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原型,真的是山西太原人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小编粗略查了一下,竟然就出来了五个版本之多,当然,最让看官们感兴趣的,自然是这第一种。 1山西太原娄烦县孙大廷数十名专家称孙悟空原型可能是山西太原娄烦县人。娄烦县至今存有早在《西游记》之前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就制成的西游记寺钟、碑石和花果山上始建于唐代猴王庙等文物实体。在娄烦花果山下有历史悠久的大圣堂、道人沟、潘家庄蟠桃园等西游记地名村庄,而且这里的居民大多数都姓孙,还有孙悟空原型孙大廷的口碑传说。 娄烦县文物旅游局原局长李国成,研究孙悟空20余年,发表过数十篇相关论文。他说:“我县确有‘孙悟空’其人,民间典故和历史论证与《西游记》中多有重合。据介绍,娄烦民间传说中的孙大圣原名孙大廷,家住花果山下潘家庄。 在傅山笔记所记载的这座花果山,本名龙和山,位于现已重新立县的娄烦县城西南二十里的马家庄乡境内。在这座山顶上的龙和寺门前,原来立有两条石刻楹联“东胜神州地,悟空旧居乡”;寺内原来还供奉有孙行者石刻雕像,但它们都已经在历史的变化中不知去向。 2陕西泾阳县车奉朝跟玄奘从小学习佛经不同,这位车奉朝小时候的理想是出将入相,因此从小就爱读书,也爱习武,文武双全,希望长大了能为国效力。到20岁的时候,机会来了。 公元年(唐玄宗天宝九年),罽(音同“计”)宾(位于中亚的一个小国,以佛教昌盛著称)遣使来到大唐,希望能做大唐的小弟。中国领导人对这种事向来是高度重视的,唐玄宗赏赐了使者大批的金银珠宝,又派内侍省张韬光带着40多个人,护送罽宾的使者回国,这40多个人中,就包括车奉朝。 这一路西行,基本上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差不多,经过了无数的沙漠、大河、雪山,还有数不清的强盗,而车奉朝的职责,也像孙悟空一样,起保护的作用。请注意,车奉朝的武器是一根36斤重的熟铁棍,跟孙悟空的金箍棒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行人整整走了三年时间,才终于到达了罽宾国的都城。罽宾国的国王一看大唐的天使来了,也非常重视,用什么招待呢?国王心想:咱国家是个小国,别的也拿不出手,就只有佛教最有名,那就带他们去参观参观佛教胜景吧。于是,国王就派了国师三藏法师陪他们去旅游。三藏法师?对,没错,悟空跟师傅就是这么有缘!当然,人家这个三藏法师不是咱的唐僧,而是叫舍利越摩。 玩了一个多月后,张韬光觉得差不多了,毕竟是小国,一个月就转完了,得赶紧回去了。不过,就在准备回国的时候,车奉朝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眼看都快不行了。经御医检查,发现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得赶快隔离起来,不然很容易传染到别人。张韬光一看,肯定不能带他一起走了,就只好把他委托给三藏法师,自己带着一帮人回去了。要不说徒弟跟师傅有缘呢,车奉朝经过三藏法师的一番照料,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车奉朝一想,这肯定是佛祖在故意留我,于是,干脆拜三藏法师为师,遁入了佛门,法名为法界。 或许车奉朝天生就跟佛有缘,有慧根,再加上三藏法师的点拨,在佛教的道路上一日千里,还去了印度深造,成为中亚地区远近闻名的高僧大德,比起一百多年前的玄奘也不遑多让。转眼30多年过去了,法界大师已经60多岁了,便辞别了师傅,启程回大唐。临走时,三藏法师送了他很多佛教经典,比如《十地经》《十力经》,还有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希望他能回到大唐继续将佛教发扬光大。回国后,此时的大唐皇帝已经换成了唐德宗,德宗对法界大师的归来非常重视,钦赐他法号为“悟空”,让他主持长安的章敬寺,后来又去了护法寺。他带回来的佛牙舍利,唐德宗还专门建了一座十三级的宝塔来供养。 公元年,悟空大师在护法寺圆寂,终年82岁。史料记载,唐代僧人悟空(俗名车奉朝)圆寂后,公元年,唐懿宗命人为其修建振锡寺和悟空禅师塔供奉,已有千年历史。 3印度神猴哈努曼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所以,《西游记》的故事和印度脱不了干系。唐玄奘西天取经的事情是真的,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唐朝长安城。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年印度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根据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记载的线索 发掘出的那烂陀寺遗址 这部《大唐西域记》中,自然少不了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相关记载,甚至编译后的节选。《罗摩衍那》史诗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而其中过多的笔墨却是留给了一只叫哈奴曼的猴子。 罗摩是大神毗湿奴化身。罗摩之妻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在寻妻途中助猴王须羯哩婆夺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将哈奴曼,随罗摩去寻妻。哈奴曼勇敢机敏,能腾云驾雾,火烧楞伽宫,盗仙草,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 哈奴曼和孙猴子不一样,倒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哈奴曼名义上的父亲是猴王(这点也和孙悟空不一样,孙悟空自己是猴王)。但哈奴曼却不是猴王的种。哈奴曼的母亲叫安佳娜,是风神伐由把湿婆神的化身吹到安佳娜的子宫里,所以才生出了哈奴曼。 传说中的哈奴曼拥有四头八臂,比三头六臂的孙悟空牛逼,但是我看到的图像和雕塑都是五头十臂的,莫非原生的一头两臂不算吗? 《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哈奴曼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被改编成《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胡适和陈寅恪皆同意此说法,认同孙悟空的原型来源于哈奴曼,而上世纪70年代大陆梵文学者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罗摩衍那》,为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在哈奴曼为罗摩找寻营救悉多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可能更近于兄弟手足。救回悉多之后,虽然哈奴曼居功至伟,但两人的关系更趋于主仆。倒不是说罗摩一代圣君重色轻友、过河拆桥,只是古往今来、寰宇内外,都是君臣有别。 4淮涡水神无支祁北宋《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下,引《古岳渎经》第八卷说:远古大禹治水时,曾降伏淮涡水神无支祁,将他套上锁链关在淮水之中。无支祁的形象是“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而据历史学家考证,无支祁正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型。永春的石猴和石碑,立在一处桥头,湖洋溪和一条水渠正从其脚下流过。石猴可能糅杂了水神无支祁和大圣孙悟空的形象,村民们希望他能保佑一方水利平安。 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字景贤·号汝斋),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无支祁的故事,广泛流传八百年以后,吴承恩才加工整理《西游记》,象《太平广记》这样的大书,喜采民间传说的吴承恩,不可能不读,正象鲁迅先生说的,“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后,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悟空替代。 如果说,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淮水之源的桐柏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乡,应无疑了。 5胡人猎户石磐陀距敦煌安西县城东南约90公里的东千佛洞中有两幅形象逼真的玄奘取经图,壁画中观音端坐于金刚宝石座上,彩云环绕,宝相庄严。对面的河岸上,一位头环祥光的和尚双手合十施礼,和尚身后一位满脸长毛、两眼环形、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猴形人着远行装牵马而立,形象栩栩如生。据考证,在当地榆林窟还有四幅玄奘取经图。 牵马的就是石磐陀 敦煌学学者段文杰研究此壁画后,发表论文论证了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论文中介绍,唐贞观三年(公元年)八月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瓜州(今锁阳城)时在当地寺庙讲经说法一月有余,期间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与识途老马助玄夜渡葫芦河、闯过玉门关、越五峰(白虎关、红柳园、大泉、星星峡)、入新疆。因当时佛教兴盛,玄奘讲法及与石磐陀西去取经的历史被人们广为流传。后吴承恩依此写成《西游记》。 版本这么多,究竟作者的素材来源于哪个,恐怕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不解之谜。你更喜欢哪个版本? 来源 微太原(W)素材源于网络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 春节期间,FM.5山西文艺广播给听友们发福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3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仓央嘉措我没说过那些情话大象公会
- 下一篇文章: 九华山肉身佛你不知道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