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关西之六充满盛唐古韵的奈良唐招提寺
斑鸠菊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40126/4333206.html 从大阪坐火车到达奈良,已经是傍晚。远处的佛塔被余晖镀上一层金色,安寂的小巷整齐古朴,路边不时闪出小小寺庙和佛像,让人仿佛远离尘世,不自觉地沉静下来。 平城京(今奈良)于年到年是日本国都,这一时代也被称为奈良时代。平城京模仿唐朝都城长安,原城内一些古建筑在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游走在奈良的街巷和寺庙,我时不时感到恍惚,以为自己穿越在唐代。那远逝的中国古代灿烂文明,不期然打开在面前,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风景、建筑、艺术品,时空转换千年,但这世界还有一些角落告诉你什么是过往。 唐招提寺就是这么一个角落。 寺院离市区约半小时车程。是我们奈良古寺巡礼的其中一站。 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鉴真(-)第6次东渡日本后,于天平宝字三年()开始建造,大约于公元年竣工,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日本国宝。 寺院大门上红色横额"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 进门后是一条平坦宽大铺满细白砂的行道,道的尽头,便是金堂。正面7间、进深4间,座落在约1米高的石台基上,殿前有八根圆木大柱,简单大气。 金堂具有浓郁的大唐风格。在纪念鉴真大师圆寂周年时,梁思成先生(-)曾撰文《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国唐代的建筑》,其中说到: “对中国唐代建筑的研究来说,没有比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鉴了。中国唐以前的佛敎建筑在公元年曾经‘会昌灭法的大厄。木构的殿塔,拆毁殆尽。虽然仅仅几年之后,宣宗又复法,但安史之乱后,战乱频仍,生产被破坏,财力匮竭,被毁的佛寺即使有所重建,亦难恢复盛时的宏伟规模。因此,遗留到今天的唐代木构殿堂,据中国建筑史家近三十余年来广泛的调查所知,仅仅只有两处,更不用说完整的组群了。 这两座罕有的唐代佛殿都在山西五台山。其中较早的一座是南禅寺正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年),是一座幸免于灭法之厄的、会昌以前的佛殿。另一座是佛光寺正殿,是宣宗复法以后,大中十一年(公元年)所建...... 这两座佛殿都迟于唐招提寺金堂:南禅寺正殿迟二十三年,佛光寺正殿则迟九十八年......” 资料显示,这座金堂至今有过五次大修,年是创建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理。在拆下的4万片瓦中有11片是飞鸟时代(年~年)的,片是平安时代(年~年)的,屋顶的陶制鸱尾竟然是年前烧制的,至今仍外形完整。 日本的古寺因为是以木制为主,大多难逃火灾之劫,而唐招提寺却是幸运者,历史就这样被保存了千余年。金堂的主要构件材料很多仍然是创建之初的物件,这才是真正对古建筑的保护吧,回想起国内对一些历史老建筑“大拆大建”,甚至以新代旧,真是痛心。 金堂后是一较小但形制相仿的讲堂,微风吹起门帘,阳光停伫在听讲席上,想像着当年鉴真大师在此讲经,不经觉已是千年。 除此之外,另有钟楼、僧舍、戒坛、舍利殿和藏经楼等。寺内还建了一个御影堂,禁止入内,在门口可以远望到隔着半透明屏风仿制的鉴真大师漆像。 弟子们为大师塑造的与真身干漆夹禅坐像,是奈良时代的艺术珍宝,每年6月6日他在日本圆寂日的前后三天,才会供信众瞻仰。 被尊为“俳圣”的日本诗人松尾芭蕉(-),在奈拜谒鉴真像时,为坐像的神态所感动,作诗云:“翠叶放清芬,滴露色更新。我欲多采撷,为师拭泪痕。” 虽然看不到大师真像,但我还是很激动,双掌合十深深鞠躬致敬。 在供奉鉴真干漆坐像的御影堂四周,是日本著名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精心绘制的68幅屏障壁画(指绘制在墙壁、屏风和日式纸拉门上的画),为此他曾三次访问中国,前后耗费了11年时间。 《唐招提寺之路》是东山魁夷为纪念鉴真创作障壁画而写的随笔集。他在该书《后记》中说,对他来说,“唐招提寺之路”是一条漫长的路、险峻的路。与其说这本书是他的创作记录,不如说是在这条路上踽踽独行画家的自白。 在第一章“鉴真和尚”中,东山魁夷写到: “静静闭合的双目,膝头相交的双手,端然正坐的身姿,一千二百载星移斗转,而其风采依然,甚至可以感受到其微微的呼吸。” “一种不妨称为战栗的冲击力直贯全身,但很快融入安谧的情思,化为深深的景仰。” “东渡航程时接踵而至的苦难,致使和尚双目失明。这尊坐像虽是作为朝觐对象来塑造的,但一向被视为登峰造极的最古之作,想必因为技艺高超的弟子们制作时注入了对师父浓浓的敬慕;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和尚闭起失明的双目反倒使人强烈地感觉到他是在以澄澈的心眼洞察万象的奥妙,凌厉地传达出精神性的深刻与强劲。” 东山魁夷如此深情地瞻仰,是因为鉴真伟大人格感动了他。 每一次读鉴真大师的事迹,我都被深深打动。上学时,他只不过是历史书上的名字,但当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加,我渐渐懂得他说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千斤份量。 那是当日本僧人延请鉴真去日传戒时,他问道身边弟子谁愿意同行,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时说的话。 鉴真大师历经险阻,几遇绝境,前后尝试六次才成功抵日,历时11年,其中一次还曾漂流到海南岛,而他也在第五次失败后,双目因屡遭盐性海风吹损而告失明。东渡成功时他已经66岁,开始最后十年的弘法生涯,而唐招提寺,就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 鉴真大师为日本带来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等多领域文化,影响深远。东山魁夷就说过:“鉴真和尚给予日本文化的恩惠实在是巨大的。” 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无畏的精神,没有慈悲的胸怀,如何做得到这伟大的事业? 关于鉴真大师渡日传法的史迹,另一位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井上靖(-)展现在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中。 “甍”,读meng,二声,意为房屋、屋脊或屋脊之巅。“天平之甍”意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是日本对鉴真大师的尊称。 井上靖先生以小说形式讲述为了把戒律引入日本,四个留学僧乘坐遣唐船到中国去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和尚的故事。期间过程自然曲折,各种人等所受磨难实非今人所能直观想象。 四个留学僧是故事主角,这是普通人的信念和他们在异国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中几个人也许只是没什么痕迹的存在,但是井上靖重新赋予其血肉灵魂。作品不长,却丰富;语言平淡,却壮阔。 再补几句朱天心(-)关于此书导读《时移事往》中的几句。并不十分相关,却深以为然。 “我是最容易对心爱的人心爱的物事下狠绝之言的,因为是自己喜爱的,实则也是责到自己身上来啊。”“昔日我极喜欢‘一杯看剑气,二杯生分别,三杯上马去’式的分道扬镳,于今觉得虽是意气风发,然终有一些负气的烟火味。我更喜欢六祖慧能的心平气和,他说的是‘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六祖言毕,徒众作礼而退。” 寺院东北角,是鉴真大师的墓园。此处松林苍翠、古树参天、青苔如毯,庭院幽静。 我们在这里停留良久,缅怀致敬先人。那远逝的灵魂并不曾走远,在这座寺院里,在慈悲的佛像前,在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中,他们留下不灭印迹,让我们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思考意义。 注: 1.《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国唐代的建筑》,梁思成文,年 2.《唐招提寺之路》,[日]东山魁夷著,林少华译,漓江出版社,年8月第1版 3.《天平之甍》,[日]井上靖著,谢鲜声译,南海出版公司,年1月第1版 4.《时移事往》,朱天心文,年 编辑:小葛图片:小葛欣欣审核:老余小文 本文图文均为原创,欢迎分享转载或推荐到朋友圈,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9961.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长安到佛国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法师
- 下一篇文章: 悲心恳切,行愿无尽缅怀一代爱国高僧明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