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2月,中央政府为“示怀远而固西陲”,西陲宣化使公署应运而生。该公署宣传中央政令、宣慰信教民众、宣达抗日图存之道理,向民众传达了“五族共和”之意,增强了民族自强意识和民众凝聚力。在九世班禅大师的努力之下,西陲宣化使公署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和改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做出了努力。

[关键词]民国时期;西藏;九世班禅;西陲宣化使公署

作者简介:肖婧(年--),女,藏族,青海西宁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专门史。喜饶尼玛(--),男,藏族,四川甘孜州炉霍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藏族近代史。

文章来源:《青海社会科学》,年第1期。

一、“西陲宣化使”的册封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东北三省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无疑给动荡的中国社会雪上增霜。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中央政府迫切期望年至内地的班禅大师能够通过他在广大蒙藏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宣传中央政令,宣慰信教民众,宣达抗日图存之道理,稳固边疆。因此,蒙藏委员会特请中央政府任命九世班禅为“西陲宣化使”[①]。

蒙藏委员会在上报给行政院的电报中写到:“兹为对于各地喇嘛寺庙宣传中央政令及抚慰信仰佛教民众起见,拟请特派班禅额尔德尼为西陲宣化使,并得在青海、西康两省境内选择适宜地点组织行署,以便办理一切宣化事宜。”[②]“示怀远而固西陲、示怀柔而慰远人”之意昭然若现。国民政府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遂于“年4月14日特派班禅额尔德尼为西陲宣化使,”[③]同时指定其在青海香尔德[④]驻锡办公。选定青海香日德(??????????????)也是有原因的:“其一,因六世班禅西到青海之时,该地蒙古王公及土司等为之在香尔德建寺供养;其二,该地既为班禅所有,历经着手开垦,在青海之中,与蒙藏均为接近,若指定驻此办公,亦属便利。”[⑤]

年12月24日上午,西陲宣化使就职典礼在国民政府大礼堂举行,“林森、张继、戴传贤、石青阳等三百余人陆续到达国府,大师亦带同随员乘车抵国府,御酱黄缎长袍,黄缎马褂、黄色长统(筒)皮鞋,神采奕奕。”[⑥]

班禅大师兴致勃勃,发表就职感言,向中央政府及各位来宾致谢。他表示“嗣后当竭尽忠诚,宣扬德意,冀以宗教之力,上辅中枢,振导人心,边陲康乐,僧俗咸欢”[⑦]。当时所谓“西陲”是指内蒙古、青海、西藏等边疆地区;所谓“宣化”则指向这些地区宣传中央德意,在三民主义指导之下建设中国。根据此官衔之名称足见“西陲宣化使”并非一般官员,而是肩负宣化重任于身且在中央政府占有重要一席的高级官员,位高权重。这意味着九世班禅的身份有了一个特殊的变化,即不再简单作为一个活佛,一个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领袖之一出现,而是中国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自此之后,九世班禅大师便以“西陲宣化使”的身份在蒙古、甘肃、青海各地诵经,兼事宣抚,宣传“五族一家,共同抵御强邻侵略”之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中央政府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二、西陲宣化使公署的成立

九世班禅在此期间,先后在蒙古、青海、京杭等地举行了九次时轮大法会,在各地进行宣化,引起民众极大反响。顾颉刚先生特别谈到“从我们看来似乎很平常,但一班蒙古人听得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了。平绥路车一批批载着蒙人前来朝拜,街上连接不断地跟着穿了黄衣和红衣,着了皂靴,手捧了香盒的男男女女,这又给我一个新奇的刺激。我们生长在沿海的人看外国人很容易,而看本国的边地人民却很难,因为容易看见的边民都改装了,分辨不出来了。我平时在北京所见,代表蒙藏人的只有几个喇嘛,到这时才真正见到成群的蒙古人民。我觉得蒙古人有这样虔诚的信仰,不辞跋涉,不惜耗费,携妻挈子而来,只为向班禅磕一个头,这种宗教热情便是汉人最缺乏的,应当吸收的。”[⑧]

年后,九世班禅先后巡视了上海、北平、热河、内蒙古、察哈尔、绥远、甘肃、青海等地。后有人评价,日本曾勾结离间内蒙古官民未得逞,“大师宣化之功也”。一方面,他本身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安抚带动了民众。另一方面,由于学识及社会地位较高,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也比较清楚。他不负使命,很好的完成了宣化这一使命。国民政府对身为“西陲宣化使”的九世班禅赞许有加:“矢忠党国,愿力恢宏。前膺宣化使名,寒暑遄征,勿辞劳瘁。上以阐扬中央之意志,下以激发蒙族之忠忱。”[⑨]年3月,班禅大师提出返藏要求并制定了计划,同年,西陲宣化使公署也在南京成立。

年2月2日,九世班禅大师以宣化事务日渐纷繁为由,向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石青阳请示,拟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他提出:“现因行近西陲,宣化事务日渐纷繁,故拟于二月六日在阿拉善旗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以利工作,而专责成。”[⑩]众所周知,这个时期九世班禅大师已准备回藏,为何又急于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呢?分析其原因有二:

其一,鉴于日寇侵华咄咄逼人,为了更好的完成中央使命,及时向西陲地区宣达抗日救国之道理,增强民族自强意识和民众凝聚力;

其二,自年出走内地后,班禅大师即将返藏,需要做一些准备,从而减少后顾之忧。倘若成立公署,中央政府必然会拨出经费,同时也会为公署配备警卫人员,确保大师的人身安全,足够的资金和武器装备是班禅大师返藏的“后盾”。

国民政府考虑到,自年九世班禅大师被册封为“西陲宣化使”以来,也已将近两年之久,为了更好的宣化蒙藏,扶绥边圉,遂批准“西陲宣化使公署于民国二十四年(年)二月八日在蒙古阿拉善旗达王府成立,并于是日启用关防”[11]。值西陲宣化使公署成立之际,南京、甘肃、北平、太原等各地领导均发来贺电祝贺公署成立。

(唐生智电蒋中正据班禅电称拟于6日在阿拉善旗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年2月9日收文)

年2月8日上午十一时,西陲宣化使公署成立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集五族来宾于一室,举行空前之盛会”[12],莅临嘉宾有:“前藏策觉林活佛罗桑巴桑(?????????????)、后藏丁杰佛(?????????)等三十余名僧官,及阿拉善亲王达里扎雅、镇国公塔旺策林及各旗官吏代表百数十人,满蒙回藏青康各界绅商代表五十余人,及班禅教下森且堪布(????????????????)、旺堆诺布(???????????????)等全体职员约三百余人。”[13]“奏乐、开会、唱党歌,摄影后复入大礼堂,分级入座,举行西藏庆祝仪式,献长寿果,敬吉祥茶,并分赠藏式五色糖果,班禅大师和阿拉善旗亲王达理扎雅分别致辞。”[14]

班禅特发通电云,“(衔略)均鉴,前奉中央任命班禅额而德尼为西陲宣化使,遵于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国民政府礼堂敬谨宣誓就职,自应成立公署,早日视事,只因历年宣化蒙疆,冀图团结五族,拯救国难,迄今未暇组织,现以回藏在即,逼近西陲,宣化事务。日见纷繁,乃于本月八日,在阿拉善旗成立公署,并于是日启用关防,自当随即西移,因时布政,疏达民情,宣扬主义,以菩提觉心普施教化,本中央意旨抚绥边陲,抵恐才轻任钜,绠短汲长,覆餗之虞,不胜其任,尚祈当世同贤,吾熏先进,时锡箴规,力予匡正,除将本署成立报告国府备案外,谨电奉陈,驻希鉴察,班禅额而德尼叩齐印。[15]

对于如何宣化,九世班禅在给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的函中,有详尽的表述:“班禅自奉命宣化,即拟径赴西陲,奈斯时国难方殷,边防危殆,是以移缓济急,先事内蒙宣化,大小盟旗均皆亲往。宏法利生,克尽己职。尚信内蒙各王公贝子、佛寺堪布、大喇嘛等,深明大义,拥戴中央,共御外侮,社会生活,咸歌乐业,差堪告慰锦注耳。惟西陲宣化尚未普及青藏各地,兵燓连年,民不聊生,急待视察,力予救济,若径行回藏,不特有负中央使命,且令众生失望,亦非我佛普渡宏愿。故拟尅日入青转康,被灾之庙捐助修复,流离四野之喇嘛,竭诚招抚,寺产僧纪,严加整饬,民众痛苦,力图苏救,开诚宣化,团结五族,用报国恩于万一。”[16]

其爱国爱民爱教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至此,西陲宣化使公署正式成立,其成立经过刊登在《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的创刊号和当时各家报刊之上,足见其影响重要之极。同时为办事便利起见,“年4月1日在南京建康路二九三号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驻京办事处,罗桑坚赞(????????????????)任处长;年4月10日在北平长安街九十五号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驻平办事处,罗桑楚臣(?????????????????)任处长。”[17]在西陲宣化使公署成立大会上分赠的藏式五色糖果就象征着九世班禅大师一心为“五族共和”而努力奋斗。

(《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封面及目录)

三、西陲宣化使公署组织结构及主要任职人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对于一个组织机构来说更是如此,西陲宣化使公署的全体职员约三百余人,因此,若想要将署内各项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则必然会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条例产生。

现将其组织条例摘抄于后:

“第一条,西陲宣化使公署直隶于行政院掌理西陲宣化事宜;

第二条,西陲宣化使公署应设置总务处(下设文书科、会计科、庶务科)与宣传处(下设编辑科、翻译科、调查科);

第三条,总务处得设科办理以下事项:1.关于文件之收发分配撰拟及保管事项。2.关于经费之出纳及编造预算决算事项。3.关于公共用品之购置保管及分配事项。4.其他不为宣传部管理事项;

第四条,宣传处得设科办理关于宣化事项;

第五条,西陲宣化使特任总理公署事务监督所属职员;

第六条,西陲宣化使公署设秘书四人二人简任二人荐任秉承宣化使之命办理机要事务;

第七条,西陲宣化使公署设处长二人简任科长四人至六人荐任科员八人至十二人委任;

第八条,西陲宣化使公署得酌用雇员;

第九条,西陲宣化使公署得聘任名誉顾问名誉咨议;

第十条,西蒙宣化使公署办事细则则由蒙藏委员会拟定呈请行政院核定之;

第十一条,本条例自公布之日施行。”[18]

除此之外,蒙藏委员会还规定:“西陲宣化使得成立警卫队,任保卫宣化使之责。西陲宣化使行署经费,每月定为一万五千圆,警卫队经费每月定为一万五千圆,均由中央发给。”[19]简而言之,西陲宣化使公署隶属于行政院,其下设总务处与宣传处,同时还有着一套完备的公署办事细则,该细则规定“公署各职员均须按照规定时间到署办公;本公署办公时间分春、夏、秋、冬四季,由宣化使以命令定之;各职员对于署内机要事务应严守秘密,不得稍有泄漏”[20]等等。由此足以见公署各处分工详细、各司其职且纪律严明。

各部门主要任职人员情况[21]如下:罗桑般丹(???????????????,后藏人)任总务处处长、旺堆诺布(???????????????,后藏人)任宣传处处长、刘家驹(?????????????????,西康人)和赵旺(后藏人)任公署简任秘书、罗桑图丹(????????????????,后藏人)任公署荐任秘书、陈文鉴(江苏人)任总务处文书科科长、夏慈仁(后藏人)任总务处庶务科科长、解永昭(青海人)任宣传处编辑科科长、王任邦(青海人)任宣传处翻译科科长、汪德(后藏人)任宣传处调查科科长、罗桑囊嘉(????????????????,后藏人)任总务处会计科科长,以上11人为西陲宣化使公署高级职员。以上11位职员中有7位均是后藏人,其中较为重要的人应属罗桑囊嘉、罗桑坚赞和刘家驹了。

罗桑囊嘉[22]除任西陲宣化使公署会计科科长外,兼任“班禅额尔德尼驻京全权代表”[23]。

罗桑坚赞[24]除任西陲宣化使公署驻南京办公处处长外,兼任班禅驻京办事处处长和蒙藏委员会藏事处处长二职,并于“年12月14日代表班禅额尔德尼参加善后会议。”[25]他还曾于“年10月7日同许多藏族高僧共同发起成立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26]该团体为抗日救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里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即刘家驹[27]。他除任西陲宣化使公署秘书之外,还兼任班禅行辕秘书长一职。-年,他侍奉九世班禅左右,积极协助班禅大师进行一系列宣化和国事活动,这也为他后来担任公署秘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刘家驹精通汉藏语言,所以还多次担任九世班禅大师的翻译员,并将大师的文章翻译为汉文且多次刊登在《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之上。九世班禅圆寂之后,班禅行辕所属人员顿失依靠。刘家驹凭借着其较高的政治素养,成为了班禅行辕的关键人物,再加上他对中央和藏区之事颇为熟悉,所以很快就掌握了班禅行辕的主要权力。“年,经九世班禅的大力推荐,国民政府同意任命刘家驹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28]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训令直辖各机关为明令公布西陲宣化使公署组织条例通饬施行令仰知照,年5月18日收文)

四、西陲宣化使公署的职能

“示怀远而固西陲”是该公署成立之宗旨,宣化蒙民、巩固边陲则为其根本,宣传“消弭战祸实行五族共和”之精神及鼓励广大人民联合抗日才是公署职责之精髓。那么,向蒙藏等各族人民宣传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动员和号召蒙藏人民拥护中央政府、增强民族意识、增加抗战胜利信心就是其职责所在。如年班禅大师用藏汉文发表《告西陲民众书》,他指出:“大家要知道此次战争,不比以前的局部内战,只要大家努力,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望我西陲蒙藏各界僧俗同胞,在非常时期,本爱国爱教之立场,万不可听信日本的反宣传,而陷我中华民族于万劫不复之苦海。”[29]大师用义正言辞的话语教化民众,积极响应了中央政府的号召,为抗日战争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力的力量。

九世班禅大师还亲自唪经超度阵亡将士。其手下人员罗桑坚赞还曾与西藏驻京办事处处长贡却仲尼等人于年10月7日同许多藏族高僧共同发起成立“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

十三世达赖喇嘛与九世班禅大师早有隔阂在先。这期间,两方驻京代表也因此相互攻击。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能够不计前嫌,足见其爱护国家、维护和平之心。班禅大师在蒙古地区宣化之时,将个人安危抛之于后,呼吁广大僧俗民众团结一心,赶走日本侵略者。与此同时,九世班禅还及时主动向内地报告自己近期的宣化情形,还为更好地扶绥民众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大师的宣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边陲民众的恐惧心理,更进一步减轻了由战争带来的消极情绪,增强了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西陲宣化使公署除了在抗战期间,发挥优势,努力增强民众抗战胜利信心之外,最具有代表性且最为直接的宣化方式就属创办《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了。该月刊于“年5月7日在南京创刊,主要以汉文版为主,且每期都有一篇藏文文章。”[30]在每一期月刊的最后都有“署务报告”一栏,该栏中详细记载了西陲宣化使公署十二次署务会议的记录[31]。从会议记录及公署办事细则可以简要的分析出该公署之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1.负责策划西陲等地宣化事宜(地点、人选);2.定期报告近期政教及宣化情形;3.负责策划大师宣化相关事宜;4.定期报告最近往来文电事务;5.致力于《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的发行;6.负责按季向政府汇报边陲政教情形及社会状况等等。足见,职能如其名,该公署以“宣化”为中心来开展各项工作,为了确保公署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公署职员兢兢业业、各司其职,其最终也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宣化蒙民,稳固边陲,呼吁广大僧俗群众加入抗战队伍,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专门明确了“宣化使除对于喇嘛寺院及信仰佛教之民众宣布教化及报告国民政府所特许之抚慰事宜外,对于青康两省之行政有意见时,须建议于国民政府或两省政府,请求解决办法,宣化使不得直接干涉。”[32]显然出于对宗教干涉政治问题的考虑。

五、西陲宣化使公署的裁撤

九世班禅大师生前最后的愿望就是能够顺利返回西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大师圆寂之前,都没有实现其返藏的愿望,最终大师“隐忧成疾,医药罔效,遂于年12月1日在玉树甲拉颇章内圆寂。”[33]大师在遗嘱中说:“后藏事务,前已委任罗桑坚赞为扎萨喇嘛,所有宣化使职亦着由彼暂代。在未到职前,印信暂交丁杰佛,并由堪布会议厅及回藏设计委员六人[34]共同负责事宜,请示中央,听候处置。至宣化使署枪枝,除卫士队及员役自卫者外,其余献与中央,共济国难。”[35]大师圆寂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调整其机关,安置其随从。

西陲宣化使公署也在此次调整过程中被裁撤。蒙藏委员会在上报给行政院关于班禅圆寂善后办法处理意见中提到:“惟西陲宣化使之名义及其工作,乃中央因班禅大师之位望而给予。现班禅圆寂,任务终了,西陲宣化使公署自应予以裁撤。西陲宣化使公署为特设机关,有临时性质,应随此辈班禅之圆寂而裁撤。”[36]年4月,西陲宣化使公署被裁撤,班禅所属之无线电台,“原由交通部发给者,仍由交通部处理。”[37]公署自成立到裁撤共历时三年有余。

六、西陲宣化使公署与其他班禅所属机构的关系

除西陲宣化使公署之外,九世班禅大师在内地期间还先后设置了班禅行辕(???????????????????????????????)、班禅堪布会议厅(???????????????)、班禅驻京办事处(????????????????????????????????????)等所属机关。

行辕指在暂住之地所设之办公处所,那么班禅行辕则是民国时期为大师成立的专门机构。“年11月15日九世班禅大师率侍从堪布、旺堆诺布等一百余人,离开扎什伦布寺。”[38]班禅大师离藏时所率领的这一百余人就很有可能是班禅行辕的前身,只不过那时并没有将这一百余人的组织任命为班禅行辕。九世班禅大师在内地期间,曾将行辕设在“中南海瀛台、沈阳黄寺、蒋介石总司令部、蒋介石陵园官邸、南京杨公馆、阿拉善旗达王府和玉树寺的甲拉颇章等地。”[39]后来的班禅行辕组织也变得相当庞大,“行辕内部设六个处:秘书处、军务处、总务处、卫生处、电务处、供给出。除秘书处长由秘书长刘家驹兼任外,其余五个处的处长均由班禅大师指定人员兼任。”[40]九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后,西陲宣化使公署被裁撤,而班禅行辕组织则暂予保留。公署被裁撤之后,“办事费悉数移拨班禅行辕,并特准免予再度紧缩。维持其原有组织,安置其随从人员。”[41]再加上“班禅行辕与西陲宣化使公署,名义虽殊,人员经费则一”[42],由此可见,班禅行辕与西陲宣化使公署在一定程度和实质上应属一个机构,只不过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而已,那么将公署撤裁,也只不过是去掉一个名称罢了,人事上则毫无变动。班禅大师灵柩回藏之后,班禅行辕自无存在之必要,爰“班禅行辕及其驻外各办事处于年5月5日裁撤,”[43]同时将班禅行辕改为“颂经堂”。[44]

班禅在内地期间,还有一个重要机构必须提到。“民国十八年(年)2月20日在南京成立班禅驻京办事处,同时委派罗桑坚赞、朱福南二人为正副处长,”[45]与国民政府正式建立联系。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同样有着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办事细则,该办事处主要负责办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相关事宜。“该办事处下设宣传、总务和会计三科,同时还设立机要室,其中包括藏汉文秘书二人。年6月,该机关刊物《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月刊》发行。”[46]该刊与《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该办事处处长罗桑坚赞也兼任西陲宣化使公署驻南京办公处处长,足见,班禅驻京办事处与西陲宣化使公署虽属两个不同的机构,但都属于一个领导班子领导之下的机构,其宗旨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九世班禅大师的活动。

通常,熟悉西藏历史的人们对班禅堪布会议厅这个名称有着一定的了解。班禅堪布会议厅,早先为班禅郎玛岗(?????????????????),班禅大师出走内地之后,郎玛岗便有了一个汉味十足的名字,即班禅堪布会议厅。该机构人员大多是由班禅大师左右的苏本堪布(????????????????)、却本堪布(????????????????)等位高权重的堪布所组成,“年下半年,九世班禅建立班禅堪布会议厅”[47]。

该机构是由班禅大师直接领导的,是扎什伦布寺拉章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郎玛岗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有关僧俗官员的任免升降及各机关、宗谿负责人的任免意见向班禅请示汇报,并请班禅签字批示;统一领导部分侍从系统以外的大小机构及各宗谿;研究决定并下达对各种大小事务的处理意见;审阅各机关及宗谿的书面报告等等。”[48]九世班禅大师在内地期间,班禅堪布会议厅则变为班禅召集随从人员决策议事的权力机构,其职责则转向参加各界各种政治活动,商讨并决定有关班禅大师的事宜。究其权力来看,班禅行辕、西陲宣化使公署和班禅驻京办事处均属于其下属机构。以上机构的相继设立,不但加强了中央政府与九世班禅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扩大了九世班禅在内地的影响。

结语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是西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为恢复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正常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藏传佛教中不可多得的领袖人物,还是西藏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伟人。“自出走内地之后,十四年里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辛劳奔波,他无时不在思念着西藏的土地和人民,眼看就要实现夙愿,却又中道受阻,”[49]最终也没有实现其返藏的愿望。九世班禅大师一生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国家和民族,尤其是使得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大师圆寂之前,还主动捐献自己的积蓄,同时积极鼓励班禅行辕全体人员捐款,将募集到的资金慰劳前线战士、救济伤员。班禅大师还在其遗嘱中写到:“至宣化使署枪枝,除卫士队及员役自卫者外,其余献与中央,共济国难,”[50]以供抗日之需要。

西陲宣化使公署成立于年,九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后,于年被裁撤。西陲宣化使公署成立仅三年,但可以说是影响深远。自公署成立以来,九世班禅大师阐教西陲、勤宣德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深入蒙藏地区,宣传中央政令、宣慰信教民众、宣达抗日图存之道理。在国难当头之际,利用“宣化使”的身份呼吁广大僧俗民众团结一心,打击日本侵略者。他多次的宣化活动不但抚慰了边陲民众的恐惧心理,还增强了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使广大的僧俗民众紧紧地团结在中华民族家园内,为中央政府稳固西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他所说:“余生平所发宏图,为拥护中央,宣扬佛法,促成五族团结,共保国运昌盛。”[51]

参考文献: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

2.《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

3.多杰才旦主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年

4.陈文鑑编著.班禅大师东来十五年大事记[M].大法轮书局,年.

5.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六册)[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

6.左茜.民国时期《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月刊》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7.祝启源,喜饶尼玛著.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M].中国藏学出版社,年.

8.西藏自治区政协法制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M].民族出版社,年.

9.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M].华文出版社,年.

10.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M].年2月.

11.刘家驹.班禅大师全集[M].班禅堪布会议厅,年铅印本.

12.成飞.民国边疆刊物——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述略[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年9月.

13.崔巍.国民政府对九世班禅后事的处理[J].民国档案,年第2期.

14.马冲名久多吉著,布钢译.扎什伦布寺堪厅组织机构述略[J].中国藏学,年第2期.

15.喜饶尼玛,民国时期出席全国性政治会议的西藏地方代表[J].中国藏学,年第2期.

16.喜饶尼玛,苏发祥主编.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M].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年

17.罗绍明,民国时期的康藏精英与“康人治藏”活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年6月.

18.喜饶尼玛.藏族抗日救亡团体评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总第期.

19.张子新.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班禅系统的作用——以促进南京国民政府与藏区政教团体和人士沟通方面的作用为中心[J].西藏研究,年2月,第1期.

注释:

[①]国民政府曾册封九世班禅大师为宣化使,除此以外,西藏昌都类乌齐寺的诺那活佛曾任西康宣慰使,西姆拉会议召开前夕,民国政府曾任命中央代表陈贻范为西藏宣抚使。

[②]《蒙藏委员会为特派班禅为西陲宣化使事致行政院呈》(.6.21),见《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26页.

[③]陈文鑑编著.班禅大师东来十五年大事记[M].大法轮书局,年,第17页.

[④]亦称之为香日德,本为乾隆时所封大师之游牧地,今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境内.

[⑤]《蒙藏委员会为请颁发班禅西陲宣化使名义并允驻青海香尔德办公室致行政院呈》(.3.21),见《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40页.

[⑥]陈文鑑编著.班禅大师东来十五年大事记[M].大法轮书局,年,第22页.

[⑦]《班禅在西陲宣化使就职典礼上之誓词及答辞》(.12.24),见《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50页.

[⑧]顾颉刚:《益世报》年5月8日《边疆周刊》第20期

[⑨]《国民政府嘉奖班禅令》(.10.18),见《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71页.

[⑩]《班禅为拟在阿拉善旗成立西陲宣化使公署事致蒙藏委员会电》(年2月2日),见《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页.

[11]《班禅为报在阿拉善旗成立宣化使公署事致蒙藏委员会电》(.2.8),见《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页.

[12]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六册)[G].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页.

[13]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六册)[G].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页.

[14]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六册)[G].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页.

[15]《申报》年2月8日

[16]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M],西藏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17]《西陲宣化使公署驻平,驻京办公处为报遵令成立事致蒙藏委员会呈》(.4.11),见《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页.

[18]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六册)[G].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页.

[19]喜饶尼玛,苏发祥主编.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20]《附件:西陲宣化使公署办事细则》(.1.26),见《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页.

[21]马大正主编.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六册)[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页.

[22]罗桑囊嘉(-?)字榟丞,藏族,后藏“边务大学”毕业.年随九世班禅来到内地后,一直忙于洽谈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各项事务,是九世班禅对外活动的得力人物,8年6月任蒙藏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23]左茜.民国时期《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月刊》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23页.

[24]罗桑坚赞(-?)字吉仲,又称赤仁波切罗桑坚赞,西藏后藏人,第86任甘丹赤巴,曾任摄政.年2月,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成立,任办公处处长,年4月,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藏事处处长.年1月,任蒙藏委员会参事.年8月免参事职,任蒙藏委员会委员.

[25]喜饶尼玛,民国时期出席全国性政治会议的西藏地方代表[J].中国藏学,年第2期.

[26]喜饶尼玛.藏族抗日救亡团体评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总第期.

[27]刘家驹(-),藏名为格桑群觉.系西康省巴安县即巴塘人,父亲是汉族,母亲为藏族,刘家驹少时入读于巴安官话学堂、巴安县立高等小学和巴安华西学校初中班,期间拜师学习藏文及汉文对联,汉、藏文均达到相当水平.0年至年在巴安从事文教工作和组织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华西学校校长、巴安县立小学校长、巴安县教育科科长,创办巴安平民益智书报社,与格桑泽仁、江安西等人发起成立“巴安青年会”,并被推选为历任“西康巴安国民协进会”副会长.

[28]张子新.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班禅系统的作用[J].西藏研究,年2月,第1期.

[29]刘家驹.班禅大师全集[M].班禅堪布会议厅,年铅印本,第页.

[30]成飞.民国边疆刊物——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述略[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年9月.

[31]载于《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转引自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六册)[G].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32]多杰才旦主编:《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M]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页

[3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3页.

[34]回藏设计委员六人:旺堆诺布,丁杰佛,刘家驹,尧西恰哲,敏苏,拉敏益西楚臣.

[35]《西陲宣化使公署为告班禅遗嘱事致蒙藏委员会电》(.12.5),见《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5页.

[36]《蒙藏委员会为筹拟班禅圆寂善后办法致行政院呈》(.4.12),见《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46页.

[37]《班禅圆寂善后办法案审查会记录》(.4.22),见《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

[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50页.

[38]陈文鑑编著.班禅大师东来十五年大事记[M].大法轮书局,年,第1页.

[39]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M].华文出版社,年,第-页.

[40]西藏自治区政协法制民族宗教文史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M].民族出版社,年,第45页.

[41]《蒙藏委员会为报送班禅回藏全案处理经过情形事致军事委员会暨行政院密稿呈》(.3.9),见《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83页.

[42]《附件:班禅圆寂善后案办理经过》,见《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86页.

[43]崔巍.国民政府对九世班禅后事的处理[J].民国档案,年第2期.

[44]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M].年2月,第29页.

[45]陈文鑑编著.班禅大师东来十五年大事记[M].大法轮书局,年,第10页.

[46]左茜.民国时期《西藏班禅驻京办公处月刊》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第14页.

[47]郭卫平,民国藏事辑要(二)[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

[48]马冲名久多吉著,布钢译.扎什伦布寺堪厅组织机构述略[J].中国藏学,年第2期.

[49]祝启源,喜饶尼玛著.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M].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页.

[50]《西陲宣化使公署为告班禅遗嘱事致蒙藏委员会》(.12.5),见《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5页.

[51]《西陲宣化使公署为告班禅遗嘱事致蒙藏委员会》(.12.5),见《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5页.

图片来源:台湾地区“国史馆”、《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影印本

有关民国时期西陲宣化使公署及其机关刊物等问题还可参考:肖婧:《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5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osengyuanji.com/rlyj/10002.html