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电影《大唐玄奘》,电影讲了玄奘东归就戛然而了。遂根据纪录片《帝国高僧》整理了如下文字。

      

大唐玄奘帝国高僧(一)

玄奘生于公元年,

公元年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

公元年携带部经书回到长安,

公元年2月5日圆寂。在玄奘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他努力翻译着从印度带回的佛教经典,这期间西行时所染的冷病一直折磨着他。玄奘一生共译经论75部,总计卷,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公元年3月3日14:31,随着一声巨响,两尊屹立千年之久的大佛,在塔利班的命令下被彻底摧毁

巴米扬大佛,最早被记述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梵衍那国,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势邑居。国大都城据崖跨谷。长六七里。北背高巖。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有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灿……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

公元年,由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考古教授塔兹先生带领的一支法国考古队,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试图发掘与被毁的巴米扬大佛,同时存在另外一尊更为巨大的卧佛……

2

西安,在唐朝时作为国都被称为长安,历史的痕迹已经模糊不堪了,我们只能从那些古老的或崭新的记载中去寻找唐朝,寻找长安,寻找玄奘。

那是一个繁华如梦的时代吧……美国汉学家EdwardH.Schafer在他研究唐朝外来文明的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这样写到,在唐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长安,那个世界的大都会,各地的商人,学者和冒险家蜂拥而至,各国进贡的使臣络绎不绝,多种文化如此美好地汇集在这里,彼此融合……这就是玄奘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开放和包容,这个华丽的舞台,使得中国历史上这位高僧的一生熠熠生辉。而他所成就的事业,无疑也渗透了那个时代惊人的力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回到长安,标志着他朝圣之旅的结束。针对这次史诗般的西行,除了佛教徒们的崇敬,普通百姓更多的是好奇与艳羡,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一个花了17年时间行程5万里从遥远的印度归来的和尚带来了什么?

今天的朱雀大街行人匆匆,一千三百多年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大概过于遥远了……如同欢庆盛大节日一般,沸腾的长安城一定是迷人的。在米宽的街道两旁,鲜花飞舞,香气弥漫,诵经声,鼓乐声,欢呼声不绝于耳。20匹马拉着玄奘带回的部经书,佛陀舍利和7尊佛像,从成千上万的欢迎人群中缓缓走过。

玄奘载誉而归,他是三世纪以来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人中幸运的一个,路途的艰辛曾使大多数梦想着取回佛陀真经的僧人死在了路上。此刻的玄奘,在僧侣们的眼中带着印度圣地的光芒,而他勇敢地战胜茫茫荒野、风暴雨雪、妖魔鬼怪,最终完成漫长旅行的壮举,则在普通人心中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

3

玄奘期待着与太宗皇帝洛阳的会面。西行途中的经历使他学到了不依国主,佛法难兴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他一到长安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洛阳的原因。他希望能尽快开始译经,要把部经书翻译出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他需要太宗皇帝的支持。与君王打交道,玄奘是有经验的,他非凡的外交天赋曾为他完成西行提供了决定性的帮助。这一次,他是否还能同样成功呢?

玄奘的徒弟彦悰对他师父的机警善辞,有过这样的称赞:“法师才兼内外。临机酬答其辩洽如是。难哉。”

玄奘令人折服的智慧再次展现,本来短暂的礼节性的召见却持续了整整一天。两人间的试探你来我往,唐太宗先示以威,再布以恩。玄奘巧妙地回答了,他对出发情况表示的疑问,又详细讲述了西行的经过,并把取经的顺利完成,归功于太宗声名远播。这样的赞美让太宗动心。从玄奘的言谈举止中,太宗也马上意识到面前绝非一个普通的僧人,而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任人唯贤的太宗劝玄奘还俗做官,甚至还想带玄奘随军出征,玄奘婉言谢绝,表示要毕生行道,以报国恩。

也许出于政治的考虑,太宗终于向玄奘退让了,对译经他同意予以支持,但是拒绝了玄奘要到少林寺译经的请求,而将译场设在长安的皇家寺院——弘福寺。大概一座具有革命精神和号召力的寺院,加上一名佛教界的精神领袖,不能不让唐太宗心怀忌惮。

洛阳会面的另一个成果是《大唐西域记》。依照唐太宗的敕命,玄奘让弟子辩机执笔,跟据他西行旅途的笔记,汇集整理完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当时唐太宗出于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考量,要求完成的参考书有幸保存流传到了20世纪,它的内容和价值足以让我们震惊。

年后英国考古学者AlexanderCunningham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那烂陀寺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而在世界文化史、宗教史中它同样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印度人谈论玄奘,就像谈论他们自己的民族英雄。玄奘的大名,一再出现在印度古代史的课文中,玄奘史诗般的西行,在唐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许多人对印度的浓厚兴趣,在当时一度掀起了印度热。在玄奘东归后的四十多年里,到印度朝圣的中国僧人,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多。这样的狂热,持续了至少年。甚至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现在,玄奘依然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重要桥廊。

            4    

公元年5月至9月,一个漫长的夏天。玄奘翻译完一百卷的《瑜伽师地论》,他一直等待的时刻来到了,玉华宫清凉的空气,让唐太宗的心情格外舒畅,胸有成竹的玄奘,看起来风尘仆仆,谦逊有加,两人相谈甚欢,气氛异常融洽。太宗第二次劝玄奘还俗做官,玄奘一边高度赞扬太宗的功德,一边坚持拒绝他的好意。这么做是危险的,太宗似乎并不太在意。

后来问起译经之事,有备而来的玄奘,提到刚刚译完的《瑜伽师地论》,并把精心挑选的内容讲解给太宗,那是一段分析君王在治理国家中的过失与功德的经文,它与太宗的经验如此地契合,太宗开始对佛教刮目相看了。待他把相关的章节阅读完毕,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朕观佛经,譬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其儒道九流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太宗终于答应了玄奘的请求,为所译经文作序,并在序文中称佛教为圣教。

一切开始变得顺利起来,当时跟随在太宗身边的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也随即赋序,两篇序言一出,长安城内王公贵族纷纷开始亲近佛法,佛教仿佛一夜间盛行起来。不久,太宗又在玄奘的提议下,在全国范围内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名。佛教从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5    

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天,香炉边白烟缭绕,诵经声连绵不绝,滚烫的空气里香火弥漫,玄奘的身影奔走不息在我们的视线里。这样的一个夏天正当玄奘忙碌不堪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象一片阴影在玄奘的心中盘旋不去,辩机那个年轻才俊的和尚《大唐西域记》的撰写者—玄奘的得意弟子,因为与高阳公主的私情暴露,被太宗处以腰斩。

人们从如此残酷的处决方式中,看到太宗非同一般的愤怒,我们猜测,也许这愤怒当中隐藏着太宗对玄奘拒绝还俗的耿耿于怀。玄奘与唐太宗的关系始终让人琢磨不透,史料记载,太宗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是在玄奘的陪伴下度过的。

翠微宫位于秦岭北麓的黄峪,是唐太宗避暑养病的离宫,唐太宗的生命就是在这里结束的。公元年,唐太宗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期而至,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这段时间里,他几乎与玄奘形影不离,他们常常促膝谈心。玄奘与太宗交谈的内容,我们无从了解,也许他给太宗讲解了佛教的因果之说,甚至还列举了阿育王的例子,告诉太宗,他自己同样会因为对国家和佛教的功德而受到菩萨们的保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玄奘用佛陀的教诲减轻了太宗心中的痛苦,以致太宗总是拉着玄奘的衣袖感叹道:“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

玄奘要在这一天把《般若心经》翻译出来,这部曾经使他从死亡沙漠奇迹般逃生的短小经文,最初是一位他救过的病僧作为回报口授给他的。全文共个字,他要在这一天把它翻译出来。太宗的病情急转之下,他希望这段神奇的经文,能像帮助自己一样帮助太宗度过生命中最危险的时刻。然而,两天之后,太宗终于没能抵挡病魔的侵蚀,他的生命结束了,这段复杂而奇特的友谊也结束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