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事唐代日本高僧的大荔之旅
年前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朝拜,其中不乏从弹丸小国日本而来的遣唐使团,世界三大旅行记之《入唐求法巡礼记》作者高僧圆仁便是其中一位。他渡海登陆,徒步辗转奔赴京师长安,在交通要道大荔留下难以磨灭的历史文化痕迹。圆仁其人其事圆仁法师(—),俗姓壬生,出生在日本下野国都贺郡(今枥木县)。其父首麻吕曾任都贺郡三鸭驿长(驿站负责人),同时也是郡中大慈寺的施主,其兄秋主有着从七位下的官阶。圆仁幼年丧父,九岁起跟哥哥学“外典”及“经史”,“口诵俗典,心慕佛乘”,受中国文化和佛教气息熏陶,不久便在大慈寺名僧广智门下落发为僧。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从中国返回其故乡近江国(今滋贺县)比睿山延历寺,第二年天台宗即得到日本朝廷认可,因广智曾从最澄受密教法,在他的引荐之下,十五岁的圆仁改投最澄门下勤学苦修。由于圆仁苦学精进,二十岁便通过了天台宗高级学位考核,成为大师最得意的门生。其后的十四年,圆仁追随最澄左右,直到唐穆宗长庆二年()最澄圆寂。圆寂前最澄对圆仁说:“为了弘扬佛法,你一定要渡海赴唐,千难万险也在所不辞。”经过较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唐文宗开成三年(),45岁的圆仁携带延历寺未决天台教义三十条,以请益僧(指已学有专长、带着疑难问题入唐请教的僧人,类似于今天的出国进修人员)身份跟随日本第十八次遣唐使团(约人)踏上行程。好事多磨,前两次西渡均以失败告终,第三次也是历经海上十九天风浪颠簸,九死一生才登陆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艰难的求法历程。古代入境也是需要官方批准的,因唐文宗李昂迟迟未准许圆仁等日本僧人去天台山(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的求法请求,圆仁便改变计划到另一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朝拜,后经大荔来到长安学习与生活了四年十个月。正当他准备回国之时,遇上唐武宗排斥佛教、毁坏寺庙的“会昌法难”,圆仁在饱受两年多的磨难之后,于唐宣宗大中元年()9月携带佛教经疏、仪轨、法器等艰难归国。圆仁求法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日本后受到朝廷的重视,被授予传灯大师法位,任日本第三代天台宗座主,卒后清和天皇赐以“慈觉大师”谥号。《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圆仁法师入唐求法,亲历了文宗、武宗、宣宗三朝更迭,目击了唐武宗灭佛的实况,他把近十年的见闻经历用日记体写成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全书起自唐文宗开成三年六月十三日(年7月2日)从日本博多湾(今福冈)登船出发,止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年1月23日)从中国返回日本后,前后历时九年七个月,共则(一说则),约八万字,后代又称其为《入唐记》《入唐巡礼记》《巡礼记》《五台山巡礼记》等。这部书是研究我国唐史的珍贵资料,被日本学界称为“东洋学界至宝”。该书手稿原藏京都延历寺,年久已散失。日本明治中叶,在京都东寺观智院文书发现了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沙门兼胤所抄录的古抄本,遂以活字印刷收入《续续群书类聚》《大日本佛教全书》。圆仁当年的署名状和兼胤书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虽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的记录,但涉及的内容没有局限于佛教,几乎涵盖了晚唐时期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特别是穿越7省20州的地方人口、出产、物价、水陆交通路线和驿馆等情况,成为研究当时中日政治、文化交流的第一手资料,得到学术界的极端珍视。由于它在研究唐代中日关系及当时政治、交通、语言、音乐、历学、风俗等方面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所以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世界三大旅行记”。圆仁与大荔的因缘在书中尽显,四卷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录大荔当年的情况颇多。书中圆仁告诉我们,“到河中府,入蒲津关,渡黄河浮桥。向西行五里,到河西县八柱寺宿。西行三十里到朝邑县。西行三十五里到同州。”“入同州靡化坊天王院宿。西行十里渡洛河。西行十里到安远村王明店王家断中,因雨入村院宿。西行四十里到故市店宿。寥寥数语,传递出大荔(时称同州)诸多历史文化和地理人文信息。重走求法路年10月22日上午,就在当年圆仁跨越黄河走向长安的起始点—平民黄河渡口(蒲津渡河西旧址),由大荔县地方志办公室具体筹办的一个小型启动仪式正在举行。未来五天里,我和同事董辉将陪同西安市政府参事、西安市社科院原院长邓友民研究员和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纪鹏沿着当年圆仁求法路径徒步进行考察。有史为证,自秦昭襄王二十年(前)秦国在蒲津关(大庆关)始建河桥起,蒲津渡(大庆渡)便成为架通黄河天堑的重要关口。秦始皇结束诸侯割据后以“车同轨”推动广修驰道,其中东北方干道由国都咸阳出发,经高陵、栎阳、重泉至临晋(今大荔),从蒲津关渡河到蒲阪(今山西永济)。大荔由船舍渡洛河,东行至县城,然后经长安屯、平罗、朝邑至蒲津关。汉代的长安、临晋、河东道,唐代的长安、同州道,基本上都沿用了这条干道,这便是圆仁当年行走的大荔路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一行顺着平民(今归赵渡)、朝邑、伯士(今归朝邑)、城关镇(今分为东城、西城)、羌白、下寨“四镇二乡”由东向西一路寻访,上午步行寻觅古迹,下午就近考察走访,每天行程大约20公里,以便确定圆仁法师入唐求法之路(陕西段)的具体走向,寻找圆仁法师当年住宿的村镇和途经桥梁、渡口等重要之地。当年,圆仁法师渡过黄河后长安就在他的心中了,急切心情洋溢在《行记》连续西行的简洁记述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西移沧桑巨变,圆仁法师西行长安的首宿地河西县遗址已变为事实上的河东,远眺堤内中洲,鹳鸟悠然,蒲草苍茫,一派古渡风情。自滩区向西南方行进,黄河南滩上棉花飞白、冬枣闪红,在蓝天白云下分外显眼。穿过鲁安、平民村,朝罢丰图义仓、唐塔宋楼,西行17公里抵达古同州,按1唐里折合0.9里计算,方向和里程与《行记》完全吻合。历史文化遗痕大荔古称同州,历来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和民族融合之地。圆仁法师在同州住过的靡化坊天王院已无踪影,但建于宋太宗淳化五年()的长兴万寿禅院文殊阁(今文殊新塔)所在地,可能就是靡化坊天王院故址。在靡化坊,法师一定听说同州商颜山龙首渠是新疆“坎儿井”之源,沙苑唐置沙苑监,养殖军马和专供皇室御用牛羊肉,安史之乱后助唐的回纥兵被安置于此。县城西行11公里抵洛河南岸布(堡)头村,借助国道的里程碑,从公里碑处向西边走边数,出现在公里处的村庄竟是羌白镇!洛河向西十里,羌白镇就是安远村!东汉光武帝时期,由于羌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其首领白纳目希汗居住于此,故称该镇为“羌白”,东大街羌白中学(今羌白初中)据说就是羌王宫遗址(也有一说在原来的粮站)。羌白地近沙苑,是著名的皮货集散地,至清乾隆年间达极盛。羌王宫附近有会馆,居住来自山西、安徽等全国各地商人。当时,缠沙的八鱼村李氏望族为陕西商帮首富。在东大街寻访到时年93岁高龄的王自敏老人,当他拿出父亲百年前在湖北汉口经商时拍摄的老照片时,我们震惊了!圆仁法师当年用斋的王明店王家,莫非就是这位王自敏老人的祖上?据家在镇上的王根平主任介绍,羌王白纳目希汗之“汗”,是王之意,其族人后来大都改姓王,至今羌白镇和附近村庄,王姓人家很多。找到了安远村,我们又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蕃驿店村。在羌白镇西南有个潘驿村,唐贞观年间就是官道驿站,潘从“蕃”来,从方向、驿站和发音分析,潘驿村就是蕃驿店无疑。从羌白镇出发向西经下寨镇,临渭区交斜镇便在眼前,回望走过的路,邓友民研究员深情地说:“圆仁法师入唐求法的这条路是东亚合作的地理轴线、经济轴线和文化轴线。大荔幸运所致,一定能够再次腾飞!”要说幸运确也如此,最近的十年大荔驶入了高速发展轨道,修建大荔蒲津渡观光浮桥、恢复岱祠和长春宫等古建筑群、建设朝邑古城景区、建设古同州至蒲津渡景观大道、打通关中平原通往山西的中大门、形成山陕旅游中轴线、建设山陕商品批发贸易中心、建设商颜山(铁镰山)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省级沙苑特色农业开发区等建设性意见,正逐渐由图纸变为即将付诸实施的项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新时代新期待,未来大荔一定更美!作者简介:王小民,年生,大荔县人,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出版有《同州风情》《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等13部文史著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9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分享民国高僧神异录圆寂二十年后,诵其名号
- 下一篇文章: 净宗祖师圆寂日弥陀经典广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