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支德国探险队出现在新疆库车以北的山中,这支探险队由考古学家和佛教艺术专家格伦威德尔和冯.勒柯克率领,他们在大山之中找到了一座隐匿已久的石窟。在石窟中,一幅壁画使这些远道而来的欧洲人大为震惊,几位身材魁梧、威武挺拔的男子成排站立在墙壁上,他们有着红色的短发,高挺的鼻梁,衣着华丽,腰上佩戴十字形长剑。这幅绘于千年前的亚洲中部腹地的供养人像,却让这群德国人第一反应想到他们在大陆另一边的欧洲故乡,想到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甚至冯.勒柯克就把这几名男子称为骑士,因为他们和远在欧洲的中世纪贵族何其相似。这一惊人的发现,使一个尘封了千年的西域古国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个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仅存在于汉文史书只言片语中的古国,一个位于亚洲腹地、信奉东方佛教,却与遥远的欧洲似有渊源的国度——龟兹王国。

龟兹石窟供养人像,被勒柯克称为“骑士”

一、“吐火罗人”与龟兹

年,在新疆吐鲁番发现了一份高昌回鹘时期的回鹘文剧本,是为著名的佛教戏剧《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跋文提到此文本是从Toxri语翻译成突厥语(回鹘语)的。德国语言学家缪勒、西格等对此Toxri语是何语言展开研究,最终认为此Toxri即为汉文史书记载过的、位于中亚阿富汗一带的吐火罗。七十年代,在吐鲁番又发现了一份用婆罗米字母拼写的《弥勒会见记》,证实这就是回鹘人所谓的Toxri语。

这种语言的文书在20世纪初以来被大量的在新疆焉耆、库车、吐鲁番发现,西方学者尤其是德国语言学家对它们进行解读破译,解读出这种语言主要有两种方言,命名为“吐火罗语A”和“吐火罗语B”,分别是在焉耆和库车两地使用,而操这两种语言的人,即古焉耆和龟兹的居民,也就被称作“吐火罗人”。然而,由德国学者提出的这种逐渐被学界接受的说法,还是有不少的质疑和反对,操这种语言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中部,与中亚的吐火罗并无多大关系,因此,是否应把他们称为“吐火罗人”,这是存疑的。中亚吐火罗地区操的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东伊朗语,属于印欧语系的东支;而“吐火罗人”所操的“吐火罗语”是属于印欧语系的西支,与欧洲诸语言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两者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人种上,“吐火罗人”与其它印欧语诸民族一样,主要是欧罗巴人种。《北史.西域传》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其中即包括龟兹、焉耆等国。考古工作者在龟兹古墓发现的遗骨,证实是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龟兹壁画上的供养人像,有不少是红头发或褐色头发,鼻梁高挺,带有欧洲人种的特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边的楼兰,根据当地考古发现的文书解读,楼兰所操的语言也属于“吐火罗语”,楼兰人属于“吐火罗人”。而根据楼兰出土的干尸来看,这些人高鼻深目,脸部富有轮廓,头发多为红褐色和黄色,皮肤白皙,接近欧洲人的特征。

楼兰“小河公主”干尸复原像

无论是语言上还是人种上,“吐火罗人”都与欧洲人更为亲近,但为何他们是居住在中亚的东部?学者们对与“吐火罗人”的迁徙有诸多说法,莫衷一是,影响较大的有林梅村等人根据考古发现提出的推论,认为“吐火罗人”是从黑海沿岸东迁至西伯利亚南部,再南迁越过阿尔泰山和天山,迁至塔里木盆地。但这些说法是否为历史事实,并不好下定论。

二、绛宾和班超:早期龟兹与汉朝羁縻

“吐火罗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定居于库车绿洲,龟兹国是建立于什么时候,我们无从考察。龟兹国最早见于史籍是在《汉书》,记载的是西汉时期的情况,可知至少在西汉时期龟兹就已立国。

西汉时龟兹国仅占据库车绿洲,人口仅八万一千三百多,兵力仅两万一千多,是个典型的弹丸小国,但在塔里木诸国中算是强国。龟兹在汉初是匈奴的属国,匈奴在西域驻镇“僮仆都尉”,驻扎在焉耆、危须、尉黎间,即今焉耆县至库尔勒一带,龟兹距匈奴的统治中心非常近,它受匈奴的控制程度和与匈奴的亲密关系应该不一般。汉武帝时,汉朝锐意经略西域,龟兹自然而然也纳入到汉朝的影响和干涉范围,而龟兹的地区性影响力也与汉朝欲在西域建立的统治秩序相冲突,摩擦从而不可避免。武帝后期,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回师时听闻塔里木南沿的小国杅弥派太子赖丹入质龟兹,这是令李广利及汉朝无法接受,广利斥责龟兹王:“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龟兹王随即把赖丹送到汉都长安,作为汉朝的质子。这次事件,可看出龟兹已被纳入到汉朝的统治秩序之中。到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在汉匈的西域争霸中渐据上风,龟兹与汉朝的关系更为密切,一段两国之间的佳话也随之上演。

龟兹贵族供养人像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年),一位汉室公主离开长安的宫廷,远嫁西域的乌孙国,这名公主封号为“解忧”,是楚王刘戊的女儿。按照乌孙游牧民族的收继婚习俗,解忧公主一共嫁了三个丈夫,其中与第二任丈夫肥王翁归靡生有一女,名为弟史。这位乌孙公主到了快成年的芳龄时,她来自汉朝的母亲决定把女儿送到汉都长安,学习中土的琴瑟雅乐,时为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公主虽然年轻,但她的美名早已远扬在外,远隔天山以南的龟兹国王绛宾已有所闻,不知他是真心爱慕这位异国公主,还是摄于乌孙的强大国力,还是借机欲和汉朝建立姻亲关系,他向乌孙派出求婚使者,然而龟兹使者到乌孙时,公主已经离去。但上天似乎是有意安排,乌孙公主恰好途经龟兹,这正合绛宾之意,他采取强硬的手段,不让公主离开龟兹,然后派使者去乌孙把此事告知公主的母亲解忧公主。对于龟兹王的强娶行为,解忧公主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同意了这门亲事,绛宾遂在龟兹迎娶了乌孙公主为王后。解忧公主还是希望女儿继续到长安学习汉地音乐,把家乡的礼乐文明带回西域,她向汉廷上书,请求朝廷允许把乌孙公主作为宗室,在长安学习。绛宾得知,也向汉廷上书,称其已娶汉朝的外孙女,当为汉朝昆弟,希望能够与夫人一道入汉。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龟兹王绛宾和夫人一同来到汉都长安,汉廷赐予龟兹王与夫人以印绶,并赐予龟兹夫人“公主”的称号,意即把她纳入到宗室。此外,汉宣帝接受了解忧公主的请求,赐给龟兹王夫妇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把汉朝的礼乐制度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还让他们在长安留居一年,观摩学习中土的制度文明。绛宾回国后,把他学习到的汉朝礼仪制度带回到龟兹,“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绛宾在龟兹国内实行汉地的礼仪制度,被时人称为“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骡也”,虽是嘲笑之语,但这对今后龟兹王国的璀璨文明起到十分重要的奠基和影响作用,尤其是中古时期龟兹远近闻名的乐舞文化,当与此时汉朝乐舞的输入有所渊源。

龟兹国王与王后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僮仆都尉随之罢设,匈奴势力退出天山南路,汉朝设置西域都护,驻所在离龟兹不远的乌垒城,龟兹国从此隶属于汉朝西域都护的管控之下。绛宾死后,他的儿子承德继位,他自称是汉朝的外孙,与汉朝往来甚密,龟兹成为汉王朝忠诚的属国。到了西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衰微与王莽实行不当的西域政策,天山南北各国纷纷脱离汉朝,匈奴势力重返西域。龟兹得到匈奴的支持,实力大增,使临近的温宿、姑墨、尉头等国臣属于它,称霸西域北道,并向疏勒(今喀什)进军,杀疏勒王,以龟兹国人兜题为疏勒王,实则兼并其国,时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

而刚好在这一年,东汉王朝结束了自光武帝以来的消极西域政策,派窦固与班超等人进军西域。窦固赏识班超杰出的外交才能,派他招降西域各国,班超以软硬并施的方式,相继招降了鄯善、于闐等国,下一个要去的国家,正是被龟兹吞并的疏勒。龟兹以匈奴为后盾,在西域地区称霸,打破西域各国的平衡,这是班超所不能容忍的。第二年,班超招降兜题,兜题不欲投降,班超遂采取强硬手段,趁其不备擒拿兜题,立疏勒故王的侄子忠为疏勒王,把龟兹势力逐出疏勒。明年,即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驾崩,焉耆趁机击杀汉西域都护,龟兹也借机派兵欲重占疏勒,班超和疏勒王忠固守疏勒城,坚守一年有余。虽然中间班超一度受汉廷征召东归,疏勒两城不堪重压投降龟兹,但不久后班超再度重返疏勒,平定两城叛乱,龟兹最终对疏勒无法得逞。

班超剧照

经过在疏勒与龟兹的争斗,班超意识到龟兹作为西域地区性强国,对西域各国抱有野心,且对汉朝不臣服,是汉朝在西域建立稳定秩序的主要障碍,所以班超把拿下龟兹作为平定整个天山南北的下一步战略。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班超向朝廷报告他攻略龟兹的计划:“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鳂岭(即葱岭)通则龟兹可伐。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闲,龟兹可禽”“且姑墨、温宿二王,特为龟兹所置,既非其种,更相厌苦,其埶必有降反。若二国来降,则龟兹自破。”是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窴、拘弥诸国兵力一万人,攻破龟兹的属国姑墨,斩首七百级。与此同时,龟兹也正欲瓦解汉朝的阵营,它诱使塔里木南道的莎车归降,又策反了疏勒的都尉番辰。番辰被班超平定后,龟兹又通过莎车诱降疏勒王忠,班超另立新王。忠与龟兹密谋,向班超诈降,班超对此阴谋心知肚明,假意答应忠的请求。忠闻之大喜,带着一队轻骑去会见班超,班超为其设宴,在酒宴中将忠擒杀,并击破忠的部下,斩杀七百余人,粉碎了龟兹对疏勒的图谋。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班超发于窴诸国二万五千兵力,攻打已成为龟兹属国的莎车,龟兹王派他的属国温宿、姑墨、尉头合五万兵力救之。班超率领主力军佯作西撤,命于闐军佯作东撤,龟兹王中计,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向西进发,欲拦截班超,派温宿王率领八千骑兵向东拦截于闐。龟兹军被两路引开后,班超暗中聚集各部兵力,集中力量进攻莎车,莎车投降,龟兹王见援救莎车无望,只好撤退。这一战,班超又粉碎了龟兹欲占据西域南道的野心。

彻底使龟兹的称霸梦破灭的是在四年之后,即永元二年(90年)。当时中亚的月氏贵霜翕侯已建立起一个北逾阿姆河、南到北印度的贵霜帝国,并欲进一步向葱岭以东扩张,有称霸岭东野心且与汉朝为敌的龟兹成为贵霜的拉拢对象。是年,贵霜副王谢率军七万入侵葱岭以东,可贵霜军越过葱岭远征,早已疲惫不堪,进攻班超不下,钞掠无所得,只好向龟兹求救。班超早已料到这一步,他事先派兵埋伏于龟兹东界,待贵霜的求援部队经过,一举歼灭之,并把领军的首级送与谢,谢大惊,向班超请罪而退。班超率领汉朝军队一战击败强大的贵霜帝国,这令龟兹十分震惊,过去班超对各小国作战的胜利还不足以打消龟兹称霸的念头,可这次对贵霜作战的胜利,让龟兹真正意识到班超和他身后的汉王朝之实力是多么强大,使它彻底破碎了称霸西域的美梦。第二年,龟兹带着它的属国温宿与姑墨归降汉王朝,汉廷以班超降服龟兹有功,任命他为西域都护。班超实行他当初的计划,立入侍汉朝的白霸为龟兹王,废掉原来的龟兹王尤利多,并把他送去京师。班超以龟兹作为西域都护的驻所,以龟兹这个西域强权为中心,号令天山南北各国。

龟兹贵族

但东汉对西域的控制远不如西汉稳定,东汉西域经历了三绝三通,天山南北在汉与匈奴手上反复辗转。在这不稳定的局势当中,龟兹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东汉末年,汉朝失去了对西域的管控,这为龟兹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扩展空间,它彻底吞并姑墨、温宿、尉头等国,兼有今库车、阿克苏、乌什、图木舒克等多个绿洲之地,成为西域的一方霸主。到曹魏时,天山南道从原来的数十余国,仅剩下几个强国,而龟兹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西域列强之一,龟兹王国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文明光芒也因此大为绽放。

三、鸠摩罗什的故乡:龟兹与佛教东传

公元一世纪,贵霜帝国在亚州中部冉冉升起,到公元二世纪迦腻色伽王在位之时,贵霜帝国已俨然拥有从阿姆河北岸到恒河下游的华氏城之间的广阔领土,地跨多个文明区域,占据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在丝绸之路的东西往来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迦腻色伽深受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响,大力推崇佛教,佛教不仅在贵霜境内大为盛行。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日渐频繁,大量贵霜商人进入到葱岭以东甚至到中国内地,以及随之而来佛教僧人的东来,佛教进入到天山南路地区,并为当地各国普遍接受,塔里木盆地两侧变成了一片佛教的海洋,这些国家成为了佛教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传播者与中介者,龟兹王国就是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龟兹何时接受佛教不得而知,应该不晚于三世纪。龟兹信奉的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也有一定的流行。七世纪初玄奘途经龟兹,记载了龟兹的佛教情况,作为一个不大的绿洲国家,龟兹有佛寺一百余所,“上至君王,下至士庶,捐费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竭日听法”,从君王到一般百姓都如此虔诚地信奉佛教,佛教俨然成为了龟兹全国性、全民性的宗教。近代以来在龟兹故地发现的大批石窟和佛寺遗址,以及那些面积巨大、绚烂夺目的壁画,精妙绝伦的佛教造像,诉说着佛教在这个王国的鼎盛与辉煌,而这些,仅仅是龟兹佛教盛况的冰山一角。

龟兹佛教壁画

三世纪以后,虽然华夏大地陷入了被后世视为大分裂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但东西方交通往来的通畅程度并未因此受到影响,相反,陆上丝绸之路比此前更为繁盛。而此时的龟兹,作为一个全国上下敬奉佛法的佛教王国,和丝路上的重镇,成为了佛教东传的推动者与传播者之一,在魏晋时期大量进入中土的异域僧人中,也有来自龟兹的僧侣,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对中国佛教作出巨大贡献。有史记载的较早进入到中土传道的龟兹僧人是三世纪中叶的白延,于曹魏时期来到洛阳,在白马寺翻译佛经。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国师佛图澄,俗姓帛(白),亦是来自龟兹的僧人,他使后赵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推广佛教的王朝,对佛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意义非凡。而对中国佛教影响更为深远、流芳后世的入华龟兹高僧,当为十六国后期的大译经师鸠摩罗什。

龟兹僧人供养像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人,世代在天竺担任宰相,至鸠摩罗什之父鸠摩炎,他放弃了即将继承父辈的宰相之位,出家为僧,云游到龟兹国。鸠摩炎在未到龟兹之前就已经是个声名远扬的高僧,因此深得龟兹王的青睐,聘请他为国师,龟兹王的妹妹对这位年纪轻轻却道行高超的僧人爱慕不已,强迫鸠摩炎破戒和她成婚。鸠摩炎迫于王命,只好娶公主为妻,不久之后,公主便有了身孕。传说公主怀孕之后,突然变得悟性超群,在龟兹的大寺院雀离大寺听法之时,突然会说天竺语,还讲起了深奥玄妙的佛法见解,令在场的高僧大德惊叹不已,惊叹:“此必怀智子,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证!”之后,公主生下一男孩,以父母之名各区一半,起名为鸠摩罗什,是为梵语“童寿”之义。公主诞下罗什之后,不再会讲天竺语,对佛法的领悟也大不如前,公主认为这必是佛力加持,于是准备出家。鸠摩炎虽是僧人,但是深爱着妻子,不舍得她出家,强烈反对妻子的意愿,公主以绝食为誓,迫使丈夫同意她出家为尼。鸠摩罗什在长到七岁的时候,也跟随着母亲出家。罗什年纪虽小,却智力超群,一天能背诵三万二千言的佛偈,在九岁时,他母亲带着他去天竺学习。当时天竺北部的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是佛教的一大中心,罗什跟随当地的名师学习佛法,年幼的他不仅深得老师青睐,还被罽宾国王所赏识,被奉为座上宾,邀请他与国内诸外道辩论,罗什以一己之力辩胜了罽宾国内的所有外道,时年仅十余岁。十二岁时,罗什随母亲回国,他的智慧高悟在途中已被广为流传,前来请求鸠摩罗什收入门下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莎车国的两位王子愿意舍弃国家请求做罗什的弟子。回到龟兹后,鸠摩罗什被国王奉为座上之宾,成为龟兹国内数一数二的大高僧。

库车的苏巴什佛寺遗址,即古龟兹国的雀离大寺

鸠摩罗什二十岁时,他的母亲决定前往天竺,在那度过余生,临别时,母亲叮嘱罗什:“方等深教,应大阐震旦,传之东土,唯尔之力。”告诫罗什应到东土去弘扬佛法。罗什虽然普度东土众生之志,但也许他认为自己当前的道行无法胜此重任,还是留在了龟兹。可尽管留在龟兹,鸠摩罗什的名声还是流传万里,传到了中土。当时中土北方的前秦王朝,在天王苻坚的南征北伐之下,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前期北方的纷乱割据局面。统一北方后的苻坚有经略西域之志,他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早已听闻鸠摩罗什的大名,想迎请他到中土汉地,传道授法。前秦建元十八年(年),苻坚派大将吕光率军七万,远征西域。前秦军行至龟兹,龟兹国王白纯奋力抵抗,最终还是国破身亡。吕光杀了白纯以后,立白纯的弟弟白震为傀儡国王,接着他遵从出征前苻坚给他的命令,去迎接鸠摩罗什,结果他发现这位声名远扬的得道高僧竟只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于是对鸠摩罗什的敬意转变成了戏弄和折磨。吕光强迫罗什娶龟兹公主,罗什坚守戒律,拒而不受,吕光强行用酒灌醉罗什,然后把他和公主关在一个密室里,果然酒后的罗什失去理智,破了色戒。吕光又强迫罗什骑牛和生性暴戾的马,观看他从坐骑下摔下来的样子。罗什受尽了侮辱,可仍面不改色,这令傲慢的吕光变得惭愧起来。吕光在回师的路上在一座山下安营扎寨,罗什劝谏:“不可在此,比见狼狈,宜徙军陇上。”吕光不听。到了晚上,下起了大雨,山洪暴发,数千将士被淹死。吕光大为震惊,开始改变了对罗什的看法,相信他是具有神通的高僧大德。

库车克孜尔石窟外的鸠摩罗什像

太安元年(年),吕光行军至凉州(今甘肃武威),听闻苻坚已被姚苌所杀,内地大乱,遂停驻凉州,称帝立国,是为后凉。吕光称帝后,把罗什奉为国师,把他作为政治和军事上的顾问,一有政策实施或军事行动,往往都会咨询罗什。公元年,后秦皇帝姚兴出兵后凉,吕光的侄子、时为后凉国主的吕隆投降,后凉国亡。姚兴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迎接鸠摩罗什至都城长安,把他奉为国师。罗什入驻长安后,发现汉魏以来翻译成汉文的佛典也么是附会汉籍以格义,要么是语句生硬,没能很好的诠释佛法要义,所以决定对梵文经典重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翻译。鸠摩罗什的翻译工作,得到了皇帝姚兴的鼎力支持,组建了一支八百余人的巨大翻译团队,译出金刚经、般若经、维摩诘经、楞严经等重要经典,总共三百多卷,可谓是工程浩大。鸠摩罗什主持翻译的佛经,既能较为准确的表达梵文原典的含义,又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能为中国人所接受,而且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版本,有些直到今天仍被作为主要流行版本,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鸠摩罗什翻译佛经,以中国人所能接受的形势准确传达佛教教义,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社会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地传播,在鸠摩罗什之后不久的南北朝,成为了中国佛教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后秦弘始十一年(东晋义熙五年,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他的一生,从天竺到龟兹到汉地,是龟兹对汉地佛教传播史的浓缩,反映了在佛教东传中,龟兹作为佛教起源地天竺与后世佛教的主要流传地之一中土汉地之间所起到的重要中介和接力作用,诉说了这个西域小国在佛教史上的突出作用和巨大影响。

龟兹石窟佛教壁画

四、从玄奘到安西都护府:龟兹王国的最后岁月

5世纪以后,在中土汉地陷入分裂与混战之时,游牧民族力量在亚洲中部内陆地带崛起,并南下和西进到天山和锡尔河以南的沙漠绿洲地带,统治当地的各绿洲王国,其中便包括龟兹。5世纪时,柔然汗国在蒙古草原崛起,势力进入西域,龟兹一度役属于柔然。5世纪后期,一度臣服于柔然的游牧部族嚈哒西迁至中亚,建立起强大的嚈哒帝国,嚈哒帝国西破波斯,南侵印度,向东进入到塔里木盆地,龟兹成为了嚈哒的属国。

6世纪中期,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以南,不久便灭掉了它的宗主柔然,称霸于北方草原,又向西进入天山南北和中亚,灭掉了嚈哒帝国,征服了诸绿洲王国,龟兹又服属于突厥。统治着广大西域地区的突厥西面可汗,把宫帐设在龟兹以北的三弥山(今新疆特克斯一带),龟兹靠近突厥统治中心,它对突厥的重要性以及突厥对它的控制力度可想而知。7世纪初,突厥在隋朝的分化政策之下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汗国,龟兹隶属于占据西域的西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在第二位可汗统叶护可汗时,加强了对绿洲诸国的统治,给各国国王颁发“颉利发”的官衔,派遣名为吐屯的官员驻镇各国,监统各国事务和征收赋税,可汗还向一些国家下嫁公主,实际上是通过公主来监控该国事务,龟兹就与突厥建立了姻亲关系,龟兹国王诃黎布失毕娶了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后。唐贞观三年(年),大唐高僧西行取经,途经役属西突厥的龟兹王国,记录西突厥统治下的龟兹国情况。玄奘笔下的龟兹国国力强大,佛教炽盛,全国上下都虔诚信佛,但国王软弱,为大臣所要挟,这个国王应该就是《唐书》记载的苏伐叠,拥有突厥头衔“时健莫贺俟利发”。玄奘记载了一个故事,龟兹国王为镇压不臣服于他的臣民,曾招引突厥军队,把不听从他号令的城市屠杀殆尽,虽然这个故事带有神话传说的色彩,但反映当时的龟兹与宗主国突厥的结合之紧密。

龟兹贵族供养人

苏伐叠王虽然臣属于西突厥,但同时也和唐朝建立朝贡关系,被唐王朝视为蕃臣。苏伐叠死后,其弟诃黎布失毕继位,其时处于贞观之治的唐王朝正向西域拓展,龟兹与唐的冲突日渐显现。贞观十八年(年),唐太宗派安西都护郭孝恪攻打焉耆国,诃黎布失毕担心龟兹国可能因此有唇亡齿寒之危,遂派兵应援焉耆,被唐朝视为“渐失蕃臣礼”。贞观二十一年(年),唐太宗决议出兵龟兹,是年,命蕃将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总管,率领安西都护郭孝恪等发铁勒十三部兵十万出征龟兹。阿史那社尔分兵五路突袭龟兹北境,俘虏投奔龟兹的焉耆王阿那支。唐军向龟兹都城进逼,在城外大败国王诃黎布失毕和将军羯猎颠率领的五万龟兹大军,接着又攻破龟兹王城,诃黎布失毕向西逃到龟兹的西部重镇拨换城(今阿克苏)。唐军围城一个月,诃黎布失毕和羯猎颠苦守不住,城破,龟兹君臣被唐军俘获。龟兹宰相那利连夜逃逸,向宗主西突厥求援,率领西突厥援军及龟兹残余部队共一万余人对唐军发动反击,收复王城,杀死镇守此处的唐安西都护郭孝恪。但这只是暂时的胜利,不久,唐朝大军反扑,那利大败,损失八千兵力,终为唐军所获。唐朝攻占龟兹国全境,凡大城五座,小城七百余座,人口数万人,尽入大唐版图。唐朝立诃黎布失毕之弟叶护为龟兹王,实行羁縻统治,把诃黎布失毕及羯猎颠、那利等人带入长安,献俘于太庙。

龟兹《八王分舍利》壁画,反映了龟兹军队的形象

贞观二十三年(年),唐太宗去世,高宗即位。高宗重新任命留守长安、担任左武卫中朗将的诃黎布失毕为龟兹王,放还本国,通过他对龟兹实行羁縻统治。诃黎布失毕与宰相那利等回国后,那利常与王后阿史那氏私通,但国王布失毕是个懦弱的国君,知道此事也不能禁止,布失毕身边的近臣屡屡劝说国王对此时严惩不贷,由是国王与宰相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温,两者彼此敌对,都派使者向唐廷诉说苦衷。龟兹为唐朝羁縻下的藩属国,唐王朝有调停其国内矛盾之权,唐廷征召布失毕和那利入长安,囚禁那利,派兵护送布失毕回国,是年为显庆三年(年)。当时,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留守龟兹国内的将军羯猎颠趁国王入朝之机暗中投靠了西突厥,布失毕行至龟兹国边境,被羯猎颠控制的军队阻击,布失毕只能在边境城镇婴城自守。唐高宗命将军杨胄率军征讨羯猎颠,大破之,擒杀羯猎颠及其党羽。其时诃黎布失毕已经病死,唐朝在龟兹设立都督府,以诃黎布失毕之子白素稽为都督、龟兹王,对龟兹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同年,唐朝把安西都护府从西州(今吐鲁番)转移到龟兹王城,把龟兹、焉耆、于闐、疏勒四国作为安西四镇,驻守军队,以龟兹为中心,对塔里木盆地周边各国实行军事控制和羁縻治理。但驻镇安西的驻军都是本国军队和少量轮番驻守的汉军,驻守程度相当薄弱,这导致了唐朝对安西四镇的控制极不稳固。其时安西四镇北面有不尽臣服于唐的西突厥余部,南边有正在崛起的吐蕃,两者常常相互援引,以龟兹为首的安西四镇成为他们首要攻略之地。在高宗年间,龟兹多次受到吐蕃和西突厥余部的侵袭。从咸亨元年(年)到调露元年(年),以龟兹为首的四镇三度被吐蕃攻陷,又三度被唐朝收复。

弘道元年(公元年),高宗去世,武后掌权。武后为了获取民心,为她下一步的篡唐称帝做准备,以“息边鄙,休甲兵”为由撤回在安西四镇的驻军。但武后此举并不是放弃在西域的疆土,而是打算在四镇地区实行由当地君长自治的羁縻统治。唐朝守军一撤,吐蕃再度卷土重来,占领四镇。武周长寿元年(公元年),武后派王孝杰驱逐西域吐蕃势力,收复龟兹、碎叶、疏勒、于闐四镇。几十年对天山南路地区的反复争夺,让武后意识到需要对这一地区实行牢固的管理方式,于是她一改以往在四镇只驻扎少量防人的薄弱边防政策,在四镇驻扎常驻汉军三万。从此,唐朝在龟兹等地建立起稳固的军事、行政、交通体系,开始了为时百年对天山南路的有效管理。

龟兹石窟的唐风壁画

唐朝(武周)收复龟兹等四镇后,在此实行介于正州和羁縻府州之间的特殊军政管理制度。唐朝在龟兹设立龟兹都督府,以龟兹国王为都督,在龟兹各城设州,以当地长官为刺史,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但又与一般的羁縻府州有所不同,一般的羁縻府州是完全的当地民族自治,中央朝廷不予干涉。而以龟兹为首的安西四镇则不然,在保留地方王国自治的同时,唐朝政府又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军政系统。四镇的“镇”,就是一种军事单位,在镇下面,唐朝设立一系列的军、守捉、城、镇等驻军基地,扼守各处要地。唐朝在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统领安西四镇的军政事务,开元年间又设立安西节度使,总管四镇地区的政、军、财一切事务,四镇的驻军也由他统领。在安西节度使下面,还设有军使、镇守使等军政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军政官僚体系。这些军政长官都是由汉人文武官员担任,甚至安西节度使还有时由宰相兼任。这样的管理方式与唐朝其他边疆正州地区并无二致。库车等地出土的唐代文书记载,唐朝在龟兹也实行内地正州的坊里制和乡里村制,在库车发现的文书有“安仁坊”“和众坊”等坊名,这些文书还记有“薛拉村”“桑拱野村”“西王子村”等,虽然这些村名很多不是汉语名,但“村”的建制明显是唐代在内地农村实行的基层区划。唐朝在龟兹不仅实行坊里制,还对当地百姓征收赋税,唐代地理志书《天宝十道录》记载了四镇都督府的户口数目,可见唐朝对四镇地区也实行户籍制度,向户部上交户籍,上缴赋税,与内地正州县不殊。可以说,唐朝在龟兹实行的是一种介于羁縻府州与正州县之间的特殊制度,这种制度在唐代全国只在安西四镇地区实行,究其原因,是出于龟兹等四镇地区对于拱卫唐朝西部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位。

龟兹石窟的唐风壁画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在西域的经营达到炽盛,先后有张孝嵩、高仙芝、封常清等强悍的将领驻镇龟兹,担任镇守此地的安西都护和安西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拥有皇帝赐予的便宜行事的特权,以龟兹为中心,号令和施威于葱岭东西的广大西域地区。在开元天宝的四十余年间,大唐安西节度使和唐军铁骑,从龟兹出发,大破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击灭突骑施,两度破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与阿拉伯大军战于怛逻斯,威震西域。天宝十四载(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对唐朝的西域经营事业造成转折性的影响,驻守龟兹的唐军大量被征调进入内地平乱,西域边防瞬间虚弱许多。唐朝忙于平定内乱,无暇顾及西部边疆,这为吐蕃的扩张创造了时机。吐蕃先后占领陇右(今甘肃东部和青海河湟地区)和河西地区,隔断了唐朝内地和安西四镇的通道,接着对西域各城逐步攻陷。而此时在漠北兴起的回纥汗国,也瞄准了这一地区,以援助唐朝守军抗击吐蕃之名介入安西事务,与吐蕃展开争夺,而龟兹的唐朝安西都护府,则在两者的争夺中苦苦坚守,史书有载的最后一位龟兹国王白环与安西都护府的唐军同仇敌忾,一同守城。《九姓回鹘可汗碑》记载,大约在公元年(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之后,“复,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回鹘)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畜□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非人□□,□□□山,以为京观,败没余烬”。回鹘可汗大败围攻龟兹的吐蕃军队,趁机占领唐军苦守多年的龟兹,从此龟兹进入到被回鹘统治的时期。

回鹘在占领龟兹后继续沿用原来唐朝的管理制度,甚至任用当地的汉人或其它本地民族担任长官,实行羁縻统治,随着统治时间日久,地方长官逐渐转由回鹘人来担任,在制度上也逐渐过渡为回鹘的行政制度,加上有大量的回鹘驻军,龟兹的民族构成和主流文化逐渐发生了变化,向回鹘化过渡。公元年,回鹘汗国灭亡,大量回鹘部众西迁,西迁的回鹘部众以庞特勤为首的最为规模庞大,庞特勤率众二十万,居于焉耆,自称叶护,控制着原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焉耆、龟兹等地,是为安西回鹘,又被称为龟兹回鹘。9世纪后期,以高昌为中心的西州回鹘吞并了安西回鹘,统领龟兹地区。在这一时期,原来印欧系“吐火罗人”建立的龟兹国王,已经被回鹘人所取缔,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的“吐火罗人”,被这一新来的民族所同化吸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龟兹所在的库车和阿克苏绿洲迎来了回鹘化、突厥化的新时期。

龟兹回鹘供养人像

芝兰创作者团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