颠谒于东华门,大呼“告太平”。朱元璋每次出巡,周颠必迎上前大呼。朱元璋不胜其烦,赐其烧酒,周颠畅饮不醉。朱元璋又下令把周颠放进巨缸,外堆柴火烧烤,等火灭了,打开一看,周颠在里面睡着了。再令把周颠放到蒋山寺,半月不给饭吃。朱元璋去探视,周颠一点事都没有,随即赐以佳肴,又令饿其二十三日,亦如此。跟随的军士听说,都争着给周颠酒肉,周颠边吃边吐。见到朱元璋,周颠迎上,用手在地上画个圈说“汝打破一桶做一桶”。寓意朱元璋推翻旧统(桶)治,建立新统(桶)治。时无人能解。认为是奇异之言。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西征陈友谅,问周颠仙是否可以,周说可以。朱元璋又说“彼已经称帝,今与之战,岂不难乎?”,颠仙仰视屋顶良久,稳首正容,挥手佛之说:“老天没安排他的位置”。朱元璋抬眼望去,周颠仙举杖挥舞,作壮士挥戈状,以示胜兆。朱元璋带周颠仙出征。至皖城,不见一丝风,朱元璋问周颠何故?周颠仙回答“行则有风,无胆不行则无风。”于是,朱元璋号令各诸将率舟逆流而上,渐渐起风,越刮越大,转眼即到小孤、马当江中。见有江豚戏水,周颠说:“水怪见前行,损人多”。此话人心惶惶。朱元璋闻讯,再起杀心。至湖口,使人抓他扔进水里欲淹死,却频溺不死。“师次湖口,颠复来,且乞食”。朱元璋已觉周颠非凡人,令手下不要再理他。周颠见朱元璋对其烦,自己也已大功告成,于是,不辞而别遁入庐山。此后,赤脚僧也到庐山跟其修行。再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当了皇帝,派人打听周颠的下落,才知道他已入庐山。

方斌摄

洪武癸亥年()赤脚僧入朝见皇帝朱元璋说“匡庐山中老人令我见天子,言国祚(讨论国运)”。朱元璋不见。赤脚僧痴心守阙四年,终不得见,他又归隐庐山。朱元璋念其心忠赋诗二首寄之。又过五年,朱元璋患热疾,危在旦夕,遍请天下诸医无效。这一天,有徐州道人过来对赤脚僧说,竹林寺有人请您过去,赤脚僧随即前往,见一天眼尊者坐于寺中,少顷,一披草衣进来,赤脚僧问“此何人”?天眼尊者开口答曰“此周颠也,方今人主(皇上)作热,周颠持方药来,汝当从速送与服之。”赤脚僧从周颠手中接过药,旋即昼夜兼程奔赴金陵。入宫后,跪呈温凉药两片,温凉石一片,用金盘装盛磨粉,用水调服请朱元璋服下。当夜,朱元璋即退热病愈。朱元璋甚是感激,龙颜大悦,亲题诗赠赤脚僧云:“跣脚殷勤事有秋,苦空巅际孰为俦?愆销屡世冤魂断,幻脱当年孽海愁。方广昔闻仙委迹,天池今见佛来游。神怜黔首增吾寿,丹饵来临久疾瘳”。从金陵回来,赤脚僧至石钟山下石钟洞中修行。石钟洞临江濒湖,百丈危崖之上,洞内幽深曲折,洞门濒江,潮落门开,内有小山数叠,又有狭窄子洞,左右四通八达,形态各异。每年有大半时间,随涨水时节而淹没水中,只有冬季枯水时才显露洞口。赤脚僧在洞内题诗一首自嘲“借骑白鹿出庐山,自笑心闲身未闲。跣足难寻干净土,红尘游遍十年还”。方斌摄赤脚僧圆寂后,朱元璋赐其在庐山厚葬,并在其陵墓建白石塔。塔的基石上,刻有烫金“御制”两个字。另有一说,他就在石钟洞石棺中圆寂。清光绪版《石钟山志》还记载“洞内曲折左旋,由歧径侧身逼入,行数十武(长度单位),微漏天光。纡回过石峡,一带奇葩异草,莫名其状。见泥印大人迹数处,再进忽暗,以火烛之,至一处,有天然石屋三间,中敞若厅,左一间羊豕蹄甲、禽鸟翅爪,狼藉满地,右则净无纤尘。上悬白石棺一具,以鎯铛系石窟,盖亦白石者,另悬于旁。石壁有字,略可辨识“赤脚僧X年修于此”八字。年字上有几字漶灭”。似乎这有人住过,刚刚离去的痕迹。

方斌摄

清丁相郁在他的《游石钟山洞》甚至把石钟洞比为桃花源洞,游记中记载:今乘小艇绝壁下,攀萝曲径穷幽探。洞辟桃源引渔父,别有天地非人间,且前且却入复入,高低逐势行弯环。青天一线罅微露,奇花异草殊尘颜。好境难逢诧奇遇,更奇石腹胎岩巉。登峰再进忽疑夜,秉烛照我登佛龛。何人炼丹成九转?一汞入口骨换凡。神仙不死棺何用,一棺不盖眠谁酣?或许就是这些记载,衍生成故事,在老城人口中传的越发离奇神秘。在我幼年的时候,那个盛夏的夜晚,小伙伴们搬出竹床,摇着蒲扇纳凉就时常听大人说起,在我心里扎下了根,对岩洞和石棺充满了好奇和神秘。几十年来,挥之不去。方斌摄这个枯水的冬季,为一探究竟。与几个友人相约前往寻访石钟洞。时令是腊月十九的下午,冬日暖阳,照在江边城外。一行五人爬过乱石,踩在高低突兀的石头,寻找石钟洞口。长江水已进入极度枯水时,站在石钟山下,江面开阔,碧水蓝天,乱石峥嵘,让人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顺着山脚岩洞,弓腰曲膝,攀爬而上,时而在水边,时而在套叠的大小岩洞中攀爬,只是洞口太多,始终没能找到石钟洞口。此番之行,没能找到洞口。回来多有不甘。春节过后请了向导引路再访石钟洞。

方斌摄

石钟洞,在山北悬崖峭壁之上,即使退水季节,需数人借助绳索上下合力攀爬而上。在不远处崖壁上有“玉壁玲空乙未()春朔日巡抚蔡士英题”字样。蔡士英为清顺治年间江西巡抚。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攀至悬崖洞前,进入洞内不久,一片漆黑,继续前行逐渐幽邃曲折,既而深不可测,打开手机电筒,匍匐前进,别有天地。在一岩前,有“丹房”二字。旁边路歧,果有先人所留手迹,仔细辨来“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尘世无人识”。继续前行,又一行字在石头上“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只是年代久远,勉强认得。再往里去,全山皆空,如钟倒覆地,到处怪石嶙峋,高低不平,偶有松土,一走一滑,有的地方需匍匐而行,有多个旁歧路口,不知该走那里去,已经距离洞口数十米了,回头望去,确有“青天一线罅微露”之感,似乎已经进入石钟山腹中,整个山体如空。我们在洞内大声疾呼,并未有千年蝙蝠惊飞。有人嘻笑说,不要叫嚷,会惊到先人在此修行的。想想确实,我等凡夫俗子,已是不速之客了,倘若大呼小喊,闹出什么怪物来,岂不自投罗网来?又蹒跚而行数米,似乎已入绝境,旁边又似一耳洞,大家不敢贸然再进,慢慢蜿蜒退出山洞,豁然开朗,似重返人间之感。方斌摄回来听考古学家杨赤宇老师介绍,石钟洞还有另外两个洞口互通,此西面为正门。西南面还是有一洞门,由泛舟岩下进入。东北面还有一洞门,称“白云洞”。白云洞有西周遗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掘出土大批西周时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文物。如此看来,石钟山腹中果然是空的,四通八达,纵横捭阖。石棺虽然未能见到,小有遗憾。依然不虚此行。感叹古人在此绝壁悬崖之上潜心修行,更是惊叹我湖口居然也有如此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只是目前所处位置独特,在悬崖之上,需要一定的规划和安全保障,暂时没有开发。相信潜力无限,随着石钟山景区发展,未来一定可以完善,辟为一新的景点—石钟洞探险游。附: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杨时(福建人)到湖口游石钟山,访石钟洞题:石钟洞苍藤秀水绕空庭,双石层峦拥画屏。混沌凿开幽窍远,巨灵分擘两峰青。云藏野色春长在,风入衣襟酒易醒。采玉遗踪无处问,拟投簪绂学仙经。注:巨灵即巨灵神(劈华山)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湘军水师创建者彭玉麟,与太平军交战中驻守湖口,闲暇探访石钟洞,题:石钟洞悬崖幽僻洞谾豅,曲屈弯环路路通。百折犹龙鳞甲紫,千年老蝠羽毛红。天工巧劈湖山胜,鬼斧潜锼玉璧空。顶上丹房无恙在,不知何代住仙翁?

鸣谢:考古学家杨赤宇老师

作者简介:邹胜军,医学世家。九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口县观赏石协会会员。湖口地方文化爱好者。勤于文字耕耘。▼往期精彩回顾▼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jgyj/1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