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症状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朗读:佛妙

选自慧净法师文集之演讲摘录

欧阳公问一僧曰:「古之高僧,有去来翛然者,何今世之鲜也?」僧曰:「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公深然之。

此说却是正理,如吾儒易箦结缨之类,皆是平日讲贯得明,操守得定,涵养得熟,视生死如昼夜,故能如此不乱。

静春先生刘子澄,朱文公高弟也。病革,周益公往拊之曰:「子澄澄其虑。」静春开目微视曰:「无虑何澄?」言讫而逝。

(摘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我早年看到这段典故就很警惕,也很受启发;尤其是我又是一个出家人,当然也自勉要像个出家人,因此当初看这一段时,感受就很深刻。

欧阳公就是宋朝的欧阳修,他是宋朝的一位大儒、大学问家。欧阳公有一天问一个出家人说:「古之高僧,有去来翛然者」,「翛然」就是来去自如,也就是说镇定、不恐惧、不慌乱的意思。为什么这时代很少看到呢?

这个出家人就回答他说:「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你所问的古之高僧去来翛然者,因为他们都是念念在定慧,也就是起心动念很少妄想杂念,大多是正念。

所谓正念,随对方所修的法而各有不同,如果是净土法门的话,他念念在定慧的就是这一句名号,因为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没有杂念,就是定;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清清楚楚就是慧,这就是念念在定慧。平生都念念在定慧了,当然临终也就还是在定慧,就不会散乱、不会慌乱,甚至不会惊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不在定慧,临终怎么能够定呢?欧阳修听到这么回答,就深深的肯定,觉得很有道理。

念念在定慧,对修行人很重要,同样对念佛人也很重要。虽然,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念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但如果平常念佛不多,妄想杂念很多,甚至动不动就闹情绪、动不动就生烦恼、起无明,喜欢计较,屡屡不平、不满,心中常不平和,这样的话,恐怕往生就会不平顺。不平顺不是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依然会来迎接他,但是他就会有身心方面的病苦。

「此说却是正理」,这个作者认为那位僧人的回答很有正确的道理,而自己也引用两个实例来为这个道理作证明。

「如吾儒易箦结缨之类」,就好像儒家有「曾子易箦」跟「子路结缨」的典故。

曾子易箦这个典故记载在《礼记·檀弓》。曾子将死的时候,他知道所躺的这个草蓆是大夫的身份才可使用的,可是他本身不是大夫,如果他死在这个草蓆上面,岂不是他违背了礼吗?所以现在要断气了,也必须把它换掉,因此曾子在临终的时候,就跟他的儿子讲,把这个草蓆换掉。他的儿子说:您现在到这个地步,最好不要动,如果能够留一口气,到明天再换吧!

曾子当下就义正辞严地纠正说:「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也就是说,君子爱人是以德、以道来爱他,使他能够成就这个道、这个德。如果是小人的话,不懂大体、不知分寸,同时如果是一般观念的人,那就得过且过,就是姑息、放任。

接着曾子又说:「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我没有什么所求的,只要守正而死,那就可以了。曾子是一个大儒家,儒家就是学君子、学圣人,儒家的思想就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曾子又是孔子底下最有名的弟子,对于修持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是非常纯熟,而且非常重视,可以说坚守这个道至死不渝的,即使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违背四维礼义廉耻。这就是「曾子易箦」的典故。可见守礼守正的重要。

「子路结缨」的典故,出自《左传》。子路的个性比较刚直,儒家讲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忠摆在第一位,子路很重视忠,为了忠于他的主人,即使明知有可能会被谋害,也义不容辞地慷慨前往,从容赴义。当他被袭害时,他所戴的帽子歪斜了,虽然即将断气,他也要把帽子扶正,绳子绑好。这就是「子路结缨」的典故。

这表示什么呢?底下就说了「皆是平日讲贯得明,操守得定,涵养得熟,视生死如昼夜」,他们能够临终守道,至死不渝,是因为「明定纯熟」。也就是「平日讲贯得明」,讲贯就是讲习,平日讲习研究得很清楚很明白;「操守得定」,就是实践得很实在;「涵养得熟」,对这一些已经做得很纯熟了。「视生死如昼夜」,他们看生跟死就像昼跟夜,看得很开,很放得下,有白天就有晚上,所以有生必定有死,临死的时候,他能够理性的面对,坦然的接受,不会抗拒它,排斥它,留恋它,或者恐惧慌乱,所以「故能如此不乱」。

一个人死的时候,如果有懊悔啦!恐惧啦!留恋啦!那一定是慌乱,不得善终。《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因为一般的人在死的时候有两种心境,就是悔跟惧。

懊悔过去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行,没有先为临终淮备,现在临终,已然来不及了。而离开这个世间之后,到底有没有下辈子?如果有的话,到底是苦的还是乐的?到底会到哪里去?就产生惧怕了。

当然,在过程当中,他会留恋,有的留恋家属,有的留恋金钱,有的留恋名、利、地位、权势,但最留恋的还是家人,比如恩爱的丈夫、妻子啦,或是子孙等等。如果学佛、念佛的人就不会这样,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晓得,有生必有死,再恩爱的眷属也不过是一时因缘的和合,不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当眷属的,同时,有一个极乐世界是我们安乐的归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将来就有能力引导子子孙孙到极乐世界再度团圆,并不是永远离开。

所以念佛人,尽管他未断烦恼,还有执着,但是面对临终,取舍得很清楚,不会跟一般人一样的懊悔、留恋、害怕、慌乱;同时他「操守得定」,也就是说,这一句名号他都时时在心,而且「涵养得熟」,所以临终自然就会在这句佛号上,也就是「念念在定慧」,所以「临终安得而乱」,就不会慌乱,不会惊怕。

平时是修链,临时是考验。平时贯链涵养的是什么,当下反应展现的也是什么。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尤其生死大事,更须预先淮备,让其熟练深固,一旦临终,就能明定不惊,从容以对;否则,难免六神无主,惊慌失措,不得善终。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说:「拳拳服膺而不失。」《论语》也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道,孔门两位大儒曾子与子路,他们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圆满了,令人深为敬服。

《论语》又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小时候读《四书》,对这两段话就深以为然,也深有印象。因为自己俗名叫杜俊信,由于有个信字,因此从小就期盼,将来自己能有一个信仰,而且这个信仰能够让自己坚守到临终,能够完成它而不改变。「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可以说,由这些因缘,导致将来我能够学佛、出家,而且找一个法门来让自己「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摘自《第十八愿善导释》(十三)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随喜您的转发!

时光由此倒流

.缘佛愿力,念佛才与弥陀亲

.出声与默念

.万德洪名具足弥陀的大愿业力

.玄奘大师和戒贤论师

.「自信教人信」与「发心」③

.「自信教人信」与「发心」②

.「自信教人信」与「发心」①

.名号独运称名独达

.念佛人应有的平常心态

.专称佛名,易行顿超

.名号有声光明,光明无声名号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即是「称我名号,愿生我国」

.净土宗根源之第十八愿(本愿)

.万德洪名是──「名即体」「名即法」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念佛的现当二益

.不可思议的名号功德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

.人生唯一大事

.颛蒙念佛,暗合道妙

.机法二种深信

.黑奴小孩与船长的故事

.普劝有缘常念佛

.三种念佛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弥陀的呼唤

.色与空

.随顺

.为道日损

.广结佛缘

.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下)

.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上)

.东土释迦智者大师

.不断烦恼得涅盘

.称名念佛

.极乐无为涅盘界(五)

.极乐无为涅盘界(四)

.极乐无为涅盘界(三)

.极乐无为涅盘界(二)

.极乐无为涅盘界(一)

.极乐世界的莲花

.芬陀利花

.我们是怎样的人呢?

.专称名号至西方

.转识成智

.转苦为乐

.人在世间

.慧日法师弘扬净土始末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明来暗去暗去明来

.阿弥陀佛是怎样的佛呢?

.学佛从「否定自己」开始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吴信叟归去来

.长劫轮回

.人天皆苦

.帝释天三皈依的故事

.弥陀的救度

.报冤行与随缘行

.心如太虚空

.「劫」的譬喻

.无限的慈悲

.愿生──是智慧的结晶

.光明名号

.万德洪名

.关于念佛

.妙好人

.临终三随

.「山海空市」与「四不可得」

.「四不久保」的典故

.佛陀「四门游观」的故事

.「大石乘船」的譬喻

.随口称名万德齐圆(三)

.随口称名,万德齐圆(二)

.随口称名万德齐圆(一)

.弥陀的誓愿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下)

.净宗宗旨与敦伦尽分(上)

.实践的佛法

.高深又平常的法门

.道基

.修身的法镜

.净土释疑“答中贤法师问”自力转入他力的关键

.净土释疑“答中贤法师问”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具足三心

.净土释疑“答中贤法师问”自力三心回向能否往生(接上一讲)

.净土释疑“答中贤法师问”杂行之人如何转入弘愿念佛

.净土释疑“答中贤法师问”每天诵经、念佛,能往生吗

.净土释疑“答中贤法师问”定散回向能否往生(论难易)

.净土释疑“答中贤法师问”定散回向能否往生(论回向)

.净土释疑“答中贤法师问”第十九愿接引的众生具足三心吗

.净土释疑系列神坛占卜的结果可信吗

.净土释疑系列家中有蟑螂怎么办

.净土释疑系列(四)出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净土释疑系列(三)修诸行回向往生就一定是疑惑佛智吗?

.净土释疑系列(三)释迦牟尼佛为何要开显八万四千法门?

.净土释疑系列(三)往生极乐世界后还需再修行吗?

.净土释疑系列(三)九品往生后是否“咸同一类”

.净土释疑系列(三)四十八愿之根本

.净土释疑系列(三)鹦鹉念佛往生,是否具“至心信乐”之心?

.净土释疑系列(三)初学闻法可先“受”后“解”

.净土释疑系列(三)信心与称名的关系

.净土释疑系列(三)念佛的显义和隐义

.净土释疑系列(三)如何做到念念不舍(下)

.净土释疑系列(三)如何做到念念不舍(上)

.净土释疑系列(三)初学净土法门之人如何掌握理趣与行持?

.净土释疑系列(三)下品下生经文中五个“念”意义有何不同?

.净土释疑系列(三)临终接引时神识是否马上离体?

.净土释疑系列(三)净土法门鼓励遗体捐赠吗?

.净土释疑系列(三)怎样掌握善巧的念佛方式?

.净土释疑系列(三)学佛、念佛是否也须要一个好的环境?

.净土释疑系列(二)不确定自己是否具愿生心怎么办?

.净土释疑系列(二)请问什麽是「念佛以无义为义」?

.净土释疑系列(二)圣道门有道次第,是不是念佛也有道次第?

.净土释疑系列(二)在没有往生之前,是不是念佛也能达到「定」的境界?

.净土释疑系列(二)念佛是否此世便可断见思惑?

.净土释疑系列(二)很少念佛的人信心是否有问题?

.净土释疑系列(二)如何确定念佛感应故事的可信度?

.净土释疑系列(二)如何劝诵《地藏经》的母亲专修念佛?

.净土释疑系列(二)因世俗之事念佛越来越烦怎么办?

.净土释疑系列(二)「边土」和「报土」的受用有什麽不一样?

.净土释疑系列(二)怎样做到「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净土释疑系列(二)念佛人是否不须特别重视行善止恶

.净土释疑系列(二)感应录中净土胜境是否可信

.净土释疑系列(二)信心决定和决定信一样吗?

.净土释疑系列(二)三心具足是否很难?

.净土释疑系列(二)信“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则为信顺佛智,必得往生

.净土释疑系列(二)二乘行人回小向大,求生极乐世界,是否也是入报土?

.净土释疑系列(二)念佛人往生果报后一样吗

.净土释疑系列(二)关于对细菌等微小生命的伤害问答

.净土释疑系列(二)如果只谈念佛,是否太忽视人文、道德的部份了?

.净土释疑系列(二)随个人根机来念佛

.净土释疑系列(二)关于一生称名和乃至十念称名的问答

.净土释疑系列(二)信愿念佛人往生之前是否需要努力修行

.净土释疑系列(二)关于念佛人养宠物的问答

.净土释疑系列(二)真正爱自己的家人就告诉他们念佛吧

.净土释疑系列(二)关于正确回向的问答

.净土释疑系列(一)信受弥陀救度的人还需要助念吗?

.净土释疑系列(一)平生业成和临终业成

.净土释疑系列(一)念佛人不知不觉就造罪造业,会影响往生吗?

.净土释疑系列(一)最好的陀罗尼经被就是念佛

.净土释疑系列(一)念佛人有中阴身吗?临终是否有死苦的折磨?

.净土释疑系列(一)念佛人如何回向

.净土释疑系列(一)开示机有黑机、暗机、白机

.净土释疑系列(一)未受菩萨戒能否讲法

.净土释疑系列(一)观经下品下生往生后住莲华胞胎吗?

.净土释疑系列(一)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往生凡圣同居土还是往生常寂光土

.净土释疑系列(一)蒙受弥陀救的念佛人是圣是凡?

.净土释疑系列(一)释义“发愿和回向”

.净土释疑系列(一)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他的因果报应如何呢

.净土释疑系列(一)十九愿、二十愿与第十八愿的关系

.净土释疑系列(一)「发三种心,即便往生」是唯愿无行吗

.净土释疑系列(一)「入生死园、烦恼林,游戏神通」是不是往生以後再回来的事

.净土释疑系列(一)释义「实相身」与「为物身」

.净土释疑系列(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圣净释

.净土释疑系列(一)释法照大师「彼佛因中立弘誓」偈语

.净土释疑系列(一)苦恼时念佛还法喜吗

.净土释疑系列(一)信受弥陀救度的人是怎样的

.净土释疑系列(一)如何理解未信愿念佛就不蒙佛摄取

.净土释疑系列(一)论「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真实信心」

.净土释疑系列(一)信心决定的念佛与「我信名号,我就能往生」的区别

.净土释疑系列(一)怎样才算往生决定

.净土释疑系列(一)信心和一向专称名号的含义

.平凡、平常、平实、平淡地念佛

.在贪嗔痴、妄想杂念中念佛往生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

.机法一体,名体一如

.三身佛

.还愚痴生极乐

.何谓“乃至十念”

.他力的念佛

.二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

.称念佛名即发愿回向、即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称念佛名,即大赞叹;称念佛名,即常忏悔

.弥陀救度,是纯他力法门

.净土门的“菩提心”

.愿生称名,净土莲现

.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鹦鹉尚生,何况人类

.“圣道门”是自力修行之教“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

.“圣道门”和“净土门”

.谦敬闻奉行

.乘弥陀本愿船,能自度度人

.信心清净者,华开则见佛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体会弥陀慈悲救度,自然谦卑柔软

.“平生业成”自然实践六度万行

.“难信之法”与“难讲之法”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地称念佛名

.信受称名,即入必定

.“易行道”即是弥陀第十八愿

.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

.舍利弗行菩萨道退堕的故事

.“难行道”的条件和危险性

.难易二道判

.念念称名常忏悔

.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对弥陀本愿的解释

.六字名号具足信愿行

.弥陀救度众生的特色

.极乐世界广大无边际

.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南无”是众生归顺弥陀救度的命令

.“南无”是弥陀对众生归回呼唤的命令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南无阿弥陀佛的意义

.念佛法门简易殊胜

.念佛超越阎王关

.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有声书)

.净土述怀(二)(有声书)

99.净土述怀(一)(有声书)

98.真想子孙好,少留金钱多留德(有声书)

97.天下最悲惨的是杀生,请护生和吃素(有声书)

96.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往生极乐可以这样看(有声书)

95.临终开示的重点(有声书)

94.念佛利益(二)

93.念佛利益(一)(有声书)

92.念佛方法(下)(有声书)

91.念佛方法(上)(有声书)

90.顺缘逆缘都感恩,事事引我到佛前(有声书)

89.我们体会到弥陀的无条件救度,自然就会爱护别人,体谅别人(有声书)

88.普劝同生知识等,同行相亲莫相离(有声书)

87.追求复杂、不平凡,会失去净土法门的利益(有声书)

86.一个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的人,一定会谦卑柔软,性情就会逐渐转变(有声书)

85.不用等临终往生极乐世界才确定不退,现在就已经不退转——这就是“现生不退”(有声书)

84.你还在千辛万苦地自备往生资粮吗?(有声书)

83.从未想到,凡夫如你我竟可以这样得到念佛三昧!(有声书)

82.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的“十念”是指称名念佛(有声书)

81.慧净上人法语:净土宗的根本义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有声书)

80.劝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行大悲(有声书)79.自己若生极乐,家亲眷属必全部得度(有声书)

78.佛现五浊所为何事?愿生极乐称佛心意(有声书)

77.风雨无碍大愿船,贪嗔不妨常念佛(有声书)

76.六道轮回苦如何过生活?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有声书)

75.净土宗的宗旨就是“愿生称名”(有声书)

74.善导大师是净土法门的集大成者(有声书)

73.“至心信乐”就是“称我名号”(有声书)

72.古往今来所有关于净土法门的解释,善导法脉是最纯、最专的(有声书)

71.慧净上人法语:如果认为念佛要有功夫,往生才可靠,这种观念就像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口上(有声书)

70.如果我们了解阿弥陀佛,一定会专称名号(有声书)

69.世尊所说一切教法,分析归纳成为难行与易行二道,我们应舍难取易(有声书)

68.净土法门是佛力的法门,是完全他力的法门(有声书)

67.念佛胜易——称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胜故,直至佛果(有声书)

66.净土法门的“舍”与“取”

65.是因为佛现前致使我们住正念,而不是因为我们住正念佛才现前(有声书)

64.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们所累积,是阿弥陀佛所累积,我们只要称念他的名号,愿生他的净土就可以(有声书)

63.只要我们此后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有弥陀的佛力愿力牵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有声书)

62.《观经》的经眼是哪一句?(有声书)

61.:再怎么样的苦,即使要跳过火海,我们也要去听闻净土法门,因为它的功德太大了,是很值得的。(有声书)

60.不管是谁,只要跟阿弥陀佛结过了缘,阿弥陀佛就永不放弃他、加持他、摄取他(有声书)

59.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界,目的就是要宣扬第十八愿,来救度所有的众生,给众生真实的利益。(有声书)

58.每个念佛人都等同是弥陀的婴儿,阿弥陀佛的佛身充满整个大宇宙的光明,是永远不可能舍离我的...(有声书)

57.凡夫靠自己根本不可能出离生死,这是令人非常悲痛的一件事(有声书)

56.凡夫习气繁重,念世俗五欲之心强,念弥陀佛名之心弱,所以要自我惕励,不应自我放任。(有声书)

55.具备机法两种深信的人,就是明信佛智,这样的人永在弥陀的光明当中(有声书)

54.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坏事,“我”都曾干过(有声书)

53.念佛胜易——称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胜故,直至佛果(有声书)

52.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救度一切亲人

51.佛法之深奥者,唯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声书)

50.普劝同生知识等,同行相亲莫相离(有声书)

49.追求复杂、不平凡,会失去净土法门的利益(有声书)

48.净宗宗风(总显其义1-4)(有声书)

47.死的恐怖(二)(有声书)

46.死的恐怖(一)(有声书)

45.:人生实相(有声书)

44.无常法语(二)—2(有声书)

43.无常法语(二)—1(有声书)

42.无常法语(一)(有声书)

41.信心(二)(有声书)

40.信心(一)(有声书)

39说爱(有声书)

38.爱的心语—5

37.爱的心语-4

36.爱的心语-3

35.爱的心语-2

34.爱的心语

33.救恩法语(二十三)

32.救恩法语(二十二)

31.救恩法语(二十一)

30.救恩法语(二十)

29.救恩法语(十九)

28.救恩法语(十八)

27.救恩法语(十七)

26.救恩法语(十六)

25.救恩法语(十五)

24.救恩法语(十四)

23.救恩法语(十三)

22.救恩法语(十二)

21.救恩法语(十一)

20.救恩法语(十)

19.就恩法语(八)

18.救恩法语(七)

17.救恩法语(六)

16.救恩法语(五)

15.救恩法语(四)

14.救恩法语(三)

13.救恩法语(二)

12.救恩法语(一)

11.阿弥陀佛是临终来迎的佛

10.阿弥陀佛是光明摄取的佛

9.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

8.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的佛

7.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念佛法语

6.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念佛法语(13则)

5.《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四)

4.《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三)

3.《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二---2)

2.《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二---1)

1.《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一)

6.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念佛法语

5.《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四)

4.《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三)

3.《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二---2)

2.《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二---1)

1.《净土宗特色》之经证祖释(一)

虚空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