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诞生至今有两千五百余年了。在佛教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高僧,如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虚云老和尚、惠能六祖等等。这些人都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近代高僧,他或许没有上述那些大师的高深成就,但是他一生虔诚修佛,与世无争,救死扶伤,为人治病。他19岁出家,老虎都不伤害他,圆寂后成就“肉身菩萨”,他是隐莲大师。

隐莲大师

年11月20日隐莲法师出生于内蒙古丰镇县人,俗名叫做陈玉。他16岁的时候在一个药铺当学徒,期间听到有人讲佛经,他虽然听得似懂非懂,却被佛经博大精深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有了出家的念头。

在他19岁的时候,家中出现了重大变故,父母双亡,陈玉悲痛欲绝,埋葬好双亲后,更坚定了要出家的想法。在这一年,他和同学来到五台山,在这里他们剃度出家,拜僧云大师为师父,师父赐陈玉法名为“隐莲”。出家后隐莲就在五台山南台顶盖了一间草屋,在草屋前面种一些瓜果蔬菜,自食其力,这里环境清净,无人打扰,正是学佛念经的好地方。

在这里隐莲耐得住寂寞,一心苦修禅法,一修就是三年,他的同学因不忍其苦,中途下山离开,而他在这里修苦修几年之后,开始了漫长的云游生涯。

青年隐莲法师

年,隐莲大师从五台山来到了终南山,在这里他住山三年。年至年,又由终南山出游,期间足迹遍布了西岳华山、大香山、晋三棉山、北岳恒山、少林寺、哈尔滨极乐寺、辽宁千山、龙泉寺、安徽九华山、苏州虎丘山、灵岩寺、浙江普陀山、杭州灵隐寺、天竺寺、天台寺、扬州高旻寺、南京毗卢寺、镇江金山寺、宁波观海寺等,行遍名山大川,朝拜名山古寺,参访名师大德,广结法缘,佛性日渐深厚。

年5月,隐莲法师一路苦行来到了湖南南岳,孤身一人住进了荒凉的黄帝岩洞。在这深山老林中他苦修不倦,终日静坐参禅。对于吃食,法师从不讲究,饿了就上山采摘一些野菜或者蘑菇,拿回来用白水煮一下就开吃,渴了就舀上一钵山泉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参禅修道上。

据说,在深山老林学佛期间,一天傍晚,隐莲法师外出散步的时候遇到一只凶猛的老虎,法师并没有惊慌逃离,而这老虎似乎与法师有缘,看到他之后性情变得很温顺,没有表现出一丝要伤害他的意思,法师走到哪里,它跟到哪里。事后,别人提起此事问道:“那只老虎为什么不吃你啊?”法师幽默地回答道:“或许是因为我的肉苦,老虎不吃吧!”

年,双峰县青树坪许居士去南岳进香,有缘见到隐莲法师,许居士对法师十分敬仰,多次恭请法师下山主持双峰县永丰居士林,后来法师被许居士的真诚所感动,应邀来到永丰镇居士林,此后定居在永丰参禅悟道,为他人弘法讲经。

法师出家前在药铺当学徒的时候就对针灸治病略有研究,后来在四方云游中,经过和其他人的探讨学习,他这针灸技术也日渐高明起来。年隐莲法师邀请同仁成立了“永丰中医联合诊所”(医院的前身),以他高明的针灸技术为许多病人医治了不少疑难杂症,他还把自己擅长的“子午流注”针灸技术慷慨地传授给学员,让他们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

老法师一生修清净心,誓不当方丈,不收徒弟,只是于晚年,有缘收了女弟子法印,他说是观音菩萨赐给他的。他对徒弟以身为范,勤奋克己,常常告诫弟子说:“法印啊,你要好好修行,多念佛,坐着要念、走路要念、做事要念。不要生烦恼,要把针灸学好以济世人”。

隐莲大师

法师自知快临命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弟子交待后事:“以前有个老和尚往生了,不用土埋,不用火化,入棺三年,尸体不烂不臭,并能长出胡子头发。”法印当时只当听故事,未放在心上。到临终前才对弟子说:“我要走了,死后不要理,不要烧,将我放入棺木,我不会烂,不会臭,顶多是干,我与雷锋山有缘,在那儿为我建一座塔,到时将我送雷锋山,将棺材移入塔内”。几天后,法师再次交特弟子:“我真的要走了,你不要到处跑,不然我死了你都不在身边”。

年已经94岁高龄的隐莲法师预测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叮嘱女徒弟法印:“我真的要走了,你不要到处跑,不然我死了你都不在身边。”法印听了也非常难过。

年农历十一月初,法印发现原本已经卧病在床不起的隐莲法师,不知道怎么坐到藤椅上去了,他双眼紧闭,面目祥和。法印马上助念“阿弥陀佛”,持续念佛号九小时后,此后众人也来到隐莲大师的禅房,他们念佛声不断,来送大师最后一程。

五天后启棺盖准备封棺时,棺盖一启,周围人都惊呆了:只见师父红光满面,胜似化妆,大众赞叹不绝。封棺后,法印遵师嘱,将棺木从双胜寺护送到雷锋山,结草为棚将师父安放,并建立了法塔将棺木移入塔内,亲自守棺三年,早晚上香供奉,历经三个炎热夏季,塔内从未有个异味。

肉身菩萨

年四月,法印去九华山朝山,看到地藏菩萨肉身相,心想师父已超过三年五个月了,忙请九华山师父前往开棺。在九华山师父的帮助下,法师肉身相现已基本安置就绪,常有各地弟子前往瞻仰供奉,为更庄严真身,弟子拟教将法师真身度金,修建肉身殿、念佛堂,更有益于四方信众仰拜及佛弟子修净业。

故事双子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9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