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六道众生中的人实质上是情欲的产物和表现,生活无非是情欲的相续流,众生的种种欲愿构画着世界的种种相貌,而我们却往往沉迷其中,不觉不知,随波逐浪,生生死死,或以苦为乐,或苦中求乐,结果是乐亦成为苦因。东方贤圣洞察此等世情,施设种种教学,引导人们破除迷情妄惑,认清人生的真相,实证宇宙真理。就佛教而言,就是破三惑除五毒见法性证涅槃。这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事业,也是唯一有真实意义的生活。

  破惑须淡出。蕅益大师有法语曰:“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人惟淡故,其交恒;道惟淡故,久而不厌。时习之悦,朋来之乐,不知之不愠,皆淡中滋味也。欲界情淡,得离生喜乐;初禅情淡,得定生喜乐;二禅情淡,得离喜妙乐;三禅情淡,得拾念清净;三界情淡,得寂灭涅槃;四道法爱淡,证中道常寂灭性。是故三世如来,究竟此淡者也;十方菩萨分证此淡者也;声闻缘觉,得淡之一隅者也;老子庄子窃淡之影响者也。欲深入淡字法门,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自得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有味如嚼蜡矣。”远公从学儒、学道至学佛,追求的是身心性命之道,因而他自少年就以“息心”为归趣。欲从范宜子息心隐遁;在安公门下息心行道25年,卜居庐峰“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息心行道30余年。这些事实足以说明远公是于淡泊中深达淡性的。淡性者,法性也。

  既证法性已,远公乃表以文字曰《法性论》(今佚),《高僧传》只引了“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的以体极为宗”一句。“至极”即是涅槃,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故说“至极以不变为性”。涅槃是对顺化的否定,顺化是众生的生存状态,顺从情欲之流而化现种种境界,顺化则滞本失照,轮回不已。所以明智的人毅然“出家”,“超化表以寻宗”,直至冥符不变之性,不变之性即是法性,法性是无性之性,“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常无非绝有,犹火传而不息,”可见,远公证知法性超越有无生灭,毕竟不是思维的对象,只是随缘开显种种境界。关于如何证法性,远公明示先究明人生本状:“生途兆于无始之境,变化构于倚伏之场,咸生于未有而有,灭于既有而无。推而尽之,则知有无回谢于一法,相待而非原;生灭两行于一化,映空而无主”。明白人生毕竟是因缘化现的幻相,然后须“即之以成观,反鉴以求宗”,返照生命相续流中“尘累不止”,坚固出离心。如此观照力深,则能“悟彻入微,而名实俱玄”,层层升进地破无明、显法性。

  远公是一位稳贴见性了的觉悟者,因此在与东晋的权贵和名士的交往中,表现出觉悟者具有的慈悲、平等、镇定、荡坦、和悦等品质和气度,面对着这样一位悲智俱全的菩萨,即使刚强顽劣的众生也很难不受其摄受和感化。

  有一种说法,认为远公居庐山是故作姿态,以退为进、博取高名;远公与权贵士子的交游是拉拢势力,争取僧团利益;远公与权贵交往中获得各方普遍的敬重,是他的交际手腕高明。这些鄙俗见解是对慧远大师的恶劣诋毁。持此论调的人,无视远公毕生学行操守,不懂远公等高僧大德的精神品格和崇高追求,不懂佛化人格的伟大魅力。根本在于他们对佛教没有真实的了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