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夏天,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朴初先生陪同会长喜饶嘉措法师初上五台山。时值三伏天气,山外赤日如炽,热浪难耐。入得山来,沿清水河而上,但见山峦起伏,白云叆叇,丛树低昂,鸣禽上下,杂花烂漫,流水如琴。

这景致,让五十二岁的赵朴老欢喜无量。待风来北岭,月上东林,松送钟磬之声,水照明月之楼时,一行高僧大德,已入台怀佛地,这境界无不令人心生禅悦,充溢法喜。身兼诗人的赵朴老,触景生情,诗兴涌起,情意云浮,遂得《入山》三首,盛赞清凉胜地五台山,锦绣裹山川,“灵气满长空”。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因佛教领袖们的光临,一时间福音四播,丛林传声。诸高僧登坛讲经说法,开示僧俗,启迪智慧,消除无明之烦恼,净化众生之心灵。亦复到诸大寺院巡礼膜拜,便留下缕缕的法音和无尽的慈悲。诗人朴老,更是足迹所至,不废吟咏。走访塔院寺,瞻仰名王塔,听风铃之飞度,阅经阁之藏书,参礼毛主席曾驻节之纪念堂,流连在三,思绪萦怀。

在细雨霏霏中,来到碧山寺。但见烟云化处,树拥伽蓝,僧院清寂,梵呗传幽。至午,共入五观堂斋饭,金粟盐笋,茶汤菜羹,细嚼慢饮,滋味无穷。餐毕,客堂共话,薝溜丁东,亦破禅关。

寻金刚窟而来,穿幽度涧,访窟宅,别真幻,生晚未能逢无着,究竟云何“凡圣参”。

至兴国寺,访五郎祠,摩挲百战铁棒,怀想千秋英姿。诗人感而赞之:“卓然不群,释家弟子。”

过栖贤阁,寻观音洞之所在,但见急湍奔石,飞阁凌空。诗人步履矫健,捷足先登。礼观音之慈颜,品甘泉之清凉,喜佳句之妙得,抚奇松而咏唱。

显通寺乃台山名剎,殿阁嵯峨,碑碣雄峙,古松蔽日,法塑庄严。朴初居士身临其境,瞻礼毗卢圣像,研读华严经疏,探究山寺之沿革,钩玄经理之幽微。

朴老在山,参礼圣迹,寻访幽胜,见山寺焕彩,宝珠重光,僧事农禅,凡圣同参。故而好句泉涌,笔生奇葩,先后得《忆江南》十四首,计《入山》三首,《咏寺院》七首,《归途》四首。词作记录了先生的行踪,赞叹了诸寺的圣境,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此行也,已餐五顶之秀色,更睹南禅之奇珍,似不忍去,又不得不离去,遂订他年再会。

先生归京,摘书《五台山杂咏》十二首为通屏以“奉碧山广济茅蓬补壁”。此作在十年“文革”中,幸免劫难,今悬诸显通寺“藏珍楼”。我每入山,多有赏读。读其词,犹见诗人在月下或雨中,行吟山寺,足音得得;或会高僧于客堂,品茗共话,轻声慢慢。赏其字,在儒雅、秀逸、祥和、清寂的书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气质和学者的风范,而更多的则是佛家弟子的心迹。令人百读不厌,而愈久愈醇,并生发出一种清凉宁静的感应来。

一九七七年八月,我陪同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阎丽川先生到五台山考察文物,适值赵朴初先生在五台山视察工作。何曾想到,仰慕已久的赵朴老,竟能在这佛教圣地不期而遇,这大约就是因佛结缘的。早在四十年前,我尚在大学读书时,课余读到朴老《某公三哭》,一时为之激赏。此散曲寓嬉笑讥讽于诙谐幽默之中,读来倍觉淋漓痛快,大爽胸臆,遂早晚背诵,传诸同学间。后见先生书法墨迹,一派东坡风韵,潇洒自如,雍容典雅,爱慕之心,与日益甚,遂托在京师友,相机向朴老代求墨宝。八十年代初,喜得朴老为我书曹孟德《龟虽寿》法书一帧,遂付装池,悬诸隐堂,朝夕相对,永为楷模。

赵朴老二次光临五台山,已是古稀老人了,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更像一尊让人愿意亲近的观世音。在省地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访问了五台县,视察了南禅寺、佛光寺、松岩口、塔院寺,登上了东台望海峰。此行,距第一次入山,已过去了十八年的时间,这中间,五台山也经历了十年浩劫。诗人旧地重游,发出了深深的咏叹:“偿宿诺,重上五台山。十八年间喧寂异,无穷刹那海田迁。到此证真诠。”

先生在山,下榻五台山民族宗教办事处一号院的正室。朴老白日山寺巡礼,入夜灯下挥翰。已是七十高龄的老人了,仍然诗思敏捷,兴到笔随,忘却疲劳,将此行所作的六首《忆江南》写成大幅,分赠五台县委、佛光寺文物保管所、松岩口白求恩纪念馆等单位。还书写了大量的条幅,答谢包括司机在内的所有陪同人员。一代诗人,一代书家,和言语色,平易近人,馈赠墨宝,广结善缘,吟诗诵经,风致高标。朴老在山数日,不独为僧众开启了智慧,留下了诗作和墨宝,也给众生以言传和身教。

一九七九年一月,我适北京。十四日上午造访董寿平先生。小坐未几,朴老光临董宅。董老甫出病院,赵老专程来看望。二老见面,互致问候,虽轻声慢语,而相互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我陪末坐,如沐春风。谈起朴老两上五台山,老人脸上漾着微笑,且不时地点头,仿佛又想起了“文物允为天下重”的五台县,“瑰宝世间无”的二唐诗,抑或是“峰腾云海作舟浮”的东台顶。

赵朴老对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也给以极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xzyj/1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