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祖师一行阿闍黎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 一行阿闍黎,俗名张遂,谥号大慧禅师,唐代巨鹿(今河北省)人,唐代开国元勋张公谨的曾孙。生活于唐高宗弘道元年至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之间。,一行阿闍黎是唐密的奠定者,是传承胎藏、金刚两部密法的大阿闍黎。 开元五年,“善无畏”来长安弘教,一行受胎藏法。开元八年,一行又拜金刚智为师,一行请“金刚智”译出《金刚顶经》。开元十二年,一行在洛阳的大福先寺助“善无畏”共同翻译《大日经》七卷等,一行翻译并撰写了阐释密宗理论的权威著作《大日经疏》。一行作为善无畏与金刚智共同的弟子,对于经典的传译有很重要的促成作用,在中国密教发展史上,唐代密宗的最终形成,一行是不可缺少的。 一行首先从理论上将印度密教本土化,确立了唐代密教的理论体系,使唐代密宗也具有同其他宗派一样的哲学理论。以后不论是受金刚密法的弟子,还是受胎藏密法的弟子,不论是日本东密的大师,还是日本台密的大师,释经论法都以《大日经疏》为依据。《大日经疏》对中国密教学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密教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行与玄宗过从甚密,谈经论道,出入宫廷,同登寺阁。善无畏、金刚智两个密教大师之所以能够受到皇室的支持,王公显贵们的拥戴,其他诸教诸宗的默认,都是一行的缘故。在京城的近十年中,一行一直在两京从事科学研究和宗教传播活动。所以一行和善无畏、不空、金刚智,在日本真言宗里具有崇高的地位。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圣地供奉有中土传入的一行大师绘像。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认为《大日经》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是全经之纲,统论全经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意,尤为至要。各种功德,皆从心生,所以说菩提心为因。这个心如同虚空。“虚空等心者,即是净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九)。所谓大悲为根,根有“执持”的含义,如同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它们不至于倾倒。悲也兼明大慈,应是大慈悲。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除众生一切苦厄。这种大悲心,是从菩提心而生的,“从此净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同上)。所谓方便究竟,“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大日经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门的方便法门。一行说这种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比如语密门所念的真言,都是“如来妙极之语”。又比如身密门所结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密满足义”(《大日经疏》卷二)。总此三句,是菩萨得菩提心之后,因一切众生皆有可觉之性而不能自悟,而起大悲心,为众生说方便法,加以救护,使众生得至究竟地。 对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一行加以详尽的诠解。这一曼荼罗,以胎藏为喻,则指修行者最初发菩提心时,犹如父母合因缘,种子之识初入胎中,后来渐渐生长,待出生后,具足种种根体。大悲心也由种子渐渐生起,具足万行。又如婴儿,出生后学习各种技艺,而能施行事业。从净心中生起万行,发起种种方便,济度众生,也是如此。这叫“胞胎胎藏”。以莲花为喻,莲花的种子藏在硬壳中,但在种子中却含藏有莲的枝、叶、花、条的特性。初发的菩提心种子也是如此。种子初生花苞时,莲台和果实等藏于莲叶内,如同出世间心藏在蕴中。莲叶包藏之下,莲花不受风雨吹打,而能日夜生长,犹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显照开敷。这层意义叫“莲花胎藏”。 这种胎藏,也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卷二)一行又以分别义、因缘义和真实义来分析阿赖耶识。 胎藏曼荼罗的图位,从内到外分三重,中心为第一重,表示佛的菩提自证之德。第二重表示大悲,第三重表示方便。第三重如同各国之君,第二重如同朝廷百官,第一重中,内侍围护垂拱之君,此君为大日如来。这三重曼荼罗,第一重的中央八叶院,八叶莲花围绕花中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为大曼荼罗王。八叶分别居四佛四菩萨,正东南西北四方之佛,分别表示佛的四智,四菩萨则表示佛的四行。中央院周围,“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大日经疏》卷五)。上方即东方的遍知院,下方即西方的持明院,右方即东方的金刚手院,左方即西方的观音院。第二重包括金刚手院南部的除盖障院,观音院北面的地藏院,持明院西面的虚空藏院,遍知院东面的释迦院。第三重,释迦院东面为文殊院,虚空藏院之西为苏悉地院,除盖障院之南为外金刚部院。 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一行认为,也都是胎藏曼荼罗,其结构是,“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大日经疏》卷十四)。人的身体,含有三重曼荼罗,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都有佛性,“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大日经疏》卷十二)。在此一行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观点,但这还只是显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更讲即身是佛这个密宗特有的观点,“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经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经疏》卷一)一行认为,那是因为众生不能“如实知”,不知道自心实相就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这叫“无明”,叫“无知膜翳”。如果能如实知,就能做到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也是如来藏思想。但虽然其他大乘教中也讲如来藏思想,在一行看来,其成佛的可能性往往是不确定的,“经无数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同上)。即使成佛,也历时很长。而这真言门,只要按其中的法则修行,就能速证庄严境界,甚至“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个过程。信,指“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欢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声闻乘和缘觉境。成佛是指从第九地而行菩萨道,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可尽。”(同上)一悟而成永恒。 这种曼荼罗的安立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五者,“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经疏》卷十四)。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以种子字来表示,即“阿字门为地,□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五者缺一不可,“随阙一缘,终不增长”(《大日经疏》卷一)。这五缘代表色的部分,从本质上讲,万法唯心,这种心,又叫法界,“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大日经疏》卷七)。这五缘和心缘,构成密宗的六大缘起论。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开元十五年,一行在完成《大衍历》初稿的同年在长安华严寺圆寂,当时只有45岁。唐玄宗痛悼,叹日:“禅师舍朕!”追赐其谥号为“大慧禅师”,并亲自为禅师撰写碑文,一行逝世后,他的著作和很多发明并无明确的传承,都逐渐消失于历史的尘烟中! 以上内容转自“光明佛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yjfh/11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原佛唱赞太虚大师赞歌谱视频慈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